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防治技术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要点及建议。
一、病虫害监测和预警1. 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定期检查农田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和报告。
2. 采用现代化的病虫害预警技术,如气象条件预报、遥感监测等,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选择抗病虫害品种1.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进行种植,抗病性和抗虫性是品种选择的重要指标。
2. 避免连作和单作,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三、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1.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2. 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实施绿肥种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中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四、病虫害生物防治1. 采用生物防治剂,如微生物制剂、昆虫天敌、天然植物提取物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2.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生态平衡防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病虫害物理防治1. 采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温度处理、光线照射、电磁辐射等。
2. 使用防虫网、遮阳网、冷暖棚等物理屏障,阻隔病虫害的入侵和传播。
六、化学防治1.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适当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药。
2. 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剂量、频次和喷洒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
七、病虫害综合防治1. 采用综合防治方法,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手段,综合控制病虫害。
2. 实施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八、科学管理和技术指导1.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科学的种植管理和防治方案。
2. 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意识和能力。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成为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
一、农业措施1. 合理轮作:轮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措施,通过合理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
轮作可以改变农作物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机会,还可以调整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土壤质量。
2. 适时翻耕:适时翻耕可以破坏病虫害的生物环境,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通过翻耕,可以防止害虫在农田中的越冬,避免害虫群体的持续发展。
3. 混作种植:适当混作种植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混作种植可以阻碍害虫的飞行和寄生,还可以让病虫害在农田中难以扩散。
二、生物措施1. 天敌引入:合理引入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农田中的害虫。
适用的天敌包括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它们可以捕食和寄生害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2. 有益微生物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木霉等可以降低农田中病菌的数量,通过喷施有益微生物的制剂可以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
3. 防治剂的利用:某些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防治特定的农作物病害。
这些生物制剂可通过喷洒到作物上,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化学措施1. 农药喷洒:化学控制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喷洒适量的农药可以杀灭害虫和病菌。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保护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遵循使用说明书的操作方法。
2. 化学诱杀剂的使用:化学诱杀剂可以吸引害虫群体集中到一定区域,然后使用农药进行灭杀。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化学预防剂的喷洒:化学预防剂可以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喷洒,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这些化学预防剂具有杀菌或杀虫的作用,可以提前抑制病害的发展。
综合利用上述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农民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害是农田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它们给作物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预防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一、预防措施1.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杂草、野草的生长,清除作物残余物,避免病虫害的滋生。
2.合理的种植布局: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和适当的间隔距离,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3.选用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物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轮作和间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方式,增加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引入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或动物,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2.利用微生物:利用具有杀菌或杀虫功效的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3.利用植物抗性:利用一些植物的抗性物质,如挥发性物质或根系提取物,对抗病虫害。
4.利用拮抗细菌:引入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与病原菌竞争资源,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三、化学防治1.选择适宜的农药: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量施用。
2.科学施药:根据病虫害的生物特性和防治周期,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3.农药调控病虫害: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的农药进行调控,防止病虫害的抗药性产生。
4.合理药剂组合:根据病虫害的复杂性,合理搭配不同的农药进行喷药,提高防治的综合效果。
综合防治病虫害需要农民在生产中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预防措施是最基础的,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方式,它能够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
化学防治在特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科学使用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综合使用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农民需要掌握一些防治技术要点和建议。
本文将就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受病虫害侵袭的风险。
抗病虫害品种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合理施肥土壤肥力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发病率。
在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期和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矿质肥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
