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爷爷奶奶的童年》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爷爷奶奶的童年》教学背景分析在大班社会课程中,幼儿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社会概念和文化知识,他们与成人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作用,其中也包括和家人的交互。
通过本节课,我们想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了解到祖辈的成长过程,进而感受到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教学目标本节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幼儿的思考和探究:1.了解祖辈的成长背景,理解他们的经历和境遇;2.鼓励幼儿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通过展示、讨论和绘画等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切入主题:1.你平时和爷爷奶奶的互动是怎样的呢?2.你知道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通过简单的对话,引导幼儿建立对祖辈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出发他们去了解祖辈的成长历程。
第二步:呈现老师可以通过图片、生活物品等多种形式,将祖辈的生活呈现出来。
展示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幼儿对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发现:1.你发现照片中有哪些不同于现在的地方?2.祖辈和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不同,你能找出其中的差异吗?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引导,让幼儿逐渐了解祖辈的生活场景和环境。
第三步:探究在此环节中,老师可以通过幼儿的发现和讨论来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祖辈的成长经历,例如:1.你知道祖辈小时候有没有什么玩具吗?2.祖辈小时候上学是怎样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祖辈的生活情况,进而让幼儿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发展。
第四步:表达在此环节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绘画、讲故事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祖辈成长历程的感受和观点。
第五步:总结在此环节中,老师可以通过幼儿的表达和讨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幼儿对祖辈的成长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祖辈的成长历程为主题,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探究和表达等方式,逐渐了解祖辈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历程。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教学目标:1. 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情况,培养学生对长辈的尊重和关心之心。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讲述和写作来了解关于爷爷奶奶童年的信息。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历史背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图片展示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场景。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关于爷爷奶奶童年的照片,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然后问学生:“你们见过这样的图片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年代的生活场景吗?这些人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Step 2 情感教育(10分钟)教师讲述自己爷爷奶奶的故事,描述他们童年的生活情况,如家庭环境、学校、日常活动等。
同时,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和关心爷爷奶奶,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经历。
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思考:“如果一天能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你会怎么做?”Step 3 学习与讨论(30分钟)教师根据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1. 爷爷奶奶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2. 爷爷奶奶小时候的学校是什么样的?3. 爷爷奶奶和朋友们有哪些日常活动?4. 爷爷奶奶小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纪念物或玩具?学生可以用口头表达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Step 4 撰写小作文(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爷爷奶奶童年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关于爷爷奶奶童年的文章。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家庭环境、学校生活、日常活动、纪念物或玩具等。
学生可以分段落展开叙述,注意使用恰当的句式和词汇。
Step 5 分享与展示(10分钟)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写的文章,教师可邀请一些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
同时,教师也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学生欣赏和鼓励。
大班社会: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

大班社会:爷爷的童年故事大班社会课程计划:祖父的童年故事设计理念: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祖先的艰辛。
与此同时,他们也缺乏照顾周围人的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通过这样的采访,孩子们可以主动采访祖父母,倾听他们童年的生活,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幸福。
这项活动是孩子们面试后的交流活动。
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总结和提高他们的经验和经验,提高他们对两个时代不同生活条件的理解,发现人们的变化,并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
更好。
活动目标:1.分享每次采访的感受,阅读相关图片,进一步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故事并体验困难。
2.通过物理比较找出两个时代(吃,穿)之间生活条件的差异,并初步体验当今生活的幸福。
环境和材料创造:1,修补衣服,黄色面粉,蛋糕,绳子,ppt等孩子提前采访了祖父母并记录下来。
活动程序:首先,分享沟通最近,每个人都完成了面试任务,并采访了祖父母。
他们讲述了童年的故事,必须有很多收获。
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
这个标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听故事是件幸福的事。
为什么你现在选择伤心?谁在谈论他们选择的理由?3.爷爷和奶奶告诉你什么让你哭?A.谁说前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是补丁?衣服的布料是贴片。
我找到了一件衣服。
我们来看看哪里有补丁?谁会穿呢?(请小孩上来穿)那时,穿着很好。
穿着这样破旧的衣服,有人会笑。
爷爷为什么要穿呢?B.说点穿什么,说点吃什么?我也带了一个东西,猜怎么着?我拿了两件东西进行比较。
爷爷和我们吃什么有什么区别?谁会品尝它是什么?二,阅读体验我还采访了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人。
你猜谁?他还告诉我一些童年的事情。
(显示ppt观察图片)2,老叔叔也有和三毛一样的痛苦,谁能理解?(引导幼儿在感知个别场景时告诉屏幕上的内容)我在这里试了一根绳子(请让宝宝上来)为什么你的肚子?你怎么看待这位老叔叔的童年?三,比较感知。
