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治疗的非融合技术

合集下载

脊柱非融合技术

脊柱非融合技术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发布时间:2009-3-22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的手术方法较多。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的限制,脊柱动力学的改变,和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

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

“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稳定”(soft stabilization)的概念遂提出。

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大致主要有几类: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PDS)有(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

本文就后路非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作综述如下。

一、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1.1 概念及发展历程棘突间撑开器或稳定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放置于腰椎棘突间获得椎体分离的一种内置物。

总的设计理念是产生撑开(distract)棘突和防止腰椎后伸的力学目的,内固定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相邻椎体间的相对关系。

尽管冠以现代技术的名称,ISP撑开器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

Fred Knowle当时设计了称为“塞子”的金属移植物插入到棘突间,和X STOP系统的原理一样,用于治疗椎管狭窄。

术后装置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了该手术的终止。

Senegas[2]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了第二代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Wallis系统。

近年来,自从X STOP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其他脊柱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其他的内固定DIAM系统、Coflex系统等开始在腰椎内植物市场出现,CoRoent Devices和ExtenSure系统是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出现的,其中X-STOP和ExtenSure已被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

动态固定系统

动态固定系统

动态固定系统(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在腰椎退行性疾患中的应用在治疗由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的方法中, 脊柱融合术已得到广泛接受, 但一些研究认为:虽然在放射学上取得了融合率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再者,强直固定和脊柱融合存在潜在并发症,如继发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不稳和椎管狭窄;还有螺钉断裂、假关节形成等风险。

这些促使脊柱外科医生思考引起慢性下腰痛的真正原因及应用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能性。

动态固定系统的概念“动态固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固定——soft stabilization”)是指改变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及负荷而不进行融合的一种固定方式, 即应用动态固定将运动节段的活动限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 避免异常载荷的产生。

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理论依据脊柱融合术治疗慢性下腰痛基于的理念退变的腰椎运动节段常表现为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是产生疼痛的原因, 消除受累节段的运动可消除不稳定, 进而使疼痛消失。

然而, 有些腰痛可能是由于异常负荷而不是由于稳定性差引起。

患者以姿势或体位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在动力位X 线片上常常无法发现异常的活动;且部分患者在腰椎融合术后腰痛不能改善,说明异常负荷可能是导致腰痛的关键。

正常椎间盘由胶原和蛋白多糖组成, 就象一个均匀的水囊可把在不同姿势或体位的负荷进行均匀的传导。

椎间盘退变改变了力学上均匀一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从而导致了传导至终板上的负荷不一致, 并进一步导致了终板及终板下骨的破坏。

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会造成异常负荷传导到终板, 椎间盘高度的丢失还可导致纤维环结构的折叠及结构破裂。

McNally 和Adams 进行了退变间盘的压力测定, 退变椎间盘疼痛的产生与应力传导形式有关, 而与绝对应力负荷无关。

这个理念解释了某些椎间盘病变患者有其特殊的疼痛体位, 退变程度与腰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的现象。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

腰 椎 不 稳
影像学诊断—侧位
椎体矢状面排列紊乱 椎间隙“不正常” 成角移位 椎间孔变窄 棘突排列不对称
The Orthopaedics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XMC
腰 椎 不 稳
影像学诊断—过伸过屈侧位
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 站立位/卧位拍片有争议; 多种测量方法,标准不统一; 实际应用中人为差异大;
腰 椎 不 稳
腰椎解剖
The Orthopaedics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XMC
腰 椎 不 稳
腰椎不稳病理变化
椎 间 关 节 软 骨 退 变
椎 间 盘 关 节 囊 变 薄 髓 核 损 伤 关 节 囊 松 弛 纤 维 环 膨 出
不 正 常 的 活 动 增 加
The Orthopaedics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XMC
腰 椎 不 稳
影像学诊断—过伸过屈侧位
Bambakidis,2005;Iguchi,2004;Kotilainen E,1998;
椎间成角≥ 10° 矢状面位移≥3mm,L5~S1
北京协和医院等
腰 椎 不 稳
脊柱内固定
坚强固定 弹性固定
The Orthopaedics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XMC
腰 椎 不 稳
脊柱非融合系统
脊柱融合技术被广泛使用,近年来融合技术和器 械的发展,腰椎融合的成功率几乎达到100%
9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学者使用“非融合技术” 进行腰椎动态固定,及稳定但不融合腰椎,取 得了满意的成绩!!
The Orthopaedics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XMC

