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方证相应”理论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运用

“方证相应”理论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运用

( e o g a gU i ri f r io a C ie eM dc e H i n i gH ri 1 0 4 ) H i nj n n es yo a t n l hn s e i n , el g a ab 5 0 0 l i v t T di i oj n n
【 btat “ oria o fom l adpt r” n “n ga o f i aeadpt r” r tei — A s c】 C odnt no r ua n aen ad it rt no s s n at n ae h r i f t e i de e m
n to ffr ain o mul n a tr o a a d p te n”e ha ie h i h c re p n nc t e e b lf r l n t r mp sz ste h g or s o de ebewe n h r a o mu aa d pat n.“ nt— e I e
世 界中西 医 结合 杂 志 2 1பைடு நூலகம்0 1年第 6卷第 8期
Wol Junl fner e rdtnl n s r e in 2 1 . o 6 N . r ora o It a dTaioa adWetnM dc e 0 V 1 . o8 d gt i e i 1 .
・71 ・ 1
【 关键词 】 方证相应 ; 病证结合 ; 实验研究 ; 临床研究 【 中图分类号 】R 2 .3 【 222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7 6 1 (0 1 0 0 1 0 6 3— 63 2 1 )8— 7 1— 3
Ap i a i n f Co r na i n o r pl t c o o “ o di to fFo mul n Pa t r ’n t t dy o “I e a a d te n’i he S u f nt -

中医常见病辨病、辩证、治法与方剂

中医常见病辨病、辩证、治法与方剂

常见病辩证模式目录内科系统疾病脏腑辨证一、肺系病证:(一)感冒: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入人体而致病。

病机: 1、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2、病邪侵入肺卫,而已卫表不和为主。

1、风寒束表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色多红,目胀,咳嗽,痰粘或黄,或咳声嘶哑,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遏表证: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证:症状:恶寒较重,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证:症状:身热,微恶风,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二)咳嗽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侵袭肺系;2、情志内伤,内邪干肺。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征,舌淡苔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蚴汤、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胀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
干疳
补益气血
八珍汤
眼疳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兼证
口疳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崩漏
脾虚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
肾气虚
补益肾气,固冲止血
苁蓉菟丝子丸
肾阴虚
滋水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
肾阳虚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
血瘀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逐血汤
血热
实热
苓桂术甘汤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胃痛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上痛
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肺痨

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把握辨证论治的基石

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把握辨证论治的基石

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把握辨证论治的基石彭立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E-mail:ppeng465@摘要: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的辨证论治的评述,指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把握辨证论治精髓的切入点,认为只有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最佳境界,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中图分类号:R2411. 引言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

但是辨证论治易懂而难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近年来对于证[1]有所进展,病证结合[2]、方证对应[3]理论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角度将能把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将是临床实践中辨证和论治的切入点。

关于病证结合中的病与证,我们的理解是:现代医学的“病”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上微观具体化的认识,而中医的“证”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指导下对于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的宏观抽象化的认识。

只有立足于证候来讨论疾病,据证言病,病证结合[4],才是准确认证的关键;也只有立足于证候来讨论方剂,据证言方,方证对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2. 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把握“辨证”的精髓中医学认为,人是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由经络气血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疾病状态下,可以出现多种证候;同一种证候,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疾病之中。

因此,中医治疗的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辨证是中医诊疗的前提[5]。

临床上,首先要认清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同则治亦同,例如肾阳虚证,可见于小便清长和小便短少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中,一为阳虚不摄,一为阳虚气化不利,均可以用补肾助阳的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同时,也不可忽视不同疾病当中同一种证候的不同之处,因为每一种疾病均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殊规律,不同疾病下的证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疾病基本病理变化和病情演变规律的制约和影响[4]。

执业医师考试辨证论治中医病证总结

执业医师考试辨证论治中医病证总结

1、感冒: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疼,鼻塞重,咽痒,痰稀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而润,脉浮或紧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荆芥、防风、叶、豆豉、葱白、生、杏仁、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黄,咽燥或红肿疼痛,鼻塞,口干欲饮,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3)暑湿伤表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或疼痛头昏胀痛,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小便短赤,脉如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益气解表★参饮党参、甘草、茯苓、叶、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5)阴虚感冒:身热,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玉竹、甘草、大枣、葱白2、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2)风热犯肺证:常伴鼻流黄涕,口渴,肢体酸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桔梗、薄荷、前胡、贝母、枇杷叶、杏仁、连翘。

