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煜锦

合集下载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
二十四节气中,是十二个节,十二个气,对应于阴历十二个月中,一月一节一气,节在前,气在后,节代表时间季节,气代表气候变化。

在干支历里,节是代表月份时间的交接点。

如立春既是干支年的交接点,又是月的交接点。

具体二十四节气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每月前者为节,后者为气。

节对应时间季节,气对应气候变化。

节气就是具有标识性的时间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

节气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照射形成的夹角。

如春分秋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是0度,或180度,太阳直射赤道,阴阳昼夜都平分。

从0度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度为一节或一气。

这节气反映时间季节及寒冷暑热变化,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特点来确定的,与月亮运动无关。

一节一气称为节月。

因地球不是按正圆而是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每个节气的时间长度并不是一样相等的。

在冬至前后,速度快,节气时间就短些,不足15天,而夏至前后,速度慢,节气时间就长些,起于15天。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创制出来的,反映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和冷热寒暑气候的变化,以方便于农耕农事,日常生活等等。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

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

八卦象征事物乾(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

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

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

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

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

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

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

建功立业,声名大振。

森林,树林。

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

巽(xùn)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

”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

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

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

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坎(kǎ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

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

绝颠聪明,“心诚行有功”。

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

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离(lí)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

离散,离开,分离。

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

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

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

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

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

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二十四节气的五行属性

二十四节气的五行属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五行属性篇一: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含干支、五行)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二十四节气简介资料

二十四节气简介资料

二十四节气简介资料•相关推荐二十四节气简介资料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简介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交节时间春季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艮;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

公历2月3-5日交节。

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为330°。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甲;太阳黄经为345°。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卯;太阳黄经为0°。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夏季立夏:斗指巽;太阳黄经度数为45°。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巳;太阳黄经为60°。

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丙;太阳黄经为75°。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05°。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秋季立秋:斗指坤;太阳黄经为135°。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申;太阳黄经为150°。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庚;太阳黄经为165°。

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酉;太阳黄经为180°。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95°。

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易历的月份与节气的对应关系

易历的月份与节气的对应关系

易历的月份与节气的对应关系在中国传统历法中,易历是一种阴阳历法,基于古老的天文观测和农耕文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以此来安排时间和农事。

易历的月份与节气之间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每个月份都与特定的节气相联系,这种联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把握。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易历的月份与节气的对应关系。

一、正月——立春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也是传统的新年月份。

它与立春节气相对应,意味着寒冬即将结束,春天的希望即将到来。

正月的节气为立春,表示冬天已过去,进入了春季。

二、二月——雨水二月与雨水节气对应,往往是雨水开始充沛,天气逐渐变暖的时候。

这个月份是农耕的关键时期,因为雨水的补充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三、三月——惊蛰三月与惊蛰节气相对应,也是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万物开始苏醒,昆虫恢复活动,蛰伏的生物开始呈现生机。

农耕上,这是春耕的重要时期。

四、四月——清明四月对应的节气是清明,意味着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变得清新明亮。

清明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在这个月份里,人们会去祭扫坟墓,缅怀先人。

五、五月——立夏立夏是五月的节气,表示夏季的开始。

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升高,阳光开始强烈,各类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对于农民来说,这是及时播种的关键时期。

六、六月——芒种六月是夏季的中旬,与芒种节气相对应。

在这个月份里,各类农作物开始成熟,特别是早熟作物如小麦和玉米,收割季节即将到来。

七、七月——小暑七月对应的节气是小暑,此时夏天已经进入到了炎热的阶段。

小暑之后,气温将更加酷热,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炎热的天气。

八、八月——立秋立秋是八月的节气,意味着夏天即将结束,秋天的凉爽即将到来。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农耕上,许多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将开始收割。

九、九月——白露九月与白露节气相对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早晨的露水也会变得较为明显。

这个时候正是秋收的关键时期,农民们忙于收割农作物。

怎么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风水的月份?

怎么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风水的月份?

