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来自网络))

中国南海,是一个传奇。有多少朝代和历史人物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联;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演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海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南海诸岛为“崎头”;三国东吴孙权命名东沙群岛为“珊瑚洲”;隋代为西沙群岛起名“焦石山”;唐代以“象石”称西沙群岛;《宋会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诸岛。

《元史》中之“万里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岛;明《郑和航海图》以“石塘”“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为今之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之名。清代为南海诸岛的命名就更具体,仅海南渔民使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种,给各岛、礁、滩、洲所取的地名,多达120多个。

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发现一个命名一个,发现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逐步完善,不断规范,最终实现标准统一。两千多年来,为南海诸岛命名竖碑的数以千计,这些地名既遵循传统命名的一般规律,也凸现了南海诸岛命名的独特性。

一、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南海诸岛的命名,坚持和发扬了这个传统。鲁班暗沙,位于中沙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北缘,由巨大的珊瑚礁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匠鲁班之名命名。传说鲁班也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鼻祖。屈原礁,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南缘,以战国时期着名诗人屈原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孔明礁,以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字命名。东坡礁在南沙群岛东北、礼乐滩之南,以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之号命名。坐落于南沙群岛礼乐环礁上的阳明礁,以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号命名。

从汉代以来,因游历南洋,出使西洋,途经南海岛、礁、滩、洲的文臣佳士,多有着书立说,详细、生动地记述了南海诸岛的美丽风光、地理地貌、丰富物产,还给南海诸岛起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名称,如汪大渊以“昆仑山”命名南沙群岛;康泰以“涨海”命名南海。为纪念这些曾为南海诸岛立名的人,后人又以他们的名字为南海诸岛命名。

在南沙群岛中西部,被洁白珊瑚细沙覆盖的康泰滩、朱应滩,就是以三国时代吴国使臣康泰、朱应的姓名分别命名的。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国后,他俩分别着有《吴时外国传》《扶南异物志》等,不仅记述了出使扶南“百数十国”的经历和传闻,而且对南海诸岛的形态和成因作了相当精确的描述,特别是第一次给南海诸岛起名为“珊瑚洲”。

南沙群岛北部有一座大渊滩,是以元代着名的旅行家汪大渊之名命名的。汪大渊“自幼好游”,20岁就“附航出海”,曾两下东、西洋,游历数十国,撰有《岛夷志略》,生动记述了他的游踪和见闻,书中坚称西沙、中沙、东沙、南沙群岛“俗云万里石塘”“本属中国”。

二、时势造英雄。历史上有过“文景之治”“康乾盛世”,明“永乐”时期也许算不上辉煌盛世,但至少有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受命于明成祖,始于永乐三年,前六次均发生在永乐年间,而且每次必登、必书南海诸岛,在我国外交史和航海史写下了光辉一页。这大概就是以“永乐年号”命名“永乐群岛”意义之所在。

郑和在明宣宗宣德年间第七次下西洋,死于返航途中。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记录郑和下西洋的着作,多成书于“宣德”年间,这或者就是以“宣德年号”命名“宣德群岛”的原因。

郑和多次往返南海诸岛,以郑和之名命名“郑和群礁”,是对这位着名航海家、外交使臣最好的纪念。跟随他一起下南洋的航海家也没有被忘记。景宏岛以郑和下西洋的副使王景宏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马欢岛,被白色珊瑚沙和贝壳碎屑覆盖,还有水质不错的淡水井,以明代航海家、翻译家马欢之名命名。马欢精通伊斯兰的宗教语言——阿拉伯语,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着有《瀛涯胜览》一书,详细记述了下西洋的经历以及所到各国的风土民俗、地理特征,也记述了一些南海诸岛的名称和地形地貌,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与马欢岛同处于“形如橄榄”环礁上的费信岛,以明代航海家、翻译家费信之名命名。费信,“回教徒,以能解阿拉伯语言,被命为通译”。他先后四次随郑和出使西洋,将自己

历览海外各国情况写成《星槎胜览》二集,书中以“七洲洋”命名西沙群岛,以“昆仑洋”命名南沙群岛。位于南沙群岛的巩珍礁,以明代航海家巩珍的姓名命名,他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幕僚,特别是成书的《西洋番国志》记录了所经二十多国的风土民情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全过程。

