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基于保护性的土家族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探析

基于保护性的土家族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探析【摘要】彭家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旖旎的田园风光、享誉中外的吊脚楼群、浮朴的民风民俗,极具特色的土家文化,构成了彭家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以实地测量为基础,从建筑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文化传承等角度对土家族吊脚楼这一独特而优美的传统建筑形式进行描述。
对彭家寨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的保护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吊脚楼群;建筑特色;空间布局;保护性规划1 人文地理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集镇东南,东经:109°40’,北纬:29°42’。
这里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大量的亚热带生物在这里繁衍、生长。
彭家寨处于沙道沟镇的中心地带,南为红溪村,北连咸池村,西接四道水村,东与龙潭村毗邻。
国土面积861.9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318户,1331人,其中土家族占80%。
核心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历史建筑面积约12000㎡。
2 建筑资源(1)建筑的历史年代。
现彭家寨有一栋清代房屋建筑、一座清代凉亭桥,其余均建自解放前后。
曾家寨保存有清代曾氏祖墓两座,吊脚楼群始建于清代。
汪家寨也保存有清代汪氏祖墓,寨内凉亭桥建于清代。
龙潭河流域十余处吊脚楼群建筑手法和风格相似,建筑年代相同。
宣恩修建吊脚楼的历史久远,据专家考证,在大溪文化中已发现吊脚楼基址,距今有5000多年。
(2)原貌保存状况及现状规模。
彭家寨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房屋23栋,45户人家。
白果坝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有房屋30余栋。
汪家寨、曾家寨建筑在积约在10000——11000平方米。
唐家坪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符家湾、袁家寨、覃家坪、何家寨、罗家寨、梁家湾……建筑面积约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
(3)空间分布。
两河口村十余个吊脚楼沿龙潭河呈串珠状分布,中国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称其为“龙潭河上的一串明珠”。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刘夏琼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对其的保护日趋重要。
我国城镇建设呈井喷式发展,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和发展这类村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探讨了在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的要点,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该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规划范围的层次性、规划效力承上启下、重点保护重要历史遗存、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近郊村,荆坪村,保护与发展,城市边缘区1 引言历史文化名村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
这些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意义重大。
快速城镇化正逐渐吞噬广大非城市区域,分布在城市边缘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最为直接,不仅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还需要考虑与城市建成区的协同发展。
李培林(2004)将城郊村划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
学界对城中村和城郊村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城郊村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则较为欠缺,也没有指出近郊村和远郊村的区别与联系。
近郊村既有强烈的村落表象,也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出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边缘性。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拥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距城市中心区近,有城市主要道路从村域穿过,村庄用地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核心区仍保留传统的村落格局,但村域整体环境已受到城市建设的严重冲击;(3)村落新建建筑和道路正逐渐破坏村落传统风貌;(4)村域土地已被城市侵占调整为国有土地,用地性质发生较大改变;(5)村民逐渐趋向市民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原真性渐失。
传统村落古村历史文化名村村庄保护规划调研 Vu 管理机构与管理设施情况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管理设施情况
2006年3月成立岳阳县张谷英管理处,属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现核定编制人数为9人,同时增设张谷英文物管理所和张谷英景区警务室。
主要负责张谷英古群筑群文物、法规、法规的宣传、贯彻、文物普查、登记、建档、保护工作;编制《张谷英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张谷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张谷英民俗文化村的重大招商、旅游开发策划、市场营销、旅游环境治理。
近年来我们争取国家文物消防经费和相关项目经费20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景区的文物修缮工程,完成投资2800万的水平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后峦水库、解决景区的景观、灌溉、生活用水等问题。
投资1.4亿元对进入张谷英景区的S208线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S208线将拓宽成标准省级二级公路,有望今年10月份之前竣工通车。
第 1 页共1 页。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财富,历史文化名村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文化名村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同时,历史文化名村也承载着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维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岳阳县张谷英村作为岳阳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许多村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物被拆除或改变了传统形态,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失去了传承。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文主要围绕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展开研究。
