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对比古代日本天皇制度与古代中国皇帝制的不同
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

专题一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一、中外历史的政体建设(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特点:①主要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专断独裁。
②中央统帅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产生原因: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兴衰过程(1)战国萌芽: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建立政治上: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和地方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③颁布秦律。
经济上: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思想文化上: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
作用与认识: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3)西汉巩固内容: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和“符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④实行察举制;⑤实行编户制度。
作用与认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同样当皇帝,日本天皇英国女皇大不同

同样当皇帝,日本天皇英国女皇大不同经常有人在解释日本天皇制的时候把日本皇室比做英国王室,说日本天皇和英国女王一样都是没有实权的虚君,其实这种比喻太不认真,是不恰当的说法。
英国女皇(左)和日本天皇相对于古时候的中国皇帝和中世纪欧洲国王们曾经掌握过的绝对权力,因为现在的日本和英国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会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现在两国君主都只是象征性的存在,其职责基本上是礼仪性的,没什么实权。
但如果仅仅看到“没有实权”这一点就认为两国君主差不多那就错了,其实英国的君主和日本的君主很不一样。
英国国王手里有过绝对权力,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是掌握过权力的构架以及痕迹还残留了下来。
英国君主是国家元首,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但是该走的手续还就是要走。
英国的法律要君主签署之后才能生效,英国君主是三军总司令,对外宣战是君主所管事宜,外交条约当然也要君主签署了之后才生效,连位于国教会顶峰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也是君主指名的。
现在的英国君主仅仅是“没有行使实权”而不是“根本没有实权”,即使是现在,假如有哪个英国君主真要玩,从理论上他能够做出解散议会、驱逐首相、对外宣战这一系列看上去匪夷所思的行动来把他的臣民们弄的哭笑不得。
别看现在英国君主不管事,那只是长期在政府和议会打压之后的结果,如果他们真的要管事的话还真能管事,英国法律中还留了一大堆可以被君主去钻的空子。
比如说英国首相要经过君主的任命,但那个任命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只是一个形式,有过女王指派人出任首相的例子。
1957年首相安东尼·艾登伯爵因为伙同法国人以色列人策划入侵苏伊士运河但又没有得到美国人的支持而失败,不得不引咎辞职,这样艾登所在的保守党就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情况,大家只好来找女王陛下帮着裁定,结果由哈罗德·麦克米伦伯爵来当首相。
哈罗德·麦克米伦伯爵英国王室成员是可以参与讨论政治发表意见的,查尔斯王子和他老爸就喜欢胡扯这些问题当意见领袖。
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实权

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实权摘要:在日本,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
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错,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
久而久之天皇也就被神化为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近乎宗教信仰。
日本皇室包括天皇及皇族。
与中国不同的是,皇室成员并无姓氏,也没选举权,不受日本的户籍法律管理,但有专门的《皇室典范》规定。
皇族在在脱离皇籍之后,可根据《皇室典范》规定以宫家名为姓氏。
除了皇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在成年或成婚后,会经宫内厅批准建立一个宫家,这与幼时的宫号不是一回事,譬如秋筱宫文仁亲王的宫号是礼宫,成年后建秋筱宫。
而女性子孙出嫁后即脱离皇籍,随夫家称号或随夫姓。
脱离皇籍的宫家将被授予亲王爵位。
亲王是天皇的直系子孙称号,直系三代以内皇子、皇孙称亲王,公主称内亲王;直系三代之外皇孙称王,皇孙女称女王。
由于天皇是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国家的象征,只负责执行仪式和凝聚国民人心,并无实际行政权力,加上日本是个典型的男性主义社会,皇族中的女性在产子之后就几乎退下台面颐养天年,直到下一任天皇登基。
因此,日本皇太后形同虚设不为世人所知。
天皇作为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源于中国道教。
道教出于史官,故天皇并非道教神仙体系中的虚拟仙号,而是出于史书。
现在,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徵。
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
公元7世纪之前的日本,没有天皇这种说法,在律令制改革后,人们用大王来称呼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天皇一词起初是一种宗教术语,是中国道教对宇宙的统领者的尊称。
在中世纪到近代这漫长的岁月里,天皇也绝非对最高统治者们唯一的称呼,帝、院、朝廷、天子、主上都曾是统治者们惯用的称呼,甚至推翻幕府统治、重新掌握国家大权的明治天皇也是在反复思量后才决定采用天皇这一称谓的,而在其统治之初,诸如皇帝、天子这样的称呼也不绝于耳。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摘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多样的政治权威体系,这对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东亚,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东亚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各自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东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现代化进程,揭示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形势展望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趋势,探讨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未来关系。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扑朔迷离的话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东亚、政治权威、现代化、历史、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影响、关系、发展、展望。
1. 引言1.1 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政治权威传统。
在古代,东亚诸国都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君主制度,如中国的皇帝制、日本的天皇制、韩国的王朝制等。
这些政治制度在东亚地区长时间存在,并深深影响着当地社会和文化。
