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课件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答案] B
)
B.转录 D.逆转录
[解析]
3
H-尿嘧啶核糖核苷可以形成合成RNA的原பைடு நூலகம்,
RNA主要是转录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本题依据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 转录和翻译、细胞结构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及运用能力。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转录完成后,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 与核糖体结合才开始翻译,故D错误;由图示知,在RNA聚合 酶作用下,细胞正在发生转录,产生的mRNA还未转录完毕, 即开始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故该细胞应为原核细胞, C正确,A错误。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从而 合成肽链,B错误。
2.土壤农杆菌能将自身Ti质粒的T-DNA整合到植物染 色体DNA上,诱发植物形成肿瘤。T-DNA中含有植物生长素 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它们的表达与否 能影响相应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节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 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
A.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时,诱发肿瘤生芽 B.清除肿瘤组织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与分 化 C.图中肿瘤组织可在不含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培养基 中生长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肿瘤组织 生长与分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如何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 谢来控制生物体的形状。由于土壤农杆菌将自己的Ti质粒的T -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的DNA上,已经彻底改变了植物的 DNA,所以即便把植物肿瘤中的土壤农杆菌清除,肿瘤照样 生长与分化。
3.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 . 误 的是( . )
即 时 巩 固
1.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
B.转录 D.逆转录
[解析]
3
H-尿嘧啶核糖核苷可以形成合成RNA的原பைடு நூலகம்,
RNA主要是转录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本题依据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 转录和翻译、细胞结构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及运用能力。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转录完成后,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 与核糖体结合才开始翻译,故D错误;由图示知,在RNA聚合 酶作用下,细胞正在发生转录,产生的mRNA还未转录完毕, 即开始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故该细胞应为原核细胞, C正确,A错误。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从而 合成肽链,B错误。
2.土壤农杆菌能将自身Ti质粒的T-DNA整合到植物染 色体DNA上,诱发植物形成肿瘤。T-DNA中含有植物生长素 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它们的表达与否 能影响相应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节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 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
A.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时,诱发肿瘤生芽 B.清除肿瘤组织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与分 化 C.图中肿瘤组织可在不含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培养基 中生长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肿瘤组织 生长与分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如何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 谢来控制生物体的形状。由于土壤农杆菌将自己的Ti质粒的T -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的DNA上,已经彻底改变了植物的 DNA,所以即便把植物肿瘤中的土壤农杆菌清除,肿瘤照样 生长与分化。
3.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 . 误 的是( . )
即 时 巩 固
1.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DNA的结构课件(37张)

mRNA 分子中(A+U)/(G+C) 仍为m (注:不同DNA 分子中m 值可不同,显示特异性)。
25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 DNA 分 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 则在其互补链 而在整个DNA 分 子(注:不 同双链 DNA 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均为1,无特异性)涉及 DNA 单链碱基计算的3个解题步骤
水平二
2.科学思维——通过模型构建,理解DNA的化 学组成、平面结构以及立体结构。
水平二
3.科学探究——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领悟模型构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水平三
第2节 DNA的结构
1
知识点I D N A 双 螺 旋 结 构 模 型 的 构 建 自主梳理一1.构建者 沃 森和 克 里 克
4
[对点练1](2019 · 中山期末)1962年,沃 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一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是( )A.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B.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C.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D.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解析 证明转化因子存在的科学家是格里菲思,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由 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B 错误;摩尔根等人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错误。答案 C
2
重新构建模型:让A 与T 配 对 ,G 与 C 配对形成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双螺旋三螺旋查哥夫提出DNA 分子中A=T,G=C
DNA 的结构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 分别含有A、T、C、Gl 四种碱基
沃森和克里克推算出DNA 分子呈螺旋结构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的DNA 衍射图谱
尝试建 立模型失败
4.DNA 的多样性
25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 DNA 分 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 则在其互补链 而在整个DNA 分 子(注:不 同双链 DNA 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均为1,无特异性)涉及 DNA 单链碱基计算的3个解题步骤
水平二
2.科学思维——通过模型构建,理解DNA的化 学组成、平面结构以及立体结构。
水平二
3.科学探究——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领悟模型构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水平三
第2节 DNA的结构
1
知识点I D N A 双 螺 旋 结 构 模 型 的 构 建 自主梳理一1.构建者 沃 森和 克 里 克
4
[对点练1](2019 · 中山期末)1962年,沃 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一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是( )A.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B.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C.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D.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解析 证明转化因子存在的科学家是格里菲思,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由 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B 错误;摩尔根等人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错误。答案 C
2
重新构建模型:让A 与T 配 对 ,G 与 C 配对形成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双螺旋三螺旋查哥夫提出DNA 分子中A=T,G=C
DNA 的结构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 分别含有A、T、C、Gl 四种碱基
沃森和克里克推算出DNA 分子呈螺旋结构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的DNA 衍射图谱
尝试建 立模型失败
4.DNA 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
红细胞成镰刀型 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
结论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
酶
蛋白质结构
细胞代谢
性状
三、细胞质基因
三、细胞质基因
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
三、细胞质基因
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
特点:
三、细胞质基因
Q:蛋白质与生命性状特征有何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______者和 ______者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 基因指导________的合成。 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______。
Q:蛋白质与生命性状特征有何关系?
