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自我认同尴尬
小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性别角色困惑

小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性别角色困惑小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与性别角色困惑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认知和评价,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认同的建立对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小学生在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常会面临性别角色困惑的挑战。
本文将就小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以及性别角色困惑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小学生自我认同问题小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貌和身体认同: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和外貌有种种疑问和困惑。
比如,男孩可能会对自己身高、体型的发育速度感到困惑,女孩则可能会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到不适应。
2. 学业和能力认同:小学生的学业和能力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遇到挫折或者出现低自信的情绪,就很容易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 社交和群体认同:小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会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会想要被认可和接纳,但又同时追求独特性和个性。
二、性别角色困惑随着小学生对自我认同的形成,性别角色困惑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性别角色定型:小学生对于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定型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的。
然而,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小学生可能会对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感到困惑,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应该扮演哪种角色。
2. 探索和好奇:小学生对于性别的探索和好奇心是非常正常且自然的现象。
他们可能会对与自己性别相反的行为和兴趣产生兴趣,并试图了解和体验。
3. 外界压力和期望:小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中常常受到性别角色的压力和期望。
这种压力可能会使得他们感到困惑和焦虑,不知道如何平衡自己的真实需求与外界期望。
三、帮助小学生解决自我认同问题和性别角色困惑的建议1. 接纳和尊重:家庭和学校应该以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小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和性别角色困惑。
尤其是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鼓励他们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青春期女孩的性别平等和自我认同

青春期女孩的性别平等和自我认同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对于女孩来说,性别平等和自我认同更是其中重要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青春期女孩所面临的性别平等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她们的自我认同。
1.性别平等的挑战青春期女孩面临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性别角色期望。
她们可能会感到被限制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如负责家务、外貌要求等。
这种性别角色的期望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平等待遇。
2.挑战刻板印象在青春期,女孩经常被媒体和社会刻板化地描绘为柔弱、依赖和情绪化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会影响她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限制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3.提倡性别平等教育是培养性别平等意识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给女孩,鼓励她们尝试新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
同时,教育机构和家庭也应该主动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鼓励女孩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她们的潜力。
4.自我认同的重要性青春期是女孩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她们需要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且学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自我认同的培养有助于女孩在面对性别不平等和困境时更有信心和勇气。
5.培养自我认同的方法5.1 接受自己:女孩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身体和外貌,不受外界的负面评价影响。
她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自爱是自我认同的基础。
5.2 发展兴趣:女孩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来增强自我认同。
她们可以参加俱乐部、社团或参与志愿活动,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价值。
5.3 与他人交流:女孩需要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朋友、家人和导师的交流,她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从中获取支持和鼓励。
5.4 追求平等:女孩应该勇敢地追求平等,并为自己的权利和需求发声。
她们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倡导平等的运动,为自己和其他女孩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结论在青春期,性别平等和自我认同对于女孩来说都是重要的议题。
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可以帮助女孩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同时培养她们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困惑的处理策略

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困惑的处理策略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
这种困惑源于我们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目标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这种困惑,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处理策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首先,了解自己是处理自我认同困惑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这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以及自我反思的方式来实现。
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和观点,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同时,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真正与自己内心契合的认同。
其次,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自我认同。
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交活动、兴趣小组或志愿者工作,我们可以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们接触,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我们可以逐渐找到自己在不同领域中的位置和认同。
