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的观点,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观点及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微观粒子与物质的量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PPT 课件;2. 准备实验器械:托盘天平、砝码、烧杯、滴管、试管、胶头滴管;3. 准备教学材料:氯化钠、水、蔗糖等常见物质;4. 准备学生材料: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数量及有关计算。

2. 提问: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区别?(二)新课教学1. 物质的量基本观点教学(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以摩尔为单位时,一摩尔物质所含基本单元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 强调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不是个数。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钻研中的应用。

2. 摩尔质量教学(1)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物质的质量与摩尔体积的比值。

(2) 导出摩尔质量观点并总结有关摩尔质量的规律。

(3) 学生实验:用托盘天平称量颗粒状固体物质及用量筒测密度。

通过实验稳固有关化学计量方面的计算能力。

3.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1) 在一定条件下,一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叫气体摩尔体积。

指出气体摩尔体积必须强调在标准状况下,即$25^{\circ}C、101kPa$时。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 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观点可推出有关气体体积的几个规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学(1) 阿伏加德罗常数观点产生的条件及符号。

(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干系。

(3) 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教学。

(完整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化整为零,化大为小)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深入到化学: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2Na+2H2O=2NaOH+H2↑质量:46g 36g 80g 2g微粒数:?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质量)(分子数)【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一、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符号是n,其单位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学生填空】【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4页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1、1摩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约为6.02×1023个)2、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是以0.012 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与应用, 利用物质的量将宏观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联系起来,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2.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 建立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黑板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 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 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 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一张纸, 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 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即: 聚少成多, 聚微成宏。

生活中一些物品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PPT)[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 如电脑用“台”, 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 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 如大米, 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那么我们怎么去计量微观粒子呢?需要用集合体的形式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n(2)单位: 摩尔,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同长度, 质量, 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2.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3、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 数+单位+微粒名称设问: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 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问题1:我们需要100支粉笔, 同学们要去数100支粉笔吗?100支粉笔我们可以取两盒粉笔, 一盒是50支。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本能力(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4)掌握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三者之间的转化方法2、基本品格的培养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学习,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能力。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情境:暑假在家里的时候,妈妈做饭忽然发现大米没有了,让你去买米。

她是会说:“小王子,去帮妈妈买10斤大米吧”还是会说:“小公主,去帮家里买一万粒大米”呢?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

那么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呢?问:Cl2 + 2NaOH == NaCl +NaClO + H2O,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Cl2+ 2NaOH == NaCl + NaClO + H2O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Cl2原子和两个NaOH分子可以生成一个NaCl、一个NaClO和一个H2O分子从宏观质量角度:71克氯气和80克NaOH会反应生成58.5克NaCl、74.5克NaClO和18克H2O。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既然我们得出了一个化学方程式既能表示宏观方面的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方面的意义,那就说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宏观的质量和微观的粒子之间应该有联系,但联系是需要纽带的。

那么能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什么呢?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大家提供过这样的一个桥梁,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现在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这个知识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叙述预习提纲中的前六个问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第2章第3节 物质的量(第1课时)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第2章第3节 物质的量(第1课时) 教案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含义,培养学生“宏观辨识”的核心素养。

3.掌握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的关系及有关换算,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导入]钻石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发现,事实上它已在地表蕴藏亿万年。

由于它散发出来的光泽永恒灿烂,在远古法老时代,钻石是贵族独有的珍宝,逐渐地钻石被用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

希腊人认为钻石是星星坠落地面的碎片,也传说它是天神的眼泪。

你知道钻石的重要单位是什么吗?[PPT]珠宝精巧、贵重,用普通的方式计量很不准确,所以人们想办法寻找最准确的计量单位,最方便适用的砝码。

怎么衡量宝石的重量呢?早期人们用当地常见的植物种子,欧洲许多国家最初用国家盛产的大麦来做砝码。

但各地区出产的大麦大小不同,重量差异大,用大麦称量常发生争端,最后用一种叫克拉的种子做统一的标准,因此克拉是宝石的重量单位。

[PPT]各国所用的克拉表示的略有不同。

190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计量委员会第四次大会上,正式通过将标准克拉定为0.200g。

[设计意图]通过重量的单位——克拉的由来引导学生认识物理量的标准的重要性。

[过渡]若一粒种子的质量是0.2g,那么一千粒、一万粒、一亿粒树种的质量马上就能计算出来。

反过来,若称量出一定量树种的质量,也能很快计算出种子的数目。

那么,可称量物质与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2.新课讲授[师]一盒粉笔100支,那么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在1971年的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了7个基本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摩尔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烧煤气、燃烧蜡烛等,引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物质的量?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是什么?Step 2: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概念的图片,如化学方程式、分子结构等,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质量有何区别?为什么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Step 3:介绍摩尔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装置,向学生展示摩尔的概念。

2. 讲解摩尔的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用符号mol表示,1摩尔等于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即6.022×10^23个。

3. 提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摩尔的数量是6.022×10^23个吗?请思考并回答。

Step 4:摩尔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摩尔的计算方法。

2. 解释摩尔与质量的关系:摩尔和质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称为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得到。

3. 引导学生进行摩尔计算的练习,如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所含的摩尔数等。

Step 5: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重要性。

2. 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Step 6:课堂实验(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并计算其摩尔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quantity of material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不能拆分。

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

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

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

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

科学上把0.012kg 12C 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

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

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

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

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物理量单位名称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

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

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

“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

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

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阅读:教材45页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

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符号:mol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不能。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

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

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

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

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投影: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1)错误。

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

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

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

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

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

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

3molNH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2.填空(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 质子(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答案:(1)6.02×1023 (2)3×6.02×1023,6mol (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作业:教材P48一、二教学板书内容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