脊柱非融合技术分析

脊柱非融合技术分析

优势:非融合技 术可以保留脊柱 的运动功能减少 相邻节段的退变 降低术后并发症
的发生率。
PRT THREE
脊柱非融合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手术和物理治疗手段旨在减轻脊柱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的新 型治疗技术。
该技术利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动态稳定系统等手段模拟正常脊柱的运动学特征减少对脊柱的 压迫和摩擦。
与传统的融合技术相比脊柱非融合技术保留了脊柱的正常运动功能减少了相邻节段的应力集 中现象。
诊断与评估:确定手术适应症和禁 忌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术前讨论: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 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目的、风险和 预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 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脊柱病变程度和 范围
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 血液检查、心电图等;患者进行呼 吸功能训练;术前禁食、备皮等
汇报人:
术前准备: 确定手术方 案患者体位 准备手术器 械消毒
手术入路: 选择合适的 手术切口逐 层切开皮肤、 肌肉和筋膜
暴露病变: 剥离椎板充 分暴露脊柱 病变部位
实施非融合 技术:植入 非融合器进 行固定和稳 定操作
缝合伤口: 清洗伤口逐 层缝合肌肉、 筋膜和皮肤
添加项标题
手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 用药物;定期回诊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疼痛缓解:非 融合技术可以 快速减轻脊柱
疼痛
功能改善:患 者术后短期内 的运动功能得
到明显改善
神经恢复:非 融合技术有助 于神经功能的
恢复和保护
并发症减少: 与传统融合手 术相比非融合 手术的并发症
发生率较低
疼痛缓解:非融合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非融合技术可以降低传统融合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适应症广泛:非融合技术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for
devices)[3-6]。动力化固定又称为软固定或柔
性固定,其目的是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运动节 段的负荷模式,并限制该节段的异常活动,可以单独使用,也 可以与坚强内固定同时使用,以防止融合节段相邻的运动单位 可能发生的退变加速。动力化固定装置现主要分为棘突间撑开 装置、棘突间韧带装置、经椎弓根螺钉韧带装置和经椎弓根螺 钉的半坚强金属内固定装置4种类型。
在因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的治疗中,以往对非手术治疗 无效的患者通常是采用融合固定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间融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局科研立项课题(200902038) 作者单位:518054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华明路7号深圳市南山区慢 性病防治院
合器植骨融合是最常用的技术,融合率可达到90%一 100%…。部分患者虽然获得了成功融合,慢性下腰痛却没有 明显缓解,而且有证据显示融合后增加了相邻节段的负荷压 力,从而导致其加速退变。旧1有鉴于此,Graf于1989年设计了
X—Stop是惟一经过多中心完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非
融合性棘突间内置物,己被FDA批准临床使用。主要适用于 有神经症状如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NIC)的高龄退变性腰椎 管狭窄(LSS)患者。X—Stop系统由椭圆形衬垫、组织扩张 器、挡翼组成,材料为钛合金。术中将X—Stop穿过棘间韧带 塞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间,并尽量靠近椎板后部,椎板和挡翼 可防止前移,棘上韧带可为器械提供遮挡,防止后移。它分散 了脊椎间的压力,不破坏棘间一棘上韧带复合结构,从而使脊 柱处于轻度屈曲位,避免后伸,允许患者保留相对正常的体位 而非过度屈曲。有些患者有1~2节段的椎管狭窄,当坐位时 症状缓解或腿痛重于腰痛时,可应用X—Stop进行治疗。该装
Center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Shenzhen back pain

