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修正)PPT课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药代学、毒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指导。
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
多学科交叉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方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高通量测序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可以更准确、更快速地检测和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和代谢过程。
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学结合,可以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意义
计算方法
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出。
03
02
01
速率常数
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定义
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药物的作用部位和作用范围。
意义
与药物的脂溶性、组织亲和力等有关。
影响因素Βιβλιοθήκη 表观分布容积影响代谢的因素
描述药物代谢速度的参数。
代谢速率常数
药物的代谢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排泄的定义
排泄方式
影响排泄的因素
排泄速率常数
尿液、胆汁、汗液等。
肾小球滤过率、肝肠循环等。
描述药物排泄速度的参数。
药物的排泄
03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描述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速度的常数。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物的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 排泄。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抑制或诱导其他药物的代谢酶,导致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 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考虑患者的遗传因素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 响,为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给药方案。
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确 保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疗效的预测与评估
02
01
03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预测药物疗效。
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指标,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消除速率常数(Ke)
总结词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常数,是评价药物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详细描述
消除速率常数(Ke)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参数,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Ke值越大,表示药物的消除速度越快。药物的Ke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代谢速 率、排泄速率等。在药代动力学模型中,Ke用于描述一级消除过程。
二室模型
定义
二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存在两个不同的分布相,即中央室和周边室。中央室指药物进入 血液循环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周边室则指药物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缓慢分布 。
特点
二室模型适用于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且消除速率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存在差异的情况。
应用
二室模型常用于描述药物的分布过程,以及用于计算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药动 学参数。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 学ppt课件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 A(给药量)可代替C
时
n=1:一级动力学
间
n=0:零级动力学
正值:表示吸收动力学 负值:表示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率进行消除(恒比消除()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线性动力学(掌握)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 A ] [HA]
= 104-2 = 102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F、Vd、 T1/2、 CL
(掌握) 简单扩散
(掌握)
首关消除 药酶诱导/抑制 尿液PH对药物排泄影响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Css 、F、Vd、 T1/2、 CL
被动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载
易化扩散
体 扩
主动转运
膜
散
动
转
运
1.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扩散(了解)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了解
)
▲有载体协助的顺差转运,有饱和、竟争现象。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4)D类(危险):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 ,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 ,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 霉素等。 5)X类(高度危险):证实对胎儿有危害,禁用
第二章
选药原则: 有A不选B类,X绝对禁选;选AB不选CD, 无药替代才选CD.
三、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 药物 代谢产物
1.4-3.4
=
[ A- ]
[HA]
= 10 -2 =1/100
血浆中:10 7.4-3.4 =
[ A- ]
[HA]
= 10 4 = 10000/1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第二章
• 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该药物在血浆( 血浆pH=7.4)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 • A.1% • B.10% • C.90% • D.99% • E.99. 99%
二、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第二章
(二)药物的浓度差、膜通透性、面积厚度
(三)血流量——影响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四)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解离度小的药物易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定义:给药部位 影响因素 血液循环
第二章
1. 给药途径 2. 理化性质
3. 吸收环境
dC/dt = - keC
恒量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n=0 dC/dt = - ke
第二章
血 药 浓 度 半 对 数 血 药 浓 度
零级 一级
零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浓度越大,消除速度越快 浓度越小,消除速度越慢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逆浓度梯度进行 的载体转运方式。
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有特异性 (4)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精品课件
(2) 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顺浓度差 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精品课件
23
(2)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首 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血流量 小以及药物亲和力较高的组织转移。如硫喷妥钠 先在血流量大的脑组织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由 于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小的脂肪组织转移,效应 很快消失。
