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大学生社会排斥状况分析(一)
残疾学生遇到的问题

残疾学生遇到的问题
残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
学习困难: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学习困难。
例如,视力障碍可能影响阅读和写作能力,听力障碍可能影响语言和听力理解能力。
缺乏自信: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残疾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自信,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更加困难。
社交障碍:残疾学生可能会遇到社交障碍,例如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困难,或者被其他学生歧视或孤立。
就业困难:由于身体残疾和学历水平等原因,许多残疾学生在找工作时遭遇歧视和难以融入。
这也导致了许多残疾学生在就业和生活上的困境。
心理压力:残疾学生可能会感到心理压力,例如家庭期望、社会歧视和自我期望的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沮丧和焦虑。
为了帮助残疾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特殊教育支持:为残疾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资源和设施,以及专业的教育人员和教育方法,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增强自信心:鼓励残疾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和学习,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提供社交支持:为残疾学生提供社交支持和机会,例如组织社交活动和提供社交技能培训,以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和增强社交能力。
提供就业支持:为残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例如提供职业培训和实习机会,以及与雇主建立合作关系,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提供心理支持:为残疾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例如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压力和增强心理健康。
残疾人在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残疾人在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一、教育权益的保障残疾人在教育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1.1 教育资源不平等:残疾人由于身体或认知上的障碍,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其他人平等的教育资源。
缺乏特殊教育机构和支持,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巨大困难。
1.2 歧视和排斥:残疾人在学校中常常遭受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容易受到欺负和欺凌。
这种歧视和排斥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动力。
1.3 缺乏适应教育环境的设备和技术:许多学校缺乏适应残疾人的教育环境和设备,如无障碍设施、辅助工具等。
这导致残疾人无法充分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
二、就业机会的缺乏残疾人在就业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2.1 歧视和偏见:许多雇主对残疾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不能胜任工作。
这种歧视使得残疾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2.2 缺乏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许多残疾人由于缺乏适当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工作环境。
这对他们寻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 就业环境不友好:许多工作场所缺乏适应残疾人的工作环境和设施,如无障碍设施、辅助工具等。
这使得残疾人在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三、社会参与的限制残疾人在社会参与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3.1 无法独立出行:由于身体或认知上的障碍,许多残疾人无法独立地出行。
缺乏无障碍交通工具和设施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与。
3.2 信息获取困难:许多信息和服务对残疾人来说不可及,如无障碍的互联网和电子设备。
这限制了他们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3 社会认知和接纳度不够:残疾人在社会中常常面临歧视和偏见,导致他们被边缘化和忽视。
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和接纳度需要提高,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参与社会生活。
总结:残疾人在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教育权益的保障、就业机会的缺乏和社会参与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社会各界应该致力于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改善就业环境和条件,加强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建设,以及推动社会认知和接纳度的提升。
从社会公正看残疾人的社会排斥问题

从社会公正看残疾人的社会排斥问题从社会公正看残疾人的社会排斥问题正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观古今中外的社会思想史,公正的观念可谓是源远流长,成为贯穿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思书籍《辞海》指出,公正是“社会、道德范畴和道德品质之一,指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做的相应评价;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社会主义的公正观念体现在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制裕的原则中。
”[1](p3867- 3868)所谓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范围之内,即便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也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
差异是普遍的差异才能被视为是“合理和适当的”呢区分社会差异合理与否、适当与否的分水岭就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
罗尔斯说:“假定体制的结构是由平等的来规定的,那么地位较优越的人的较高期望,只有在其成为提高地位最不利的社会成员是正义的。
”[2](p82)对于“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成员”和“最大利益”的理解,我会生活的基本条件”的概念。
一是各项基本自由权;二是迁徙及择业自由;三是担任各利和特许权;四是收入及财富;五是自尊的社会基础。
所谓“最大利益”,就是一个公变这种不平等的状况,直到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成员的利益无法再继续增加为利地位的群体成员”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才能缩小社会差别,增进社会融合,实现即公正的发展。
群体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 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这个定义改变了过片面看法,代之以社会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障碍为特征,不仅局限于器官的丧失或者不和心理、智力方面的残疾,全面地概括了残疾人的基本特征。
结合罗尔斯“社会生活的和对残疾人的定义,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残疾人群体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
1.残疾人的各项基本自由权实现程度较低。
社会排斥理论残疾人就业困境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对残疾人的排斥主要来自于社会观念和社会文化方面。有些人对残疾人 持有歧视态度,认为他们能力不足、不适合工作,这导致了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上 的劣势。此外,社会对残疾人的和扶持力度不够,也使得残疾人在就业方面缺乏 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2、政策角度
政策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残疾人就 业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有些政策对残疾人的定义 过于狭窄,导致一些残疾人无法享受到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此外,一些政策缺乏 有效的监督和落实机制,导致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排斥和歧视。
二、残疾人就业困境现状
残疾人就业困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质量 不高等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残疾人的就业率仅为70%左右,远低于健全人的就 业率。此外,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斥,导致他们 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社会排斥与残疾人就业困境 的成因
1、社会角度
社会排斥理论残疾人就业困境 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引言