虽然已过去六百多年,但对民族有贡献的人,对南海有贡献的人,人们不会忘记他们。

三、从西汉开始,我国不仅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屡遣使臣通过南海出使南洋、西洋诸国,推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我国影响。

位于南沙群岛的常骏暗沙,是以隋朝使臣常骏之名命名的。隋大业年间,奉隋炀帝之命,屯田主事常骏、户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经过南海诸岛,后人纪念常骏,故名。紧密相连的赵述岛与赵述门,同在宣德群岛上,而且均以明代使臣赵述之名命名。

明洪武年间,赵述受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多次出使三佛齐(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古国),实现了与东南亚数国的友好关系,故享有以其名为两个岛屿命名的殊荣。尹庆群礁,以明使臣尹庆的姓名命名。明永乐元年、永乐二年,明成祖遣内官尹庆数次出使南洋多国,履行邦交使命,以其姓名为这片群礁命名,以示纪念。

古代外交使臣远不如当今外交官风光,但进行开创性的外交工作,建立友好邦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受各方尊重的。

四、南海诸岛的主权历来属于中国,但又屡屡受到一些国家的侵扰,许多爱国使臣和志士为维护南海主权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名字也以地名的形式竖立在南海的石碑上。

位于西沙群岛的嵩焘滩,是以清朝首任驻外大臣郭嵩焘之名命名的。清末,郭嵩焘在任广东巡抚期间,为阻止外国人的侵扰,维护南海诸岛主权,多次派遣广东水师到南海巡视;后来,他改任清朝首任驻英国兼驻法国大使,往返途经南海诸岛,并在其着作《使西纪程》中明确指出,南海为“中国海也”,西沙群岛为“中国属岛也”。

南沙群岛人骏滩,是以两广总督张人骏之名命名的。光绪三十三年,张人骏就英国提出东沙岛主权事电请外务部,声明东沙岛“系中国属岛”“前往探明,以杜外人觊觎”;光绪三十四年,张人骏奏报:“迭经臣与日本领事,据理力争,彼已认(东沙岛)为中国属土”,“今日商退出,将岛交回”;宣统元年(1909年),为阻止日本人“图占我东、西沙岛”,张人骏果断派出广东水师“往该岛巡视勘察”,声明“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同年,张人骏奏报并成立“筹办西沙群岛办事处”,同时制订开发西沙群岛的计划。这一系列动作显示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地位,推进了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

清宣统元年,为阻止日本的侵扰,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奉命率官兵及相关技术人员170余人,分乘琛航、广金、伏波三舰,历时22天,对西沙群岛进行逐岛测绘、查勘、调查、逐一命名。

回粤后报告:“其地居琼崖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南洋第一重要门户。”并成立“筹办西沙群岛办事处”。这是对西沙群岛实质性的行政管辖,效应巨大,意义不凡。故

位于南沙群岛西南、绵延三海里的李准滩,以李准姓名命名,同时还以琛航、广金、伏波三舰之名分别命名了琛航岛、广金岛和伏波岛。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南海诸岛归还中国。中国政府于1946年派出使团分乘永兴、中建、太平、中业四舰开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进行接收。整个接收过程隆重热烈,逐岛命名竖碑、鸣炮升旗,并设立西沙群岛管理处和南沙群岛管理处,施行行政管辖。当时竖碑命名了一批岛屿,以示纪念。

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是西沙群岛的主岛,以接收西沙群岛的“永兴号”舰命名。中建岛,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一座沙洲,地势低平,地面为洁白的珊瑚沙所覆盖,是海螺和海龟的乐园,以接收西沙群岛的“中建号”舰命名。

太平岛,位于郑和环礁的西北,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形如梭,林木茂密,以接收南沙群岛的“太平号”舰命名。中业岛,呈三角形,是一座地势低洼的沙岛,生长着茂盛的灌木,以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号”舰命名。

敦谦沙洲,呈圆形,位于太平岛东六海里处,其四周为珊瑚礁所环绕,以接收南沙群岛“中业号”舰的舰长李敦谦之名命名。鸿庥岛,在郑和环礁的南缘,白色的珊瑚沙布满全岛,以接收南沙群岛“中业号”舰的副舰长杨鸿庥之名命名。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

