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菩提》读后感

合集下载

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

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

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有情菩提》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能够从他的书中感悟中深深的情感。

书中没有那么多有文采的句子,但是那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

下面是我带来的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有兴趣的快来看一看吧。

林清玄《有情菩提》是以情感的净化,在人间确立,以大爱与解美来澄清心性,永保明觉。

在有情中觉悟,使小爱化为大爱,使小情转成大悲,使我们的人间之爱得到再生的泉源,使我们的爱扩展而深入一切的生命。

真诚的、充满善意的来过每一个日子,走向生命的大美。

还好在各种手机信息吸引轰炸下,断断续续续地读完了林清玄的《有情菩提》。

芳芳说她不耐看散文,这里的不耐是不喜欢。

可是我工作之余就愿意看些散文,或许没有小说那么富有文采的词句,多数为朴实无华的语句,说的都是些生活感悟。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前部分都是记录他几个儿女的童年趣事;梁实秋《味至浓时即是家》讲都是些美食;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老舍散文,既有读书的建议,也有有打蛇随棍上蹭饭,也有“现在,倘若还有人对我说结婚有诸多好处,我准一大耳光子打过去”。

可是呀,他虽这么说,依然对太太和孩子满满的爱。

《有情菩提》是林清玄菩提十书之十。

收录林清玄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夏日小春》、《林妈妈水饺》、《心的蒙太奇》、《芒花季节》等四十余篇。

林清玄最擅长从回忆唤起他人对生活的爱,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想起小时候事情。

作者笔下的芒花是美丽的,而我的记忆中芒花却是好吃的,刚冒尖的时候最美味(应该不是同一种)。

其实多读几本林清玄的散文,会发现文章手法一致,《放下以后更清明》散文集也是如此,不过《菩提》系列在文末多了些惮悟,用今天的话语来形容就是说教。

而且看大师们的散文起标题都好随意,《报岁兰》这样的标题在今天是无法引起读者共鸣的吧。

在读这些散文的过程,发现大师们都不会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干涉和影响后辈,尊重孩童的想法,对遗失的美好回忆的遗憾深藏心中。

如今想想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见着小辈会忍不住以过来人身份告诫他们,这个危险,那个不好,却忘了给他们探索世界的自由。

解读《情的菩提》

解读《情的菩提》

解读《情的菩提》作者:周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5期摘要:浅解《情的菩提》,在书中林清玄先生用世间微小之物去体会深的佛理,回忆过去的苦与乐去领悟人生,在世间体会情的源泉——爱的真谛。

体现林先生用“平常心”去悟道的心境。

关键词:林清玄菩提“平常心” 悟道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本书的作者林清玄先生32岁遇见佛法,并且入山修行,深入了解各种经书。

35岁出山,到各地惨悟佛法。

在他40岁时完成了“菩提系列”,在2007年他从“菩提系列”中自选出散文编成精选本——《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

而“菩提”是什么?在佛学中认为是觉悟、智慧、觉智。

而“情”又是什么?他是世间各种事物都有具有的一种本质,因为在佛学中无论人还是草木都具有情。

而此书命名为《情的菩提》正是表明对世间之事的觉悟与觉智。

林先生在本书收录的73篇散文中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用“平常心”去感悟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品,或者每一个人,得出自己的佛理。

正如他自己在《下满的围棋》中写道:“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的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中。

”①这也应该是林先生35岁时出山的真正原因,因为佛法实际在世间。

只有用“平常心”去经历世间种种,才能够悟出佛理。

他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于文中,给世人参透佛理的一个提示。

何为“平常心”呢?是指“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无圣”②的心。

慧开大师对此曾经做过一首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③这份闲适正来于“无闲事挂心头”的那颗“平常心”。

林先生正是用那颗心去感悟人世间的人与物。

因为在他的眼中无论人或物都是有情的,从他们的身上他能够感悟出真正的佛理。

《心的菩提》读书心得

《心的菩提》读书心得

《心的菩提》读书心得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

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

是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

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

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

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

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美丽,无所不在。

丑陋,也无所不在。

爱,无所不在。

恨,也无所不在。

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合拢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楼外的月朗星稀。