中国的皇帝制是东亚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权威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家,统治者以君主为中心,实行专制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才结束。
在这之后,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制在东亚地区也有着重要地位。
日本的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政治围绕着天皇展开。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天皇失去了大部分权力,但天皇依然是日本社会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韩国的政治权威则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韩国自古以来也是一个王朝国家,国家政治以王室为中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韩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革,王室逐渐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理解东亚地区历史上的政治权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东亚现代化的进程。
1.2 东亚现代化进程从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的角度看,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更是政治和社会现代化。
东方的帝国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对比

东方的帝国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对比东方的帝国: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对比东方的帝国,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东亚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
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进行对比,探讨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 古代的帝国在古代,中国和日本都曾出现过帝国的现象。
中国建立了伟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者被封为皇帝,帝国的权威遍及整个中华文明的中心集散地。
而在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帝国,最有名的是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帝国。
这些帝国都以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实行礼仪上的封建主义体制。
2. 政治制度在政治上,中国和日本都有各自独特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而日本则采用了一种名为幕府体制的政治制度,将国家权力集中在幕府的手中。
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东方社会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3. 社会文化在社会文化方面,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
中国的文化以儒家为核心,强调家族伦理、孝道和社会秩序。
日本的文化则受到了儒家、佛教和神道的影响,注重礼仪、道德和个人责任。
尽管二战后日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价值观。
4. 经济发展中国和日本在经济方面也有着重大的差异。
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繁荣的经济时期,如唐朝和明朝的时期。
然而,在现代时期,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政治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而日本则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5. 外交关系在外交关系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也充满了波折和争议。
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紧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经常发生。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和领土争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阴影。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在现代已经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互为重要的经济伙伴和邻国。
结论:中国和日本都是东方的古老帝国,他们的历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许多差异之处。
日本的天皇制度

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君主制度,由一系列规定和传统构成。
在这个制度中,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指导者,具有强大的威望和地位。
下面,我将就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职责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日本的天皇制度起源于古代的神权制度。
根据日本神话,天照大神是日本神道的首领,她被认为是天皇的直系祖先。
因此,天皇被视为天照大神的后代,并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掌握着神的权力。
自此之后,天皇成为日本国家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天皇的职责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天皇是国家的象征,代表日本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天皇还具有一定的宗教角色,需要进行一些祭祀和崇拜活动,以维系日本的宗教信仰。
此外,天皇还需要参与一些重要的国家事务,如国内外的典礼、招待外国元首的访问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从日本签署《日本国宪法》以后,天皇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
天皇在国家政治中没有实际的权力,国家的日常事务由政府和议会负责。
因此,在日本的实际政治中,天皇更多地作为一种象征和文化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干涉政治决策。
在日本的社会中,天皇仍然受到广泛的尊敬,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灵魂。
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和纪念活动都会有天皇的参与和祝福,这被视为一种国家统一和凝聚力的象征。
此外,天皇还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国民的关怀和祝福,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尽管天皇制度在日本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有批评者认为,天皇制度过于古老和保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此外,还有人质疑天皇本人的地位和身份,认为他们只是一种象征,缺乏真正的权力和责任。
总之,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制度,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指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天皇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但他们仍然受到广泛的尊敬和崇拜。
