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课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7
【解析】:小园岂是春来晚”“风光留住不教回”这两句诗运用设问手 法,小园中四月犹有花飞,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作者故设一问:难道是这 儿的春天来得迟吗?后两句作答:不是春天来得迟。全都是因为主人多事, 留住春光而不放它回去。一问一答,既写出了自己的惊喜,又赞美了主人的 浪漫情怀,表达上则曲折含蓄,收意外之效。“风光留住不教回”,意思是 小园主人殷勤好事,留住了春光,不让它从园中溜走,此句运用拟人,将春 天拟人化,不仅将美好的春光写得生机盎然,而且极富有乐趣。“都为主人 尤好事”,意思是都只为主人好事,留住了春光。此句运用反语,貌似责怪 主人,其实似贬实褒。小园主人高雅的情怀,也透过诗句感染着读者。毕竟 肯花如此大的精力,却只是为了将春光留住的人,难道不就是对美具有深刻 感悟的雅人高士吗?风趣地赞美了主人及其花园。
8
答案,①、设问,头两句问,后两句答,不仅章法奇特,而且更好地表 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加强了赞美的语气。②拟人 “风光留住不教回”的表 达,将春天拟人化,不仅将美好的春光写得生机盎然,而且极富有乐趣。③ 反语“都为主人尤好事”一句,看似责怪主人好事,其实似贬实褒,风趣地 赞美了主人及其花园。
译 文:小园并不是春天来得太晚,四月里却有花片飞进酒杯,都只为主人特 别好事,让春光留住不叫它辞归。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
腊前月季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①已剥胭脂笔,四破②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注:①尖:月季花蓓蕾的顶端,此指月季花苞。②四破:月季花完 全展开时的形态。
12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2、比拟、
6、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岁暮》
3、设问、
作 7、“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业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反问、 5、借代、 6、双关、 7、对照、
谢谢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艰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此诗是诗人晚年旅居夔州时
重九登高后所写。
设置题目:
A.“无边”“不尽”用了夸张手法,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
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①正侧结合。
②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应山 村的繁忙;
③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 农忙的气氛。
知识回顾:
抒情方式

五借+一衬
化;“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两者生 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②排比。同时三句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 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三、考查方式: 1、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析诗句“xxxx”使用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技能?请结合诗句分析。 5、赏析诗中XX联。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整理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整理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整理在国内语文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是重点和核心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掌握修辞手法,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命题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

常见的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倒映在清溪之中,仿佛行走在明镜里;鸟在山中穿梭,仿佛穿行于绘画的屏风里。

虚实相生,虚实相融,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高三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

高三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 (2)燕山雪花大如席,翩翩飞落轩辕台。 作用:
通过对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性的夸大或缩小,增 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强调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借代
例子: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作用:用相关部分代替整体的作用不止创造新词, 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是语言表述更加生动
双关
例子: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用: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诗句获得双重意 义。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对比
例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 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事物的本质。诗歌的主旨在 对比中获得凸显。
高三语文诗歌鉴 赏知识整理
——诗歌的修辞手法
比喻
例子: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作用: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传达作者的感情。
比拟
例子: (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拟人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拟 物 作用:引发联想,凸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 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解题思维
(1)首先找准修辞手法。

“山月皎如烛”中有一“如”字,比喻手法明显。

“冷晕侵残烛”中,较有特色的字是“晕”和“侵”,“晕”是月色的一部分,此处指月亮,当为借代(或:“晕”为烛光形成的光晕)。

“侵”,意为入侵、侵占,有较强的比拟色彩。

(2)其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山月皎如烛”,以烛喻月。

“冷晕侵残烛”,以“冷晕”代“冷月”。

(3)最后,指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以烛喻月,突出了月光的温暖明亮,给人温暖,照人无眠。

“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

(或:以冷晕的入侵暗示作者内心的凄凉。

)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2分)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2分)(或:比拟,以“灯晕”入侵包围“残烛”来反衬天涯孤客满目“雨”“深竹”的单调凄凉,“晕”配以“冷”,突出寒意。

)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
解题思维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答出手法2分,分析表达效果3分。

)
修辞手法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最常考查的修辞手法。

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此多有涉及,有时会直接考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放在对表达技巧的提问中进行考查。

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

一般设问方式:
①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③这两句描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方面”鉴赏修辞手法
1.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特征。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复、互文等。

比喻、比拟,可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

对偶,句式整齐匀称,韵律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可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设问,可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反复,可使内容或感情基调突出。

题中考查的句子就涉及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就要求考生将这种修辞手法的特征掌握清楚。

2.掌握修辞题常见设问方式和变体方式。

一般的设问方式为,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还有的提问采取变体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有何效果。

3.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品评效果。

任何修辞手法都要通过句子来体现,因此在分析时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修辞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