内容主要包括:张谷英村历史文化概况的介绍;现状分析,包括村庄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村庄地理环境、文化遗产与建筑特色等的研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保护现状、保护规划、保护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岳阳县张谷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方案并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保护该村庄的独特文化和历史特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实地调研所观察到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分析,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三个角度对该村庄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针对该村庄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还将开展专家访谈、座谈等方法,以收集专家意见和市场需求,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研究的结果包括:首先,全面了解张谷英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其历史遗产,准确掌握该村庄的文化特色;其次,准确判断该村庄面临的保护困境和机遇,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最后,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方案,为该村庄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农业发展研究 — —以怀化市荆坪古村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28XIANGCUN KEJI2019年12月(中)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农业发展研究——以怀化市荆坪古村为例刘俞含李传科谢灵李陈贞(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8)[摘要]本文在分析湖南省怀化市荆坪古村景观农业发展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农业种植景观与农业工程景观有机结合、健康养殖景观与农业循环景观相辅相成、农业文化景观与农业节庆景观打造特色名片的荆坪古村景观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景观农业;农业种植;健康养殖;农业文化;荆坪古村[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35-28-2景观农业将景观生态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传统农业向农业景观发展的一种形式,简言之就是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景观效果的引导下有机结合[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景观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1荆坪古村景观农业发展可行性分析1.1政策扶持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荆坪古村湖南省“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等,均为湖南省怀化市荆坪古村景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以及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具有生产性、体验性、景观性、教育性的景观农业需求不断扩大,景观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3荆坪古村优越的自身条件荆坪古村坐落于舞水河西畔,距离中方县城1.5km,距市区仅15.0km,交通便利。
古村山、水、林、田、建筑斑块区分明确,特色显著,八卦文化、傩文化历史悠久,位于大湘西旅游圈怀化市古城古镇旅游区的重要部分,具有极高的景观农业旅游开发价值[2]。
古村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历史悠久的古村,5万年就有人居住,进行农业活动,以前村民主要从事的产业也是农业,具有悠久浓郁的耕种历史和农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
城郊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马桥镇彭渡村为例

852024.06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量时代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存量时代。
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城市的大力发展,使得传统村落以往的繁华不再,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也正骄阳似火地进行中。
由于文化传承性的乏力和历史保护意识的欠缺,传统村落出现了如土地开发利用过度、产业经济单调、历史文化没落和人居环境不济等现象。
马桥镇彭渡村作为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村落,可见是具有自身别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1 相关研究进展传统村落原被称作为古村落,是指很早之前形成的,拥有十分丰沃的相关资源,有一定人文、历史、科学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理应加以保护的村落[1]。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记录在案的自然村有363万个,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传统村落在多个方面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与破坏,短短十年间数量快速降到了271万个,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有80~100个村落在消失。
为了阻止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的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行为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中。
国家城建相关部门针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并编辑出版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用以记录那些含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2]。
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宝山区罗店镇东南弄村、浦东新区康桥镇沔青村和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均被纳入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
1.1 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1.1.1 国外相关研究对于村落问题的研究国外早已发出了重视的信号,摘要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不难发现,那些邻近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正因此而面临着自身保护发展与大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因素的放射性影响下所产生的对弈。
文章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所在乡镇的区域规划与定位入手,通过对村落内含的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提出凸显文化特色、加强积极区域链接、提升人居环境等一系列优化措施,期望可以重新焕发彭渡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城郊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研究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研究【摘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开发性保护为一体的保护策略,并以中方县江坪村为例,提出了较具针对性的系统性保护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江坪村1引言历史文化名村承载了人们浓厚的乡愁情怀。
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形成系统化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有利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
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带来的机遇2.1文化振兴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传统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历史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价值,让历史文化名村留下来、活起来,使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2.2相关政策出台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指引了方向自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以来,国家及各省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作为历史资源大省,近年来湖南省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相继编制了保护规划,使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更加有据可依。
至2018年,湖南省基本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三级保护体系,使得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为了规范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住建厅制定了《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供各地参考和使用。
