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论文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论文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论文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是劳动者在市场中的行为,以及劳动力的价格和数量是如何决定的。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的市场,劳动者为了获得收入而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而雇主则为了实现生产而购买劳动力。

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价格,也就是工资水平。

而工资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资源的分配。

在劳动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研究了很多关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比如,他们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也就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在某些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出现过剩的劳动力,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

另外,他们也研究了劳动者的偏好和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对于政府制定劳动力政策和企业招聘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企业可以通过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满足他们的偏好,从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总之,劳动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者的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指导劳动力政策和招聘管理的参考。

另外,劳动经济学也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技能、教育水平、种族、性别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就业和工资方面的机会和待遇。

通过研究不同群体在劳动市场中的表现和待遇差异,劳动经济学有助于揭示和理解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从而为政府制定公平就业政策和企业建立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工作环境提供依据。

此外,劳动经济学还探讨了劳动力市场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影响因素,劳动经济学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文】劳动经济学结业论文

【论文】劳动经济学结业论文

【关键字】论文重庆理工大学《劳动经济学》课程结业论文论文题目: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工资差别现象姓名:李科宏学号: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时间:2014年5月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工资差别现象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到如今这个非常发达的水平,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工资的差异越来越大,工资差别现象越来越突出。

虽然工资差别现象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工资的差异,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工资差异现象这个问题,允许它像通货膨胀一样在一个范围内,不能让工资差异化扩大,否则将影响国家宏观的整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甚至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工资差异质量环境差别化一、引言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并且保持着非常强劲的上升势头,尤其是2002年加入WTO以来,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经济的强势发展到今天,受惠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国家整体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个非常大的地步,但是关于“中国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会持续多久”、“中国已经把经济总量这个蛋糕做大,但是怎么把这个蛋糕分给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更好的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中国如何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坚持改革开放”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也引起了社会大讨论。

基于这样的基调,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广大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的决议。

国务院控制GDP增长速度,大力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就基于此。

对于把经济发展的实惠与人民共享,就涉及到对收入分配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本来就存在着非常醒目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而突出表现为我国目前的工资差别现象。

其实每个国家发展和强盛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均衡现象,即使是如今非常强盛、繁荣的美国,也有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和只能住在贫民窟的人。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需要为收入分配不均衡过多担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历,只要重视它、分析它,就不会出现影响国计民生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研究论文

劳动经济学研究论文

劳动经济学研究论文Title: 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 Increases on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A Labor Economics Study Introduction:Minimum wage policies have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labor economics, with proponents arguing that they help to reduce poverty and inequality, while opponents claim that they lead to job losses and reduced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study, we aim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increases on employment level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labor market.Literature Review: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duced mixed results on 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 increases on employment.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higher minimum wages lead to job losses, particularly among low-skilled workers, while others show little to no effect on employment levels. Additionally, research has also found that minimum wage increases can help reduce income inequality by raising the earnings of low-wage workers.Methodology:We will use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 increases on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Our theoretical model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imum wage levels, labor demand,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We will then use data from government reports and surveys to conduct regression analyses and econometric modeling to test our hypotheses.Results: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nimum wage increases have a modest negative impact on employment levels, particularly among low-skilled workers in certain industries. However, we also find that minimum wage increases lead to a reduction in income inequality, as low-wage workers see their earnings rise. Additionally, we find that the overall impact on the labor market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region and industry.Conclusion: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debate on minimum wage policies by providing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increases on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Whil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may be some trade-offs between higher wages and employment levels, policymakers should consider the broader benefits of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low-wage workers when determining minimum wage policies. Future research c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increase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to mitigate any negative impacts on employment.。

劳动经济学2篇

劳动经济学2篇

劳动经济学2篇篇一:劳动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包括就业、失业、工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力培训等。

正因为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经济学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劳动经济学关注的是劳动力的供求问题,它指导我们理解和控制经济的整体运行。

经济学家通过对劳动力供求的研究,可以预测劳动力市场的走势,从而对经济的整体运行发挥预防和调控的作用。

比如,当供大于求时,经济学家可以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比如提高公共投资、扩大社会福利等;当需大于供时,经济学家可以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刺激供应,比如提高教育投入、提高工资水平等。

这些都是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得出的结论和建议。

其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和公正的劳动政策,包括最低工资政策、劳动力培训政策、劳动时间政策等。

通过这些政策,我们可以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再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掌握经济的未来走势。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到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

比如,如果我们发现新的技术正在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可能会导致某些工作的消失,这时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应对,比如提供相应的培训、补偿措施等。

总的来说,劳动经济学既是一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关乎个体生活的学科。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劳动经济学,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

篇二:劳动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劳动经济学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

在个人层面,劳动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就业和工作的意义。

首先,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的方式。

工作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三篇论文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三篇论文

