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词语意思大全

文言文词语意思大全及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养(衣食所安)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影响(被于来世)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zhǎng,首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zhǎng,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cháng,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10.称:chēng,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适合,相称(此人可称英雄)chèng,同“秤”,衡量,称量(先帝称之曰能)11.诚:诚心(帝感其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罚13.驰:骑(愿驰千里足)驱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4.出:在外面,与“入”相对。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离开,走出。
(每出旗捷《冯婉贞》)拿出,交出。
(出其珠玉宝器《资治通鉴》)产生。
(计将安出《隆中对》)发表、出版。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超出,超过。
(其出人也远矣《师说》)15.辞: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编排。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一、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二、官吏选拔的术语1. 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2. 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3.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
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
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4.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三、与官员及其官职有关的术语(一)授予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偏,僚属,部属;党,勾结)(《左传》)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高中文言文中文化常识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一、表人物个性的词语:耿(直),仁厚,仁矜[矜:庄重],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骨鲠[鲠:gěng,直爽,正直],鲠切,聪(明),慧,敏,木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佞[能说会道or 巧言谄媚],不佞[没有才智],诈,阿谀(奉承),谄[巴结,奉承]谗,谲[jué,玩弄手段,欺诈]。
二、表人物品行的词语: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明清科举简表项目内容科别考场主考官参加者中者名称时间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各省学政童生(儒生)生员(秀才)三年之内两次案首\\都城和各省垣贡院(省城)XXX官员生员及监(jiàn)生举人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XXX\\都城贡院(礼部)钦差大臣举人贡士皇宫(宫殿)皇帝贡士进士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会元\\状元榜眼探花四、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黉舍],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五、表敬重、赞扬的词语:多[称赞],敬,重,尊,恭,嘉,称,赞,誉,与[赞同],许,叹[赞颂,赞同]。
六、表社会状态的词语:治[管理得好],乱[无秩序,不宁靖],兴,盛,衰。
七、与粮食有关的词语:粟[谷子,去皮后为XXX,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获],稷[谷类],刈[y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欠好],歉[年事收获,收获欠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整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整理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常见的文言文词汇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
一、人物词汇1. 君子:指高尚的人士或有德行的人。
2. 儿童:指少年儿童。
3. 臣子:指为君主效力的人。
4. 贫者:指贫穷的人。
5. 贤者:指有才德的人。
二、感情词汇1. 悲哀:指悲伤痛苦的心情。
2. 喜悦:指喜欢和高兴的心情。
3. 恐惧:指害怕和担心的心情。
4. 愤怒:指愤恨和生气的心情。
5. 看重:指重视和注重的程度。
三、动作词汇1. 行走:指走路或行动。
2. 忍耐:指忍受和忍受。
3. 喜爱:指喜欢和钟爱。
4. 叹息:指叹气或悲叹。
5. 战斗:指战争或进行搏斗。
四、景物词汇1. 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2. 山川:指山和河流。
3. 田野:指田地和农田。
4. 花草:指花朵和草木。
5. 林木:指树木和森林。
五、时间词汇1. 古今:指古代和现代。
2. 朝夕:指白天和黑夜。
3. 曙光:指天亮的时候。
4. 晨昏:指早晨和黄昏。
5. 初晚:指上午和晚上。
六、虚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就”。
3.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因为”、“如果”等。
4.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或者”、“但是”等。
5. 于:表示在、向、对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对于”。
通过对文言文常见词汇的整理归纳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识记和运用,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
3、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地位平等。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先后顺序。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发生转折。
4、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
作连词:“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5、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文化常识10类及重要文言词语

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一、表人物个性的词语:
耿(直),仁厚,仁矜[矜:庄重],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骨鲠[鲠:gěng,直爽,正直],鲠切,聪(明),慧,敏,木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佞[能说会道or巧言谄媚],不佞[没有才智],诈,阿谀(奉承),谄[巴结,奉承]谗,谲[jué,玩弄手段,欺诈]。