让他幻化流萤,成为夜间的风景,变做风,穿透我思想的愚懵。

化成水,滋润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无比纯净的生活。

一棵桃花心木,如果你天天定时浇水,它必然会把根浮于地皮表面,经不起风吹雨打;而你时浇时不浇,它必然会努力扎根,长成一棵大树。

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变的自主,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努力汲取营养,成长起来,这就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不确定中成长起来的,他小时候连小板凳都坐不稳,被老师称为全班最笨的孩子,他向妈妈诉说,妈妈说她来教爱因斯坦,就这样,他在妈妈的教导下,像一棵小树努力的汲取营养,他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长成一棵大树,成为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林清玄《心的菩提》、《情的菩提》有感

林清玄《心的菩提》、《情的菩提》有感

读书笔记——林清玄《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谈到林清玄,从所周知,是文坛上一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文章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是“旭日初照”,注重文章的雕琢,文章飞扬浪漫;中期是“镜花水月”,受佛教影响,语言平淡却深刻,仿佛明镜一般;晚期则是“繁花落尽”,摆脱了刻意的雕琢,佛教的高深,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这两本书是属于中期,故蕴涵着很深的哲理,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与感想。

无常我们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运动则带来变化,变化即是无常。

《涅槃经》中“人命之不惜,过于山水。

今日虽有,明日难知”指的是生命之无常;《清欢》中昔日的纯粹、质朴、宁静,简单与今日的急燥、浮华、功利、喧嚣的对比道出事物之无常;《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对兴衰之无常的感慨……面对无常,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惆怅;白居易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悲凉;林黛玉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伤……在《一朝》中,林清玄讲述了他幼年竹子开花到枯死伤心的无常之体验,发出对《红楼梦》是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

在《无常两则》中,他也给我们写了一个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从开始的初识到最后的分别,人变了,景竟也变了,整个文章以回忆为基调,透着淡淡的忧伤与些许的无奈。

说罢,对于无常,我们的感受是无奈的,惆怅的,甚至为哀伤。

无常是宇宙永恒的真理,我们既然无法去改变,那么我们只能去面对,在《往事只能回味》中,林清玄写到“对于无情的时光,飞翔的往事,我没有更好的态度,只有微笑地送走了”,是啊,往事不能回去重来,变化之无常,我们只能目送回忆渐渐远去,把它尘封至心底。

在《一朝》中,林清玄认为我们应把握今日。

过去只能回首,未来也只能展望,唯有今日,我们能做主!当下即是,这是我们面对无常的最佳态度。

智慧读罢林清玄的文章,便可体会到佛学的智慧。

在这两本书中,林清玄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佛学看待事物的智慧。

菩提树之恋有感(精选5篇)

菩提树之恋有感(精选5篇)

菩提树之恋有感(精选5篇)第一篇:菩提树之恋有感菩提树之恋有感说实话这是第一次看书本上的的小说,以前都习惯看电子书的,不过不得不承认这本小说写的真的很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这个现实。

其实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杨飞,真的很不喜欢,说实话就是一个自私的人,爱玲为他放弃付出了那么多,他有感恩过吗?没有,只是一味地觉得是因为爱玲才让他走到现在这个绝境的,可是你不去想想要是没有爱玲,你现在还能依靠什么信念可以活下来呢?为什么就不能想想别人曾经的好呢,我就不懂了,人心都是一样的,为啥不可能将心比心地去想想别人的处境呢,如果杨飞不是那么地自私,爱玲不是那么一味的忍让,结局是不是又会不一样呢。

刚开始时看这本小说真的觉得他们高中时的那么感情真的很单纯很单纯很懵懂,没有人愿意去破坏那份美好,那时候估计两个人是因为寂寞而走到一起的,可惜随着高考的落榜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杨飞不想去补习,希望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外面流浪,可你知道你临走前去见爱玲给了她多大的震撼吗?甚至多年以后杨飞都没去想当年爱玲为什么愿意和他一起出去流浪,他根本不会去想是因为爱玲太爱他而愿意一起走的,却以为只是因为高考落榜才想离家出走的,其实说真的爱玲真的很勇敢,要不是因为小时候路贤的所作所为然她变得懦弱,我相信爱玲以后的人生一定不会是这样的。

因为外出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磨难,可最终还是坚持活下来了,可是回来后一切都变了,或许杨飞一开始就不是个负责任的人,我想要不是马东告诉杨飞爱玲怀孕了,那么他肯定去参军而把爱玲都下了,那么也就没有以后了。