体现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______者和 ______者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复制
复 制 DNA 转录 逆转录
RNA
翻译
蛋白质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指导________的合成。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______。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 基因指导________的合成。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______。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分析
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
CFTR蛋白结构异常
CFTR蛋白功能异常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分析
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
CFTR蛋白结构异常
CFTR蛋白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黏液增多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分析
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
CFTR蛋白结构异常
CFTR蛋白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黏液增多 黏液清除困难,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PPT课件【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诊断反馈
3、下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长曲线 图,曲线中哪段表示由于有 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竞 争增加( D )
A.CD段(增长速度慢) B.DE段(速度加快) C.EF段(变化速率加快) D.FG段(速度逐渐变慢)
诊断反馈
4、以下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 后 B.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 的影响 C.“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D.环境阻力主要有种内斗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无机 环境的影响
新课讲授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有害生物的预测 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降低环境的负荷量(K值)。如鼠害防治可通过 严密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的天敌等 措施来降低K值。 4、为引进外来物种提供理性的思考。
必须考虑所引入的外来物种是否会构成对原来 物种的危害,即是否会构成生物入侵。
设问寻疑
新课讲授
4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课讲授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决定的,因此,凡是影响上述种群特征的因素, 都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环境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新课讲授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 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细 菌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
数
有哪些优缺点?
量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2-3 伴性遗传

B.X染色体上 D.线粒体上
[答案] B
[解析] 如果控制红眼的基因位于线粒体上,遵循母系 遗传的特点,后代无论雌雄都与母本一样,是红眼,与题中 实验结果不符。如果在Y染色体上,则后代中雄性个体与父 本一样,都是红眼,与实验结果不符。如果在常染色体上, 则后代中雌雄个体性状应没有性别差异,与实验结果不符。 如果在X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双亲的基因型(假设控制红 眼、白眼的基因分别为W、w)分别是XWXw×XWY,所以后 代雌性是红眼,雄性中有红眼和白眼,与题中实验结果相 符。
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鸡的性别决定 (1)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________的(ZW)。 (2)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________的(ZZ)。
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图例如 下:
答案:一、1.性染色体 2.(1)红绿色盲 (2)眼色遗传 二、1.(1)性染色体(X) (2)XBXB
A.③③⑤⑤ C.④⑦⑥⑧
[解析] 根据题意双亲基因型为XBXb和XbY,则儿子和 女儿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
[答案] D
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无突变),发现 后代中雌果蝇全部是红眼,雄果蝇有红眼,也有白眼。由此 可知果蝇中控制红眼的基因位于( A.常染色体上 C.Y染色体上 )
(1)控制人类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只位于 B区段,在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2)控制人类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只位于D区段,在X染 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3)也可能有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Y的同源 区段(A、C区段),即可能出现下列基因型:XAYA、XAYa、 XaYA、XaYa。
XDXd 女性 患病
XdXd 女性 正常
XDY 男性 患病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页,共36页。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蛋糕中 细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种群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mìdù)增加的影响
Nn=2n N代表(dàibiǎo)细菌数量,n表示第 几代
一般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hélǐ)假 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 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
第十九页,共36页。
对大草履虫种群(zhǒnɡ qún)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 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 据,经过反复(fǎnfù)实验,结果如下:
请你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zēngzhǎng) 曲线!