◆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从东汉杨孚《异物志》和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 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 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 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 南海争端的原由 1.美日埋下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祸根 日本二战战败后,于1946 年底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但1951 年,美国把苏联、中国等对日战胜国排除在外,片面地和日本媾和,签订《旧金山和约》,并在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该条约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明确规定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这一祸根成为后来一些国家提出无理主权要求、侵占南沙岛礁的借口。1974年,美国学者又证实该海域可能是个“地下宝库”,于是南沙群岛“主权未定论”有了市场。2.南沙群岛海域的富饶吸引着贪婪的人们20世纪70年代以前,南海问题并未突显,但是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南海由于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世界热点争议地区。专家保守估计,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整个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南沙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 介入南沙争端的几个国家对油气依赖程度都很大:越南强国梦的一大支柱就是南海的石油,菲律宾严重缺油,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都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因此,几个国家纷纷对南海石油进行掠夺性开发。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争议海域内的开发活动成为引发加剧南沙争端的重要因素。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引发周边国家疯狂蚕食 1973 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海洋法会议历时九年,于1982 年通过了一部新的国际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岛屿所属国可以由岛屿外划12海里领海和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区域内可自由开采资源。这引发部分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对部分南沙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提出要求。这些单方面的主张都与中国在南海地区享有的历史性权利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南沙争议目前格局的形成。 4、南沙群岛经济地位可观且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南海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区域内外势力争夺南海控制权的竞争逐步加剧。 (1)可观的经济地位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不仅拥有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 (2)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所在,

河南部分地名的由来

河南部分地名的由来 河南省的县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帝制灭亡后的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河南现有127 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

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三是封建社会消亡后的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河南县市名称的命名及其由来、含义作以下探讨。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 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 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 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汝阳,在北汝河之北。 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 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

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名内黄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 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 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 。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 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 如: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 ,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 范县境内古有范水, 睢县境内有睢水,

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PDF

前言 中国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陆缘海,主要岛屿有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等。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人民便在这里生产、生活和繁衍,岛屿上留下了相关活动的遗迹和遗物;随着航海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船舶经常往返于这片广袤的海域,由于航海技术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艰险,一些船只在这里沉没了,南海水下留有诸多的沉船遗骸。近年来,中国南海成为我国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南海古代遗迹与遗物的考古发现大 抵经历了零星发现、局部收集、科学调查与发掘、水下考古几个阶段。 (一)零星发现、局部收集阶段 南海诸岛近世的古代遗物发现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国九年(1920年),日本渔夫发现在西沙群岛珊瑚礁上包藏极多的古钱,大部被珊瑚礁盖住,……其中最少的是王莽钱,最新最多的是永乐通宝。……据看钱(永乐通宝)的形样,并没有人手磨灭的形迹,可见此钱的沉没,当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或稍后,算 起来不会后于五百年前。”[1]台湾省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廷英在论证《建造珊瑚礁所需的时间》时,也引用了这里的资料,“这个珊瑚礁外部, 受到猛烈的海浪的袭击,许多船只,都在这里沉没过,航海家航经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极其小心谨慎。在低潮的时候,礁上水深只有三、五公尺,听说远至台湾的渔民,都来这里掘取礁上埋藏的铜钱,这件事提示那个礁上埋存着 无限宝藏。” [2]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海军部东沙群岛气象台台长的方均,在东沙群岛马蹄礁珊瑚沙石凝结块上提取铜钱89枚,铸文可识者包括唐代以前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钱;最多的是宋代钱币,有北宋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南宋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大宋元宝、绍定通宝、开庆通宝、咸淳元宝等;另有元代至正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清代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光绪通宝等。关于大宗的宋代铜钱,研究者认为,由于五代之后,铜钱稀少而严禁流出,南宋后纸币流行,铜钱更少,一般平民手中存有的铜钱不多,更不能载运出口,而当时市舶司却可运载铜钱。所以推测这批宋钱是南宋官舶沉舟所遗留[3]。 1945年至1946年,国民政府在接收西沙群岛之后,对群岛上的文物进行了搜集,共1300余件[4]。后来在广东省文献馆举行了西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广东省西南沙群岛志编纂委员会代表王光玮教授展示了他在珊瑚石岩下拾得的唐代开元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铜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南海诸岛考古 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12)01-0040-08 许永杰 范伊然 (广东广州510275)(北京100006) 考古发现 收稿日期:2011-12-06许永杰(1957-),男,北京人,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作者简介:江汉考古2012.1/总第122期

