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解构主义分析 刘剑勇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解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哲学和建筑设计理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规范、规则和对称性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限制,探索更具自由性和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和形式。
首先,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提倡建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规则性、均衡性和对称性,而解构主义试图通过不规则、不对称和非均衡的设计元素来突破传统限制,给建筑带来新的鲜活感和动感。
解构主义的建筑作品通常强调建筑形式和结构的断裂、错位和错觉,使建筑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引领建筑技术的突破。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涉及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系统,需要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
例如,托马斯·海瑟威克的吉姆·谢林斯卡学院图书馆(Hesselbach’sche Buchhandlung)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和结构分析技术,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实现了曲线、倾斜和非对称结构的精确控制。
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创新,也提高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再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和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主张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例如,法兰克·盖里的吉默教堂(Gehry Residence)结合了建筑与景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
解构主义建筑对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强调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光线,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此外,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表达和艺术氛围的塑造。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具有强烈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氛围,通过破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效果。
例如,弗兰克·格黑利的肯特·斯塔克研究中心(Kentuck Knob)以其独特的弧线形式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广受赞誉。
解构主义建筑建筑

西雅图中央 图书馆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学生活动中心 与芝加哥捷运共构
葡萄牙波多音乐厅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温柔的一击—— 扎哈•哈迪得的解 构主义建筑
• 1993年,哈迪得在德国魏尔镇推出了 自己的成名作“vitra”消防站。它 以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名噪一时,令世 界建筑界心跳不已。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新议会大厦
四 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
• 包括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 得· 艾森曼的作品 并且柏纳德· 楚米的得奖作 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 主义建筑展览, 由菲利普· 约翰逊和马克· 威 格利组织, 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 布市由彼得· 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 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归纳
• 散乱、残缺、错位、偶合、扭曲、失稳 等
七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目前所面临的 问题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 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 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 • 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 不同的好几个意义,这样,建筑家如何能够使他所希望传 达的意义表现出来,如何能够代表社会社区表达意义呢? • 根据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语言是不可靠的,那么如 何建立所谓的“建筑语言”呢? • 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历史建筑的立场,由于语言的不可 靠性,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在建筑中有什么是真正可靠, 可以传达意义的呢? •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解构主义建筑家经常考虑的。
End · · ·
因为这里没有建筑更没有场地,地面隆起地带和哥伦比亚城市的城 市布局一起把城市的布局投射校园布局中,将艺术中心连同校园一起和外 面的城市布局连为一体。将一个布局覆盖到另外一个布局上,在场地上形 成联接错觉是艾森曼的典型手法。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李萍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李萍发布时间:2023-06-17T10:15:22.314Z 来源:《小城镇建设》2023年4期作者:李萍[导读]天津天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空港经济区 300000一、解构主义建筑思潮(一)解构主义背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的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在二战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思潮平分秋色,欧美哲学即是在此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流派的“人本主义”哲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拥有了发展空间。
其中,结构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语言符号学的方法,成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从而创始了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