让我最寒心的是每当所有都在嘲讽爱玲是,杨飞你做了什么,你只会把别人的鄙视再次的告诉爱玲,这样只能让她再受一次伤害。

你忘了当年要不是因为爱玲你现在会坦然的接收你妈对你的不好吗,可你现在却做了什么,帮着你妈一起伤害爱玲。

昨天闲来无事就把小说看了很多,越看越想骂杨飞,作为一个男人你的责任在哪儿,你又做了什么?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跳到了结尾竟然发现杨飞在婚后竟然有网恋了,后来还和网友见面了,你这样把爱玲至于何地了?最气愤的是杨飞说他很爱她的妻子他有对这个家庭的责任,接着竟然对毛毛虫(网友名)说:“如果我们相识在那个时间我一定会选择你的,虽然你和我妻子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但是我还是爱上你了,不过我有责任对我的家庭负责。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情的菩提》是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写的,他先后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且本本畅销,被海内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情的菩提》也是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精选集。

菩提系列散文原书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

作者从中选文一百四十篇,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两册。

菩提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读者的心灯点燃。

使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文章内容寓意深刻,文字精练优美,风格清新隽永。

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净,充满着禅境的喜悦,引领着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

”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他摘抄了铃木大拙的一段文字:在一只猫追逐一只老鼠的时候,在一条蛇吞食一只青蛙的时候……读到这里,我便想到了其他的这样的句子,在一只羊津津有味的吃草的时候,在天上的云悠闲的舒展肢体的时候……自然界中有残酷竞争的一面,也有自在闲适的一面,随心流转。

既要渴爱,又要随缘。

我在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好文字,好意境。

我的心是清明的,能够看到晚空的圆月,能够感受清凉的风,能够看到秋天的白云,能够感受碧蓝的高远,课间活动时,在学生队伍之后,随音乐做操、起舞。

享受生命,享受自然。

然而太过华美,总让我有一种在心门外徘徊的不真实感,就像太美的女子反而让有意的男子退避三舍。

唯有读到“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时,终于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一座好庙,一位得道者,就是林清玄先生心中的青山,而他十分谦虚的自鄙为任尔飘过的白云,能够偶尔造访青山,得到心灵的点拨与救赎已是幸事。

【最新推荐】黄昏菩提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黄昏菩提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黄昏菩提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黄昏菩提读后感黄昏菩提读后感黄昏菩提读后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如饮醇醴,沁人心脾。

的确,一本好书会让人读得爱不释手,不好的书会让人读得半途而废。

《情的菩提》是一位大学好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好友是同届外系的,我们都比较喜欢写作,相处甚洽。

在送我离校时,大伙都是“走好”、“保重”、“珍重”的话语,唯有那位好友默默望着我,目送我远行,就像她送书一样,自己没有写一个字,让我去猜,让我去想……《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为姊妹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得意之作。

《情的菩提》共择录了74篇作品,尽是菩提系列中的精华,其中作品篇幅长短不一,长的达数千字,短则几十字,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真不愧“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林先生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童年的趣事及街头巷尾的见闻和感受,逼真地反映了台北风土民情、生活的变迁。

在《飞入芒花》中,林先生讲述了他母亲——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以“半自由恋爱”的方式屈嫁给一个勤劳、朴实、无文化的男人,后忍受丧子失夫之痛,将尚存的儿女送上大学;以强大的韧力和耐力,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走过来,丝毫不怀怨恨。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

”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是啊,大自然的景色美丽而壮观,更何况他母亲是个有知识、有素养的女性,知道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生活的压力及现实的遭遇并没有剥夺母亲的情趣,反而使她更加坚强,从黑发到白发,她默默地撑起那个破碎的家,坚强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心的菩提林清玄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心的菩提林清玄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心的菩提林清玄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
的菩提》
清而不玄林清玄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一直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清新,而又深远,他的文章入编小学语文课文,如《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他的散文集被定位初中生的推荐阅读书目之一。

这些天有机会得到心的滋润和洗涤,感觉神清气爽。

读林清玄的《打开心内的门窗》,喜欢那种气氛,一种柔中带刚、宁静而致远的人世间的一脉温情。

对于不能实现的梦,林清玄的感悟是“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林清玄给我们回忆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父亲要求他每天他必须到树林里去扫落叶。

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一天,他父亲开玩笑地说:“你为什么不把明天的叶子摇落下来一起扫呢?”林清玄如得了,满心欢喜。

他欢天喜地地去摇树,幻想着偷懒的美妙。

但谁知道,第二天竟然又是满地的黄叶
堆积。

可是,林清玄依然热情如故,直至摇坏摇死了几十棵树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简单的故事,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文字,令人掩卷之后久久不忘。