开窗髓核摘除动力型非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

开窗髓核摘除动力型非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

等骨突处皮肤 , 指导 四肢伸 展运动 , 防止褥 疮及 下肢静脉血 栓形成 。术后当晚 可进食 , 宜少 量多餐 。行腹 部环形 按摩 ,
必 要 时 适 当给 予 通便 类 药 物 , 防 止腹 胀 便 秘 。 以
五 、 复 指 导 康
鼓励病人早 期功能锻 炼。术后麻 醉消失后 开始行 直腿 抬高运 动 , 以增强肌 肉力量 , 防止神经根 粘连。初 次 由 3 O度
况。

临床 资料
从 20 年 9月至 21 年 2月行 开窗髓核摘除动力 型非 07 00 融合内固定术 2 , 8例 男性 2 , 2例 女性 6例 , 年龄 1.1 , 96 岁 平 均年龄 4 岁 , 2 病史 11 , .0年 均有下腰痛及放射痛 。l 例椎管 5 狭窄间歇性跛行 ,3例受累棘突 间隙压痛及放射 痛 ,1 l 1 例小 腿 外侧及足背外侧皮肤麻木 , 例 足底皮肤麻木 , 例趾 背伸 9 8 肌力减弱 。1 例压迫马尾神经会 阴部 麻木 , 排便排尿不 利。
红 , 及 时 处 理 。若 引 流 液 稀 薄 、 淡 量 多 , 伴 有 头 晕 头 应 色 并
碍甚至截瘫…。常规 的脊柱 融合 手术是 目前 临床 上治疗腰 腿痛和腰椎不稳 的最主要方法 , 但效 果不理想 。我 院探 索腰 椎非融合技术——D nss yey 后路动态稳 定系统 。D nss yey 是一 种用椎 弓根螺钉 方式 实 现动 态稳 定 的系 统。又称 “ 态稳 动 定” 软稳定” 或“ 系统 _ 。它能保 留脊柱 的有益运 动和改变运 2 J 动节段 的负荷传递方式 , 可阻止产生疼痛 的运 动方 向和运动 平面 的脊柱运动 , 留正常 的腰椎活动 保 3。

16 ・ 2

腰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腰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腰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诊疗方案。

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腰痛诊疗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优化的建议。

现有腰痛诊疗方案的总结1.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非侵入性手段。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风险低、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腰痛患者。

2. 神经根阻滞:通过针刺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根周围,达到疼痛缓解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但并不是长期解决方案。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严重腰痛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手术治疗可能是必需的。

手术治疗具有明确的疗效,但风险较高,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腰痛诊疗方案的优化分析1. 个体化治疗:腰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例如,对于特定病因引起的腰痛,如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压缩骨折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综合治疗:将不同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腰痛的治疗效果。

例如,结合保守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疼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肌力和体能,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3. 长期随访和管理:腰痛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随访和管理。

定期的随访可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4. 多学科合作:腰痛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康复科、骨科、神经科等。

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优化方案建议1. 加强腰痛的预防教育,提高公众对腰痛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腰痛发生。

2. 完善腰痛患者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以便更精确地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类型。

3. 推广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4.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依从性。

5. 加大科研力度,开展更多关于腰痛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不断优化和改进现有的方案。

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

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

例; 平均住院 1 2 . 8 d , 均痊愈出院。术前拍摄腰椎 正 侧位 片及 MRI , 所 有 患者 均 采 ) 评 价脊 髓功 能 , J O A评 分 7 ~1 4分 ,
平均 8 . 9分 。手 术方 式 为棘 突间动 态稳 定装 置 置 入1 7例 , 动 态椎 弓根 钉棒 系统 固定 9例 。
金荷娣 , 蒋 俐, 朱
关键词 : 非融合技术 ; 腰椎退变性疾病 ; 围术期 ; 护理
中图分类号 : R 4 7 2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3 5 3 ( 2 0 1 3 ) 2 0 — 1 5 3 — 0 2 I X) I :1 0 . 7 6 1 9  ̄ c mp . 2 0 1 3 2 0 0 5 9