怎么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风水的月份?题主问的实际是用干支纪年月日时的法则问题。

我国的所谓风水术论时是以干支历纪时为标准的。

所以认识了干支历纪时法则就明白清楚了。

干支历纪年,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终始的,一个干支年就是从立春起到下一个立春止。

也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的时间,约365天又近6小时。

如2019己亥年,是从2月4是,去年的腊月三十日午时11点14交立春的那一分一秒算起,到第二年交立春止,即到明2月4日正月十一酉时交立春止,之后就是庚子年。

己亥立春前就是算戊戌年。

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为终始的,注意:既不以阳历年元旦起,也不以阴历年正月初一起,而是以立春论终始。

用干支纪月,也不是以阳历月1号,阴历月初一作起始的,而是依据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为起始的。

二十四节气,是一月一节一气。

正月以立春为节,雨水为气,二月是惊蛰节春分气,三月清明节谷雨气,四月立春节小满气,五月芒种节夏至气,六月小暑节大暑气,七月立秋节处暑气,八月白露节秋分气,九月寒露节霜降气,十月立冬节小雪气,十一月大雪节冬至气,十二月小寒节大寒气。

一交立春后算正月,立春前算上年的十二月。

如戊戌年十二月干支是乙丑月,一交立春,就立即年从戊戌变己亥,月从乙丑变丙寅了。

到3月6号,正月三十日辰时5点交1O分交惊蛰,就从丙寅变成丁卯了。

其它依此类推,纪月干支以交节而变。

支是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到十二月丑,是固定不变的,干则以年干论定,甲己之年起丙寅,乙庚起戊寅,丙辛起庚寅,丁壬起壬寅,戊癸起甲寅,然后顺推顺排即可。

会排年月干支,日时也易了,日以亥子时为交接,时是两小时一时辰,以23点到下1点为子时,其它类推,时干以日干论定,甲己日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

会排年月日时干支,就可以用干支代替具体的一个年月日时的时间了,论及风水术,就先要学会排干支历,否则无以论时。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术士还强调五行与四季及人的关系,认为春天出生的人,木旺盛,火次旺,水休息,金衰落,土死亡。

所谓死亡,并不是说丧身,而是指生命精力处于最低谷;所谓旺盛,指精力最充沛,盛,又称为相。

根据这个旺衰观念,术士认为,每到春天,属木命的人盛,火命的人旺,水命的人休,金命的人衰,土命的人死。

盛、旺、休、衰、死,只是表示事物的一种状况,是方术的代号。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解五行与四季的关系。

五行与四季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天干地支及五行在四时之中各有盛衰之不同表现。

星命理论中以旺、相、休、囚、死分别代表五行在四季中盛衰表现。

旺是旺盛之意;相是次旺,有辅佐之意;休是休息、停止之意;囚是衰落、被阻止之意;死就是克制而无生气之意。

一般来说,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春季里万木复苏,所以以木为当令者,木为“旺”,所属干支为甲、乙、寅、卯、辰等。

与木相生的是火、所以火在春季里属“相”。

而生木的是水,所以水在春季属“休”。

克木的是金,金在春季属“囚”。

而木克的是土,所以土在春季属“死”。

夏季为流火之季,以火为“旺”。

所属干支为丙、丁、巳、午、未等。

火生土,所以土在夏季里属“相”。

生火者木,木在夏季属“休”。

克火的是水,水在夏季里属“囚”。

火克的是金,金在夏季属“死”。

秋季为金黄收获之季,以金为“旺”。

所属干支为庚、辛、申、酉、戌等。

金生水,所以水在秋季属“相”。

生金者为土,土在秋季属“休”。

克金的是火,火在秋季属“囚”。

木在秋季属“死”。

冬季为寒冷凝水之季,以水为“旺”。

所属于支为壬、癸、亥、子、丑等。

水生木,木在冬季属“相”。

生水者为金,金在冬季属“休”。

克水的是土,土在冬季属“囚”。

水克火,火在冬季属“死”。

土在星命术中是旺于四季之行,即土在一年中四季的最后一月为旺季。

五行的特性五行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润,湿润;下,向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煜锦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2014-07-02 22:25:1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从立春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点前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惊蛰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点前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清明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点前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夏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点前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芒种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点前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小暑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点前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秋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点前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白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点前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寒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点前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冬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点前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大雪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点前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小寒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点前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节气与月分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气从立春点才开始,卯月的木气从惊蛰点才开始,辰月的土气从清明点才开始,已月的火气从立夏才开始,午月的火气从芒种才开始,未月的土气从小暑点才开始,申月的金气从立秋点才开始,酉月的金气从白露点才开始,戍月的土气从寒露点才开始,亥月的水气从立冬点才开始,子月的水气从大雪点才开始,丑月的土气从小寒才开始。