无论如何,日本的天皇制度都是日本特有的一部分,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密不可分。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中日比较
中国 日本
五星红旗
• 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 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 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 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 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 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 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 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 表示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 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 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 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 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 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 结。
主席的选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 任主席的职位。
国家的象征————天皇
• 现在的日本天皇并没有什么实权,主要是为了保留日本文 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能够增加旅 游的收入日本这个国家有点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 的,可以说是臣民的精神领袖。而实际掌握实权的就是和 天皇家有姻亲关系的那几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 北条氏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直系亲属,都 是赐的姓氏。平安时代末期,经过源平合战,源赖朝建立 镰仓幕府。镰仓就在相模小田园附近。北条时政——源赖 朝的老丈人,当时是源赖朝手下的大将,他利用女儿北条 政子和源氏结成了姻亲,后来源灭平,在赖朝死后北条时 政便以执政形式控制了将军家的权利,最后干脆杀了赖朝 的儿子源实朝,根本上废掉了将军这个职位,但是以后的 镰仓将军仍称执权不称将军,因为有规定只有源氏才能当 将军。
试论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演变

试论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摘要: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日本的天皇制作为国家权力运作形式,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词:日本天皇制历史演变天皇制是指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制度。
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其后又经历了古代、近代、战后天皇制三个阶段。
一、古代天皇制总体上看,古代天皇制从7世纪到1868年明治维新的1260年间,此时的天皇基本上是“虚君”,临而不治,大致经历了形成、兴衰和衰退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608年至672年(推古朝第二次谴使隋朝至壬申之乱)为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
在古代天皇制的第一期间,皇族通过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打击和抑制了豪族势力,确立了天皇的权威。
603年-604年,推行了所谓的“推古朝改革”,颁布了“冠位十二阶法”,又制定了《十七条宪法》。
在孝德天皇统治的大化年间,以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为首的改革派发动了日本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大化革新,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官僚统治机构,世袭氏族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第二阶段,673年至866年(天武天皇即位至“应天门之乱”)为兴盛期;朝廷以封建的唐王朝为榜样,从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法律等方面入手,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使日本成为法律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天武、持统跟文武三代天皇,将大化革新未尽的事业又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完善。
之后,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日本天皇制也进入了在历史上为期不长的一段鼎盛时期。
这一鼎盛时期贯穿了奈良时代,一直到平安时代中期。
奈良时代(710-794年),可以说是女帝称雄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对比古代日本天皇制度与古代中国皇帝制的不同[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国家,从《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
中不难看出,奈良、平安时期的官制,大部分是仿效唐代制度建立的。
上自天皇下至地方官吏的设置和职责,基本上与中国的相应官吏的设置和职责近似。
因此,古代天皇制具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但是,世界上毕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日本天皇制虽然从古代中国帝制那里学去了不少东西,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试分析了一下古代日本天皇制度与古代中国帝制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万世一系;异姓革命;二元化权力体系;君主专制;宗教性
1 万世一系与易姓革命
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断改朝换代的古代中国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形成了绝无古今的“万世一系”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现象。
据沈才彬先生统计,自秦至清朝共194 个皇帝的退位状况,大致可分自然退位(病死)、让位、自杀、他杀、废位或强制退位五种类型。
其中正常退位的皇帝占2/3,非正常退位的皇帝占1/3。
换言之,每3名皇帝中,就有1名未得善其终。
日本的情况却大相径庭:最早使用天皇称号的推古天皇至昭和天皇共92代、90名天皇。
这其中,非正常退位的天皇仅为14 人,即便这14 名非正常退位的天皇,皇位更替也只限于皇族内部从没有发生过类似中国那样的改朝换代、皇统断绝。
中国儒家的天子思想主张受天命者取代失天命者的最理想的方式是尧、舜禅让,其次是汤、武革命。
可是,实际上中国历代多选择了汤、武革命。
日本与之相反,更多的是采用皇族内部的让位,将汤、武革命束之高阁。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日的皇权更替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其实,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以及古代中国不断改朝换代都是各国特殊国情的产物,这些特殊国情包括政治观念、政治习惯、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
(1)根本原因。
日本天皇主要作为精神权威存在。
在天皇制形成以后的历史时期中,天皇在政治实践中主要作为精神权威而不是世俗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远离政治权力的核心,即保持了天皇制的“万世一系”,同时也是天皇制二元政治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天皇在日本政治实践中长期保持着精神权威的地位,就造成作为政治的一极存在,而世俗大权则转移到臣属名义的贵族官僚手中。