精品课件
(3)组织细胞结合
精品课件
时量关系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
精品课件
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rion curve)
c
MTC
Cmax
MEC
Tpeak
t
效应持续时间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药物时量曲线 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总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药物代谢动力学

[A -] pKa=pH-log
[HA]
[B] pKa=pH-log
[BH+]
[A -] pH- pKa=log
[HA]
[B] pH - pKa=log
[BH+]
[A-] 10pH-pKa=
[HA] 当pH=pKa,[HA]=[A-]
[BH+] 10pKa-pH=
[B] 当pH=pKa, [BH+] =[B]
一、药品经过细胞膜方式 (一)滤过——属于被动转运 (二)简单扩散(被动扩散) 1、简单扩散是绝大多数药品经过生物膜
方式 2、简单扩散特点 3、离子障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页
弱酸性药品
弱碱性药品
HA
H+ + A-
BH+
H+ + B
[H+] [A -] Ka=
[HA]
[H+] [B] Ka=
相对生物利用度
受试药品AUC =标准药品AUC
×100%
药品吸收速度:可用Cmax和Tpeak衡量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7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8页
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9页
第七节——药品剂量设计和优化
一、维持量 二、负荷量 三、个体化治疗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40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3页
第六节——药品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
一、消除半衰期( t1/2 ) 一级消除动力学 t1/2=0.693/ke,为固定数
值 零级消除动力学t1/2=0.5C0/k0 二、去除率(CL) CL = ke .Vd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酶的诱导作用:能够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作 用为药酶的诱导作用,药酶诱导剂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药酶诱导剂可以加速某些药物和自身的转化,这是药物产 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药酶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作 用为药酶的抑制作用,药酶抑制剂较常见的有氯霉素、异 烟肼等。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药酶,使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 减慢,血药浓度增高,药效增强,甚至出现毒性,故联合 用药时应多加注意。
10/31/2024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生物转化的时相和类型 (1)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通过该相反应大部分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少数药物 被活化,作用增强,甚至形成毒性代谢产物。 (2)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药物及代谢产物在酶的作用下,与内源性物质如葡 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等结合成无活性的、极性大的、 易溶于水的代谢物从肾排泄。
被动转运:
滤过、简单 -
-
-
-
-
扩散
主动转运
+
+
+
+
+
易化扩散
+
-
-
+
10/31/2024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自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 程。 决定了血药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影响疗效。 1.吸收 2.分布 3.生物转化 4.排泄
10/31/2024
二、药物的体内过 程
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的多,排泄得慢; 而水溶性药物排泄得快。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 的浓度,加快药物的排泄。
改变尿液的pH可使药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对弱 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较大。临床利用改变尿液pH的 办法加速药物的排泄以治疗药物中毒。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分泌通道, 竞争性抑制);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扩散,尿液pH)、
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
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的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其他途径 汗液、泪液、唾液、乳汁、呼吸道、头发和皮肤。
第三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内转运的药物量随时间而下降;
t1/2恒定,与剂量或血药浓度无关, t1/2=0.693/ ke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
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也称恒量消除。
过量用药时出现;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与初始浓度无关;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血管内给药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
代第 谢二 动章 力药 学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
物转化(代谢)及排泄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 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滤过、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胞吐、胞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转运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优点: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酶等在Caco-2细胞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的代和转运机制;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 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半透膜这一原理,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用半透膜将它与另外一个隔室隔开,游离药物可以自由从半透膜自由透过,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却不能自由透过半透膜,待平衡后,半透膜两侧隔室的游离药物浓度相等。
注意事项:①道南效应:由于蛋白质和药物均带电荷,膜两侧药物浓度即使在透析达到平衡后也不会相等。
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②药物在半透膜上有无保留:药物与膜的吸附影响因素较多,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点及膜的化学特性,当结合程度很高时,就会对结果影响较大。
可设立一个对照组,考察药物与半透膜的吸附程度,如果吸附严重,就应该考虑换膜或者采用其他研究方法。
③空白干扰:有时从透析膜上溶解下来的一些成分会影响药物的测定,如用紫外或荧光法,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该对膜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去除空白干扰。
④膜完整性检验:透析结束后,要检查透析外液中是否有蛋白溢出,即检查半透膜的稳定性,如有蛋白溢出,需换膜重复实验。
⑤实验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故最好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防蛋白质被破坏。
2. 超过滤法原理:通过药物、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的分子量的差异而将两者分开。
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施加压力或超离心力,使游离药物能够快速地透过半透膜而进入另一个隔室,而结合型药物仍然保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