摘要本博士论文围绕中国的学费改革、代际收入流动性以及公共(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估计了学费改革对入学率的影响,第二章估计了我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第三章估计了财政(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第一章估计了2000年到2006年之间实施的二项学费改革政策对中国农村小学和初中入学率的影响。

运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我们的实证分析发现,自2001年开始实行的“一费制”政策对入学率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但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促进了农村女孩入学率的提高;自2006年开始实行的“免学杂费”政策对于农村人均家庭收入在四倍绝对贫困线以上的孩了的入学率的有统计上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二章关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同样使用了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

通过父亲的三期平均收入对儿了最近一期收入进行回归,我们发现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不低于0.51。

该估计结果较北欧福利国家为高,而与英美的水平相似。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农村父子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城市父子代际收入流动性为高。

第三章研究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关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对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这章使用了县级财政支出数据和来自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个人数据。

与之前的研究应用线性模型考察该影响不同,第三章应用半参数部分线性弯系数模型(semiparametric partially linear 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来估计该影响,避免了模型误设问题。

在线性模型中,我们未能发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弹性存在统计上显著影响的证据;在半参数部分线性弯系数模型中,我们发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和文教科卫支出的增加能降低代际收入弹性,有助于机会均等的实现,而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对此影响很小。

劳动经济学相关论文

劳动经济学相关论文

劳动经济学相关论文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劳动力市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劳动力市场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同时也对个体劳动者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对于政策制定和个体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技能水平、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性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平。

从供给方面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受到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劳动力的数量受到人口规模和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而劳动力的质量则受到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方面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就业和工资水平。

从需求方面来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而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

需求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到不同类型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和稳定。

这包括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此外,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流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劳动力的流动性指的是劳动者可在不同职业、行业或地区之间进行灵活就业和转换的能力。

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就业匹配程度,对整个经济体系的灵活性和效率都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平衡,并不仅仅依赖于市场机制本身,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支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发展。

例如,提供技能培训和教育补贴,改善工作环境和提供医疗保险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另外,在劳动力市场中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工资水平的不平等问题。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分析论文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分析论文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分析论文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分析论文一、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具有特殊的性质,它和普通的物品不同。

人力资本理论它关注的是劳动力的素质等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和培训当成是个人的投资方式。

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信息分布的不对称。

理论界一致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为了获得供求的机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都必须从事大量的市场调查工作。

所以求职者为了能够找到工作,老板为了招到员工,他们两者之间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收集信息或者做市场调查。

经济学家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双方拿出多少时间做市场调查工作,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资本与投资的理论问题。

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方法很难做到让人满意,所以有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替代分析方法。

這种分析方法是将劳动力市场一分为二,第一级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工作比较安全等等,第二级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工资比较低、工资条件比较差、晋升的'机会比较少、就业也不稳定、是非常容易进入的行业等等。

有了对劳动力非匀质性认识的深化,使得经济学家将关注点转移到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方面。

人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可以选择的方法。

在一个适度的时间界限之内,人们要想对所有的就业机会做出判断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首先要决定哪类企业是值得你考虑的对象,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企业的各种基本信息再来进行寻访。

二、劳动力的非匀质性问题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与宏观经济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固定工资制度,经济滞涨问题才能够有可能得到解决。

利润的分享制影响着就业的稳定,它能左右就业水平的高低,比如韦茨曼他认为劳动力需求出超导致充分就业,而充分就业有利于维持就业的规模的稳定,因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从一个极点上来看,如果工资水平是由效率工资理论来决定的,那么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工资制度与分享制度就只具有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大学生论文劳动经济学

大学生论文劳动经济学

大学生论文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经济学对大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劳动经济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求职方向。

其次,劳动经济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和薪酬水平。

另外,劳动经济学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实践实习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劳动市场和就业形势,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同时,劳动经济学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就业机遇和发展方向。

总之,劳动经济学对大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大学生应该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求职方向。

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学生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引起他们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和重视。

此外,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了解,大学生可以更准确地选择专业和方向,增加自己在求职市场中的竞争力。

劳动经济学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劳动合同、工资和福利待遇等相关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

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比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等方面都能从劳动经济学中寻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经济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题 目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经济学分析 工商管理112班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学生学号摘要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对工资的要求更趋理性、对目标区域的选择仍热衷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心中那杆高位的心理杆秤使其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区域的着重程度上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更显针对性,社会责任感仍被忽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压力实验一、引言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 月26 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为贯彻《意见》精神,本文就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的愿望和想法,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也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建议。

从1999 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

有数据表明,2001 - 2006 年,当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8万、140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年均增长率达24.3%。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再创新高,达495万人。

而与此相反的是,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2006年地区需求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各地已吸纳数量大幅降低,降幅为22 % ,其中专科毕业生需求降幅高达39%。