综合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法国哲学家)和罗兰巴特的观点,可以把反二元对抗、反权威、反中心、反“非黑即白”概括为解构主义的特点。
一些建筑师受此影响,将解构主义建筑不断往前推进,涌现出了大批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及划时代的建筑作品,为世界建筑发展史增添了强有力的一笔。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界定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提倡的解构主义哲学。
此前德里达在这之前被人们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后来他全面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转为解构主义哲学,解构理论刚刚提出的那段时间,西方文化界掀起了一阵解构风。
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于神学都在德里达的启蒙下,尝试进行各种分解、颠倒、变构、重建似的研究。
最终这阵风也吹进了建筑界学子们的头脑与创作中了。
运用解构哲学在建筑中表现“无”、“不在”、“不在的在”等等,在建筑创作中采用“编造”、“解图”、“解位”、“虚构基地”“编造出比现有基地更多的东西”,“对地的解剖”还有“解位是同时又在基地上又不在基地上”。
解构建筑的形象特征可以总结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解构建筑的形状、色彩、比例、尺度和方向的处理都打破原来建筑的条条框框,建筑手法极度自由,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疏散凌乱感。
解构主义建筑浅析

第3 4卷 第 2 8期
2008年 10 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 I TECl r URE
V0 . 4 No. 8 13 2
O t 20 c. 0 8
・3 ・ 9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8 2 .0 90 1 0 .85 2 0 )80 3 .2
解 构 主 义 建 筑 浅 析
陈周 燕 高 洁
摘 要: 介绍 了解构 主义“ 颠倒一打碎一 重组” 的逻 辑循环秩序 , 阐述 了解构 主义建 筑 的特 点, 出解构 主义建 筑理论 拓 指
宽 了建 筑师的视野 , 引导建 筑设计应从更深层 次的角度思考 问题 , 响推 动着 当代建筑风格 的发 展。 影 关键词 : 解构主义 , 重构 , 筑 , 建 秩序
筑 设计手法 已渐渐消逝 , 但其思想和语 汇早 已渗透进 了现代许 多 面化 , 理性 穿插 、 间的错 位 , 非 空 破裂 、 斜 、 倾 畸变 、 曲等处 理手 扭
建 筑和理论 中, 深深 的影 响了一大批建筑师 。 说 到解构主义建筑 , 我想有必要先说一下解 构主义哲学 。
法 的运用 。
心、 反权威 、 反二元对抗 、 反非黑即 白的理论 , 是对 现代主义 、 国际
或许 颠覆 目的在于把思想从罗格 斯 中心 主义 ( 质主 义 )权 威 主义、 本 、 非黑 新评估各个 条件 的价值 。所有 的建筑都 有 自己的想法 , 了建筑原本 的定 义 , 它 却更 适合 在此 出现 , 适合 以这 种形 式 但 更 即 白的思维定势 中解放 出来 , 让一切价 值和意义 在平等 的基础上
下, 而取消其对立 , 混沌其秩序 , 于是本我 E , 我 理性 / 癫狂 , 化/ 文 自然 , 正确/ 错误也失去了其意义 , 一切都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 。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建筑与文学作品解析与类比--以建筑师屈米与诗人卡明斯作品为例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建筑与文学作品解析与类比--以建筑师屈米与诗人卡明斯作品为例于学勇;雷翠颖【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12【摘要】解构主义提倡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的哲学理念,深入影响了建筑学与文学创作。
屈米和卡明斯分别是建筑和文学领域的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和卡明斯的蚱蜢诗,肯定了这两类作品的美学价值。
最终从类比中概括解构主义带来的作品体验。
%Deconstruction advocates philosophical ideas of anti-center, anti-authority, anti-traditional, and deeply affected the architectural and literary creation. Tschumi and E.E. Cummings are respectively the deconstructive representatives of architecture and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schumi’s Parc de la Vilette and Cummings’ r-p-o-p-h-e-s-s-a-g-r, affirm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two works. Finaly, i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deconstruction from the analogy.【总页数】3页(P123-125)【作者】于学勇;雷翠颖【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西方建筑师东方化倾向解析--以西扎作品“塞拉维斯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 [J], 沐小虎;李希成2.建筑10例建筑师的心路历程——沪上著名华裔加拿大建筑师傅国华和他的作品 [J], 蔡骏平;傅国华;3.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趋势简析--以FA青年建筑师奖入围建筑师及作品为例[J], 范文兵4.古都内外之"当代洋建筑"——西安国外建筑师设计作品解析(1978—2020) [J], 宋辉;曹添5."先锋派"建筑师屈米和库克的理念、实践——兼论对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影响 [J], 孙彤;井渌;罗萍嘉;张夏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论文——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建筑081班0000000·········建筑流派之—解构主义摘要:“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建筑形态的构成上将完整的建筑形态进行破碎处理,然后然后重新进行随机性结合;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
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解构主义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关键字:解构主义、盖里、随机性、非线性解构主义的产生追本溯源,解构主义是解构哲学、构成主义与当代科学发展观结合的产物。
它是借用哲学的一个名词。
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以语言为突破口,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颠覆,试图彻底颠覆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性、真理、二元对次等基本观念,而解构哲学的这些核心观念与解构美学高度契合一致,并被解构主义建筑师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从而使传统建筑形式美法则中一向被压制、排斥的因素如非秩序、无等级、不和谐、不完整等得到解放。
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无绝对权威,是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的设计,主张多元、,主张模糊,这是解构主义的精神实质。