3.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有效减少农作物间的空隙,增加植物的竞争力,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密植后的农作物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植被,有助于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可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通过轮作可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滋生,保持土壤健康,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5. 选种适量品种在种植农作物时要选择适量的种植品种,避免过度密植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易受病虫害侵袭。
合理的选种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良好,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6.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包括及时除草、松土、排水、通风等措施,保持农田的整洁和干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7. 及时发现并精准防治病虫害农民在农田中要时常巡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对于不同的病虫害,要采取相应的农药防治措施,进行精准防治,避免过度使用农药。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注重综合治理,避免单一防治措施,不断更换农药和种植品种。
单一防治措施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抗性产生,造成防治难度的增加。
2. 加强科学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学习,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素质。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一、引言农作物病虫害是农田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农作物防病防虫能力,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制定一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是非常必要的。
二、病虫害防治原则1. 综合防治原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2.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遵循农作物种植规范、做好田间管理和农田环境保护等工作,提高农作物自身的防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3. 综合施策原则根据不同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灵活应对病虫害的发生。
三、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1)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良好的水田管理、合理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
(2)水稻螟虫的防治:黄肚稻螟采用稻纵卷叶片恶化方法,白背飞虱采用选用抗虫品种以及化学控制等措施。
2.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1)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采用清理麦田秸秆、消毒种子、合理轮作和早期预警等综合防治措施。
(2)小麦蚜虫的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如拟除蚜菌)、合理施肥和化学防治等手段。
3. 玉米病虫害及防治(1)玉米白粉病的防治:采用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法。
(2)玉米螟虫的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如昆虫天敌)、合理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四、防治技术管理1. 种植技术(1)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2)合理施肥,注意土壤的调理和肥料的合理施用。
(3)遵循农作物的种植规范和农田管理措施,定期除草、修剪等工作。
2. 农田环境保护(1)采用轮作休闲制度,合理安排种植作物的间隔,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2)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残茬秸秆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条件。
(3)注意水田的水质管理,保证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灌溉水源质量。
(4)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使用。
3. 收获和后期处理(1)采取适当的收获方式和时间,减少农作物的机械损伤和疾病传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建议:一、生态控制生态控制是指通过调整生态环境,使害虫及病菌不能生存繁殖,或者其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1. 构建生态系统在农田中合理种植不同作物种类,增加杂草及其他草本植物的种植,增加田间落叶和田间生物的数量,生成足够多的田间气流,使病虫害得不到适宜生存的环境。
2. 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是一种优秀的生态控制作物,种植马铃薯可以在田间制造有益的气流并引入天敌,马铃薯的茎叶中含有一定的毒性,可以抑制农作物的病虫害。
二、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手段来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1. 温度控制控制温度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用土壤增温、墙面太阳能彩釉涂料等方法可以提高地面温度,防止霜冻;用覆盖膜控制温度和湿度,以防止病虫害滋生。
2. 光线控制保证光照充足,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并合理控制光照强度有助于加强作物的免疫力。
三、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指通过添加化学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来消灭病虫害,具体措施包括:1. 使用化学农药在相应的防治方案下,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浓度和用药量,防治病虫害。
低剂量高效、全面兼顾、环境友好、安全稳定的农药应是主流。
2. 加强解剖生物学研究加强研究害虫的生态习性、交配及产卵习性,研究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病虫害生物学特性,掌握病虫害的生命规律,可以为化学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基础。
1. 青蛙控制病虫害青蛙是天然的杀虫剂,可以捕食田间的害虫,减少病虫害。
2. 引入对病虫害敌对的生物有益菌防治病虫害可引入具备控制、杀灭病虫害功效的有益微生物。
例如,稻谷枯萎病的防治,可在成熟期向田里灌入二稻干菌粉,促进抗性菌的生长繁殖,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增强谷粒质量。
综上所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多方面综合实施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技术措施实施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及策略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及策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业产量,病虫害综合防治成为当今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及策略,帮助农民和专业人士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一、生物防治方法1. 引入天敌: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比如埋葬蜂能攻击果实内的害虫,让它们无法成熟和孵化。
或者引入蜘蛛来捕食害虫。
2. 使用杀虫剂:采用一些生物杀虫剂,如烟酸甲酯、菊酯等,对一些害虫进行有效控制。
这些杀虫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物理防治方法1. 使用陷阱:通过设置陷阱来吸引和捕捉害虫,如黄色粘虫板、诱虫灯等,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繁殖数量。
2. 影响害虫活动的环境:改变害虫的生存环境,如通过堆肥来改变土壤酸碱度等,迫使害虫离开或无法在该区域繁殖。
三、化学防治方法1. 使用除草剂:除草剂可以有效地控制一些杂草的生长,防止其与农作物争养分和水分。
2. 使用杀菌剂:对于一些农作物遭受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可以采用杀菌剂进行防治,比如铜剂、三唑酮等。
四、预防性措施1. 科学施肥:科学合理地施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侵害和疾病的传播。
