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村镇的保护发展历程与反思

中国历史村镇的保护发展历程与反思

79摘 要:历史村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我国城乡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梳理了中国历史村镇三十多年的保护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思历史村镇保护发展中应该秉持的原则与策略,即以积极改善历史村镇人居环境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地引导农村居民自主自治地投入其中,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历史村镇走向永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历史村镇;保护历程;永续保护Abstract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towns are carry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towns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nalysis of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reflection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that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town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towns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people oriented to guide the self-management of rural residents,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towns.Key words :historical village and towns ; protection process ; sustainable protection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5-79(5)作者简介徐琳,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规划师。

名城保护30年的道路回顾与展望

名城保护30年的道路回顾与展望

历 史 文化名 城 名镇 名村 和 各类 文物 古迹 ,仍 然面 临诸 多
的 矛盾 和挑 战 。 比如 ,工业 化城 镇 化加 速发 展对 名城 和
居 民参 与 ”的小 规模 渐进 式 有机 更新模 式 ,在妥 善 处理
保 护与 发展 关 系方面 做 了有 意义 的 尝试 ,不仅 改 善 了居
打着 “ 化 兴 市 ” 的招 牌 ,新 的急 功 近 利 行 为 所 产 生 文
由北 京市委 书记 刘淇 任 名誉 主任 ,市 长 郭金 龙任 主任 ,
Sp ca lm n f rComm e eil Cou o mortn h t aig te30l 1
C i n i t i J A nv r r i oia a d ut a C t hn A c n C t n ies yo H s r l n l rl i a e y a f t c C u y
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 0 余 处。3 年 来,从 中央到地 方 ,名 10 0
城保 护 工作 有 了长足 的发展 ,积 累了理 论与 实践 方面的若
干经验 。2 1 年6 0 2 月至7 ,由中国城科会 历 史文化名城委 月 员会 、北京历 史文化 名城保护委 员会 办公 室,在 京共 同举
20 年 至 今 又 陆 续 增 ; 1座 ;先 后 分 四批 公 布 和 增 补 全 国 01 } 9 b
的建设 性破 坏有 可 能继 续 出现 , 以及 深入 做好 保 护工 作
所 面对 的 来 自体 制 、机 制 、制度 、认 识 方面 的制 约 ,等
等。
目前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城 乡发 展 已步 入 全 面 转 型 的 阶段 ,其 核 心 是 转 变 单 纯 追 求GDP 长 的传 统 发 展 观 增 念 ,将依 靠创 新驱 动和 文化 强 国作 为未 来发 展 的方 向。 这一 全面 的转 型 ,不仅 对政 府职 能 转变 提 出 了更 迫切 的 要求 ,也 同样 对我们 在 转型 发展 进程 中 ,切 实做 好 历史 文化 名城 名镇 名村 的保 护和 文 物保 护 ,提 出 了更高 的要 求。 站在 发展 的新 起点 ,我 们 要更 加牢 固地 树 立通过 保 护传 承历 史 文化精 髓来 提升 城 市 文化品 质 的意 识 ,进一 步强 化通 过历 史 名城 名镇 的可 持续 发展 来增 强城 市 文化 的软 实力 。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
C C A 1I 名T EY N " 域 C
对历 史文 化 名城 名镇 名村 保护 的思考
仇 保 兴

要 :本 文主要是 回顾 国务院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 》颁布 实施一年 多来,各地
历 史文化 名城名镇 名村保 护工作取得 的经验 ,并针 对地方保护 工作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明确下一步
国历 史 文化 名 城 名镇 名 村 保 护 工作 取 得 了可喜 的成 绩 ,主 要表 现 在 : ( ) 过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 村 的评 选 , 建 立和 完 善 了 中国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村 的 保 护 体 一 通
系。
1 8 年 以来 , 国务 院 先 后 公 布 了国 家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1 座 ,建 设 部 和 国 家 文 物 局 先 后 公布 了 四 2 9 0 1
的工 作 思路 和 措 施 。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条例 ;保护措施
A b t a t Th s p pe i l e i w s o h x e i n e o t i e y v ro s p a e n t e p o e t n sr c : i a r ma n y r v e n t e e p re c b a n d b a i u l c s i h r t c i o o it rc la d c l r lc t s o n n i a e fe o e t a n e r s n e t e i p e e t t n o f h s o i a n u t a i e ,t w s a d v l g s a t r m r h n o e y a i c h m l m n a i f u i l o t e Re ulto s f rt e P o e t n o s o i a n l r lCii s To h g a i n o h r t c i fHi t rc la d Cu t a t , wn n l g s is e y t e S ae o u e s a d Vi a e s u d b h t t l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和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

一、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精神与灵魂,是城市的根基。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能够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能够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品质,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和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损失。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和商业化运营的需求,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被淡化和削弱。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监管手段,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的问题,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被淡化和削弱。

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机制,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环境存在着卫生、安全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监管和管理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监管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监管和管理。

对于已经建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应该进行修缮和保护,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保护其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其历史文化精神和价值。