2.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围绕着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工作徐徐展开,着力解决村庄的环境质量问题,提升农村的景观形象。
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影响下,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从整体上整合了各类资源、维护了村落景观,把零散变成整体,把破落变成景观,把脏乱变成整洁,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状与传承的困惑———荆坪古村景观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现状与传承的困惑———荆坪古村景观资源的调查与思考作者:李陈贞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4期荆坪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湖南省罕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村落距怀化市区15km,离中方县城1.5km,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
目前,荆坪古村已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 级景区,正是因为头上光环的增加,更凸显出合理利用景观资源营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古村景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笔者于2016 年国庆前后对荆坪古村进行走访调研,以收集整理当地文化和特有景观资源为目的,结合景观构成要素,探讨荆坪古村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该区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价值。
1 荆坪古村景观资源的现状1.1 景观资源丰富,保护意识欠缺全村总面积8km2,村子虽小,却保存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不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村内现有祠堂、伏波宫、文昌阁、节孝坊、水文碑、古驿道、唐代古井等数十处古代文物,还有从古流传至今的酒歌、傩戏、渔鼓、霸王鞭等民俗文化。
走进这里,恍然走进了穿越千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1]。
通过与村民的访谈,大部分村民对村中的标志性文物如潘氏祠堂、节孝坊等的认知仅停留在旅游开发上,而对于其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知之甚少;对于古井、古驿道之类尚具有较强使用功能的景观资源不甚重视;对于自家环境与整体村貌的关系考虑得就更少了,造成村中很多不雅景观,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这种现象在有所改善,但是村民对于景观资源的保护意识仍有待加强。
1.2 民居建筑特色退化村中民居建筑多为明清四合院建筑,木制结构,青砖院墙。
村落建筑布局信奉易经风水理念,邪门歪道,拐弯抹角,巷道纵横错落,仿如八卦阵式[2],极具地域特色,调研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建筑呈现衰败的现象。
1.2.1“空心化”现象严重,民居呈“自然性颓废”状态[3]。
村中大部分年轻人趋向于到镇上或者市里买房居住,导致传统民居的空置率逐年上升,这必然引起建筑实体的自然老化和功能性的衰退,使民居呈现“自然性颓废”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刘夏琼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对其的保护日趋重要。
我国城镇建设呈井喷式发展,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和发展这类村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探讨了在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的要点,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该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规划范围的层次性、规划效力承上启下、重点保护重要历史遗存、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近郊村,荆坪村,保护与发展,城市边缘区1 引言历史文化名村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
这些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意义重大。
快速城镇化正逐渐吞噬广大非城市区域,分布在城市边缘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最为直接,不仅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还需要考虑与城市建成区的协同发展。
李培林(2004)将城郊村划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
学界对城中村和城郊村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城郊村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则较为欠缺,也没有指出近郊村和远郊村的区别与联系。
近郊村既有强烈的村落表象,也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出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边缘性。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拥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距城市中心区近,有城市主要道路从村域穿过,村庄用地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核心区仍保留传统的村落格局,但村域整体环境已受到城市建设的严重冲击;(3)村落新建建筑和道路正逐渐破坏村落传统风貌;(4)村域土地已被城市侵占调整为国有土地,用地性质发生较大改变;(5)村民逐渐趋向市民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原真性渐失。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保护理论研究、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保护与发展对策措施研究、保护规划研究、聚落和乡土建筑保护研究、旅游发展中的保护研究等六个方面。
国内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价值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形成演变研究、旅游研究、聚落特征研究等五个方面。
对于近郊村的研究,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H. Luois)在1936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区”,最有权威的是普莱尔(P. J. Pryor,1968)给出的定义: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的过渡地带。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高潮,比较集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郊区特性研究、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城乡统一体研究、城郊农工综合体研究、城乡边缘区的地域差研究。
20世纪末期,提出了“desakota”模式。
国内对于近郊村的研究则集中在小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乡村城市化特征、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这一特殊类型村庄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较少。
本文以荆坪村为例2,探讨如何在实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同时避免其被动城市化、出现“城中村”问题,为村庄地域研究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2 保护规划要点2.1 规划范围应将整个村域纳入由于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整个村域都将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村庄的发展应与村域及城市的发展协调。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考虑将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村域作为整体范畴,而历史遗存集中的村庄作为主要规划范围。
2.2 规划应能指导该片区的其他规划该类型村庄保护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同时也应作为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参考和指导。