在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形成之前,建筑文化中的“解构”因素就已经存在,为了更为准确地认识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我们还应当把视线投向更宏观的西方现代文化领域,去进一步探寻其产生的根源。
《解构主义建筑》课件

观音寺
拥有各种特色建筑群 的观音寺是标志台湾 现代建筑的代表,其 中建筑名师伍宗岳所 设计的解构主义建 筑——观音山世界禅 寺具有向心而联,向 外而离的飞扬曲线, 具有引领建筑的伟大 风范。
总结
解构主义建筑通过形式和元素的分化,突破了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创造出 更加具有个性化和视觉效果的空间形态。未来,解构主义建筑可能会成为传 统建筑设计的一种重要拓展和发展方向。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拒绝传统建筑设计的风格,它通过形式和元素的分化来 突破传统的建筑设计,创造出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个性化的空间。
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
过程和形式的分化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设计过程和形式的分离。这种风格拒绝传统的形式和构造,探究不同 元素组合的可能性。
不追求实用性
解构主义建筑不一定追求实用性或完全符合人类习惯,它更加关注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
对称性的打破
解构主义建筑常常是不对称的,带有不同的形式和
无传统的平面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多数情况下没有传统的平面设计,在
代表作品
莱茵河博物馆
由法国建筑大师让·努 维尔和沃尔夫·迈克尔 设计,莱茵河博物馆 的设计完美地展示了 解构主义建筑的核心 理念:对称性和平衡 性的打破,以及视觉 效果和感官刺激的强 调。
犹Hale Waihona Puke 博物馆由丹麦建筑师英格 尔·卡尔森设计,犹太 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 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建筑物采用不规则的 线条,突破了传统的 对称性和平衡性。
米歇尔·德·波 克苏博物馆
由弗兰克·盖里设计, 米歇尔·德·波克苏博物 馆也是解构主义建筑 的代表作品之一。该 建筑物采用了非常规 的形式和 结构设计, 展现了解构主义建筑 的特点。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胡赛强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7(033)009
【摘要】试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和解构建筑产生理念角度出发,以现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屈米代表作巴黎拉*维莱特设计为例来解析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总结出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的创作手法,提出解构思维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胡赛强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对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的思考 [J], 张茜
2.从建筑到时装解构主义的罗曼史——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J], 刘庆海
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J], 王其兰;
4.挑战与应对:空性论与意向性和解构主义的遭遇——解构主义与佛教空性论之二[J], 桑大鹏
5.浅谈解构主义建筑——以中国解构主义建筑为例 [J], 宋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解构主义分析刘剑勇
发表时间:2016-12-09T17:00:14.1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0期作者:刘剑勇
[导读] 摘要:建筑其实是一种由某种文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思想意识得到不断创新,可以说是文化影响着建筑形态。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1
摘要:建筑其实是一种由某种文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思想意识得到不断创新,可以说是文化影响着建筑形态。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主流思潮,在我国得到了很多建筑实践。
本文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解构主义作品剖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建筑设计。
关键词:文化;哲学;建筑;建筑思潮;解构主义
一、解构主义思潮的起源
谈到解构主义建筑我们需要先了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
(一)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产生于法国“五月风暴”的抗议运动。
解构主义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力图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
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如此看来,解构主义不过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或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对抗策略。
(二)解构主义建筑理论
对发展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论贡献的是瑞士的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和美国的建筑师、建筑里理论家皮特.埃森曼。
伯纳德-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以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皮特.埃森曼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
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联系,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皮特.埃森曼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义,语音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义。
他们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传达的。
他们认为,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
是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达的。
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评论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
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
解构主义建筑在二十一世纪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出现一些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
