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分析紧张而有序的阅卷工作结束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如同盛夏的骄阳,热情似火,干劲十足。

我深深地被老师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我觉得这应该是我这几天来最大的收获,它会一直激励和鞭策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试题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5个,45 分。

在阅卷初,我大体看了一遍,感觉试题难度明显下降,设问风格也有明显变化,情景设置的少了,直来直去的多了。

但有一点没变,就是结合时政热点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除去三个济南历史,剩下12个选择题分别涉及唐、宋、清、近代(侵略与反抗);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拿破仑的《法典》;列宁十月革命;29~33经济大危机;二战;经济全球化。

都是重要历史时期或和时政热点相结合的重大历史事件。

由于机器阅卷,学生得分情况还不清楚,但从试题难易程度上看,我校学生得分应该不错。

试题的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55分。

现将各组的试题分析列表汇总如下,。

2010年下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期江华县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廖诗田韦平佳陈远礼本次历史试卷,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

为了总结工作经验,吸取教训,特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取卷共300份,总结如下。

一、对试卷的简要评价1、综观整个试题,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题目覆盖面广,难易适中。

题干设置语言准确,一般不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语言障碍和困难,但又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对初中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本套历史试题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一改过去试题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形式丰富、内容全面、版式新颖别致、生动活泼。

学生接触试题倍感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发挥最佳水准。

试题充分发挥了历史的育人功能,如在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引发爱国人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体现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使学生受益匪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知识点覆盖全面,体现了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度。

试题也突出了创新和思维过程的培养,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如第27题,说出近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两次战争及不同结局,并分析不同结局的原因,还要谈谈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感想,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全面进行归纳。

同时,答案又有一定的开放性,非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表述。

4、试题突出教材重点,以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核心内容进行考查,如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8课辛亥革命,全卷考试没有偏题、怪题、冷题。

5、题型设计与中考接轨,归纳主题,整合教材,体现了综合运用能力。

6、难易程度:中等偏上。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原因分析1、选择题。

本大题为单项选择,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根据成绩段划分,学生答题情况见下表:本大题得分率比较高的是第1、2、5、14、15、16、17、18、19、21、25题。

2010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简评

2010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简评

2010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简评西安市西光中学焦鹏今年我省中考历史试题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贯彻素质教育的方向,紧扣《中考说明》,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凸现“能力立意、价值立意”。

试题在题型、考点上与09年考题相比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题型上,选择题中增加了材料型选择题;考点上增加了“大化改新”,18题“雅典民主”的备选项反映了这一变化。

但从能力要求上看,今年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的考察。

选择题中,16、17题是新增的材料型选择题。

非选择题中材料与往年相比,信息量更大、类型更加多样,除了以前出现过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外,还出现了19题的秦代、唐代交通图,20题的表格、柱状图、21题的曲线图等图表型材料,图文并茂,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不同类型的材料,并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正确认识。

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史料解析的学习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

强调对史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的考察正是对学科特征的彰显。

这就提醒学生在学习中转变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通过史料分析、探究来认识、理解历史的学习方法。

试题贴近社会和生活,关注时代主题,紧扣社会热点。

如13题对战国各国变法目的考察符合党和国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思想;14题考查故宫体现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今年是中共七大召开65周年,16题对中共七大的考察,体现了对周年热点的关注;17~18关注法制和民主,符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19题对秦和唐代交通发展的考察与近年来我国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相吻合。

20题考查教育发展、21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的探究题既与今年的社会时事紧密联系,又呼应着“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能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关心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09年试题涉及陕西历史较少,今年试题加强了对乡土历史的关注、渗透着地域特色。

2010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2010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2010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分析王洼镇一中刘建民一、试题概况:1、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30分。

试题范围为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试题难度中等偏易。

2、本次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单项选择)和非选择题两类。

全卷共12道试题,其中选择题6道,共12分,非选择题6道,共18分。

二、试题特点:1、体现了基础性。

本次试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书上的主干知识,即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和现象。

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情景,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努力做到识记与理解同步,探究与创新同步。

2、设计较新颖、灵活。

有些题目不能从书上直接翻阅出答案,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对比、概括才能解答出来。

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综合能力,以及客观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3、试题图文并茂,材料形式多样。

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文献资料、名人名言,或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失分情况:选择题失分较多的是第1、5、题,非选择题失分较多的是第7题。

失分的主要原因有: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错别字多,画蛇添足等。

2、审题不清,阅读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弱。

3、卷面不整洁,答题不注意格式和规范。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巩固基础,在理解运用中记住主干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

2、梳理专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中外结合,纵横联系,归纳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3、高效练题,强化答题规范和技巧。

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要有。

2010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2010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2010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名师评卷·历史篇:《三国》电视剧现身试题中
合肥五十中江申亮
历史试题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

“稳”体现在试题保持了总体稳定的结构、题型和分量,而“变”和“新”主要体现在试题呈现形式新颖和时代感鲜明。

试题的难度较2009年有适度的提高。

试卷秉承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贯结构特征,题型较为稳定,分量适中,知识点分布合理。

其中,在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

试题量在17到18题之间,变化不大,选择题还是10道,列举题较去年少了2题,分值少了6分。

增加了辨析改错题,分值为8分(包括16题材料题中改错部分),材料分析题分值仍然是22分,分析探究题13分分值没变,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知识点布局也更合理,具有较高覆盖率。

虽然只有70分的分值,但整套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众多学习主题,而每一个学习主题又覆盖众多的知识点。

如选择题的第3题,考查主题是有关中央政府对新疆有效管辖的历史知识,试题独具匠心地在题干材料中呈现出从西汉到清初近2000年有关中央政府对新疆有效管辖的历史知识。

这样在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的前提下,还兼顾了学科知识的全面考查,考查的试题难度适中。

