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曾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有济世志,但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他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二、作品作品内容: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82首。

八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因内容集中,风格和表现手法接近,能够看成五古咏怀组诗。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再如其十七“独坐空堂上”,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之嗟,给人以震撼。

有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如其三十三“一日复一夕”直陈“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了在动荡不定、变幻无常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这样的作品在《咏怀》中有相当数量。

二是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批判维护世族统治的儒家礼法的虚伪。

这个类作品也往往不是对人物、事件作具体描绘,而主要是抒发由历史事实引起的盛衰之叹。

如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由古吹台引起联想,用战国之魏喻曹氏之魏,影射魏王只知歌舞行乐,不知养兵用贤,难免重蹈前人亡国的覆辙。

其十一“湛湛长江水”对楚国君臣荒淫误国行径的揭露,显然也是针对曹魏王朝的。

更多的盛衰之叹则是针对恐怖政治而发,但这类诗多用曲笔,写得更为隐晦曲折。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解释: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原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201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2011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明月” 衬托其高洁不群 明月 清风” 衬托其 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薄帷” 让人感觉 明月相伴、清风 明月相伴、 相慰,形影相吊,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视觉、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 却写道“薄帷鉴明月, 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 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 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 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 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 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 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 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 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 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阮籍诗的贡献
2.推动五言诗的发展 3.组诗形式的存在 《咏怀》开创了我国 咏怀》 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的体例 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 自此之后, 人。
请找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 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 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 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 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请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遭遇作分析。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 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 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 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 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 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 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 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 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 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 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 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 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 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 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 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 治他的罪,阮籍以大醉而豁免。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
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
“吹我襟”
让人感觉丝丝冷意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 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 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 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 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 自己。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 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 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 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 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 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 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 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2014.3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2014.3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 的忧思。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 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 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 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 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 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 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

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 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 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 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点破忧思、伤心之意。
艺术特色:① 化无形为直观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 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 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 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 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 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 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阮籍诗的贡献
• 1.开辟黑暗压迫中状物抒怀之路
• 先河 • 其风格悲愤哀怨、隐晦曲折,“文多隐蔽, 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 其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 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常常借助 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艺术特色:② 象征与烘托


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 即是此诗显著特点.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 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 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 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 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这样写, 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诗》原文及赏析

咏怀诗[魏晋]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分类标签: 孤独作品赏析【注释】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

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

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

号,叫。

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

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

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

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

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

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

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

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

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译文】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拓展】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

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

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将情绪发泄出来而作组诗《咏怀八十二首》,此诗便为其中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NL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幵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由此或可得其仿佛。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

”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鸳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

”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

”(《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

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

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3 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币淹觯?刹芩?⑺韭碥布懈芊迹??嗣髡?刀罚??质?窒斩瘛2芩??偃罴??尉???胁〈枪俟槔铩U ?际?辏?49 ),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

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 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

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

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

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

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

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

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

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幵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

后人给予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新形式,幵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