此外,寻求专业帮助也是处理自我认同困惑的重要策略。
有时候,我们可能无法独自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是非常有益的。
他们可以提供客观的观点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找到解决困惑的方法。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思考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处理自我认同困惑。
此外,阅读和学习也是处理自我认同困惑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心理学书籍和自助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方式。
这些经验和观点可以启发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此外,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最后,接受自己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处理自我认同困惑的重要策略。
我们需要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将其视为自己独特的一部分。
同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和肯定,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与自尊心

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与自尊心中国女性的地位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然而,与此同时,她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特别是在自我认知与自尊心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温柔、服从和传统的家庭角色。
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到自己拥有独立思考和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
她们开始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参与社会活动,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这种认知的改变使得中国女性的价值日益被重视和认可。
尽管如此,中国女性在自尊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往往侧重于外貌和身材,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许多女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满足这些标准,忽略了自身的内在美和才华。
此外,对职业女性的评价也往往带有性别歧视的成分,使得她们在工作中感到沮丧和不被重视。
这些问题对女性的自尊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中国女性的自尊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培养女性的多元才能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她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女性克服自我怀疑和自卑感。
其次,社会媒体和广告业应该更加关注女性的内在美和才华,而不仅仅是外貌和身材。
这样做可以减少对女性外貌的过度关注,让她们更加自信和满足。
此外,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强性别平等法律的实施,打击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这将有助于提高女性在职场上的自信和满意度。
总之,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与自尊心在逐渐提高中,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改善中国女性的自尊心需要教育、媒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当女性的才能和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时,她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尊重女性的社会。
社会压力和女性自我认同

社会压力和女性自我认同
社会压力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期望、标准和刻板印象,这些压力可能对她们的自我认同和身份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压力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关系:
1. 外貌标准:社会对女性的外貌标准和审美要求往往非常严苛。
媒体、广告和社交媒体常常呈现出一种特定的美丽标准,这给女性带来了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她们对自身形象的不满和自尊心的下降。
2. 角色期待:社会对女性所期望的角色和行为也可能对她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传统性别角色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照顾他人为责任,对女性在职场、领导地位等方面的期望与现实存在不平等待遇,这可能使她们感到困惑和不安。
3. 社会标签和刻板印象:社会常常以刻板印象来定义女性,将她们归类为某种标签或角色。
这种标签化可能限制她们的自我表达和发展。
社会对于女性的特定期待和固有的社会角色可能对她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压力和限制。
4. 性别歧视和不平等:性别歧视和不平等是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社会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机会限制可能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不平等压力可能削弱女性的自信和自尊。
女性的自我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逐渐加强的女性权力和平等意识正在推动社会变革,以打破刻板印象、推动性别平等和促进女性的自主性。
女性倡导者、社区组织和全球运动对改变社会压力提出了挑战,并鼓励女性树立积极、坚定的自我认同。
实现一个多元和包容的社会,赋予女性以充分而真实的自我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如何培养女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如何培养女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培养女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尤其是对于女孩子的成长来说,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如何培养女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1. 给予自由度为了培养女孩子的自我意识,需要给予她们一定的自由度。
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限制她们的行动。
例如,让女孩子自己选择她们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们。
这不仅能帮助女孩子充分体验生活,同时也能让她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2. 鼓励积极表达意见积极表达是培养女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当女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认真倾听她们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想法。
此外,要记住激励女孩子积极参与对话和讨论,并支持她们发表观点和想法。
借助这些实践经验,女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获得自信和认同感。
3. 鼓励女孩子尝试新事物“不尝试就不知道”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
女孩子们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事物。
鼓励她们在学校和社交环境中尝试新事物,例如加入俱乐部或参加新活动。