这是我们孩子的面试表。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童年和祖父母的童年是什么?我们的童年是什么?(快乐,快乐,温暖)(冷,饥饿,残忍)2,请用一种颜色来表达你童年,爷爷的童年。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一、教学目标1.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情况;2.理解时光的流转对生活的影响;3.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2.时光的变迁;3.历史事件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学习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情况;2.理解时光的流转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让孩子们理解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2.让孩子们理解时光的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答法;3.视听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打开PPT,放映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照片,让孩子们猜猜这些照片是谁,然后讲解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生活的情况。
2. 正文1.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讲解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包括家庭住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娱乐方式等。
让孩子们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是怎样生活的,以及跟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2.时光的变迁让孩子们想象比自己爷爷奶奶大的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比如他们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等。
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时光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等都有哪些不同。
3.历史事件的影响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二战对于世界的意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希望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孩子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3. 总结让孩子们回顾整节课的内容,总结时光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希望孩子们可以记住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家庭住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娱乐方式•时光的变迁–电视、手机、电脑等–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历史事件的影响八、教学评价1.学生的主动性2.学生的合作性3.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程度。
九、展示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爷爷奶奶童年生活方式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
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到城市中的老年活动中心去采访一些老年人,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一、教学目标1.了解爷爷奶奶童年时的生活情况和经历;2.培养学生对家人的尊敬与关爱;3.培养学生倾听和向长辈请教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运用观察与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情况;2.培养学生对家人的关爱和尊敬。
三、教学准备1.教案及课堂教具;2.爷爷奶奶的照片或图书;3.学生家庭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以及他们小时候的样子;•引导学生讲述一些爷爷奶奶小时候的事情。
2. 学习爷爷奶奶的生活(15分钟)•引入爷爷奶奶的照片或图书,向学生展示;•通过图片或图书,引导学生观察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引导学生想象爷爷奶奶当时的生活情况,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
3. 和爷爷奶奶谈话(20分钟)•鼓励学生主动向爷爷奶奶请教关于他们小时候的问题,比如他们的学校、玩具、食物等;•学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问题,然后和爷爷奶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记录下爷爷奶奶的回答,可以用文字记录或在绘画纸上画出来。
4. 分享与讨论(2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与爷爷奶奶的对话或记录与同学分享,可以口头或用图片、文字等展示;•引导学生讨论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表达对爷爷奶奶的敬爱和关心之情。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尊敬和关爱爷爷奶奶?•教师总结引导,强调尊敬和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回家后与爷爷奶奶再交流一次,了解更多关于他们小时候的事情;•学生可以将交流内容写成小作文或画成图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情况,培养了学生对家人的尊敬与关爱。
同时,通过与爷爷奶奶的交流,学生能够运用观察与想象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本课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情,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与家人更加亲近。
爷爷奶奶的童年 作文(精选2篇)

爷爷奶奶的童年作文(精选2篇)篇一:《爷爷的童年》爷爷的童年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社会动荡的时期。
爷爷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里种了一些粮食和蔬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由于交通不便,村子里的孩子们经常在田野间玩耍,捉迷藏、放风筝、赛跑……简单的游戏成了他们快乐的记忆。
爷爷说,他们家没有电视、手机或者电脑,但他们却有很多快乐。
每到初一十五的日子,村里人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吃美味的饭菜,围着篝火听长辈讲故事。
这些传统的节日和活动让他们感到温馨和幸福。
爷爷同学间关系也很好,他们常常一起上学、劳动、玩耍,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彼此之间充满了友爱和情谊。
虽然生活贫困,但大家心中都装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爷爷说,他的童年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真诚和快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没有物质上的丰富,却拥有心灵深处的宝藏,那就是健康、快乐和纯真的友情。
篇二:《奶奶的童年》奶奶出生在山区里一个小村庄,那时候家里穷困潦倒,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她小时候帮着父母去田间劳作,播种、收割、耕地,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但奶奶从不曾抱怨,总是乐呵呵的。
奶奶说,她们村庄的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游戏,那就是捉迷藏。
因为村庄四周群山环绕,形成了许多天然的隐秘之处,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树林和草丛中玩耍,寻找彼此的踪影。
奶奶回忆说,那时候的她们总是玩得不亦乐乎,仿佛找到了天然的乐园。
除了玩耍,奶奶也喜欢唱歌。
她说,那时候没有电视、无线电,更没有卡拉OK,所以人们只能自己组织唱歌比赛,在村子里唱歌的声音此起彼伏,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奶奶说,虽然小时候的生活很艰辛,但那段日子却让她体会到了简单的快乐和生活的真谛。
现在,奶奶已经年过花甲,但她依然怀念童年的点点滴滴,那是她最纯真、最难忘的记忆。
本文发表于《百度文库》,请转载时务必注明转载来源。
大班社会爷爷奶奶的童年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了解爷爷奶奶童年时的生活和经历。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家庭情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生活和经历。