活在当下静心观照,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有文学的优美,更有佛家的境界。

菩提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心的菩提,情的菩提,凡尘俗世,难免有迷茫,有失落,有挣扎,就将佛理修养,洗涤灵魂,净化心灵,获得禅境的清新喜悦。

这就是林清玄所能给予我的精神层面的滋养。

08年9月30日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一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

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

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

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

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

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

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

而那清欢,
是一种调和剂。

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

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

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

”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

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

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情的菩提》读后感二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

”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

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

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
境界。

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

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

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

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

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

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

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

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情的菩提》读后感三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如饮醇醴,沁人心脾。

的确,一本好书会让人读得爱不释手,不好的书
会让人读得半途而废。

《情的菩提》是一位大学好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好友是同届外系的,我们都比较喜欢写作,相处甚洽。

在送我离校时,大伙都是“走好”、“保重”、“珍重”的话语,唯有那位好友默默望着我,目送我远行,就像她送书一样,自己没有写一个字,让我去猜,让我去想……
《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为姊妹篇,是我国台湾著
《情的菩提》共择录了74篇作品,名作家林清玄的得意之作。

尽是菩提系列中的精华,其中作品篇幅长短不一,长的达数千字,短则几十字,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真不愧“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林先生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童年的趣事及街头巷尾的见闻和感受,逼真地反映了台北风土民情、生活的变迁。

在《飞入芒花》中,林先生讲述了他母亲——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以“半自由恋爱”的方式屈嫁给一个勤劳、朴实、无文化的男人,后忍受丧子失夫之痛,将尚存的儿女送上大学;以强大的韧力和耐力,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走过来,丝毫不怀怨恨。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

”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
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
是啊,大自然的景色美丽而壮观,更何况他母亲是个有知识、有素养的女性,知道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生活的压力及现实的遭遇并没有剥夺母亲的情趣,反而使她更加坚强,从黑发到白发,她默默地撑起那个破碎的家,坚强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林先生善于以内蕴丰富的文字,如拨云见雾的心灯,使那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读者获得“免疫力”,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林先生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写到:“人活着,要像个人”和“人的身体像蝴蝶的双翼,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飞翔,展现这片赤诚之心,让我们成为宇宙众生迈向幸福的阶梯,反而成为庸俗人类物质化的踏板,则人生就失去意义,空到人间一回了”,很好的映衬了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

我想,如果那些奉《新鸳鸯蝴蝶梦》为经的人读了林先生的书,就不会整天怀着消极的思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得过且过。

或许有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认为世态炎凉,命运对待他不公平,天天叫喊“命苦”、“天灭我也”、“我爱这个世界,谁爱我呢”。

其实,世界是公平的,只要努力,不至于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世界是充满爱的,只不过
我们缺少发现她的眼睛。

正如《黄昏菩提》中:“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明净,还会发现太阳离我们很近,月亮离我们很近,星星与路灯放着光明,簇拥我们的前进。


《月到天心》中:“我们在路上,月亮在路上;我们在山上,月亮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亮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亮正好在家屋门前。

”多好的月亮啊,无论我们在哪儿,不管我们是显贵还是卑微,不管是高兴还是伤悲,她一直伴随我们。

这么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道我们在绝望的时候,就没有想起平静如水的月光,嫦娥明眸善睐的双眼吗?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呀,我们不是多余的呀,我们应该有勇气活下去呀!
赋有哲理性语句也是《情的菩提》的亮点之一。

如《时间道场》中:“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和“极大之处,有极小存在;极近之处,有极远存在”有力地与“辩证”观点对应。

《在失恋之必要》中:“我热爱春秋,但并不能阻挡火热与寒冷的来临;我热爱莲花、玫瑰,但我不能使她不凋零”充分说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当然,由于林先生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情的菩提》中收录他“镜花水月”时期的作品,有含蓄、内敛和出尘出世的特点,但部分作品俱有浓厚的佛学味道。

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我对《情的菩提》的钟爱,任何事
物都有正反两面,只要我辩证地去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能够领悟到很多的东西。

也许是与林先生有几分默契,无论我怎样的忙碌与奔波,《情的菩提》一直在我的床头。

我每晚睡觉前都要读上几页,然后拥抱她进入梦乡。

随着时光的流逝,《情的菩提》已被我翻阅无数次,几度散落,几度装订,真正历经了“韦编三绝”。

《情的菩提》已是我孤独时的伴侣,失落时的慰藉,她给予我一颗平常心:遇人真心相待,遇事坦然面对;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