这样做可以让女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4. 培养自我接纳能力女孩子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女孩子学习如何处理挫折和失败,并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通过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女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培养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5.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支持网络可以帮助女孩子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例如,支持家庭和良好的社交圈子可以给女孩子们带来安全感。
另外,鼓励女孩子们与同龄人分享体验和感受也能够培养她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这些交流和分享经验有助于女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获得自信和认同感。
结论文中提到了许多方法,都可以帮助女孩子们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了解女生青春期的自我身份认同

了解女生青春期的自我身份认同女生青春期的自我身份认同探究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女生。
在青春期,女生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许多变化,身份认同感的建立也在这个时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女生青春期的自我身份认同。
一、身份认同的定义和重要性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或文化群体的理解和接纳程度。
具有身份认同的人往往更容易适应社交环境、拥有更强的自信和自尊心,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二、女生青春期的身份认同问题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女生青春期家庭环境的稳定、和谐与亲密程度都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2.同伴群体:同龄人是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在青春期,女生的同伴群体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选择什么样的同伴,与谁交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女生的人生轨迹。
3.媒体环境:如今的媒体流行文化成为了女生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
媒体中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一个女生的身份认同。
三、提高女生青春期身份认同的方法1.培养个性:培养女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让她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仰,这样就能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身份认同。
2.提供支持:在女生青春期,必须关注到她们的身份认同问题。
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可以主动了解女生的内心状况,支持她们形成积极健康的身份认同。
3.加强对媒体教育:父母或学校可以加强对女生们的媒体教育,引导她们学会思考和判断,避免媒体影响对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女生青春期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她们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同伴、媒体等环境的影响,都需要我们重视。
如果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女生们塑造出更为健康、独立和有价值的身份认同。
青春期心理困扰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方法

青春期心理困扰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方法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段时期,而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常常会面临种种心理困扰,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危机涉及到对自身价值观、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探索,如何解决自我认同危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成为一个自信而独立的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青春期自我认同危机的有效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关键。
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形象和外貌产生关注。
然而,社交媒体的流行和社会对外貌的标准化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因此,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至关重要。
青少年应该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不必追求完美。
他们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艺术或志愿者活动来培养自信心,并与那些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建立联系。
此外,家长和教育者也应该鼓励青少年接受自己的身体和外貌,避免对于外表的过度关注和评判。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缓解自我认同危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独立于家庭,与同龄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然而,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也带来了不少困惑和挫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青少年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可以主动参加社交活动,积极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和包容不同的意见。
青少年应该学会与他人建立互助互益的关系,并避免与那些消极、影响自己正确认同的人交往。
此外,自我探索和职业规划也是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青少年在青春期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并且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青少年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以了解不同职业领域。
他们还可以寻找导师或参加职业咨询,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为未来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此外,家庭和学校也应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规划。
最后,关注心理健康和寻求专业帮助也是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成长与自我认同尴尬
摘要:都市女性在城市中的生活无生存之忧,但在情感、欲望、社交、话语权等多重压力之下,仍然面临成长与自我认同的尴尬处境:有“自我言说”的需求,但无言说之空间;想要谋求自我价值,却仍不得不以社会、男权等标准得以实现自我认同。
本文将以近年来都市题材影视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为分析对象,探讨都市女性在生活中的内心焦虑与困境。
关键词:女性都市成长自我认同影视
在近几年的电视荧屏或电影屏幕上,除了热播的宫廷剧、谍战剧、历史题材影视剧等主要题材之外,一些都市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也因其贴近生活的选题视角,成为广大观众的观影选择。
而在这些影视剧作品中,女性形象尤其受到关注,在“婆婆”、“媳妇”霸占荧幕、荧屏之后,一系列都市女性成为观众新宠。
这些女性人物受到观众热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其时尚靓丽的外形,更是由于她们的故事反映了都市女性在感情、生活、社交上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
她们或是时代的弄潮儿,或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想要谋求独立,却终于无奈向社会投降;无论哪种,都映射出如今都市女性在成长以及不断寻求自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一、子宫:救赎?
