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能力》读后感
幸福力教育积极心理学的20节课读后感

幸福力教育积极心理学的20节课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幸福力教育积极心理学的20节课读后感1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前言朱永新教授作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向教育界提出:老师和学生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在想,既然“幸福”二字在前,一定是在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
陶新华作为朱教授的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承其志而传其言。
从心理学角度注意到师生都需要积极的引导和关怀,提出利用大脑的工作原理去了解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读过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大脑的发育基础,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大脑会发育得更好。
虽然课堂上不能大幅度活动,但是有节奏的拍掌可以迅速调整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注入活力和热情。
因此,无论是四年级还是二年级,看到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我都会利用打节拍来唤醒他们体内的学习因子。
这种锻炼不仅能让大脑发育良好,还具有宣泄消极情绪,提高精力和体力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以提升。
当然,想要学生学习进步,只靠锻炼体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对那些课下积极、课堂调皮捣蛋的学生。
一旦短暂的高涨的情绪回归平静,他们又会陷入学不会的迷茫状态,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了。
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二者此消彼长。
作为老师,如果任由其消极力量蔓延不去遏止,学生就会肆无忌惮的挑战老师,如此一来,师生关系就越来越紧张。
因而,积极心理学引导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差强人意的学生身上的优势特征。
比如:四四班武天佑每次上课都爱乱说话,突然有一次上课很长时间他都没有见动静,我发现后就立刻表扬了他,这之后他就知道了这样做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了,四四班的课堂由此顺畅了许多。
有时候活泼好动的学生只不过是想要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但又不知道怎么做而已。
幸福读后感 14篇

幸福读后感 14篇幸福读后感篇1手捧朋友推荐的《幸福的方法》,心中倍感安定。
它让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实现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境,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放下多少。
一个人不幸福,主要是妄想太多,追求不停。
贪恋很重,总希望拥有一切。
明明已经拥有很多,总觉得自己拥有的还不够,一直不停地追求下去;让自己不安心,只能越来越不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个极为幸福的意像,但写出如此文字的人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走上绝路。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海子想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明天”每天都会来,却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来过。
海子把幸福寄托在虚无的“明天”,结果当然是不可能!曾经认为,今天累一点苦一些,放弃现在的幸福,就会换取明天的幸福。
然而,最后等待我的只能是花落空折枝的遗憾。
扪心自问:今天不幸福吗?为什么要等明天?从现在起,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用喜悦和期待的心情去接受每一项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幸福,那么你就会感到人生更充实,幸福就伴随左右。
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幸福。
泰勒博士指出: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
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
我非常赞同泰勒博士的观点。
事实上,教师岗位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们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幸福。
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源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尊重,源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幸福。
生活不会特别眷顾某个人,人生总是福祸相依,苦乐参半,但你只要能做到从容处世、看淡得失和感恩生活,享受努力的过程,珍惜幸福的成果,知足长乐,你就会很幸福。
放下匆匆的脚步,关注生活中极为寻常的事物,你就会发现,幸福来的如此简单。
其实人们在疯狂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稍稍停下来深思一下,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幸福感并不因为物质的积累而增加,其实人们的需求并不多,幸福是如此简单!收集自己一点一滴的幸福,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幸福读后感篇2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
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

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幸福是一种能力》这本书,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以往的观念中,我总是认为幸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外在的感受,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明白了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内在的修炼。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或者他人的态度,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来改变对待生活的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这种观念对我来说颇具启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力量。
书中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提升幸福感,比如感恩、乐观、宽容等。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修炼。
比如感恩,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感谢身边的人和事物,从而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尝试着去感恩身边的一切,发现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比如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情绪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内心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幸福是一种内在的修炼,是一种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不要总是抱怨外界的不公和不如意,而是要从自己做起,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地实践和修炼,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1篇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1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根据他的课程,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的一本书。
作者将幸福用简单道理诠释,用鲜活的案例展现,透出质朴、温暖的生活态度,沁人心田。
书中提到的四种人生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汉堡模式。
它通过对四类汉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人生。
书中用四种汉堡比喻四种人的幸福观。
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
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只顾及时行乐,不管任何负面后果;第二种汉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够确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
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奔波劳碌型”;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
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
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相信所有追寻幸福的人读罢这一段文字,都会掩卷叹息。
我们不禁感慨,我们都曾千万次地追问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着的,为什么整日劳顿而没有快乐;那些学习着的,为什么耗费时间却收效甚微?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为什么精神空虚百无聊赖;那些手握着幸福的,为什么身处其中浑然不觉?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到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秘诀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换一种角度生活,以用心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忙”,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该书通过许多现实的案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积极,健康的快乐生活,这才是高质量的人生。
《幸福教育》读后感6篇