3. 清除病虫源:及时清除病虫源,如病叶、害虫的卵等,可以减少害虫疾病的传播。
4. 饲养优质害虫:培育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害虫,如瓢虫、蚜虫等,来控制一些有害的害虫种群的繁殖。
五、综合防治策略1.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例如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使用,可以增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 多措并举: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防控。
3. 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和调整,及时处理病虫害的情况。
综上所述,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及策略多样化且相互配合,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将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技术措施:1. 温度控制: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在温室种植时可以利用温室内的温度控制技术,调节温室的温度,以防止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2. 光照控制:利用光照条件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有些病虫害对光照敏感,通过调节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 隔离防治:将受病虫害侵害的植株隔离开,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例如,在发现病虫害的植株时,及时将其移除或隔离,以免病虫害传播至其他植株。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微生物或其他生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生物防治技术措施:1. 天敌引进:引进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天敌是指能够捕食或寄生病虫害的生物,如蜘蛛、寄生蜂等。
通过合理引进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 微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微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利用昆虫病毒、细菌等来感染和杀死病虫害,达到防治的效果。
3. 植物抗病虫害品种选育:通过选育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改良,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三、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化学防治技术措施:1. 农药喷洒: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
喷洒农药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化学诱杀:利用化学物质来引诱病虫害,并在其接触到化学物质后死亡。
这种方法可用于病虫害密集的地区,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 药物处理:将种子或苗木浸泡在含有防治病虫害药物的溶液中,以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植保工作方针我国现行的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这个工作方针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同病虫害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同时,这个方针也吸取和借鉴了国外的植保工作经验。
在同病虫害长期斗争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1、防治病虫害是一个生态问题,并非只是单纯地追求消灭防治对象。
2、防治病虫害,一般并非要灭绝病、虫,而只是要求把病、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使其不致于引起减产和降低产品品质。
3、病虫害的发生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人们可以通过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以影响病、虫。
4、协调地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开展综合防治,可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体现了以上理念,提出了两个指导思想。
一是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不能等病虫发生了才去治,而是应该在病虫未发生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去防止病虫的发生。
二是要有“综合防治”的思想。
也就是在同病虫害做斗争时,不但要以防为主,还要有整体思想和全局观点。
即要从生态观念出发,去考虑、安排防治措施。
要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等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因地、因时制宜,把各种防治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把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
从而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的目的。
二、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的原则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的原则是,经济、有效、安全、简便。
“安全”指的是对人、畜、作物、天敌及环境不损害和污染。
“有效”指的是能大量杀伤病、虫或明显地压低病、虫的密度,起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的作用。
“经济”是指花费成本低,防治效果好。
“简便”是指能因地因时制宜,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接受。
具体地讲,有以下五点:1、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时,要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它措施的作用。
2、在防治一种病虫害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3、在综合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时,要注意改进防治技术,特别是用药技术,使之既能杀死病虫,又能较大限度地保护天敌和发挥天敌的效能。
4、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时,应力求兼治,化繁为简。
以一种防治措施尽可能地兼治多种病虫害。
5、进行综合防治时,还应充分发挥各措施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注意各措施之间的衔接、互补,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综合防治方案的类型1、以一种主要病、虫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
如对棉蚜的综合防治方案。
2、以一种作物所放生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进行综合治理。
如对小麦病虫害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3、以整个农田为对象,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如以某个乡、镇或地区为对象,制定各种主要作物的重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将其纳入整个农业生产管理及整个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中去,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
植物检疫一、植物检疫的意义植物检疫简称植检,也叫法规防治。
它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种子、苗木以及农副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草的传入和传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防止向其他地区传播蔓延扩展的一项植物保护工作。
植物检疫是国家为了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农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顺利开展对外贸易所采取的整套措施之一。
也是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之一,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植物检疫的基本内容植物检疫一般分为对外和对内检疫两个方面。
对外检疫是对内检疫的保障,对内检疫是对外检疫的基础。
1、对外检疫是由国家在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机构,对进口、出口和过境的应施检的农产品、植物进行检验和处理。
防止国外新的或在国内还是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输入,同时也防止国内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的输出。