在热播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作为女主角之一,杨紫曦的人物设置被定义在“拜金女”上,其相貌姣好却又家庭贫困,故抛弃平庸的男友而钓“金龟婿”。
电视剧播出后,杨紫曦这一角色
受到最多非议,有人称其代表了目前广大年轻女性的心声,有人怒斥其的贪慕虚荣。
电视剧为这一人物设置了一个“幡然醒悟”的结局。
而她的由堕落到醒悟,内在的关键点是在其失去生育能力之后。
“子宫”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救赎”的含义。
从前几年的热播剧《蜗居》里的海藻再到《北京爱情故事》里的杨紫曦,失去生育能力成为“坏女人”转变、寻求救赎的方式,似乎只有当她们得到这一惩罚——女性丧失了其特有的性别符号,才能得到众人(即观众)的谅解。
也好像只有她们失去了生育能力,其之前的一切“罪过”都可以被洗刷。
子宫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女性履行其“母职”的工具。
关于“母职”的阐述,不同时期的女权主义者曾有过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与“母亲”确有着某种联系,而这一联系,不仅仅是由于女性的自然生理属性,更是因为整个社会文化对于这一名词的建构。
社会认为,或者说男权文化认为,只有“好女人”才可以做母亲——“母亲”不仅是一个专有名词,且是一个具有倾向性的、可以进行价值判断的词语。
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杨紫曦贪慕虚荣、依傍“富二代”男友的行为在当下并不鲜见,且成为社会变革期凸显的社会事件,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在这种背景之下,杨紫曦最后的丧失生育能力,原本只是个人的生理问题,却被升格为一种惩罚——“坏女人”不能履行“母职”。
“社会认为有些妇女适合做母亲,而有些妇女则不
然,至于判断依据则是种族、阶级、婚姻地位、性取向等”,由于触碰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被剥夺了“母职”用以寻求救赎,所以,子宫这一意象便远远超越了其生理学含义,成为了女性与社会之间妥协的置换物。
以《蜗居》中的海藻和《北京爱情故事》中的杨紫曦为代表的这一类都市女性,靠“出卖”身体得以在城市中生活,却又不得不面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审判,当社会将“母亲”与“好女人”等同时,她们既失去了生育能力,又得到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否定性定性,而她们,仅仅能以子宫寻求救赎。
二、“小资”:对抗主流话语?
上世纪90年代在大陆流行的“小资生活”到现在早己不再新鲜,由于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对于“小资”的向往与追求早已成为明日黄花,甚至在网络上,“小资”成为自嘲的词语,与“穷开心”等同。
但由于都市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受众多为城市中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故表现小资生活成为其获得收视率、确保票房的保证。
2011年的电影《失落33天》以不到1000万的投资而获得3.5亿票房的高投资回报率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的黑马。
除了宣传策略以及明星效益之外,其内容上浓墨重彩地描绘都市白领的小资生活成为其得到成功的最大因素。
女主角黄小仙是婚庆公司的设计师,从职业上看,她便具备成为“小资”的条件。
再加上电影全部在北京取景,不乏有对三里屯等时尚街区的表现,更使得电影具有时尚的都市小资风格。
作为“小资”的女主角黄小仙,语言幽默犀利,不乏各种调侃诙谐之语,而同样可以称之为“小资”的电影男主角王小贱更是因其女性化的行为举止颠覆了以往观众对于男主角阳刚形象的期待。
如果说男与女的性质是“刚/柔”二元对立的话,那么王小贱阴柔的中性感觉便颠覆了这种性别上的二元对立结构。
如今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虽然多元,但就性别关系而言,其主流话语权仍是男性掌控,在中国,女性虽早已开始社会生活,成为“半边天”,但对于女性自身的“发言”,其状态仍是“失语”的,故女性的“他者”地位仍未改变。
电影中王小贱的出现,似改变了传统对于男性的认知,将其男性特质一再削减而极力呈现女性化的一面,且被冠以“小资”的名称使得观众易于接受。
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下风的女性,其特质出现在男性身上并被夸大、赞许,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对主流的对抗与质疑。
如福柯言,对权力的抵抗可以以新的话语、生产“新的真理”形式出现,对男主角阴柔特质的彰显,重新评价了以往被压抑的话语或价值,“通过重新评价并反转被主流话语贬抑的话语、知识、主体位置。
来达到颠覆主流话语权力的目的”。
但无论是语言层面上的质疑还是内在意蕴层面的颠覆,以“小资”的身份是否能够真正对抗社会主流话语值得商榷。
所以,“小资”们想要对抗社会主流话语,而最终又不得不以主流话语发声;想要打破“男/女”的二元对立模式,却最终仍旧陷入传统伦理模式之中——其电影内核是中国式家庭伦理剧;试图建
构新的语言秩序,最终还是被纳入主流话语的主宰之中。
三、自我“宣言”:女性独立?