村庄可能进行编制的其他规划,例如村庄整治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村庄旅游项目的详细设计等,均应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依据,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2.3 重点强调对村庄格局及历史遗存的保护该类型村庄受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大,村庄格局和历史遗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大。
这类村庄若想保护好所有的历史遗存,难度较大。
故在规划编制时应重点突出,对最有历史价值的要素进行保护,并且尽可能多地保护其他历史文化资源。
2.4 注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对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不仅要强调保护,也要注重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让其既融于城市,又保留传统格局与特色。
2.4.1 用地及建筑高度控制该类型村庄周边有较多城市建设用地,可能村庄有一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用地。
故村域新增用地的拓展应综合考虑上位规划、村庄保护要求以及景观视线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边界。
对于村内建筑,应对其高度进行控制,可以建设相关旅游设施的区域还应控制容积率。
2.4.2 道路交通协调该类型村庄可能本身已有城市道路通过,在编制保护规划时应注意村域道路与城市规划道路的协调性,增加村庄各片区之间、村庄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同时避免主要车行道经过核心区。
考虑到旅游发展的可能性,还需配备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2.4.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方面,应结合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标准在村庄不止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小学、文化站、广场等;另一方面,应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增加商业、公厕、垃圾桶等。
2.4.4 基础设施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村庄自身及周边的基础设施都会越来越完善,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都应与城市相结合,改善村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2.5 保护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如何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和产业升级来增加村庄的人气,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将村民留在村里,减少空心村情况,从而使得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
3 荆坪村现状概况3.1 历史遗存现状荆坪村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湘西最美古村”。
地理区位独特,位于舞水河西岸,距离中方县城仅1公里,距怀化市区仅15公里,是典型的近郊型村庄,村域被纳入中方县城规划范围内。
现状村庄建设主要以潘氏祠、洑波宫及周边传统风貌建筑为核心向外拓展,建设较为密集,以村民住宅用地为主,穿插耕地、林地和水塘。
图1 荆坪村在中方县的位置荆坪村拥有若干处名胜古迹,包括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物、参天古树、古驿道、古井等等。
其中,潘氏宗祠、关圣殿、五通庙是荆坪村保留最完好的文化古迹。
根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公布文物信息,荆坪村古建筑群由潘氏祠、关圣殿、五通庙、节孝坊、洑波宫、古井、古驿道等遗存组成。
表1 荆坪村历史遗存一览表类别 历史遗存名称建筑物 保存较完好:潘氏祠、关圣殿、五通庙、洑波宫主体建筑已消失:观音阁、文昌阁、潘仕权故居、荥阳世第、五房私塾文化遗址旧石器遗址、甩田古城址、新塘遗址、新园遗址、荆坪村遗址历史环境要素 (1)古驿道:中方古驿道、驿站(3)历史街巷:九宫八卦巷(3)古树:七星古树,共七棵(4)古井:古井,龙眼井(5)古门楼:观音阁门楼、文昌阁门楼、荥阳世第门楼(6)其他历史环境要素:节孝坊、古码头、古墓(潘贞周墓、潘仕端江氏夫妻合葬墓和潘门姜氏舒氏合葬墓)、水文碑、石鱼、门楣、双凤桥(大凤桥、小凤桥)、字纸塔、下马亭、跑马场、水塘(三叠月塘、金鞋塘) 表2 荆坪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名称始建年代 保护范围 潘氏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关圣殿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建筑为清早期重修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五通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节孝坊建于清雍正七年七月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洑波宫始建于汉代,现存建筑建于1617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古井始建于宋,沿用至今 以井口为起点,四向各至20米处 古驿道 始建于明代,是湘黔古驿道荆坪村段 从古驿道两边走,四向各至20米处图2 荆坪村现代历史遗存分布图3.2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3.2.1 历史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荆坪村村民为宋人潘贞周之后,为湘西地区较少保存完整的汉族移民村落。
荆坪村古建筑群见证了潘氏分支迁址荆坪村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拥有不同时代的建构遗存,如宋代古井、明代古驿道和洑波宫等,为研究地方明清建筑特点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是荆坪村村落发展的实物例证。
此外,还有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共计20多处古文化遗迹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坪村丰富的历史遗存使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2.2 村落布局科学严谨,是湘西汉族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庄整体格局以鱼形分布于舞水河西岸,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南部核心区的“九宫八卦巷”建于元明两朝,由十余条南北走向的青石巷道组成,呈现出湘西地区少见的“窄巷高墙”格局。
布局选址考究,田-村-水关系紧密。
村庄布局科学严谨,“月塘”、“九宫八卦巷”等构筑不仅风水上讲究“藏纳”,功能上也兼具防御外患的功能。
虽然位于湘西地区,但风水格局仍有汉族村落的特点,对于研究汉族村落在湘西地区的典型风水格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2.3 多元文化交融,是历史文化研究的活载体荆坪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舞水文化”的命名,不仅认定这座风水宝地五万年前就有人生活,还填补了湖南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
此外,“祠堂文化”、“潘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让荆坪村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载体。
荆坪村全景关圣殿潘氏祠五通庙图3 荆坪村历史风貌3.3 主要问题3.3.1 村庄保护层面3.3.1.1 村庄内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遗产受到损毁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建议历史建筑,例如潘氏祠、洑波宫、潘仕权故居、荥阳世第、五房私塾等,建筑本体结构老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传统风貌建筑也由于缺乏基本维修和养护而日渐衰败。
3.3.1.2 新建村民住宅逐步侵蚀村庄格局风貌村民因自身居住改善需求增强在村庄范围内新增了大量自建住宅,甚至有拆旧建新的情况。
自建住宅多为砖混结构,高度普遍在2-3层,体量较大,在建筑体量、材质和色彩上与村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传统的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3.1.3 技术与资金匮乏阻碍村民对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与修缮村内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产权大多为私有,缺少有效资金投入,加之维修成本高,村民缺乏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自然损毁严重。
古建保护人才和技术的匮乏也给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和修缮造成了障碍。
3.3.2 村庄发展层面3.3.2.1 村庄产业发展单一化、整合性差、缺乏特色荆坪村产业长期以农业为主,与村庄现有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的整合关联度不高,缺乏特色。
即使荆坪村实现了产业升级,村民对新产业的适应性也会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