2.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案、幻灯片、图片、录音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就近环境中有爷爷奶奶,可邀请一位爷爷奶奶来班级,讲述他们童年时的故事。
若没有爷爷奶奶可邀请,也可通过图片、录音等媒体方式展示爷爷奶奶童年时的生活。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爷爷奶奶的照片或录音,告诉学生这些照片或录音是他们童年时候的,让学生观察照片或听录音,并做好记录。
3.合作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每组选取一张照片或一段录音,共同研究并讨论他们爷爷奶奶童年时的生活和经历,如生活在哪里、他们的学校、家庭成员、玩具、游戏等。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4.梳理(10分钟):学生小组准备好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通过图片、录音、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全班。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评论。
5.反思(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童年进行反思,提问学生:你在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你对爷爷奶奶的童年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受?你觉得和爷爷奶奶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6.延伸活动(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爷爷奶奶童年的作文,或画一幅描绘爷爷奶奶童年的画,或制作一段小视频等。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7.总结(5分钟):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以童年时期的爷爷奶奶为主题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和表达,得以深入了解到爷爷奶奶童年时的生活和经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记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互相制作展示作品的过程,则更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班社会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

大班社会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看图片和听爷爷奶奶的讲述了解过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了解爷爷奶奶的童年是怎么过的,能够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和经历。
3.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爱护老人的情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准备1.图片:收集一些关于过去生活的图片,包括道具、食品、文具等。
2.教具:无线话筒、PPT。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呈现(1)老师说:我们今天来听一听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准备好你们的耳朵,听好了!(2)老师放一段宣传红色经典的音乐或者国风音乐,制造一种历史情境。
2. 图片赏析(1)老师出示一些过去生活的图片供学生们看,让他们通过图片直观感受、理解过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让学生描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物品是什么?我们现在常用吗?过去人们是怎么使用它的?(3)让学生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区别。
如:过去没有电视、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
3. 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1)老师安排一些老年人前来校园,他们是学生们的亲戚或者村里的老人,要求是爷爷奶奶的关系。
(2)每位老人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童年故事,我们会根据他们的讲述制作PPT,进行projection。
(3)每一组老人讲述完毕后,我会和老人一起带领学生们一起重现他们的童年日子。
(4)老师提出问题:你觉得过去哪些生活方式现在也可以参考,哪些是我们不能参考的。
比如: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而某些人可能会想到不能放弃教育、不能虐待动物等等。
4. 综合活动(1)抽选几名学生,让他们扮演爷爷奶奶,讲述童年的故事。
(2)让学生填写《我的家庭历史图谱》,把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和亲人的经历留存下来。
(3)学生们合作制作一份《爷爷奶奶的童年照片集》。
四、教学效果评估(1)观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参与度。
(2)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
(3)通过PPT制作、填写表格等形式,对学生对过去生活的理解和对老人讲述的理解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社会: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
大班社会教案: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
设计思路: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无法体会和感受祖辈的艰难。
同时,他们也缺少关爱周围人的意识,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通过这样的一次采访活动,孩子们能主动地去采访爷爷奶奶,聆听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真正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本次活动是幼儿采访后的一次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归纳和提升他们的经验和体会,提高他们对两个时代不同的生活条件的认识,从而发现人们的变化,感受我们的生活正越过越好
活动目标:
1、分享各自采访获得的感受,阅读相关的图片,进一步理解爷爷(奶奶)童年的故事,体验其中的艰难。
2、运用实物比较感知发现两个时代生活条件的不同(吃、穿),初步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
环境和材料创设:
1、带补丁的衣服、黄面粉、蛋糕,绳子、ppt等。
2、幼儿事先采访过爷爷奶奶,并记录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
1、最近大家都完成了一次采访任务,采访了爷爷奶奶,他们讲了童年的故事,一定有很多收获。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这个标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2、听故事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现在选择伤心(泪流满面)?谁来讲讲自己当初选择的理由
3、爷爷奶奶讲了什么使你要流泪?
A、谁来说说以前的人穿怎样的衣服?
什么叫补丁?
订衣服的布是补丁,我找了一件衣服,你们来看看哪里有补丁?谁来穿穿看?(请一个幼儿上来穿)当时有件衣服穿已经很好了,穿这样的破衣服一定会别人笑,爷爷为什么还要穿呢?
B、说了穿就说一些吃的?
我也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
我拿了两份东西比较一下,爷爷吃的和我们吃的有
什么不同?谁来尝一下是什么滋味?
二、阅读体验
1、我也采访了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你们猜是谁?他也跟我讲了一些小时候的事情。
(出示ppt观察图片)
2、老伯伯也有象三毛一样的苦难同年,你们谁能看懂?(引导幼儿说出画面上的内容,同时感知个别情景)我这里有绳子来试一试(请幼儿上来)为什么把肚子这样?
3、你感觉老伯伯的童年是怎样的?
三、比较感知
1、这里有一张我们小朋友的采访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童年和爷爷奶奶的童年比,我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快乐的、幸福的、温暖的)(寒冷的、饥饿的、残酷的)
2、请你用一个颜色来表示你的童年,爷爷的童年。
3、在重阳节那一天,是爷爷奶奶的节日,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关爱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