在近些年的热门电影电视作品种,一批事业有成、社会地位高的都市女性涌现出来,她们在职场上打拼,不仅仅是能够自食其力,更成为社会精英,被冠以“女强人”的称号。
《北京青年》中的权筝,原本是一名大学老师,渴望平静安稳的生活,但在遭到未婚夫以“重走青春”之名拒婚后,开始改变自己,最终成为一名拥有独立事业的女性。
在遭受感情变故之后,权筝“发现”了自我。
这可以被解读成一部女性从感情的附庸品到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成长史”,感情因素是诱因与催化剂。
在电视剧中,权筝不止一次地发表自己的“独立宣言”,宣称自己与过去告别,拥有真正自己的话语权。
“屹立在‘我’和‘我自己’背后的女性,不仅以主体的身份否决了以往作为‘物’的身份,而且俨然以说话者的身份否决这以往被规定的话语他人”。
但是,在权筝——作为一名女性——“成长”过程中,男性(其未婚夫)起着决定性作用,权筝想要改变自我寻求独立的初衷并非由于女性的自觉,而是因其未婚夫的突然离去;而当权筝事业有成之时,她仍旧选择了回归爱情,与未婚夫重修旧好。
这种“回归”,也似乎预示着权筝的“独立宣言”,是一种为了寻回爱情的借口,她的“成长”,也不过是变成了更好的“权筝”——一个男人心中更好的女人。
她对自我的肯定,对“成长”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以男性(主要指其未婚夫)的选择为标准的。
2010年热映的都市题材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关注了女性的职场生活。
杜拉拉从一位处处碰壁的职场新人到叱咤职坛的女强人,她的成长轨迹更符合“女强人”的标准。
而且,杜拉拉的自我认同感,也绝大部分来自于职场的成功,这样一位职场高手,似乎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全部的自我价值实现。
但影片却着重展示了另外一条线索:杜拉拉与同事王伟的爱情纠葛。
按照女性主义电影学家玛丽亚·拉·普拉斯的理论,这是一种电影及其市场推广的话语,即“女性虚构的话语,它表达的是双重主题——自我发现和浪漫爱隋,这种话语使电影更加进入女性(抵抗)话语的轨道”。
在杜拉拉事业一步步提升之时,男友王伟的独自离去使得杜拉拉陷入两难境地,事业与爱情的选择摆在面前,最终她选择了放弃事业,寻回爱情。
显然事业的成功并不能完成女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命名,而婚姻家庭,成为一个好妻子才是其对于自我命名的最终归指——这样正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正如普拉斯所言,尽管“女性欲望——对于自主权和浪漫爱情的欲望——得到有力的表达,虽然最终女性的欲望可能为与父权制进行调和,被限制到个人和家庭的领域”。
无论是权筝还是杜拉拉,个体独立并不能完成其自我认同,自我“宣言”不过是成为更好的“他者”的借口,独立并未真正实现,且“她们”或许从未渴望实现真正的独立。
故此,在都市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尽管她们的性格多元,道路不同,但都面临着自我成长的困惑与矛盾。
她们从无法真
正“言说”自己——以堕落姿态消解、以“小资”身份对抗甚至直接宣称独立——所有结果,其实都早己被整个社会所预定。
而这种“女性的困境,源于语言的囚牢与规范的囚牢,源于自我指认的艰难,源于重重镜像的围困与迷惘。
女性的生存常是一种镜像式的生存:那不是一种自恋式的迷惑,也不是一种悲剧式的心灵历险;而是一直胁迫,一种挤压,一种将女性的血肉之躯变为钉死的蝴蝶的文明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