此外,试卷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中实现了风格的突破。

试题呈现的形式灵活开放,图文并茂。

如材料题中的16题以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尝试和解的握手、面向新世纪的握手这三个主题的方式呈现
每一则材料,活动与探究的图表让人耳目一新。

上海世博会、热播中的《三国》出现在试题中,试题的情境性更强,时代感更鲜明。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与时俱进在创新中迸发活力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李海莲。

首先我代表实验中学的领导老师,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我来进行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有说错或不周到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从以下四点来进行试卷分析:一、三年中考试卷总体分析及试题特点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6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1.河北省近三年中考试卷题型分析和分值统计Array通过对比可得,近三年中考题选择题和读图简答题分值趋于稳定,材料分析题分值逐年下降,综合探究题必须重视。

2.河北省近三年历史中考试卷考点分析与统计22题选择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

今年中国现代史比重陡然缩小,14、15、20题选择题涉及到中国现代史,大题中只涉及两分的分值。

世界近代史分值平稳,今年世界现代史分值骤增,其中选择题17、18、19、24题涉及世界现代史,大题分值占11分。

3试题特点: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依标扣本,夯实基础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

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知识丰富,覆盖面广。

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 4 分)
【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 中东地区屡燃战火、 动荡不 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
阿拉法特与拉宾的握手
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
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
革)之后。
⑶电灯使城市夜晚亮如白昼, 汽车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这些主要是 __________(革
命)的成果。
13.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⑴汉朝时,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 西亚和欧洲的商业交通要道是
_____________ 。
⑵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航海壮举是
(2 分)
材料二 过去以天位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
,, 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
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⑵从材料二看, “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应开始于(
)( 2 分)
A.16 世纪
B.17 世纪
C.18 世纪
【关键词四】题型 增加了辨析改错题。 材料解析题中也融入一题改错题和一题选择题, 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
力。 活动与探究, 改为做历史小板报的形式, 虽然采用对话填空的方式, 但难度
比去年有所加大, 除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外, 也要求学生有一定语文阅读与归纳 能力的积累。
【关键词五】规范
【 2010 年中考试题】第 16 题
2007 年
12
1
2008 年

2010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贯底中学周合本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测试结束了,现对本次考试情况做一分析,找出差距,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一、考试总体情况:本次期末调研测试我校共有167名学生参加,九年级历史最高得分97分,最低得分24分,平均得分68.2 分,及格率 65.5% 。

二、试题分析:这次九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测试题,难度适中。

由二大类型30道题组成,重点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应在分析、吃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体建构,引入各时期建设成就,联系生活,走近中考,进行素质教育,才能达到要求。

因此这是一份能反映素质教育水平的中考型试题。

三、各题得分情况: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学生平均得分34分,其中第4、5、8、9、18、24题,由于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能力,学生错的较多,说明平时要注重多角度考虑问题,积累资料与推广练习。

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题:第26小题10分。

考察古代科学文化,学生平均得分为7分。

多数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欠缺。

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的内容教师引导的不到位。

此题第(4)小题学生审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所有的学生都未分析其进步性。

第27-30题学生作答较好。

三、学生答卷分析: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如下一些问题须引起高度关注:一是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

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平时对分析表格数据的训练重视不够。

二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三是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

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

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四是在作答中,语言表述不准确,逻辑较混乱,回答不规范,回答不得要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与题量: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4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
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

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详情见下表:
3、试题特点
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今结合,用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出所要考查的历史知识,从而反映出考生对历史的感悟与认识,凸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比如选择题的第5小题就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引出了《南京条约》这个知识点,还有第8小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考查罗斯福新政,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或复述,而是一面镜子,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

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2)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选择题第2题考查秦始皇,第6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等。

(3)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侧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

突出表现在读图学史题和材料分析题中,看图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和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运用的综合能力。

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

二、成绩统计
1、150份试卷抽样分数统计:
其中最低分2分,最高分40分,净差38 分。

从150份抽样试卷统计情况来看,今年学生的历史中考成绩比2009年相对较高。

2、各题得分人数及占抽样总人数的百分比(样本人数150 份)
(1)选择题:
从抽样统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选择题的成绩比去年较低,只有17个学生该题得了满分。

该题错的最多的是第7小题,其次是第3和第8小题。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容易混淆。

(2)读图学史题:
从抽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道题学生答的非常好,7—8分的学生有93人,优秀率达到了62%。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一战和二战的历史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

(3)材料分析题:
此题满分8分,概括性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稍大,得满分的学生9人,得0
分者有3人,4分以下的有42人。

失分较多的是10小题第(2)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
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哪次?”,其次是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首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还有第(1)问“《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议和条约这些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不够清楚,有些混淆。

(4)综合探究题:
此题满分8分,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得满分者14人,得0分者9人。

失分较多的是11小题第(4)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其次是第(1)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哪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还有第(2)问“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三、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首先还是基本知识问题。

有一些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以致对相关知识混淆,混乱甚至是无知;也导致分析比较能力与概括能力不强。

比如有学生把选择题第5小题《南京条约》选成其它的条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王朝是斯图亚特王朝,但学生答的是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是《****宣言》,而学生答的却是《权利法案》;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中共七大,但学生答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

究其原因,某些学生对历史知识重视和掌握不够;更多的是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是某些学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或欠缺的重要原因。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的错误。

比如材料分析题第10题第(2)问“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明显审题马虎,答题不认真仔细。

(3)对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凌乱,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突出表现在综合探究题。

比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宣言》到底属于那个国家的,有些学生就搞不清楚,往往是张冠李戴。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复习时要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4)语言表达中逻辑混乱,同样是不少学生的突出问题。

这也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4、老师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