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供求暂时大体相当,本科学历层次供给略大于需求,而专科学历层次毕业生日益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依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

从毕业生就业的区位选择来看,地区之间就业不平衡“亲东部远西部”矛盾显著。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困难行业和关闭破产企业集中的地区,则不足30%。

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高校毕业生云集,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从城乡就业分布看,就业基本呈现大、中、小城市次第递减分布趋势,“亲城市远乡镇”情结明显。

90%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县以上城市,选择县以下乡镇与农村就业的比例过低。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特点分析1.就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毕业后自己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入就业市场,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使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目前高校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得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

调查发现,有78.7%的大学生赞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2.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在就业竞争意识上,大学生既想主动竞争获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

44.3%的大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想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理想职业,但同时,有35.4%的大学生对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2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还未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环境。

因此,大学生中存在着既想积极竞争又担心不能公平竞争的矛盾心理。

从上文的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他们的就业期望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就业心态多样化第一,在就业目标上,有70.3%的大学生优先考虑的是能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表明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敢于通过个人才能的发挥来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在择业的价值标准上,大学生的选择呈现出风险、稳定兼顾的特点。

如在“你选择职业的价值标准”这一问题上,排在首位的选择是“效益好、收入高”(32.9%)的职业,“竞争性强,富有挑战性”(25.2%)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排在第二位。

排在第三位的是“稳定、有保障”(23.1%)的职业,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希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迎接挑战,又希望工作稳定、有保障的矛盾心理。

第三,就业追求平等,竞争强调公平。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平等思想。

如前文所述,有78.7%的大学生赞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而自主择业本身就要通过公平竞争来体现。

4.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一,追求自我价值。

调查中我们发观,63.7%的大学生崇尚自我,要求实现自我,渴望事业成功并通过顺利就业发挥自我价值。

第二,重视经济价值。

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

第三,多元价值兼容。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也呈现明显的整合兼容性。

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认同实现社会价值;他们既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注重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获得精神价值的实现;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通过实验调查大学生在不同的就业压力(就业率分别为90%、70%、50%)下的各种就业意向的选择,并用实验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分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⑴期望薪金与全部生活花费的相关性分析;⑵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现行的工资水准的回归分析;⑶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工作选择、薪金、目标地域着重程度排序的分析;⑷工作地域选择的分析;⑸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突出优势的分析。

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当前北京的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意向:第一是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时对工资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比较务实,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

第二,我们也发现不管在何种压力下,对于着重程度,大部分学生都是把未来从事何种工作排在薪金和目标地域的前面。

第三,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就业意向会做出很多适应性的调整,如当就业率从90%变到70%时,就业压力趋紧使得大学生的期望薪金和社会实际工资水平更加紧密关联,可以说此时大学生的期望薪金要求不再是过高期望而是以社会现行工资水平为准绳,然而当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50%时,期望薪金和社会实际工资的关联程度反而下降了,因为此时大学生为了竞争职业,压低期望薪金来赢得职位,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第四,竞争压力的增大,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三者之间会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愿意淡化对工作选择和目标地域的要求,当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学生更看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而对目标地域的着重程度加大,暂时降低对工作选择、起薪标准的要求,先就业再择业。

第五,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我们发现,不管就业压力如何,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愿意去中西部的学生却仍是微乎其微。

第六,我们发现学生在自身能力发展方面各有侧重,但不足之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为此,针对以上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务实、灵活、明智就业的对策建议:(1)大部分学生选择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是去中部、西部,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创造更大机会鼓励和吸引大学生为西部和中部发展做贡献。

通过调整产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国外资本到西部投资建厂,适当制定更多倾向中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创造更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专业知识人才到中西部谋职就业,同时也能缓解我国就业区域结构不均衡带来的就业压力。

(2)政府要加强在大学生就业环节的监管,切实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保护大学生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规避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利益和权益的贬损。

(3)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务实地定位好自己的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再也不是原先“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了,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正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

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的要求上注意灵活把握,尽可能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自己的理想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

(4)在我们的实验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还是在针对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突出才能,学校要更加强化这方面的引导,另外要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从而减少由于学生在求职时不能正确向用人单位传递能力信息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我们的实验调查中还显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这是社会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1] 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向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新角度[J].高教研究,2007,(2).[3] 刘永君,李宇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J].经济师,2007,(6).[4] 李玉龙.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7(33).[5] 李育红.目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J].新西部.2007,(12).[6] 虞鲲.我国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分析[J].市场周刊,2005,(12).[7] 龙庆华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07,(9).[8] 薛亚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与就业心理指导[J].心理,2007,(1).[9] 蔡国庆.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10] 许晓辉郭安宁冮勇刘伟.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形式及其特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