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解残疾人就业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残疾人由于身 体或精神上的障碍,常常面临就业上的困难和歧视,这使得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 会地位普遍较低。本次演示将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对残疾人就业困境的成因进 行深入的社会学分析,旨在揭示这一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文献综述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残疾人就业的困境和对策方面。这些研究主要从经济 学、社会学和法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然而,很 少有研究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残疾人就业困境的成因。因此, 本次演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残疾人就业歧视的现象与对策

残疾人就业歧视的现象与对策近年来,残疾人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我国立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已经完善,但残疾人就业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残疾人就业环境的改善。
一、残疾人就业歧视的现象1. 招聘环节歧视:在招聘过程中,雇主往往对残疾人的能力存在误解和偏见,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忽视或不予考虑。
很多招聘广告或职位描述中明确排除残疾人。
2. 工作环境歧视:残疾人在工作环境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缺乏无障碍设施、没有适当的工作调整、遭受歧视性言辞或行为等。
3. 职业发展歧视:许多残疾雇员很难获得晋升机会或薪资的增长,因为雇主普遍认为残疾人缺乏竞争力,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残疾人就业歧视的原因1. 缺乏意识教育: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认知程度有限,很多人对于残疾人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存在误解,缺乏对残疾人就业权益的充分理解。
2. 旧有观念束缚:一些用人单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仍然依附,认为残疾人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对残疾人存有偏见。
3. 缺乏法规监督与实施:虽然我国有相关法规对残疾人就业进行保护,但监督和执行力度仍然不足,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法规置若罔闻。
三、应对残疾人就业歧视的对策1. 强化法律保障:完善残疾人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并对违法单位进行处罚和公开曝光。
2. 加强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度,消除对残疾人的误解和偏见。
3. 建立无障碍环境: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无障碍设施的投入,为残疾人提供适应性工作环境,确保他们的工作权益得到保障。
4. 推动就业机会公平: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招聘残疾人,根据残疾人的个体条件和能力,提供合适的岗位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5. 加强职业培训:针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应做到精准、针对性,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歧视问题

THANKS.
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教育公平
确保残疾人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包括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等,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就业 能力。
就业扶持
鼓励和支持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应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
加强残疾人权益保护的组织建设
残疾人联合会
加强各级残疾人联பைடு நூலகம்会建设,发挥其在 残疾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健全
针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 细则和监督机制,导致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公共场所和设施缺乏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和改造,给残疾 人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也加剧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贫困和社会阶层分化
国际合作与交流
合作项目
列举国际社会在解决残疾人问题方面的合作 项目,如技术援助、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 。
交流平台
介绍国际社会为促进各国在残疾人事务上的 交流与合作而设立的交流平台,如国际残疾 人论坛、残疾人事务国际会议等。
案例研究
05
成功解决残疾人社会歧视问题的案例
成功案例一
某城市实施残疾人就业扶持计划,通过提供 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岗位安置等措施,显 著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减少了社会对残 疾人的歧视。
社会歧视是指由于残疾、种族、 性别、宗教信仰、年龄等因素, 对某些人群的偏见和排斥,导致 他们在社会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类型
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歧视问题主要 包括就业歧视、教育歧视、医疗 保健歧视、交通歧视等。
问题的严重性
普遍存在
社会歧视问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 存在,对残疾人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了 极大的影响。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高级职业指导师论文(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论文题目: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崔建东山东省滨州市烟草公司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工作压力继续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本文基于对我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情况现状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从残疾人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等方面探讨了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引导残疾人大学生尽快走向工作岗位。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对策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更体现着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始终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特殊群体,残疾人毕业生对就业的需求更为迫切。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残疾人大学生改善生活状况、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有利于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教育投资,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为更好的做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有必要在新的环境里进一步深化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探索就业指导新思路、完善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及就业特点1.1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口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占残疾人口的1.13%。
可见具有高学历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比例低,人数不多。
残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残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残疾大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竞争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甚至受到歧视。
这种社会排斥,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主要从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雇主,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排斥的社会表现,基于对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三種社会排斥性排斥,并提出了解决就业歧视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标签:残障大学生;就业歧视;探析引言随着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他们有平等的机会参加社会竞争和健全的人民。
