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_0405文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朗读、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冰心对祖国、对母亲无比热爱的感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蕴涵的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母亲》、《纸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两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意识。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由上一课《繁星》导入本文一、二首诗的出处(也是《繁星》),并从文体上比较两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繁星》是诗集),并简介作者冰心及诗集《繁星》和《春水》。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②学习现代诗歌的特点;③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了解作者简况;②熟读两首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自己的感悟收获与组员交流,自探没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解决;(2)教师补充交流问题:①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②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③试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

2.分组学习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每小组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轮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如果和别的小组有相同收获,后展示的小组可以不重复。

(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教案

〔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教案现代诗三首(苏教版七下)教学目标.1.独立解决字词。

2.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尝、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力量。

教学难点1.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尝、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力量。

教学预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抒发的感情。

所以本课主要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

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同学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理解,老师依据状况准时鼓舞。

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板书课题。

)2.介绍。

(1)让同学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作协上海分会××组书记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暖和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

二、自主学习师:诗歌的学习要留意多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形象。

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老师依据实际状况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宏大的抗日战斗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宏大的民族战斗正赐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斗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糊涂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根底。

要理解这首诗,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污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

第25课《现代诗三首》说课稿(苏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现代诗三首》说课稿(苏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现代诗三首》说课稿(苏教版初一下)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究实践,鼓舞善学。

二、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确实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不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不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静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乐趣和良好的审美制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不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能够借此体会、比较、鉴不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专门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专门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生疏,然而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靠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会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究的能力。

三、讲教法本课采纳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专门好地把握内容明白得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专门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如何样读――什么缘故如此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独立解决字词。

2.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预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学习现代诗歌,要紧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因此本课要紧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明白得,教师依照情形及时鼓舞。

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能够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

要紧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要紧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顺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包蕴的形象。

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依照实际情形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差不多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困难的相持时期。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基础。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冰心诗三首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品味诗歌教学难点: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温故习新导引自学一、看拼音写汉字,或根据加点的字注意惊xiàn〔〕nèn〔〕绿jìn 〔〕透惊讶〔〕鸟巢〔〕抛〔〕下二辨字组词洒〔〕嫩〔〕载〔〕迭〔〕酒〔〕懒〔〕栽〔〕叠〔〕三、文学常识冰心原名〔〕,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

〔〕人,〔〕代著名女作家,〔〕,〔〕,〔〕。

冰心代表作有诗集〔〕、〔〕,散文集〔〕,其作品体裁以歌颂〔〕、〔〕与〔〕为主,交流质疑精讲点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板书课题〕二、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

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场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

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

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与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与自然为主,笔调柔与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三,品读课文:1、学习?母亲?〔1〕集体朗读?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平安……〕,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冰心诗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冰心诗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冰心诗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冰心,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增进会成员、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世纪老人。

1919年8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冰心诗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冰心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所包蕴的深入哲理;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知道诗的内涵;3.激发学生计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重难点: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知道诗的内涵;2.激发学生计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准备:补充课外浏览材料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所包蕴的深入哲理;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知道诗的内涵;教学重难点: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知道诗的内涵;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进程: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估计这个人会不会成功?投影内容:21岁——生意失败;22岁——角逐议员落选;23岁——生意再度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精神崩溃;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老师揭示答案前设埋伏:当我揭示答案之后,请大家告知我,你得知答案后的真实感想。

[学生估计后,老师揭示答案: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二.分析课文1.你敬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进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诵,注意吐字清楚、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诵技能,重音、语气、腔调。

(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 问题,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 任感。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现代诗的认知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 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文本分析
总结词:深入解读
详细描述:通过对三首现代诗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特点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 力。
增加课堂外的拓展活动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 外的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激发 学生的参与热情。
THANKS
感谢观看
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欠缺,需要加强巩固。
教学方法改进
引入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多媒 体教学、诗歌朗诵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 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 果。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 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
见地的观点。
诗歌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 生对诗歌主题、意象和修辞的 理解程度。
朗读技巧
在朗读环节中,注意学生的语 音、语调和节奏,看是否能够 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写作表达能力
布置与诗歌相关的写作任务, 观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让学生了 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现代诗歌,拓宽 视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
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指引下掌握字词
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思考问题,并概括总结。
课堂练习
1、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默写。
课堂小结
韩愈的这首诗作清 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早春”中那富有生 命力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这样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中。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这其中的青青色彩和意境,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从这首小诗中 我 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②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④最是――正是。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⑤绝胜――远远胜过。
(二)译诗: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 城的暮春。
(三)诗歌赏析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三)小结
赏析: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 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_0405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_0405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现代诗三首(苏教版七下)
教学目标.
1.独立解决字词。

2.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
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所以本课主要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
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理解,教师根据情况及时鼓励。

然后引入到
本课的学习中去。

(板书课题。

)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
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
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形象。

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
现实基础。

要理解这首诗,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

这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时我们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

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
1.认真读诗歌,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课文。

2.画出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学生诵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4.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5.学生背诵诗歌比赛,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快,背得熟。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3。

)
兀立崖嫣红姹紫蔷薇敦厚契机’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学生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

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
代表全班发言。

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调控课堂,及时肯定、鼓励、
补充、讲解。

3.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

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
代表全班发言。

(教师根据情况补充下列材料: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
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
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
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现象
的观察和融入中,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快感并进而产生哲理的领悟。

正是这种诗意与悟性的艺术内涵,使这首短短八行的小诗,获得
了艺术长存的生命力。

它已经成为具有永恒的象征意义的诗歌意
象了。

),4.学生背诵诗歌比赛,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快,
背得熟。

请学生背诵。

5.学生自学罗洛的《信念》,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来表现“高山柏”的神韵的,并比较和《树》的异同点。

明确:长年不息的风/像无数发怒的雄狮/向它奔袭而来/高山
柏站立着/不弯腰,不屈膝/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向上扬起
学生体会,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这节诗所表现的“高山柏”,虽然有着某种特意具象化
的意味,但是它的精神指向已经完全象征化,风的“奔袭”、它的“站立”以及“绿叶”的“向上扬起”,都是一种意象化的精神内涵。

从两首诗的题目上看,艾青从泛指的“树”而指向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具象出之;而罗洛则是抽象出之。

然而在精神指向的归宿上,两者则是殊途同归的。

)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肯定表扬,及时总结。

)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
7.重点研讨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
①诗中描写“神奇的土地”的事物有那些??
②“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③请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试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嫣红姹紫的杜鹃花、神女峰、椰子林、海浪、人民。

②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③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明前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现代诗三首
1.欣赏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形象。

2.品位并感受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