(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 骨科 , 江 苏 常州 , 2 1 3 0 0 2 )
腰椎 退变 性疾 病是 骨科 常见 病 、 多发 病 , 常伴 腰椎 不稳 和椎 管狭 窄 , 以 出现腰 腿痛 为 主 , 严重 者 可导 致大 小 便 功 能 障 碍 甚 至 截 瘫 … 1。本 院 2 0 1 0
疮、 深静脉血栓及 内植物移位 、 断裂等现象 , 其中 出现 l 例 切 口排异 反 应 、 1例肺 部感 染 , 经 过 精 心 治疗 和护理 , 均 痊愈 出 院。
年 6月一2 0 1 2 年1 2 月采用腰椎非融合技术l 2 J 治 疗 腰椎 退 行性 疾病 2 6例 , 现 将 围术期 正确 的指 导 和护 理经 验 总结报 道如 下 。
手术 方法 :① 棘 间动 态 稳定 装 置 手 术 方 法 : 采用全身静脉麻醉, 俯 卧位 , 后正中切 口。如有椎 间盘 突 出及椎 管狭 窄 、 硬膜 囊及 神经 根受 压 明显 , 则先 行 椎 问 盘切 除 , 椎 管 扩 大成 形 , 神经 根 减 压 。 估患者的生活习惯、 教育程度 、 职业等 , 并针对患 C臂 机透 视下 定 位 腰 椎 棘 突 间 隙 , 右 外 侧 腰 部 取 者 的心 理状 态 , 用 亲 切 的语 言 进 行 心 理 疏导 和支 长约 1 c m 切 口, 导 针 自切 口内平 行 于 冠 状 面 , 持, 在 与 患 者 沟通 时 , 要 特 别注 意 放 慢语 速 , 耐 心 垂 直 于矢 状 面进入 , 进入 腰椎 棘 突之 间 , 依 次用 扩 倾听 , 对其提出的有些不准确的观点及行为 , 应予 张筒 扩 张 , 植入 I n s p a c e 棘 问 动态 稳 定 装 置 , 打 开 仔细解释 , 用 商量 口吻营造互相讨论 、 沟通的氛 侧 翼 。放 置引 流 , 冲洗 并 关 闭 切 口。② 动 态 椎 弓 围, 使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详尽介绍手术 根 钉棒 系统 固定 手术 方法 : 采 用全 身静 脉麻 醉 , 俯 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医生技术 的高超性 , 介绍成 卧位 , 后 正 中切 口。如 有椎 间盘 突 出硬 膜 囊 及 神 功 典型病 例 , 以认 真细 致 的工 作 态度 、 娴熟 的技 术 经 根 受压 明显 , 则 先 行 椎 间盘 切 除 , 神 经 根减 压 。 获得患者及家属 的信任 , 使其以最佳 的身心状态 置入 椎 弓根 螺 钉 及 创 生 公 司 D e v i n e动 态 固定 连 接受 治疗 与 护理 【 7 l 。 接棒 , 拧紧固定。放置引流, 冲洗并关闭切 口。 2 . 1 . 3 手术体位训练 : 术前 3 d即可协助患者开 本组 手术 时 间 0 . 7 ~1 . 5 h ,平 均 1 . 0 h , 平 始进行手术体位训练 , 使其逐渐提高耐受能力 。 均失 血 量为 1 0 0 mL 。随访 6 ~1 2个 月 , 平 均 9个 指导 并协 助患 者取俯 卧位 , 腹 壁纵 向垫 一软 枕 , 头 月 。疗 效 评定 采 用 改 良的 Ma c n a b标 准 _ 4 J ( 优: 疼 偏向一侧 , 每次 3 0 -6 0 mi n , 循序渐进 , 逐渐延 长 痛消失 , 无运动功能受限, 恢 复正常工作 和活动 ; 练 习时 间至 1 h以上 。 良: 偶有疼痛 , 能做轻工作 ; 中: 有些改善 , 仍有疼 2 . 1 . 4 术 前一般 护 理 :① 和 医 生一 起 参加 术 前 痛, 不 能 工作 ) , 其 中优 1 9例 , 良 6例 , 中 1例 , 优 讨论 , 熟悉手术方式。② 完善 各项辅 助检查 , 积 良率 为 9 6 . 2 %。2 6例 患者 中未 发生 切 口感染 、 褥 极 治疗 基础 疾 病 , 及 时纠 正水 、 电解 质 、 酸 碱平 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治疗的非融合技术
陈志华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腰痛的主要手术方法是脊柱融合,但脊柱融合的结果一直存在着争议。