中国省会和简称汇总

记忆各省简称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鲁晋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记忆我国的行政区域省份名称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内台北上重天 香港澳门和台湾爱我祖国好河山 第1句: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2句:新疆,黑龙江,江西,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第3句: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 第4句:海南,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23个省份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

我国各个城市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二画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畫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的由来 1、天桥 2、大栅栏 3、东四、西四 4、大北窑 5、亮马河 6、呼家楼 7、黄庄 8、保福寺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 从东汉杨孚《异物志》和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 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 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南海争端的原由 1. 美日埋下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祸根 日本二战战败后,于1946年底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美国把苏联、中国等对日战胜国排除在外,片面地和日本媾和,签订《旧金山和约》,并在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该条约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明确规定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这一祸根成为后来一些国家提出无理主权要求、侵占南沙岛礁的借口。1974年,美国学者又证实该海域可能是个“地下宝库”,于是南沙群岛“主权未定论”有了市场。 2.南沙群岛海域的富饶吸引着贪婪的人们 20世纪70年代以前,南海问题并未突显,但是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南海由于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世界热点争议地区。专家保守估计,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整个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南沙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 介入南沙争端的几个国家对油气依赖程度都很大:越南强国梦的一大支柱就是南海的石油,菲律宾严重缺油,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都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因此,几个国家纷纷对南海石油进行掠夺性开发。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争议海域内的开发活动成为引发加剧南沙争端的重要因素。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引发周边国家疯狂蚕食 1973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海洋法会议历时九年,于1982年通过了一部新的国际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岛屿所属国可以由岛屿外划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区域内可自由开采资源。这引发部分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对部分南沙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提出要求。这些单方面的主张都与中国在南海地区享有的历史性权利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南沙争议目前格局的形成。 4、南沙群岛经济地位可观且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 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南海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区域内外势力争夺南海控制权的竞争逐步加剧。 (1)可观的经济地位 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不仅拥有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南海诸岛各群岛及主要岛屿礁滩简介

xx各群岛及主要岛屿礁滩简 (一)xx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现属海南省。位于海南岛东南方。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约330多公里,距文昌县清澜港也是约330多公里。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共有岛礁40多个,主要集中在两群: 较东的是宣德群岛,较西是永乐群岛。在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露出海面的陆地多,计有22个岛屿,7个沙洲,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些岛屿和沙洲如下: 岛屿名称渔民俗称陆地面积(平方公里) 1、xxxx、尾峙 0.36 2、xx岛圆岛、圆峙 0.30 3、珊瑚岛老粗岛、老粗峙 0.31 4、全xxxx、全富、曲手 0.02 5、鸭公岛鸭公峙 0.01 6、银屿龙坑 0.01 7、银屿仔银峙仔2000(平方米)

8、咸舍峙咸舍、咸且岛3000(平方米) 9、石屿2000(平方米) 10、xx四xx、四xx、xx 0.21 11、xx三脚、大三脚岛、三脚岛 0.28 12、xx三脚峙、小三脚岛 0.06 13、盘石屿xx、xx、xx 0.40 14、xx半路、半路峙、螺岛 1.20 15、xx猫注、吧注、xx 2.10 16、xx小巴岛 0.08 17、xx三峙 0.17 18、xxxx 0.13 19、xxxx、xx

0.04 20、xx树岛、暗岛、船暗岛 0.22 21、xxxx、xx、吧xx 0.60 22、高尖石、xx 0.04 23、筐仔xx筐仔峙 0.01 24、xxxx4000(平方米) 25、xx2000(平方米) 26、xx 0.06 27、xxxx 0.05 28、xxxx 0.02 29、xxxx 0.04 西沙群岛除了这些露出海面的岛屿沙洲以外,还有10多个暗礁暗滩。在这些岛礁中,面积最大的永兴岛为