月份与时辰的地支规律可以给人们一个明显的体验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样存在有一个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日份以十二天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这两个周期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也是表示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会有明显的感觉?年支与日支同样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在已午年,全年不会有特别炎热的气候现象,在亥子年,全年不会有特别寒冷的气候现象,同样,在已午日,不会特别特别炎热,在亥子日,也不会特别寒冷,这令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年与日地支变化的存在。

人的感觉不明显,说明它的产生的变化规模比较弱,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只不过它们被月份与时辰地支产生的明显现象所掩盖,不能因为弱,就忽视它的存在,年份与日份地支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样可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生作用。

年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五气循环过程,日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循环过程,由于地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太阳的光和热,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地球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并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个以十二年为周期的量变过程,而且还发现,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阳能量也都发生变化,有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量变过程。

地支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地气的五行性质,是地球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后,由大气层与地表层的温差变化共同产生,无论是年支、月支、日支、时支,体现的都是大气层温湿度与地表层温湿度相互作用过程规律,由于月支与时支的变化程序最为明显,最容易为人们感觉和认识,只要认真地了解月与时的地支变化,就可以从中认识年支与日支的相应变化过程。

当再回头看地支的时候,就会明白: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在记录着大地五气的变化状态,从地支的阴阳属性从看到,子表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表示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表示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已表示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表示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表示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金表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戍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表示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知识告诉人们,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都有一个阴阳性质的分类,和有一个五行性质的分类,具体的分类划分为: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戍同属于阳,分属于阳,说明它们具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丑、卯、已、未、酉、亥同属于阴,分属于阴,说明它们具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属于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同属于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同属于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同属于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同属于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如果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个地支有着相对应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着倍数的相应,人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时支和月支的变化周期有具可观察性,如果说还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谁也不能感觉到和能够观察到这两个周期性的变化所在。

再说天干的十进制,虽说十进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计量标准,但要说天上也存在一个十进制的自然运动,这未必有人相信,这个自然运动的主体是什么?运动的过程怎样进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吗?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一套天干?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套地支?它们是根据什么为依据,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现在人们要追溯它们的起源时,确实遇到不少的难度,因为古代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留下为什么要创造天干地支的解释,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说的那一套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一点突破性的新意。

由于缺乏创造过程中的原理和依据,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提出质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问,这是很应该的,只有大胆地提出疑问,细心地研究考证,才能有所发现。

怎样才能解开天干地支之迷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以五行原理为工具,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想到作用而产生,宇宙间一切物质都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创造,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按照五行原理运行,只要抓住阴阳五行的理据,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破解了阴阳与五行以后,运用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干地支之迷,从一步步的破解中,发现了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原理,发现了它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干地支的真实用意天干与地支有什么作用呢?人们最普遍的认为,它们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工具,它可以记时,记日,记月,记年。

相信稍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运用它来记载时间了,年有干支,月有干支,日有干支,时有干支,从考古的发现中,我们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干支来记时间的记载,从挖掘出来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显示,以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而这种记时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华民族中还在普遍地使用着,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做法,现在的农历中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科学的进步而被抛弃,虽然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一种非常落后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始终没有消失。

干支真的只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吗?如果从表面现象上看,干支的确是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时间历史,在公元历还未进入中国的时代,古代人一直用干支在记载着年代,记载着每个月,每一天,每一个时辰,干支记年有着漫长的历史记载为根据,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如果从本质内涵上看,用干支记载时间的说法却又显得有很大怀疑,如果单纯是为了记载时间的话,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用数字记载时间比用干支记载时间都方便简单,而且容易追溯,数字化必然是最优越的记载工具,以公元记年为例,数字记载的最大好处是逐渐进位,采取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每一年都会在一个相同的数列顺序上,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准确时间位置,不会与其他年份错乱,比如1997年,是香港在脱离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百年之后,正式回归中国母亲怀抱之年,在整个纪元历史中,不论时间跨越了多少世代,这个1997年只有一个,或者有人会问,再过一万年后,不是也会又有一个1997年吗?从数字上看,是有这么个回事,但一万年以后的那个1997年,在前面已经增加了一个数字,它将出现在数列中未来的位置上,与现在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完全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时代。

但干支记时就麻烦多了,每个年份只有固定的干支年号,却没有自己固有的数字时间定位,这干支六十年后一循环,单说甲子年,到底是哪个甲子年?以公元记年以来的两千年当中,就有几十个,重复实在太过多,而且历史越长,重复越多,显然,干支记年怎么也比不上数字记年简单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