《幸福教育》读后感6篇《幸福教育》读后感篇1做一名教师,我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幸福。
学生从离开学校到步入社会,仍然快乐,幸福,这样,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我们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不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就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
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
学生的幸福感是我们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感同样来自学生。
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幸福感,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喷洒激情,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型教师。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老师是最幸福的。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和交流。
放弃不必要的攀比心和功利心,善于从自己的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
保持心理平和善待每个学生,做个成功的教师。
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我要勇担责任,要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这是我个人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教育》读后感篇2今天读了几遍杨九俊的《幸福教育的样子》,感触颇深,下面结合我十几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和自己的体会浅谈自己对实现教师幸福人生的认识:(一):充满爱心的对待自己事业我们教师又靠什么来支撑我们无比睿智的人生呢?那就是——爱!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新课程的实施,或许我态度的转变会更缓些。
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给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刹那间我感觉自己的面前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可以尽情的跳跃、施展。
从对新课标的研究开始,到认真的备课、写教案、上课,再到与学生打交道,我逐渐的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在习惯中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
感之愈深,爱之愈切。
随着对教育教学的深入了解,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维系教育大厦永远矗立的感情在我心目中变成了一种永恒。
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

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
《幸福是一种能力》这本书是由心理学家张庆瑞所著,书中通
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向读者揭示了幸福的真谛。
书中提出
了“幸福是一种能力”的观点,即幸福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状态,而
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
会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也对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通过许多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取决
于外部环境的好坏,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状态。
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这
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幸福并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
有的能力。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许多提升幸福能力的方法,比如积极乐
观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
阅读这些方法,我深刻地意识到,幸福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实现的。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许多现代人常常陷入的幸福误区,比如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比较和攀比等。
这些误区不仅会让我们远离幸福,还会让我们陷入不断追求的怪圈中。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就需要摆脱这些误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通过阅读《幸福是一种能力》,我深刻地意识到,幸福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状态,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让生活更加美好。
《幸福》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幸福》读后感1学期伊始,我就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幸福与教育》,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大学期间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等你们以后教书育人了,一定要让学生在幸福中学习。
从此我也立志要做幸福的传递者。
在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是当代世界德育论坛的巨匠,心系人类幸福是驱动其学术事业的内在动因之一。
自20世纪末期以来,人类步入了一个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社会生态失衡的特殊历史时期,“全球重大事件发生的节奏和频率加快,社会中各种时尚来去匆匆”“价值观迅速漂移”“家庭的上空始终笼罩着阴云”等,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照,这就是此书的写作背景。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衅——人的幸福感在下降,人际间的亲密感在消失,人的精神支柱在微倾......为此,人们渴望找回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期待在情感、关系以及共同的生活场址中重建人类共同栖身、依寓的精神家园。
面对此情势,诺丁斯教授出版了其教育理论新作——《幸福与教育》,希望借此来为人们病态的精神生活奉上一剂良药。
在该书中,她以浑厚的关怀伦理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类世代关注的生活主题——“幸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省视,对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及其实践方略进行了廓清和探究,从而为学者探讨幸福、言说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参照点和地平线,为教育工作者实践关怀、理解关怀提供了稳健的行动起点和实践路径。
作者的几个观点,让我感触很深。
观点一:幸福的首要发源地是家正如诺丁斯所说,“家”不等于“房子”,房子是人的身体的延伸,而家则是人的自我的延伸,甚至“我们自身周围的事物都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
家是人收获幸福的主要场所,“幸福离家庭更近些”。
譬如,家里的温度、亮度,身体的舒适程度,充满融洽和关爱的亲情关系等都是家召唤幸福来临的直接诱因。
同时,家具有隐秘性和非正式性,它是“一个安全而又体面地逃避公共生活中的噪音和争辩的地方”,这就决定了人在家里更容易体会到一种舒适感,更容易感受到一种幸福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早期心灵鸡汤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
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
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
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
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读都懒得读,谈什么幸福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过得最糟的时候。
感情失败,事业平平,怀疑人生,累觉不爱。
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如此努力,还是被幸福拒于门外。
但当我放下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我发现一个残酷却又略感欣慰的事实是,没有人是感觉幸福的。
至少在我能够到的圈子里,在我所处的阶层中,没有。
反观四年前,我还是一个深信幸福的人。
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个很灵修的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灵修之人。
而灵修之人容易产生一个思维局限,即我的内在能决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会随着心境产生变化,我灵魂的纯粹能吸引幸福自发向我靠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的能力》读后感
在生活中,许多人指点别人的事情时头头是道,但是,当回到自己的问题时,往往会犯荤犯糊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可能就是幸福感与幸福力的区别,许多人往往有幸福的感觉,有观察别人幸福感的能力,但是,自己却没有一套怎样得到幸福能力的方法,也就是说心中没有一套享受幸福快乐的能力,所以,当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有时侯可能会不知所措,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薇华老师提出的“幸福力”一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不但要有幸福的感觉,而且还要有一套得到幸福的方法,通过学习幸福方法,掌握理论,实践个案,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淡定地应付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然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少点烦恼,生活和工作中自然会感觉到幸福。
薇华老师新书《幸福的能力》正是一本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幸福方法的佳作,通过学习薇华老师总结的幸福方法,加以实践,相信幸福的感觉就会离我们不会很远,通过学习新书,不但我们自己能够逐步掌握获得幸福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指导身边的人逐步掌握幸福的能力和方法。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获得幸福需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