但是,由于生理缺陷等因素,残疾大学生就业仍然困难重重。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就业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
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发展高等特殊教育,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社会表现1.1 教育排斥残疾歧视问题自古以来,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中,人们常常嘲笑、歧视甚至抛弃,残疾人社会中的歧视早已根深蒂固。
由于残疾人的身体残疾、疾病或综合症,他们没有接受教育的身体条件。
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的理解,身体残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残疾人被排斥在社会之外,被认为是无用的。
虽然国家已开始采取措施解决残疾人的歧视问题,但它仍然被排除在教育、就业、住房、交通等领域之外。
1.2 用人单位排斥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具有同等的劳动力水平。
然而,由于他们的身体缺陷,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处于不利地位。
与雇主有绝对的发言权,造成雇主和残疾学生两种地位不平等,使残疾学生很容易被排除在就业机会之外。
残疾人更多的企业和单位的人的歧视,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懂的人不懂,残疾人就业是不支持的,所以一些单位宁愿缴纳保险金不愿意雇用残疾工人。
有些企业没有调整必要的劳动关系,应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1.3 劳动力市场排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残疾大学生社会排斥状况分析(一)
摘要]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从那时起,社会似乎就成了健全人的专有社会,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像残疾人这类社会脆弱群体,很难听见他们的呼声。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残疾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同等的机会。
残疾人是一个困难群体,残疾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容忽视。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角度剖析了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
通过探讨肢体残疾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受到的社会排斥,提出了相关解决的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呼吁社会更加关爱残疾人,让残疾人和正常人共同享有社会权利。
关键词]残疾人肢残个案社会排斥个案分析
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同等的机会。
但是往往由于社会上一些物质的和社会的阻碍,使残疾人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造成的后果危害特别大。
我国的残疾人数已经达到了83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涉及到1/5的家庭。
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处于双重转轨过程中,残疾人这一特殊的脆弱群体,虽然各方面的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至今残疾人在观念、教育、就业等层面依然受到种种社会排斥。
一、本文的理论基础
“社会排斥”原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戴维,1999)。
目前社会排斥一词的含义已被泛化,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
英国学者克莱尔指出:“他们往往由于民族、等级地位、地理位置、性别以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西尔弗和德汉把社会排斥分为“团结型”、“特殊型”和“垄断型”。
“团结型”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诸纽带的削弱与断裂过程。
“特殊型”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
“垄断型”认为群体差异和不平等是重叠的,它将社会排斥定义为集团垄断所形成的后果之一。
社会排斥是社会游戏规则造成的,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在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人就会成为“输者”(唐钧)。
李斌(2002)认为社会排斥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与传递。
社会排斥理论是近年来社会研究中的重要范畴。
但对于如何定义社会排斥,不同的理论立场有不同的演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所指的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所造成的。
脆弱群体所面对的困境并非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
当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时,就会导致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考生。
这条规定意味着更多的符合规定招收条件的残疾生,将进入普通高校学习。
据2002年统计,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290万,全国仅有2547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909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
学院学习。
二、肢残大学生被排斥状况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创造了条件。
残疾大学生每跨出与同龄人相同的一步,都要付出常人几倍的代价和努力,所能获得大学学习的机会,实属不易。
肢残者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不断努力克服自身困难,但却受到社会多方面的排斥,这种排斥主要来自思想与行为两个方面。
各种社会排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环环相扣,从而形态了一个恶性的怪圈。
其中肢残者受到的观念排斥是最根本的,肢残者受到的教育排斥等都是在观念排斥的基础上产生或延伸的。
1.观念排斥
肢残者上学不仅仅要面对自身残疾的困难,而且还要面对许多人对他们进行的精神劝阻。
人们不用像对待健康人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把他们作为一个正常人纳入社会生活。
残疾大学生,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也是从那时起,社会似乎就成了健全人的专有社会,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像残疾人这类社会脆弱群体,很难听见他们的呼声。
社会似乎是健全人的专有社会,无形之中就把残疾人排斥在外。
2.教育排斥
努力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考生。
高校可以招收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生,但是如何完善现有面向残疾学生的教学体制和相应的教学环境,如何让这些残疾学生安居乐学,这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比如体育课,普通高校所上的体育课是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大纲进行的,而大纲面向的主要对象就是健全学生,无形之中残疾学生就被排斥在外。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但高校中的残疾学生的数量很少,许多高校不可能为这极少数残疾学生单独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3.生活排斥
残疾人是一个困难群体,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和支持。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条件。
现在大多高校没有做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导致轮椅无法进入、公共卫生设备也不适于残疾人使用。
目前全国无障碍设施完善的城市寥寥无几。
在一份对残疾人士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5.9%的人认为,城市无障碍设施不完善,使他们“不能融入社会”;有50.76%的人认为“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有34%的人认为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导致他们“不能独立生活”。
4.情感排斥
情感在残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愿望,执着的追求和理想,同时需要面对更多的生理和心理的障碍和压力。
残疾学生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自我排斥。
目前很少有对残疾人咨询的组织机构,即使有心理咨询教师也多是由行政人员兼任,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职业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对残疾人进行指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的,它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各类残疾人的身心特点。
三、肢残大学生被排斥的社会原因分析
脆弱群体的劣势地位往往导致某些社会排斥,而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
当某一个人或群体一旦被社会建构为残疾人,观念排斥、教育排斥、情感排斥及就业等其它排斥就会随之而至,共同构成了排斥残疾人的一张强有力的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