二、表人物品行的词语: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
四、与学校有关的词语:
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五、表敬重、赞扬的词语:
多[称赞],敬,重,尊,恭,嘉,称,赞,誉,与[赞许],许,叹[赞叹,赞许]。
六、表社会状态的词语:
治[治理得好],乱[无秩序,不太平],兴,盛,衰。
七、与粮食有关的词语:
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 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八、与俸禄的词语:
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
九、与穿戴有关的词语:
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
十、表房舍的词语:
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屋,庑[wǔ,厢房]。
十一、表说话的词语:
曰,云,谓,诏[告诉,告诫,教诲],诰[告诉,皇帝给臣子命令,告诫,劝勉],告,敕[chì,告诫,嘱咐,皇帝命令或诏书],白,陈,对,语,谕、喻[告诉,使人知道],晓,辩,问,谢,折[驳斥,指责],诘[责问,追问],诉,咨[商议,咨询]。
十二、表嫉恨的词语:
恶,厌,憎,贬,衔[怀恨],怨,怼[怨恨],憝[duì,怨恨,憎恶],憞[通“憝”],疾,恨,怒,诅。
十三、表诬陷的词语:
中[zhòng,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诬[捏造罪状害人]。
十四、表劝说的词语:
说,劝,规[告诫],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讥,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
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十五、表责备的词语:
过,责,咎[归罪,责怪],诛[责备,谴责],让[责备,责怪],谴,尤[指责,归罪],折[驳斥,指责]。
十六、表哀怨的词语:
怒,愤,恼,忿[fèn愤怒,怨恨],恚[huì恼怒,发怒],涕泣,骂,责,戾[lì,乖张,违背,凶暴,罪过],诟,谩[màn,欺骗,诋毁,傲慢不敬,怠慢]。
十七、表宽容的词语:
容,贷[宽恕,宽免],恕,宽。
十八、表拜访的词语:
造[到……去],过[访,探望],访,谒[拜见,请见],诣[拜访],顾[探望,拜访]。
十九、表告别的词语:
辞,别,谢。
二十、表到往某地的词语:
如,过[走过,经过],诣[到……去],往,经。
二十一、表离开某地的词语:
去,迁[迁移,调动官职],徙[迁移,调职]。
二十二、表行动的词语:
步[走路],趋[快走],走[跑],遁[逃,回避],亡[逃亡],逃,匿[躲避]。
二十三、表违背的词语:
忤[违反,抵触],逆[背叛,叛逆],倍[通“背”,背叛],畔[通“叛”,叛逆]。
二十四、表揭发的词语:
劾[弹劾,揭发罪状],讦[jié,攻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揭,弹[tán,弹劾,检举]。
二十五、表害怕的词语:
畏,惧,惮[畏惧,害怕;通“瘅”,因劳成病],骇[害怕,吃惊],患[担忧,忧虑]。
朝,觐,见,谒。
二十七、表年龄的词语: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齿龀、齠龀[tiáo chèn,五六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笄年[女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六十岁],耆[qí]艾[耆,六十岁;艾,五十岁],古稀[七十岁],耆耋、耄耋[mào dié,高寿,年老。
耄,八十岁或九十岁;耋,七十岁或八十岁],期[jī,颐一百岁]。
二十八、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九、特定称谓纪日法: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三十、十二时辰:
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昃(zè)[未],晡(b ū)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三十一、十二月份:
端月[一月],杏月[二月],桃月[三月],槐月[四月],榴月[五月],荷月[六月],巧月[七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阳月[十月],葭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
三十二、表死亡的词语:
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不禄[士之死],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没(殁)[嫔妃之死],殇[shāng,未成年人死亡],殒[yǔn,泛指死亡],缢[上吊或绞杀而死],殪[yì,被射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示寂、坐化[和尚之死],涅槃[喇嘛之死],羽化、登仙[道士之死],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寿终[老年人死亡],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归主[基督教徒之死],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
髡[kūn,剃去犯人的头发],黥[qíng,古代一种肉刑,即墨刑,用到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劓[yì,割掉鼻子],笞[chī,用荆条或主板抽打臀、腿、背],杖,刖[yuè,砍掉脚],膑[bìn,剔去膝盖骨],宫[破坏人体生殖机能],大辟[bì,死刑],炮烙[páo luò,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爬行其上,最终坠入火炭中被烧死],汤镬[huò,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凌迟[],腰斩[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暴露在街头],枭首[将斩下来的首级悬挂在高处示众],菹醢[zūhaǐ,把犯人剁成肉泥],赭[zhě]衣[犯人],族[诛灭九族],囹圄[líng yǔ,监狱],狱,流,磔[zhé,分裂肢体]。
三十四、表京城有关的词语:
禁,阙[宫殿,朝廷,皇宫前两边楼台中间空缺的道路],畿[jī,京城所管辖的地区],京,京畿。
三十五、表皇帝有关的词语:
上,帝,祚[通“阼”,帝位;福气,赐福;某一封建王朝的国统],践祚[即位],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帝王对自己的称呼],御,诏,召,诰,(驾)幸[宠幸],膳,对策、奏对[对皇帝的回答或对话;一种文体],轮对,奏,表[一种文体,臣下给皇帝写的奏章],疏[给皇帝的奏议]。
三十六、表地区的词语:
江表[长江以南的地区],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崤山以东;有时指太行山以东],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中国[中原地区],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十七、表政区的词语:
九州[古代天下分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一般用于泛指中国],八州、八荒[泛指中国],郡[行政区域],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亭[秦汉时期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设在道路旁边的公房,共旅客停宿;在边疆用来观察敌情的建筑物]。
三十八、代指山川关隘的词语:
江[长江],河[黄河],殽[xiáo,崤山],函[函谷关],岱[泰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