(2)权力主导者因素。
政治观念与政治习惯。
武心波先生认为,日本天皇之所以能存在下去,与日本历代统治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治理与统治功能有关。
凡是新幕府上台后都会发现,天皇氏神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逾越性,仅靠武力是无法让各“大名”彻底臣服的,还必须借助天皇的威望,将之作为统一的精神象征来诏令天下,文武并用,才能收到治理的最大效果。
历代幕府为了维护统治,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天皇揽在怀中,充分占有与享用这一资源。
幕府统治
靠的是武力,缺乏精神力量的支撑,而天皇则成为了幕府统治的精神支撑。
(3)中国的“皇帝制”与“天子思想”。
中国的皇帝制由秦始皇开始,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中国的皇帝虽一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王朝更替频繁,饱尝“ 易姓革命”之苦。
皇帝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一百多年,从秦至清,高度统一的封建皇权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的皇帝制才随着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崩溃而告结束。
中国“ 天子思想”形成于西周时期,这在《诗经》及《书经》中均有反映,提出“ 敬天保民”为天子的主旨。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天子思想” 均有反映。
由孔子首创,孟子继而发展,董仲舒等予以丰富的中国儒学天子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演变有很大影响。
与日本天皇比较,中国皇帝因为是代天治民,政治权威及世俗权力合而为一,皇帝高居权力的顶峰,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权力、权威集于一体。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常处于“ 易姓革命”——改朝换代的周期性变动之中,但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结构也显示出它相当大的稳定性,即儒学天子思想的稳定和调节机能,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和停滞不前。
其调节机能就是在“有德为君”的天子思想引导下,引导在位皇帝行德治,施仁政;引导明君以仁政代替暴君的恶政,这就是“易姓革命”。
中国儒学天子思想是对民与对帝的双向制约,既为统治者利用“君权神授”压制民众的反抗,维持封建皇帝的专制统治,又为民众利用“有德为君”“易姓革命”来为打倒昏王、暴君所利用。
2 二元化权力体系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古代天皇制长达1260 年,经历了形成、兴盛和衰落3 个阶段。
其中,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启动于圣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模型化)于孝德天皇与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时期。
从“壬申之乱”到“应天门之变”是古代天皇制的兴盛期。
866 年“应天门之变”之后,古代天皇制步入长达1000 余年的衰落期。
先是外戚篡权的摄关政治时期,继而是由上皇或法皇主导的院厅政治时期,由于院政过于依赖新兴的武士集团,从而导致武士政治的确立。
在镰仓、室町、江户幕府时期,“政治重心由代表上层封建领主利益的皇室移向了代表军事封建领主利益的幕府”。
二元化权力体系的实质是日本特色的二权分立——精神权威与政治权威的分离。
首先,在这种两权分立体制下,精神权威与政治权威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并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其次,在这种两权分立体制下,两权合作多于斗争,妥协强于对立,强调合作共存,彼此依赖;最后,在两权中,天皇所拥有的精神权威在政治实践中虽然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但具有不可替代性。
贵族官僚集团、武士集团与政治精英所拥有的政治权威在政治实践中处于明显的强势与优势地位,但并不追求剥夺和取代天皇的精神权威。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
围绕着这个核心,建立起一套包含有一系列具体内容和措施的皇帝制度,这套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制度
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的完善。
通观世界各国封建社会中的皇帝制度,可以说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世界上最完备的。
其最典型的特征莫过于其专制性和独裁性了。
综观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的每一项内容与规定,都是为着实现专制统治服务的,二者神形结合统治着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这是皇帝制度的又一典型特征。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总揽一切大权,臣下万民只能“躬听圣断”,“奉旨行事”。
皇帝们在排除各方面侵扰皇权的因素以后,最终把中国封建社会一切事务权力都操纵于自己手中,君上大权被他们解释为无所不包。
3 是否与宗教相结合,有无宗教权威
古代日本天皇与中国古代皇帝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他还兼具宗教性功能,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
自古以来,神道就被日本统治者视为维护神权天皇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
它既支持了神权的作用,又维护了所谓“万世一系”的皇统。
统治者利用神道的传统思想,使得忠孝思想、忠君爱国思想、祖先崇拜思想等在日本社会充分政治化。
它的理论是日本式的“种族优越论”:日本人都是神皇的子孙,因而就有统治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力量;在天佑的神力下,也具有统治其他国家与民族甚至是全世界的权力与义务。
明治维新政府利用神道国教化政策,把它作为国家精神支柱,用来推行军国主义。
皇室神道的核心思想是天皇神化和“皇权神授”。
这一思想的树立主要是通过皇室的自我宣传和律令条文规定实现的。
大化改新以后,历代天皇和中央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神化天皇和宣扬皇权神授思想。
因为古代中国人信奉的是“无宗教论”,所以皇帝只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非兼为宗教领袖。
另外,皇帝往往只是把宗教作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而提倡信奉某教。
毋庸置疑,在古代中国,皇权是大大高于各种宗教领袖的权力的。
4 结论
在中日两国历史上,存在着同源异态的两种君主制度——皇帝制和天皇制。
中国的皇帝制始于秦始皇,及汉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体制。
这一体制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
皇帝制的核心,是皇帝个人集政治权威与世俗权力于一身,推行“朕即国家”的封建专制统治。
日本的天皇制始于推古女皇,在律令制时期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
及至平安朝中期,古代天皇制没落,代之而起的政治形态是“摄关政治”与“院政”。
到了“武家政治时期,天皇制名存实亡,天皇已不是作为权力的象征,而是作为神性权威的象征而存在。
除了实行古代天皇制的短暂时期外,日本天皇不像中国皇帝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另外,日本天皇百世一系,皇统连绵至今,不像中国皇帝那样王朝更替备受“易姓革命” 之苦。
总之,概括地说,中日两国君主制的区别主要有是否一脉相承、是否集权和是否具有宗教性功能三点。
参考文献:
[1]沈才彬.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的比较研究——以“天子思想”为中心[J].日
本学刊,1992(2).
[2]武心波.日本古代“天皇制”的象征意义及其批判[J].国际观察,2006(6):50-55.
[3]翟新.日本天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