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王维《山中》比较阅读及答案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有关王勃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6分)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5.两首诗黄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

(3分)
6.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5.高山、落叶、秋风
6. 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5.两首诗黄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 。(3分)
6.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5.高山、落叶、秋风6. 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已付费成功了还是复制不了有可能是电脑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或者手机机型不支持的问题
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6分)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最新满分答案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最新满分答案

(一)唐诗的繁荣与唐代文化关系1.1唐诗发展的背景1 【单选题】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A、文言文B、白话文C、秦书D、汉诗文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唐代小说B、唐代小史C、唐代碑帖D、唐代诗歌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隋朝B、明朝C、唐代D、五代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1 【多选题】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B、儒释道并存C、广开言路D、文化开放我的答案:BCD 得分:33.3分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3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1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

A、小作坊老板手中B、农民手中C、商人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

A、十B、九C、三D、二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 【判断题】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4唐诗发展的阶段1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B、离骚C、建安D、楚辞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

A、四B、一C、二D、三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

王维《山中》与王勃《山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维《山中》与王勃《山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维《山中》与王勃《山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3分)(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情景交融,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2)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

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

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1.请分析第二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5分)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6分)【参考答案】:1.此诗描绘了一幅山行图,(1分)清浅的溪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冷肃的秋意,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4分)2.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黄叶”是动态的;(3分)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

(3分)【对比赏析】:王勃的《山中》作于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原题《思归》。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

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一、(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答:(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答:二、(xx·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池阳道中李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1)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情感。

(4分)答:(2)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分)答:三、(xx·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

(3分)(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

(5分)四、(xx·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导语:《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12.C13.D14.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15.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慕课唐诗经典答案

慕课唐诗经典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一)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A、隋朝•B、五代•C、唐代•D、明朝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A、秦书•B、白话文•C、文言文•D、汉诗文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A、四万八千九百多•B、二千三百多•C、五万多•D、七十二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A、唐代小说•B、唐代诗歌•C、唐代小史•D、唐代碑帖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5、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1、执政指的是•A、皇上•B、更高级的官员•C、官吏•D、李权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B、儒释道并存•C、广开言路•D、文化开放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唐代是627年开国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1、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A、三•B、九•C、六•D、八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2、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A、胖•B、匀称•C、瘦•D、健康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A、农民手中•B、商人手中•C、小作坊老板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4、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A、四•B、三•C、二•D、一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2、唐诗的转变时期在•A、盛唐•B、初唐•C、后唐•D、中唐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A、诗经•B、楚辞•C、建安•D、离骚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唐朝努力以南朝的“文”来充实北朝的“质”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并不一致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一)1、五乱中华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B、鲜卑•C、氐•D、姜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南北朝南北分割,学术异流,当时人认为北学•A、精细•B、粗朴•C、简约•D、清逸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A、排斥•B、拒绝•C、崇拜•D、厌恶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唐朝取代隋朝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隋唐前的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二)1、李世民一生中最成功的战役是•A、玄武门之变•B、击破王世充•C、晋阳起兵•D、消灭薛举的沙坨势力的战役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A、李白•B、王绩•C、杜甫•D、王安石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A、政治意识•B、武力•C、法律•D、文风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4、虞世南是陈朝后裔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三)1、义不食周粟指的是•B、叔齐•C、孤竹君•D、伯夷和叔齐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对于“采薇”解释正确的是•A、表达一种隐居的状态•B、渴望人理解•C、找到人生伴侣的期盼•D、追求仕途的心理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酒经》的第一篇是•A、桃花源记•B、爱酒歌•C、醉乡记•D、野望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伯夷叔齐不满意商纣王的暴政,建议周朝用暴力灭了它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四)1、四杰按照年辈来排序,其顺序为•A、王杨卢骆•B、杨卢骆王•C、卢骆王杨•D、骆王杨卢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滕王阁》是一首几言律诗•A、七•B、六•C、五•D、四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3、初唐四杰之首是•A、王玄之•B、王勃•D、王通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山中》是王勃的早年之作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四杰命运都特别悲惨,都没有得到善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五)1、御史台负责监察()。

《山中》阅读附答案

《山中》阅读附答案

《山中》阅读附答案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楼(韦应物①)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②,秋山红树③多。

【注】①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身居官场,常怀归隐之心。

②守,担七任太守。

③红树,只是满树红叶。

(1)“坐厌淮南守”一句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山中》一诗中也属于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

(1分)(2)结合全诗说说,你对“流岁暗蹉跎”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

(3分)(3)以下诗句,借叶所表达的情绪与“秋山红树多”表达的情绪不相近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宣宗宫人《题红叶》)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答案】 (1)万里念将归(2)“流岁暗蹉跎”指时光白白流逝,诗人登楼远眺,感慨时光虚度,为下文抒发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的情怀作铺垫。

(3)B【解析】第(1)题属“鉴赏技巧”题,考查古诗的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蓝皮书》第179,377页都提到)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第(2)题“分析作用”题,可从内容和构造两方面思考。

内容方面,从词句的意思入手,思考诗句表现的情境、情感等。

构造方面,主要思考与前或后句的关系。

第(3)题本质是“透视情感”题。

“秋山红树”表现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A中借“红叶”表现宫女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蓝皮书》229页)。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一句通过黄叶的翻飞飘零,慨叹自己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愁(《蓝皮书》197页和229页都有涉及)。

C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叶,实那么为了衬出人之美,表现的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的喜爱和向往。

(《蓝皮书》221页)D借写枫叶,表现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

B不同于其它,所以应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山中》王维《山中》比较阅读及答案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
关系。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2.(《考点快训》p369第2题) (1)情景交融,第二句直抒胸臆,
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
四句用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2)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

诗的前半部分,写自
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
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

诗歌细致描绘
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
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在王勃的《山中》中,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滞留而伤心悲痛,以至于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写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这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
王维的《山中》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作者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