3)风燥伤肺证:喉痒咽干,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或小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梨皮、天花粉、牛蒡子、南沙参、贝母、芦根。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紫苑、款冬花。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子、竹茹、枇杷叶。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花粉、玉竹、百合、甘草、贝母、桑白皮、地骨皮。

3、哮病:1.发作期1)冷哮证:胸膈满闷,受寒后易发,形体怕冷,咳白痰而多泡沫,舌苔白滑,脉弦紧。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辨证+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辨证+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
(辨证+方证)
概述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第一站是病案诊断,其中包括了辨证
和方证两个方面。

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运用中医学的原
理和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辨证
在病案诊断中的辨证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
病史,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的目的是确定患
者的病证类型,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常用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观察与分析,配合患者的自述和医生的提问,可以初步推断出患者的病证类型,并通过进一步的辨证,确定病因
与病机,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方证
在病案诊断中的方证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推断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方剂学的原理,我们可以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或者采用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方证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病程、体质等因素。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用药的剂量、频率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第一站病案诊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准确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病案的辨证和方证,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帮助其恢复健康。

以上是对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的简要介绍。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究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究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研究衷敬柏1,王 阶1,赵宜军2,王永炎2(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摘 要:探讨病证结合与分证相应,主要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两大方面进行研究,涉及辨证论治,辨病治疗,辨症治疗、病证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关键词: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中医辨证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6)01-0137-03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优势,辨病治疗、辨症治疗同为中医的临床模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其地位最后均居于辨证论治之下。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的特有理论与临床模式,经历了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并存使用的局面。

通过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有助于提高方剂辨证的理论水平与应用水平。

1病证结合研究病与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认识。

辨病、辨证、辨症及病证结合同属中医诊疗方式。

西医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碰撞与交融,病证结合再次成为热点而受到关注。

1.1病证结合相关概念的探讨病是以病理学内容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式,证是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式。

病证结合事实上涵盖了从中、西医病理学到中西医诊断学的全部内容。

病证结合的实质是将疾病概念体系与证候概念体系相结合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疾病防治。

中、西医属不同的医学体系,疾病概念虽然相似,但因其理论基础不同,分类的依据也不同,因而中医疾病与西医疾病仍属于不同的体系,由此产生了中医病证结合、(西医)病与(中医)证结合两种形式。

证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用来分析表述机体功能状态特别是患病时的功能状态特有的概念体系。

过去对证候的概念各家定义有异,对症、证、証三者常有混淆使用,现已有作者进行了明确的辨析[1]。

证,过去也被作为证候的简称,但现在已经明确,证是病机,证候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由病机(证)所决定,证候包括自觉、他觉以及通过特殊仪器设备的检测获得的数据。

中医常见疾病的辩证和对应方剂

中医常见疾病的辩证和对应方剂

中医常见疾病的辩证和对应方剂一、风的治法(一)外风治法辛平疏解法:用于伤风轻症,外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用葱豉汤。

宣肺疏风法:用于外感风邪初起,症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等,用宣肺疏风法方。

搜风祛邪法:用于真中风初起有六经形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热微恶风寒等,方用小续命汤。

疏风攻里法:用于真中风兼有里证,症见目赤睛痛,咳嗽上气腹满等,方用防风通圣散。

辛温散邪法:用于重伤风寒之证,证见头痛,发热,微渴,咳嗽等,方用银翘散。

疏风化热法:用于风证,症见目赤,口干耳聋等,方用黄连上清丸。

疏化风湿法:用于伤风挟湿证,症见发热恶寒、呕吐、胸脘闷满,身体重怠,方用藿香正气散。

益胃痹和络法:用于风湿痹痛,症见身重,关节疼痛,方用痛风丸。

祛风消肿法:用于风水证,症见脉浮烦燥,面目浮肿等,方用越婢汤。

(二)内风治法逐风除痰法:用于真中风初起,症见卒然昏愦,痰涎上壅,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方用三生饮。