2、对内检疫对内检疫由各省、市、自治区检疫机构会同邮局、机场、车站,根据政府公布的对内检疫条例和检疫对象执行检疫,并采取措施,防止局部地区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
对已列入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从本地运出、运入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凡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被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调往何地,在调运之前也都必须经过检疫;检疫工作由植物检疫部门进行。
经检疫后,未发现检疫对象的,发给检疫证书,准予调运;如果发现有检疫对象的,由检疫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处理的办法有:禁止调运、退回、销毁;禁止播种;指定地点进行消毒;责令改变路线、使用地点或使用方法;就地加工或限制使用期限等。
在农业生产和农贸活动中,任何集体和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地履行植物检疫手续,遵守检疫制度,以防止农作物的危险病、虫、草的传播蔓延。
农业防治法【知识要点】农业防治法是根据病、虫发生为害和作物栽培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整个农事操作过程中各种具体措施,有目的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而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农田环境,以达到直接消灭或抑制病、虫的目的,保证农作物丰产的方法。
农业防治法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情况下,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措施基本上与农业增产技术措施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多数情况下,能结合农业生产进行。
因此,农业防治法具有经济、安全、有效、无污染,一般不伤害天敌的优点。
同时,农业防治法不需要额外投资,易于与其他措施配套。
不足的是,农业防治法收效慢,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域性和季节性。
多为预防性措施,当病虫害已经大发生时,防治效果不大。
农业防治法有以下具体措施:一、选用抗病虫品种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往往受同一种病、虫危害的程度不同,有的不被害,有的受害较轻,有的则受害重。
这是因为作物的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病、虫的能力。
利用作物抗病、虫的特性,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是一种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在使用优良的抗病、虫品种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这样做,能较持久地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充分发挥其抗病、虫的特性,使其在生产中起到显著作用。
二、使用无害种苗种苗等繁殖材料对病虫发生的影响,主要是种苗携带传播病虫害,以及种子质量差造成的作物生育期不一致,长势弱增加病、虫的侵染危害。
有些病、虫是以种苗等繁殖材料携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因此,带有病、虫害的种苗就成为这些病、虫的侵染来源,播种这样的种子会导致病、虫害的人为传播。
如棉花枯、黄萎病就是这样在国内传播蔓延的。
此外,品种混杂、子粒饱满度和成熟度不一,或者一些种苗被侵染后因生长势降低,播种后往往造成出苗和生育期参差不齐,给田间管理和收获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增加一些对作物生育期要求较严的病、虫的侵染机会,从而加重病、虫的为害。
所以,生产上使用的种苗等繁殖材料,应该是不携带病、虫的优质纯种。
目前,生产上利用无害种苗繁殖基地,种苗无害化处理,以及工厂化组织培养脱毒苗等是获得无病虫种苗的有效措施。
三、合理耕作耕作制度、农田环境及病、虫的发生三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虫能力;栽种不同的作物以及耕作栽培技术的变化,可以改变农田环境,能够造成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轮作倒茬能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在作物品种搭配和茬口安排方面,依据病、虫对寄主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切断病、虫的寄主供应;恶化病虫发生环境,减少田间病、虫的积累。
如小麦与豌豆、苜蓿轮作,小麦全蚀病发病轻,或不发病。
稻棉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棉叶螨、棉铃虫、地老虎、棉枯萎病等病、虫的发生为害。
秋耕深翻可以改善土壤中的水、气、温、肥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培养健壮的作物,提高作物对病、虫的抵抗和耐受能力。
同时,可以使土壤表层的病、虫深埋,使土壤深处的暴露,破坏其适宜的生存、生活条件。
此外,秋耕深翻还会因机械作用,直接杀伤害虫,或破坏害虫的巢室而使其致死。
四、调整播种方式调整播种方式主要是调整播种期和播种密度。
在特定地区病、虫的发生期往往有与其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期相吻合的状况,如果在不影响作物增产要求的情况下,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期,将病虫发生期与作物的易受害期或危险期错开,就可以避免或减轻病、虫的危害。
这对于那些播种期伸缩范围大、易受害期或危险期短的作物,以及食性专一、发生一致、危害期集中的害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如春麦适当早播,可以减少麦秆蝇产卵为害、也能减轻小麦皮蓟马的为害。
冬麦适当晚播、春麦和高粱适当早播,麦蚜的为害较轻。
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农田作物层等环境小气候,以及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为害。
种植密度过大,影响透光,田间荫蔽,湿度大,植物木质化速度慢,有利于大多数病害和喜阴好湿性害虫的发生为害。
而种植过稀,植物分蘖、分枝多,生育期不一致,也会增加病、虫的发生为害,尤其是杂草的发生为害会明显加重。
因此合理密植,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壤、阳光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产,同时也有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五、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涉及到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为害。
田间管理对病、虫害发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灌溉、施肥和田园卫生。
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是防治某些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合理排灌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气条件,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如水稻二化螟化蛹初期降低田水,化蛹高峰期灌深水,并保持2-3天深水,可以杀死大部分二化螟的蛹;麦田春灌可以有效地减轻蛴螬和金针虫的为害;棉田积水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等等。
灌水还能淹死地下害虫和某些在地下越冬的害虫。
此外,喷灌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水滴四溅,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发生,而利用滴灌可以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能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抗病、虫的能力和减少因病、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
同时,能控制作物的生长势,提高生长发育速度,从而缩短和避过病、虫的为害盛期;合理施肥还可以改变土壤的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恶化土壤中病、虫的生存条件;合理施肥也可以直接杀死病、虫。
但在使用有机肥料时,一定要充分腐熟,使之不带菌、不带虫。
田园卫生,主要是借助于农时操作,清除农田内的病、虫及其滋生场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害。
作物的间苗、定苗、打杈、摘顶、脱老叶,果树的修剪,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作物残余物,均能将部分害虫和病残体随之带出田外,减少田间的病、虫数量。
田间杂草往往是病、虫的野生过度寄主或越冬场所,清除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侵染源。
因此,清理田园,是一项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法【知识要点】物理机械防治法是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或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机械防治法有人工和简单机械捕杀、温度控制、诱杀、隔阻分离、微波辐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