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瑰宝,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民俗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价值。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它的独特价值也逐渐被忽视。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一、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是文化认同的象征。

传统文化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和智慧,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告诉我们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根在哪里,使我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领悟传统智慧的真谛。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三、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它是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

传统文化可以激励人们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更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精神和社会共识。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提供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发展方向的思路。

它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性的研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的价值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思索。

最后,传统文化是创新的源泉。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意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创意产业的源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是民族的根本,教育的重要方式,社会团结的纽带,创意发展的源泉以及经济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其独特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5篇)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5篇)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5篇)第一篇: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美学和社会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孝心、忠诚、诚实、谦逊等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公民的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品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使社会更加和谐。

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基础,注重家庭和谐、亲情和孝道。

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的和睦不仅对个人幸福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传统文化中注重的社会公德、规范行为等观念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良好运转。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也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礼仪、服饰等,都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追求个体的内心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这时候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可以给人以启迪,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内容提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

为人立世,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现实意义“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描绘出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飘逸和洒脱。

曾几何时,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文化的实用性正在一点一点排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的份额越来越少。

但是,随着易中天在电视上开讲“三国”,一个濒临淘汰的栏目——“百家讲坛”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随着易中天评说《汉代风云人物》、阎崇年讲述《清十二帝疑案》和《大故宫》、于丹开讲《论语》心得、王立群讲解汉宋历史和纪连海讲评“清朝二十四臣”,“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百家讲坛”一下子火了起来,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上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

钱文忠一阵解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成为市场上教育孩子的畅销书。

2009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开心学国学”节目,再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到了国人面前,引起中国人的思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当代中国,国人读书越来越少了,而仅有的文化学习也趋于功利性和消遣性。

纵观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一类是以《哈利波特》《盗墓日记》为代表的消遣类小说,一类是以《求人不如求己》《细节决定成败》为代表的应用性书籍。

在人人追求成功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在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和枪击案件发案率在急剧上升,体现出来的是人心浮躁、乱象纷呈,功利金钱美色充斥耳目,占满心间;芸芸众生争名夺利,随波逐流,烦恼丛生,睡眠不安,吃饭不香,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害。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它不仅带给人们知识、艺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迪,同时也对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层面之一。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让民族的血脉沿着历史的轨迹延续下去。

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特点,成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源泉。

在现代社会,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社会和谐稳定,还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其次,传统文化是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如孝顺、尊重长辈、诚信、助人为乐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和规范被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底线,对社会风气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人们追逐物质的同时也容易忽视了道义和伦理。

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责任,提醒人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培养起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传统文化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依托。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人们内心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表达。

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艺术,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培养美的眼光和判断力。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艺术。

此外,传统文化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精神。

在现代社会,面对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的局面下,过度的竞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维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不和谐。

而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可以引导人们解决矛盾,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引言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第二,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当代价值研究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等各个领域中的总和,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优秀品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当代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学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待待中国未来的影响和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1.建立一个身份认同共识中华民族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受到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文化影响,以及各个民族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了民族凝聚力和各民族之间的和谐。

2.促进国家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家庭美德、爱国情感、忠诚信仰等方面的价值,这些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中国文化的道德标准,可以提高社会行为规范和个人责任意识,增强国家治理的基础,促进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3.发扬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弘扬了孔子、老子、墨子等各个思想家的思想精华,同时也涵盖了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内容。

这些科学思想,有助于优化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道路、方式和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确定国家文化安全策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基础,当代价值在于通过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将有力地遏制海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

2.培养人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可帮助培养人类、忠诚、纪律等的核心素质。

由此,人们能够在与创新等高度要求的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3.继续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共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庭、邻里、社区、全民的和谐,这对于缓解当代社会的阶级、民族、宗教冲突有着积极的积极意义。

同时它也对促进世界民族和平、合作、发展,推动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在增强国家发展和社会秩序、养成优良道德的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推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推进文化自主领导权和形成文化竞争力的大趋势,其重要性与价值不言而喻,需要全体国民的积极努力和呵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杨亚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特性传承构建【分类号】:G122【正文快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特性传承构建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8—03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

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

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

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而言。

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民族性、国度性。

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质不同、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

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

它们既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又各自独立存在,既包含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

以及由历史积淀而成的行为模式、思雏方式和0理特征。

这种结构特色,使中国文化既具有大传统;又具有小传统,大小传统互相激荡,互相冲击,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之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发展的土壤。

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培养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以此为中介熔铸了富于中国风格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崇尚统一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悠久传统。

早在《诗经》中。

就有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颂。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孔子“张公室,杜私门”,认为,“天下有道,则札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陪臣执国命”。

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

韩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设计。

儒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中国历史上,即使撇开带有某些传说色彩的夏、商、周三代,仅从秦朝算起,也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

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

在统一时人民反对分裂,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

即使是处在较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人们仍然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充分表达了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与政治观点相适应,中国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具有完备德目的道德规范体系。

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诚、服从、尽职尽责;同时要求在上住的人对在下住的人的爱护、公正、守信,并能做出表率,为管理尽心竭力。

从而维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在下位者犯上作乱固然属大逆不道,在上位者暴虐恣睢也被斥为独夫民贼,因为这二者都有害于国家的统一。

崇尚统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广泛而多方面的表现,它对于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务感等思想观念,形成了重奉献、讲礼貌、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和较好的社会风气。

但同时也有过分依赖、尊经崇圣、唯书唯上、限制主动性发挥等消极作用。

(二)追求和谐“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境界。

“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

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后世便把“和”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

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现。

《中庸》说:“万物并肓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天人关系上,先秦各家无不以“和”为最高理想。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朦胧地流露了某种生态意识。

《老子》提倡“守中”,把婴儿(喻“道”)的状态赞为“和之至也”。

庄子更是讲“和之以天倪”。

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

中国哲人承认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矛盾与斗争,但认为最终的结局或最佳的状态时和谐。

宋代张载的论述可作为代表。

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是为中国人所看重。

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但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主张“和而不流”。

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

一方面充分肯定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

和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视君民、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谨养其和,开源节流。

思想方法上主张执两用中,无过不及。

修养上讲究“从容中道”“文质彬彬”。

艺术上崇尚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养生家以身心和谐为最佳状态,中医把病看作是“身体违和”的表现,而以平衡阴阳,协调气血作为辨证施治的要诀。

(三)注重实用中国古代文化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探求,而对于纯抽象的思辨则不感兴趣。

在宇宙观方面,中国人中关系而不重实体,对宇宙(“天”)的本源、本质问题较少注意,而集中考虑的是天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鬼神等渺茫难知的问题,更是采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着眼于“武民之义”,即使说及,也不过是为了神道设教。

早期儒家的两位大师对于何以采取这种,重实用的态度作过如下解释:“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