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提要: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文化村镇的锐减,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内容涉与村镇传统格局、需要保护整治的建筑和构筑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要求等诸多方面,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导则在我国漫长的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里,90%的人们劳动生息在村里乡间,久而久之,村落成了地缘性、血缘性先民的聚居地,集镇演进为城乡交汇、乡里交流的区域中心。

由村镇构成的庞大自然社会形态,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劳动人民展现生存与发展智慧、安身立命并创造色彩斑斓之独特文化的纽带。

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各地村镇中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最显唯一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展示与演绎场所,诚然应该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运用中需要全社会特别关注的重点。

《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明确提出了区别于自然村镇属性的“历史文化村镇”概念,并以法律条文确定了其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方法,随后产生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标志着“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两个概念与其内涵、评选标准和保护制度正式建立。

2008年,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显示了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日趋规X化。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将保护的对象扩展到“传统村落”的定义X畴,强调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要求和相应必须采取的措施。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探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探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探讨摘要: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也呈现迅猛之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共同压力。

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采取新的理念和设计方式对传统的被动开发保护的方式加以改变,要理顺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历史文化遗产才能进一步融到城市空间之中,成为全市居民共有财产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形态保护;文脉传承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背景1.1历史城镇的概念与特征历史城镇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或者某一发展时期城镇的风貌,特指历史的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的保存需要比较完整保护的控制区域,遗存保留下来的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中的传统风貌,民族和地方特色。

历史城镇的特点首先要有明确的边界,要由县管辖下的基层行政单位,这是要在乡村和城市的过渡型居民点。

它一般是县政府的所在地或者是工商业的活动为主的居民点,相当于乡一级政权。

再者它的特点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以及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具有全国的地区范围的影响,或是当地的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的重大工程,是对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效益而且能够延续到现在。

历史城镇的再一特征是历史和自然有比较好的遗存并且能够较完整地去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

它是历史传承的真实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和价值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居场所。

1.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我国政府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比较重视,早在1982年,就已经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专门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条款,这也表明以保护文物为重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初具模型。

在2002年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了重新修订,这也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开始有计划构建单体的文物或者是历史文化名城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4月2日由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从2008年起开始施行。

这份条例的出台,对于近几年来各省各地出现的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潮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条例的解读,来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起到的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一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无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高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至炒作,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面。

因此,认真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条例》的重要作用1.加强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

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

要让人们,尤其是地方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

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

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目的开发只能把这些文化遗产毁掉。

《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

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

1 保护工作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1982~1994年左右。

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

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

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1995~2002年左右。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

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

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1.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全面保护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正式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随后,从2005~2010年又连续公布了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同时,国务院继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力度,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1处。

截止目前,已公布11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00多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数百个历史文化街区、235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基本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城镇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传统风貌,形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

与此同时,保护法规工作得到建立健全。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和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和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先后公布的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开始反思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就一些基本概念、政策制度、保护道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2-15]同时,规划、建筑、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学者逐步参与进来,相关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日益增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成为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从“十一五”开始,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已经对100个历史文化街区、7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进行了支持补助。

2011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检查工作,是我国自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保护工作。

2 评定评价2.1 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条件1986年在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中,就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3条审定原则。

这是当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公布的基本标准,分别从城市文化遗产的现存状况、格局风貌和分布范围提出了条件,是以后历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公布的基本依据和保护的基本准则。

现在来看,对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但是,1986年以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有些公布后就摒弃了这些准则,这也是造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不符实的原因。

2.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部于1996年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才公布了首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原状保存程度、现状规模和保护管理等4个方面。

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命名工作,各地共有224个镇、村参加了申报,经过专家初评后,确定113个镇、村庄进入拟选范围。

为提高评定的科学合理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4年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部分共24项指标,其中17项价值特色指标的70分是评价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

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作进一步核定后,最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58个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可以说是弥补了我国文化遗产评价领域的薄弱环节,增加了许多定量评价的指标内容,如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等级、历史建筑规模、历史街巷的数量和长度、核心保护区的面积、核心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占地比例、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比例等,能够客观反映镇、村的价值特色,改变了主观评判的局面。

2.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定标准的调整变化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城市、镇、村庄具备的条件包括4个方面: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还特别提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规定的申报条件,基本涵盖了原有历史文化名城的3条审定原则,也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条件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核心内容。

为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申报条件的要求,2010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制定了定量评估标准和定性评估标准,其中定量评估标准包括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护管理措施3个方面24项指标,定性评估标准包括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2个方面6项指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涉及的由于文物数量等级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规模等易于统计和评判的内容,并入定量评估标准;由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历史职能特色不易于统计,并入定性评估标准。

与此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了调整优化,删掉了原有标准中不易量度和横向比较的定性指标,包括现存建筑最早年代、名人事件等级、传统建筑建造工艺水平3个指标,将传统民俗和源于本地的诗词歌赋2个指标合并,增加了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3个指标,使总指标数量由原来的24项减少为23项,新增加的指标更宜于客观量度,既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内容,如强调历史建筑数量,又与近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国家和省都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