注意事项:①不同型号的滤过膜对结合率测定结果的影响。
②不同的超滤时间对结合率的影响。
③不同压力下超滤对结合率的影响。
评价:优点是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实验,可用于不稳定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五、列举多种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部位、底物及抑制剂。
(P-GP为重点)多药耐药性现象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1. P-糖蛋白(P-GP)表达部位:在人中,P-GP主要表达于一些特殊组织如肠、肾、肝、脑血管皮、睾丸和胎盘等,成为血脑屏障、血-睾屏障和胎盘屏障的一部分。
P-GP将毒物从细胞排出胞外,保护相应组织,免受毒物的危害。
底物:①钙拮抗剂:维拉帕米②抗癌药:新碱、紫杉醇;③HIV蛋白酶抑制剂:印地那韦④类固醇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⑤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⑥抗生素类:红霉素⑦其它如吗啡、地高辛。
由于底物的广泛性,表现出对多种药物的交叉耐药性。
抑制剂:许多物质可以抑制P-GP转运底物。
多数抑制剂如维拉帕米、环孢素A等本身也是P-GP 底物,属于竞争性抑制剂。
但也有些抑制剂是P-GP不良底物或不是P-GP底物。
2.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有MRP1、MRP2、MRP3、MRP4和MRP5。
最早是在产生多药耐药的肺肿瘤细胞中发现的,是多种肿瘤细胞耐药的原因之一。
在正常组织中也有MRP1的表达,在肺和睾丸中表达量相对较高。
MRP1是两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载体,也转运脂溶性药物或化合物,多数底物是葡萄糖醛酸结合或硫酸结合物。
3.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第三章药物的代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即药物的代,是药物从体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进入体后部分药物在体各种代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一、药物在体的生物转化主要有两个步骤Ⅰ相代反应:药物在Ⅰ相反应中被氧化、还原或水解。
Ⅰ相代酶有细胞色素P450酶、环氧化物水合酶、水解酶、黄素单加氧酶、醇和醛脱氢酶。
Ⅱ相代反应:药物在Ⅱ相代反应中与一些源性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或经甲基化、乙酰化排出体外。
催化Ⅱ相代反应的酶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硫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甲基转移酶。
二、药物经生物转化后的活性变化1. 代物活性或毒性降低;2. 形成活性代物;3. 形成毒性代物;4. 前药的代激活:有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需要在体经代激活才能发挥作用。
三、细胞色素P450酶生物学特性1. 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物;2. 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 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 P450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5. P450酶具有多态性:即同一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将个体按代速度快慢分为强代型EMs和弱代型PMs。
其中CYP2D6和CYP2C19呈现出典型的多态性。
6. P450酶具有可诱导和可抑制性。
苯巴比妥可诱导,特非那定可抑制。
四、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CYP450的特征反应:CYP1A2:非那西丁;CYP2C8:紫杉醇;CYP2C9:双氯芬酸五、影响药物代的因素1. 代相互作用:参与药物代的P450酶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可以被诱导或抑制;2. 种属差异性:不同种属的P450同工酶的组成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种属的动物和人体的代途径和代产物可能是不同的;3. 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药物代的年龄差异主要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表现,这是因为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如肝、肾功能等)与年龄有关;药物代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这一差异没有年龄差异那么显著,且其在人体的代差异没有动物显著;4. 遗传变异性:是造成药物的体过程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5. 病理状态: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器官,因此当肝功能严重不足时,必然会对主要经肝脏代转化的药物的代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第四章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指药物在体迅速达到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率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房室模型。
二房室:将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
外周室: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脂肪,静止状态的肌肉等)归并成一个房室,称为外周室。
这些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
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丰富,膜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如心肝肾肺等)组成,药物往往首先进入这类组织,血液中药物可以迅速与这些组织中的药物达到平衡一、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1. 药峰时间t max和药峰浓度c 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大值的时间和此时的浓度。
用于制剂吸收速率的质量评价。
药物吸收快,则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
2. 表观分布容积V d是指药物在体达到动态平衡时,体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其本身不代表真实的容积,主要反映药物在体分布广窄的程度。
对于单室模型,有V d=X/c。
药物的分布容积大小取决于其脂溶性、膜通透性、组织分配系数及与血浆蛋白等生物物质结合率等因素。
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可粗略地推测其在体的大致分布情况。
如一个药物V d的为3-5L左右,则该药物可能主要分布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如双香豆素和苯妥英钠;如一个药物的V d为10-20L左右,则说明该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外液,这类药物不易通过细胞膜,因而无法进入细胞液,如溴化物和碘化物;如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为40L,则这个药物可以分布于血浆和细胞液、细胞外液,表明其在体分布较广,如安替比林;有些药物的V d非常大,可以达到100L以上,这一体积远远超过体液总容积,在体往往有特异性的组织分布,如硫喷妥钠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大量分布于脂肪组织。
3. 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按一级消除的药物则有t1/2=0.693/k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5. 生物利用度F 参见第七章6. 清除率CL =k·V d是指在单位时间,从体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
反应药物体消除的参数。
二、一房室静注及一房室静脉滴注给药参数及计算。
一房室静注:c=c0e-kt lgc=lgc0-(k/2.303)t t1/2=0.693/k V=X0/c0CL=kV AUC=c0/k=X0/kV动力学特征:①血药浓度以恒定的速率随时间递减;②消除半衰期与初浓度c0无关;③AUC与给药剂量x0成正比。
一房室静脉滴注:是药物以恒速静脉滴注给药的一种方式,血浓C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稳态C ss。
dX/dt=K0-KX (K0为滴注速率,X为体药量,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动力学特征:①血浓随时间递增,当t→∞时,e-kt→0,血液浓度达到稳态,C ss=K0/kV②稳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Css和k0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