三沙市-中国南海诸岛的实际控制状况

三沙市-中国南海诸岛的实际控制状况 三沙市 三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个地级市之一,现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政府驻地位于西沙永兴岛。是中国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和人口最少的地级市。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南海诸岛均为我国先民最早发现,而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周边各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均趁我国内部动乱且海军暂弱之机纷纷进行抢占,现实际控制形势是:东沙群岛:一直由中国台湾控制。 中沙群岛:大部分未露出海面,唯一露出海面的黄岩岛早年一直被美军控制,美军撤离后菲律宾曾以沉舰方式去抢占,但在我国强烈抗议下被迫拖走,现已建设成为中国渔民的避风港(但低调处理并不驻军)。其中: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由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是中国三沙市管辖的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西沙群岛:部分曾遭南越强占,我军打赢“西沙海战”后夺回,目前全部牢牢控制在中国大陆军民手中。 南沙群岛:太平岛(为南沙第一大岛且唯一有淡水者,建有机场)及临近的中洲礁一直由中国台湾驻军守卫。中国大陆则在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有驻军,在美济礁有渔政设施(实际由渔民民兵守卫着,该礁正在建机场),信义礁,在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未露出海面)立有主权碑并定期派舰巡视。 越南:则控制了南威岛(南沙第四大岛,建有机场)、鸿庥岛、景宏岛、南子岛、敦谦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沙洲)、毕生礁(沙洲)、柏礁、西礁(沙洲)、无乜礁、日积礁、大现礁、六门礁、东礁、南华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广雅滩、蓬勃堡、万安滩、西卫滩、人骏滩、奥南暗沙、李准滩、金盾暗沙。29个菲律宾:则控制了中业岛(为南沙第二大岛,建有机场)、西月岛(南沙第三大岛)、马欢岛、南钥岛、北子岛、费信岛、双黄沙洲、司令礁(沙洲)、杨信沙洲、火艾礁、仁爱礁。11个 马来西亚:控制了,弹丸礁、光星礁、光星仔礁、南通礁、南海礁、榆亚暗沙、簸箕礁、皇路礁。8个 半月礁:中国渔民向称“海公”。1987年,中国南沙综合科考队对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调查,曾登陆半月礁,并留下了中国石碑和标识物。1995年3月,菲律宾军队移除了半月礁上的中国石碑和标识物。

地名知识竞答试题(100道)

地名知识有奖竞答试题 1.年国务院发布了《地名管理条例》。 A.1984 B.1985 C.1986 D. 1987 E. 1988 2.年民政部颁布《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A.1996 B.1998 C.2001 D.2005 E.2007 3.地名管理的根本任务是。 A.促进地名信息化 B.开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C.提高地名科研水平 D.实现国家地名标准化和国内外地名译写规范化 E.实现现代化、法制化 4.下列不属于地名命名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B.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 C.使用规范的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 D.不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实体名称命名 E.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务院曾委托中国地名委员会管理全国地名工作 B.《地名管理条例》中多次提到中国地名委员会 C.《地名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至今已有28年 D.《地名管理条例》曾修订过一次 E.民政部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6.《地名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应责成有关部门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 A.民政部门 B.地方人民政府 C.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D.中国地名委员会 E. 地名主管部门 7.凡涉及等行为均适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A.地名的命名与更名 B.地名的标准化处理 C.标准地名的使用 D.地名标志的设置 E.以上皆是 8.下列符合《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命名规定的地名是。 A.工人新村 B.花花公子商城 C.蒙地卡罗山庄 D.巴黎不夜城 E.加州小镇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镇街道名称,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 北京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

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或蒙)——呼和浩特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国际社会也是长期予以承认的。 一 根据史料记载,最晚在汉代,我国人民首先发现了南海诸岛,并对南海有了初步认识。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从杨孚和万震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中国早期史籍中关于“涨海”的记录频繁出现,可以确定,以“涨海”泛称南海在当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万里石塘;长沙又作千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长堤。经考证,史籍中所载“长沙”大多指今西沙群岛,而“石塘”大多指今南沙群岛。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宋太祖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平定南汉刘伥后,建立巡海水师,巡管范围即包括西沙群岛。自此之后,明、清王朝均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视为所辖之地,中国水师巡卫海防、行使管辖成为惯例。 二 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1933年,法国殖民者侵占南沙“九小岛”,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中国政府以及驻法临时代办均进行了严正交涉。1934