虽然融合一个或两个运动节段对腰椎的全部运动范围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脊柱融合后改变了腰部的力学性能,易加速邻近椎间盘的退变,特别是年轻病人。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病人腰痛与身体姿势有关,负重可引发并加重疼痛。

虽然现代固定技术的不断改善,使脊柱的融合率提高到大约98%,但仍有超过70%的病人并没有获得相应地临床改善。

可见,制动不是腰痛缓解的主要因素。

建立一个正常的腰椎负荷传递模式对于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更重要。

一些学者开始去思考探索新的“稳定”脊柱的方法,即:稳定但不融合。

一个新的概念“动力稳定”或“软固定”被提出。

动力稳定的定义
定义:一个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作椎体节段融合。

这种稳定系统能改变运动阶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但全部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动度。

动力稳定的理论基础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不正常的负荷传递是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最常被认为的致痛原因是腰椎运动节段不稳,其次是小关节的关节炎。

腰椎不稳定义为在生理状态下产生一个不正常的运动。

但腰痛和腰椎的不正常运动至今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关系。

许多伴有脊柱滑脱的椎间盘退变患者,影像学上可观察到不正常的滑移,但没有出现腰痛症状。

有些既便出现了腰痛症状,也不是持续性的。

临床上常见的两个有关腰痛的现象并不能被腰椎不稳很好解释:第一,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过程中常会出现轻到中度的急性腰痛症状,大多数时间患者无腰痛症状,假如相应腰椎节段存在位移或不稳定,腰痛症状应该是持续性的,而不是急性发作,因此,很难说腰椎运动节段不稳或不正常运动是腰痛的原因。

其次,许多急性腰痛患者,通过按摩等理疗可使腰痛明显缓解。

不稳定的概念是很难对此作出合理解释的。

目前解释腰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化学和机械因素两个机制。

退变椎间盘物质中存在大量的炎性介质是化学因素产生腰痛的病理基础。

正常椎间盘生理负重均匀分散到纤维环板层,不会刺激外层纤维环上的伤害感受神经末梢。

如果发生椎间盘退变,负荷的传递模式发生改变,生理负重下即可达到伤害感受的机械阈值引起疼痛。

如果分布在纤维环最外部的神经末梢被化学致敏,更易达到机械阈值。

这也是动力稳定治疗腰痛的理论基础。

动力稳定的追求
1,保留了腰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同时稳定了腰椎;2,改变运动节段的承重模式,减少后部终板、纤维环承受的应力,同时分散小关节承受的应力;3,限制了腰椎的异常活动,同时保留了全部其它活动度;4,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内的应力和运动没有影响。

5,一旦获得正常运动和负荷传递,早期退变的椎间盘将自我修复,或结合一些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椎间盘自我修复。

动力稳定装置
包括四类:1,棘突间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经椎弓根固定的半坚固装置;4,人工椎间盘装置。

前三类均为后路系统。

一个理想的后路稳定系统应满足:1,微创;2,保留和再建脊柱正常运动;3,防止固定系统疲劳失败;4,保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屈度;5,防止不正常负重;6,失败后易于翻修。

棘突间撑开器通过在病变间盘相应棘突间安放撑开器,扩大椎间孔,减少或去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也通过减少对后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