第二十页,共36页。
三、种群(zhǒnɡ qún)增长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
100”大型草曲履线虫种群(zhǒnɡ qún)
时研间究(的D实) 验1 2 3
4
5
6
种群大小 20 137 319
种群 数量
食物、空间有限
369 373 375
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升高
400
300
D E K值(环境容纳量)
200
C
K/2处种群增长率
100 A B
最大
0(sh1íj对iā新n2适)环/应3境天的 4 5 6 时间
6亿只以上 (yǐshàng)的 野兔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móxíng) 假理设想:状态—— (不存在环境阻力)
食物(shíwù)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 2、害建等立。模型:
种 群 (zhǒnɡ qún) 起 始 数 量 为 N0 , 第 二 年 是 第 一 年 的 λ
[名校联盟]湖南省永兴县第五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必修2 第4章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名校联盟]湖南省永兴县第五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必修2 第4章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cc37b74d69eae009581bec43.png)
实验方案二:①选取一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取其根,在
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两段,分别埋于沃土中催芽,培育至 出现成熟叶型;
②再分别移栽于A、B两花盆培养,A为背风向阳处,B为
向风阴蔽处;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蒲公英的成熟叶型的变化。
实验方案三:①取叶全缘的生长良好的一株蒲公英,在土中,在适宜条件下 催芽,分别栽种于装有沃土的A、B两花盆中; ②发芽后于适宜条件下培养,A为背风向阳处,B为向风阴 蔽处;
精题演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蒲公英的根可用于扦插繁殖,叶形有全缘型也有缺刻型。 生长于背风向阳处的植株的叶型为全缘型,而生长于向风
阴蔽处的植株的叶型为缺刻型。为了验证“蒲公英的缺刻
叶型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三位同学设计如下 几个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①于田野中取叶全缘的一株蒲公英上的两粒 种子,分别栽种于装有沃土的A、B两花盆中,给予适宜的 外界条件,催芽; ②发芽后于适宜条件下培养,A为背风向阳处,B为向风阴 蔽处;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蒲公英的叶型。
明理由。
解析:基因D的作用在于决定产氰糖苷酶的合成,而基 因H的功能在于决定氰酸酶的合成,只有当基因D和H都存 在时,才能在叶片中生成氰。基因型为D_H_的叶片必定同 时含有含氰糖苷和氰酸酶。基因型为D_hh的叶片含有含氰 糖苷而缺乏氰酸酶。基因型为ddH_的叶片含有氰酸酶而缺 乏含氰糖苷。ddhh的叶片既缺乏含氰糖苷也缺乏氰酸酶。 答案: (1)细胞液 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基因通 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DDhh和ddHH 9∶7 (3)氰酸 ddHH或ddHh
2. (2009年广州二模,改编)在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一般 遵循DNA→RNA→蛋白质的表达原则,下面有关这个过程的说 法错误的是( ) A.在细胞的不同阶段,DNA携带的信息一般是不变的,而 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可以变化 B.DNA→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RNA→蛋白质是在细 胞质中完成的 C.DNA→RNA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RNA→蛋白质不会发生碱 基互补配对 D.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DNA是最终决定蛋白质结构的遗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共45张ppt)

一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模式生物
获得六次诺贝尔奖的果蝇
穆勒证明了X射线能诱发 果蝇的基因突变,同时, 辐射也会引起染色体畸变
利用果蝇在嗅觉方面 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 卓越成果
发现了控制生理节律 的分子机制,分离出 控制生物钟的基因。
1933年
1995年
2011年
1946年
摩尔根证明了基 因在染色体上
发现果蝇中控制 发育的基因,揭 示了发育的秘密
资料3:家蝇的价值
思考:以上三个资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哪些价值?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水稻、玉米、小麦等可供食用, 家蝇可以为植物传粉、作为动物饲料,并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等)
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 潜在价值(红树林、野生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重要功能)。
一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包括实用意义的价值和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实用意义的价值
食用
药用
工业原料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
人类的食物基本 来源于种植农作 物和养殖家畜、 家禽及海产品。
绝大多数药物 来自植物、动 物、微生物的 代谢产物。
为人类提供了 众多生产原料。
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方 面具有重要价值。
生物多样性
3.关系:
遗传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生 物
决本 定质
多
物种多样性
样
性
形成
生态系统多样性
分子水平:DNA分子多样性 细胞水平:染色体多样性 个体水平:表现型多样性
基因突变 根
染色体变异 本 原
基因重组
因
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 RNA 制
翻译
蛋白质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和激素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从而控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性状;(如白化病,侏儒症 ) 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来实现的。
不是 P69旁栏思考题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P70批判性思维
酪氨酸酶 酪氨酸 黑色素
侏儒症:生长激素缺乏
白化病患者
囊性纤维病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问题探讨
请根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画出一 张流程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转录 翻译 RNA 复制 蛋白质 DNA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中心法则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传递的途径有: (1)从DNA流向DNA,即DNA自我复制; (2)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转录和翻译;
P71 技能训练
1.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 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 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基因(内因) 环境(温度、pH等外因)
调控
翅的性状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 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练习
实例
豌豆圆粒和皱粒形状不同的原因: 淀粉分支酶
如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 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 酪氨酸酶的。
(1)生物体的性状可由基因(一个或多个基因) 控制,(如人的身高就是由多个基因决定) (2)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的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 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 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一个或多个基因(内因) 调控 性状 环境(外因)
传统的中心法则有没有存在不足之处?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P69资料分析 中心法则的发展
讨论:
1.不是。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 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中心法则的完善:
复 制
转录 DNA
逆转录 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有: (1)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 (2)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 (3)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 (4)从RNA流向DNA(逆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