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

重庆绝对是个好名字! 从意思来看:双重喜庆! 从结构来看: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千里广大,是为重庆! 单从地名来讲,重庆主城及各区县的名字也都是各有特色的,每一个区县都有着非常 隽永的名字,词旨优美、意味深长。 重庆: 三千多年前,巴人都江州(重庆),即江中之岛。以后又称巴郡,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 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渝北: 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江北: 以位于长江、嘉陵江之北得名。 渝中: 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中部得名。 南岸: 以其位于重庆市区长江南岸得名。 巴南: 巴南区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建都。秦代置巴郡,南朝齐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改称巴县并沿袭至1995年。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巴”由来,据《巴县志》:“巴之得名,以阆白二水曲 折如巴字。”最初巴既是地名,又是族名。另一说,古代巴人崇拜蛇,巴字宛如蛇形,以此造字。 沙坪坝: 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九龙坡: 据说南宋光宗在重庆即位当皇帝时,天上飞来九条龙,盘踞在一高坡上,后来这高坡就被人们称为“九龙坡”

大渡口: 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璧山: “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还有一说:因境内有山形似玉璧,故名。 北碚: 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南川: 南川之名始于元世祖时期。南川者南江之别名也。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以南川之名名其发源县。 万州: 长江在蜀中的各支流汇集于此,东出夔门。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得名。杜甫有 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奉节: 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 ,改名奉节县(奉公守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城夔州,不用 多说,“长江三峡的起点”就够有意境~) 云阳: 北周更县名为云安。宋开宝六年(973年)升县为军。宋熙宁四年(1041年)升云安监为安义县。八年(1075年)撤安义县,户口归属云安县。宋末,云安军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立云安军,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军为州,名云阳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为县,名云阳县至今。因位于长江之北,古有“北阴南阳”、“水北为阳”之说,故名。 巫溪: 远在唐虞,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 巫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诸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诸岛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岛屿数目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组群岛,我国古称“万里石Array塘”。它北起北纬11度29分,南迄北纬4度附近,西起东经109度30分,东至东经 117度50分。南北长达500海里,东西宽约400海里。已定名的岛,洲,礁,沙,滩达185座。其中露出水面的岛屿和沙洲有20多座左右。但它的陆地面积很小,最大的太平岛面积不过0.43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主要的洲,岛有13个,其名称,面积和海拔高度如下: 序号 岛(沙洲)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海拔(米) 1 太平岛 0.43 4.3 2 中业岛 0.33 3.4 3 西月岛 0.15 --- 4 南威岛 0.15 2.4 5 北子岛 0.13 3.2 6 南子岛 0.13 3.9

7 鸿庥岛 0.08 6.0 8 南钥岛 0.06 1.8 9 马欢岛 0.06 2.4 10 郭谦沙洲 0.05 4.5 11 费信岛 0.06 1.8 12 景宏岛 0.04 3.7 13 安波沙洲 0.02 2.7 从上表可见南沙群岛不仅陆地面积不大(13个岛洲加起来才1.69平方公里,还抵不上一个东沙岛--1.8平方公里),而且海拔低矮,不少岛屿海拔在2米意下。这里的潮差可达半米,所以,一些岛屿在高潮时就几乎被淹没了。这主要是南沙群岛远处热带南缘,地近赤道无风带,台风少,季风弱,由于动力作用较弱,所以岛屿面积难于增大和加高。 南沙群岛的岛,洲,礁,沙,滩的分布,是与这一带海区海底地形特征密切相关的。在南沙