这个装置可以通过局麻微创的方式完成,病人术后一般可以回家。

两个典型的棘突间撑开器是:X-STOP和Wallis脊柱后路装置。

X-STOP 由两个钛片构成,分别放置在棘突的两侧,已被FDA同意在美国应用于临床。

其适应症是年龄最少50岁,下肢痛(伴有和不伴有腰痛),腰椎屈曲可缓解疼痛,至少可走50英尺的患者。

中度以上脊柱滑脱患者禁忌使用。

Wallis系统目前使用的材料是PEEK和一个坚硬有弹性的涤纶带。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适应症为:1,大块突出椎间盘切除后导致椎间物
质丢失;2,复发的椎间盘突出症二次行椎间盘切除术;3,腰5骶化的突出椎间盘切除术;4,在以前融合邻近水平退变的椎间盘疾病;5,导致慢性腰痛的孤立的ModicⅠ型改变。

动力螺钉和连接系统存在许多类型的这类装置。

在西方已应用于临床的两个有代表性的动力内固定系统是Graf韧带和Zimmer 动力脊柱系统,以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为基础,都存在着一些生物力学缺陷。

Graf韧带系统由一个无弹性的聚酯成分韧带构成,在腰部后伸的状态下,环状锁带套在椎弓根螺钉的尾端锁定运动节段。

Zimmer 动力脊柱系统中的不可压缩聚酯成分连接干虽可以撑开椎间盘的后方间隙,但其并不能很好保持前方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前凸。

经椎弓根系统的半坚强固定装置目前还没有应用于临床。

具有代表性的是动力软固定系统(The dynamic soft stabilization,DSS)。

DSS系统的两个设计已经完成了实验室检测。

DSS -I系统主要部件是钛质弹性杆,直径3mm钛弹性杆连接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运动节段。

DSS-II 系统的直径4mm椭圆形钛弹性杆连接椎弓根螺钉固定运动节段。

弹性杆的缓存作用分享椎间盘和小关节的负荷。

弹性杆的柔韧性也限制了运动节段的柔韧性。

在运动过程中,椎间盘减少负重或不负重取决于弹簧旋转轴的最适合的瞬间位置和运动节段的位置的距离。

人工腰椎间盘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

在美国已开始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由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痛,在治疗腰痛上是个突破。

其主要的优点是恢复了脊柱运动单位的运动学能力和载荷特性,达到分担负荷、节段性稳定和节段性运动的目的。

同时去除了致痛椎间盘,去除了盘源性腰痛的致痛根源。

适合于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退变性单节段或多节段病变。

目前,在美国已有两个人工腰椎间盘运用于临床:Chaeite人工腰椎间盘(2004年8月通过了FDA的认证);其次是:PRODISC-L人工腰椎间盘(2006年8月FDA通过认证)。

其他人工腰椎间盘可望不久获得批准运用于临床。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不能期待运用于所有腰痛病人。

对于起源于脊柱后部的疼痛,如起源于小关节、韧带、肌腱或肌肉,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并不适合。

椎间盘置换也不适合于治疗腰椎不稳引起的腰痛,这时可能需要动力后路稳定系统。

缺点:1,材料学和运动学上均与正常腰椎间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2,需从腰椎前路进行手术,创伤大,需要丰富的腰椎前路手术经验;3,临床结果仍有很大争议;4,价格昂贵。

结语
腰椎的动力稳定存在着几个疑问:1,运动被控制多少最合适?2,动力系统应该分享多少施加到退变椎间盘上的负荷?3,由于动力系统将持久运动,如何防止内固定疲劳失败?
目前存在多种动力稳定装置,均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临床调查研究中。

如何完成详尽的临床研究和进行长期的随访,确立每个动力稳定装置最适合的适应症,准确鉴别每个具有特异性脊柱状态的腰痛患者的致痛原因,选择最适合的动力稳定装置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取得满意结果的关键,也是今后腰痛治疗非融合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