诸如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扎哈.哈迪德的广州大剧院、北京朝阳SOHO。
图 1 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塔
这些公认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作品有一些共同的形象特征。
建筑形体表现出散乱、残缺、动态、奇异。
在总体形象上都做得支离破碎,边缘上犬牙交错,变化万端。
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避开古典的建筑轴线和体块组合,让人找不出头绪。
在体型组合上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破碎状。
解构建筑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连接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度,生硬、牵强,风马牛不相及。
大量采用颠倒、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动态的体形,造出失稳、失重,使建筑产生滑动、滚动、错移、翻倾、坠落,以至于似乎要坍塌的不安架势。
有些时候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以至潇洒、飞升的印象,这些构图同古典建筑稳重、端庄、肃立的态势完
全相反。
秉持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异,并且变本加厉,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仅不重复别人作过的样式,还极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
处在解构建筑师那里,“反常”才是正常。
图 2 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一
图 3 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二
图 4 扎哈.哈迪德的望京SOHO
图 5 扎哈.哈迪德的广州大剧院
三、建筑发展的根源
通过上面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建筑本身不具有什么特定的意义,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师表达自己对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成为建筑师的一个向社会发言的工具。
这些建筑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反映了一直相适应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显示了当代生产技术力的水平。
解构主义建筑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首先,在思想上,各级领导追逐标新立异,为了凸现政绩,具备了接受这种建筑的思想意识条件。
其次,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建造许多的外形奇特,功能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公共建筑和地标建筑。
同时,由于中国的经济和建筑技术能够实现解构主义建筑的设计。
因此,建筑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段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反映。
建筑的发展是思想意识和社会的发展。
建筑发展的根源就是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
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的要素是衣食住行。
“衣”即为服饰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穿着体现出各地的特色,反映各地的文化。
我们很容易通过特色服饰来分辨人们的民族和区域的属性。
“食”即为饮食文化,南甜北咸,晋酸川辣,无不体现地域文化。
“住”即建筑特色。
作为建筑学的学者,对此必不陌生。
“行”也可体现文化,譬之如,当下的汽车文化。
与人密切相关的这四个方面无不是文化层面上的要素。
所以,衣食住行就是四种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这四个方面逐步趋于同化。
典型的例子,如西式礼服的通用性,汽车文化的国际性,以及川菜辣味的普遍性,都证明了,全球化的形势下,所有的文化在逐步的相融。
建筑文化不可避免的在同化。
现在国内的建筑普遍在这种大环境,互相模仿抄袭。
正是文化的趋同,促使建筑的趋同。
四、建筑的借鉴
现下的建筑文化在逐步趋向同化,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是自己的建筑创作有一个突破。
或者,可以有一种方法去指导自己的设计呢。
既然,建筑是一种文化,作为同出自一个本体的其它文化是形式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呢?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中,这些大师在思想上,首先,引入了解构主义的哲学理论,而后,通过,解构的手法去创造建筑。
这就是一种建筑借鉴的思路。
当然,作为建筑师现在还没有思想意识的提高的情况下,在没有能力进入到哲学的层面中,去创作建筑。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其他的思路中寻找自己的创新思路呢?
衣食住行同属文化层面,相互之间似并无联系。
但基于同一发展的本体,可以反映出本体。
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衣”、“食”、“行中去借鉴,来激发建筑的创作。
譬如说,从当季流行服饰中,去借鉴流行色彩的搭配,为自己的建筑进行配色。
从当下流行的饮食文化中借鉴建筑的布局形式,从当下的汽车文化中,借鉴工业设计的外形结构等等。
有一个例子,在课程学习中某位老师,给我们说到,日本组织了某个专家团对当地的一个特色村落进行研究。
其中,专家团的一个语言专家从语言角度,分析了当地建筑产生的形式和特色。
这就说明,文化与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密切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从与文化有关的各个方面去借鉴,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支持和参考。
五、结束语
建筑与文化、社会、经济、技术一一相关。
作为建筑师是一个要求知识面很宽泛的职业。
建筑师多是大器晚成。
也许除了建筑学以外,没有一个专业会像建筑学那样要求专业人员学习大量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整合应用到另一个具体而又特殊的领域中。
作为建筑师,必须要具备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艺术……。
学习如何去整合如此大量的因素并将它们凝聚在一个事物中,这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考验和失败[2]。
因此,寻找一个是合自己的创作思路是,就像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一样的重要。
尝试从多
个角度理解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建筑创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2006年1月.
[2](美)马修·弗莱德里克译者:张育南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原名:101 Things I Learned in Architecture School 2009年10月.
[3]郑朝灿;丁承朴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以央视新大楼、广州歌剧院为例华中建筑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