群岛海域有两条海底峡谷,一条位于南华礁北侧,近东西向(南华水道);一条在西月岛东侧,呈南北走向。这两条海底峡谷大致呈丁子相交,明显地把海底高地分成三不分,即西北,东北,和南部。因而南沙群岛也相应地分成为三个部分。 南沙群岛的西北部大致在北纬9度以北,东经115度15分以西,是南沙群岛中群岛最集中,岛屿和沙洲最多的部分。岛屿和沙洲大多同时出现在同一群礁中,以五列平行的环礁为主体,即: 第一列:双子群礁; 第二列:渚碧礁,中业环礁,乐斯暗礁,永登暗沙; 第三列:道明群礁,长滩(蒙自礁),火艾礁,西月岛; 第四列:大现礁,小现礁,郑和群礁,恒礁,北恒礁; 第五列:九章群礁; 南沙群岛的东北部大致在北纬8度30分以北,东经115度15分以东一带,即南华水道以北,南沙东水道以东的暗滩群是南沙群岛最大的暗滩群。以前外国人将此区域划为危险区域,以警船只。但是,自古以来,我国渔民年年出现在该“危险区域”全无障碍。明清的海陆簿和针经都清楚纪录了各岛,礁,洲,滩的情况和航道的情况。这片面积广大的岛礁分布区的特点是各个环礁分布比较散,无一定规律。主要的岛礁如下: 礼乐滩,南方浅滩,忠孝滩,勇士滩,棕滩,紫滩,海马滩,仙后滩,神仙暗沙,莪兰暗沙,红石暗沙,安塘滩(巩珍礁,安塘礁,鲎藤礁),大渊滩,罗孔环礁(费信岛,马欢岛),五方礁,半路礁,仙宾礁,蓬勃暗沙,三角礁,禄沙礁, 孔明礁, 美济礁,仁爱礁,牛车轮礁, 仙娥礁,信义礁,海口礁,半月礁,舰长礁。 南沙群岛的南部即南华水道以南,岛,洲,礁,沙,滩数量虽然较多,但分布较散,绝大多数仍潜伏水下。南部西段,以万安滩到永署礁一带礁滩为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部东段,以南康暗沙到榆亚暗沙一带东北到西南走向的岛礁。安波沙洲,柏礁在北康水道东侧,两礁自成一列,和安渡滩一列滩,沙洲平行分布。 南部主要岛礁如下: 南部西段永署礁,华阳礁,南威岛,东礁,中礁,西礁,日积礁,南薇滩(蓬勃堡,奥南暗沙,金盾暗沙,常骏暗沙),朱应滩,广雅滩,人骏滩,李准滩,西卫滩,万安滩,奥援暗沙。 南部东段安波沙洲,毕生礁,石盘仔,六门礁,南华礁,无乜礁,司令礁,榆亚暗沙,簸箕礁,南海礁,柏礁,安渡滩,光星仔礁,光星礁,弹丸礁,皇路礁,南通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曾母暗沙。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来自网络)) 中国南海,是一个传奇。有多少朝代和历史人物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联;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演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海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南海诸岛为“崎头”;三国东吴孙权命名东沙群岛为“珊瑚洲”;隋代为西沙群岛起名“焦石山”;唐代以“象石”称西沙群岛;《宋会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诸岛。 《元史》中之“万里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岛;明《郑和航海图》以“石塘”“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为今之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之名。清代为南海诸岛的命名就更具体,仅海南渔民使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种,给各岛、礁、滩、洲所取的地名,多达120多个。 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发现一个命名一个,发现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逐步完善,不断规范,最终实现标准统一。两千多年来,为南海诸岛命名竖碑的数以千计,这些地名既遵循传统命名的一般规律,也凸现了南海诸岛命名的独特性。

一、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南海诸岛的命名,坚持和发扬了这个传统。鲁班暗沙,位于中沙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北缘,由巨大的珊瑚礁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匠鲁班之名命名。传说鲁班也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鼻祖。屈原礁,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南缘,以战国时期着名诗人屈原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孔明礁,以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字命名。东坡礁在南沙群岛东北、礼乐滩之南,以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之号命名。坐落于南沙群岛礼乐环礁上的阳明礁,以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号命名。 从汉代以来,因游历南洋,出使西洋,途经南海岛、礁、滩、洲的文臣佳士,多有着书立说,详细、生动地记述了南海诸岛的美丽风光、地理地貌、丰富物产,还给南海诸岛起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名称,如汪大渊以“昆仑山”命名南沙群岛;康泰以“涨海”命名南海。为纪念这些曾为南海诸岛立名的人,后人又以他们的名字为南海诸岛命名。 在南沙群岛中西部,被洁白珊瑚细沙覆盖的康泰滩、朱应滩,就是以三国时代吴国使臣康泰、朱应的姓名分别命名的。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国后,他俩分别着有《吴时外国传》《扶南异物志》等,不仅记述了出使扶南“百数十国”的经历和传闻,而且对南海诸岛的形态和成因作了相当精确的描述,特别是第一次给南海诸岛起名为“珊瑚洲”。 南沙群岛北部有一座大渊滩,是以元代着名的旅行家汪大渊之名命名的。汪大渊“自幼好游”,20岁就“附航出海”,曾两下东、西洋,游历数十国,撰有《岛夷志略》,生动记述了他的游踪和见闻,书中坚称西沙、中沙、东沙、南沙群岛“俗云万里石塘”“本属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