养血熄风法:用于血虚津伤,水虚木强,症见手足心热,患于手足指,神昏体怠,脉虚大,目闭痉厥等,方用加减复脉汤。

滋阴潜阳法:用于血虚肝阴不足,肝风内动,症见神倦瘛纵,脉气虚弱,舌苔少等,方用大定风珠。

温养肝肾法:用于火不归元,虚风上扰,症见厥遂,语声不出,足萎不用等,方用地黄饮子。

镇肝熄风法:用于肝肾亏损,水不涵木,肝风上潜,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聋,心中烦热等,方用镇肝熄风汤。

导痰定志法:用于风痰证,症见神昏,痰涎壅塞等,方用导痰定志法方。

二、暑的治法芳香开窍法:用于中暑证,症见头目眩晕,不省人事,方用行军散。

清疏暑风法:用于暑令感冒,症见皮肤蒸热,恶寒,头重头痛等,方用香薷饮。

却暑凋元法:用于暑热伤气,症见胸满气促,口渴恶寒等,方用清暑益气汤。

清凉涤暑法:用于暑温证,症见头痛发热,恶寒烦燥,吐泻等方用雷氏清凉涤暑法方。

生津益气法:用于暑热伤气,伤津,症见身热口燥,溲赤,脉伏等方用生脉散。

清暑除秽法:用于暑挟秽浊,症见身热恶寒,身重,吐泻下利等方用叶氏加减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1耿晓娟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E-mail:geng_xiaojuan@摘要:辩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病证统一则是辨证精确的肯綮,而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也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证候概念的泛化与病证结合应用具体化的矛盾和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关键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11.引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经一纬,在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现代医学理念的影响及现代中医们对于“证”概念、内涵、外沿的重新审视下,病证结合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在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是辨病论治并没有随着辨证论治理论发展的日趋完善而消亡,而是以病证结合的形式服务于临床。

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辨证论治是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是因为辨病是辨证方法选择的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

2.1 辨证论治源于辨病理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先有辨病论治,后有辨证论治。

与所有医学的起源一致,发现问题而后才能解决问题,传统医学的早期也是通过辨病的方式来诊断疾病及确定治疗的。

但是中国人擅长于思辨性的整体思维特点和中医学的人文思想的巨大影响又促成了“辨证论治”理论的产生。

从传统医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辨证论治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在人们对于疾病认识增多和医疗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辨病理论对于病程认识的细化是辨证论治方法产生的内在要求。

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在观察了大量病例后,发现了一类疾病的共同分期、转变规律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并发现不同时期给予不同药物对于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证候与对应有效的方剂——即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辨病理论对于疾病种类认识的细化也是辨证论治产生的动力之一。

目前所知,最早的甲骨文中仅记载了40多个病名,《五十二病方》中记录了53种疾病及其治疗方药,奠定了辨证理论基础的《伤寒论》成书时期大约已记载500余病名,而到辨证论治确立核心地位的明清时期,诸如《普济方》、《本草纲目》等书中记录的病名已超过3000余种[1]。

正是人类对于疾病种类认识的细化,使医生发现,不同的疾病可能会有共同的特征,具有共同特征的1本课题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3CB517102)资助。

不同疾病可以选用一种方法、一种方药来治疗,即所谓方证对应模式,而不再是单病单方的模式。

2.2 辨病是选择辨证方法的基础历代医家并没有因为辨证论治理论的成熟和核心地位的确立而忽略了辨病。

如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科凡例》中言“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

因为传统医学中的辨证方法有很多,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不同的辨证方法产生、发展的年代不同,反映疾病的内容和层次亦不同。

医者只有针对疾病才能选择适当的辨证方法,如外感病多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而内伤病则以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为主。

近现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促使传统医学发展加快了步伐,大多前贤在衷中参西的前提下,把西方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最新成果纳入到传统的诊疗过程中来,即吸纳了西方医学的长处与优点。

西方医学的辨病理论以分析还原论为基础,其对疾病的生理病理都有相对系统的认识,因而其对疾病的分类、命名也相对更科学。

在中西医结合思想的推动下,以现代医学的诊断为前提的辨证论治也逐渐推广开来,并为人们所接受。

目前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也主要是以这种模式展开的。

而这种病证结合更需要在传统医学的辨病理论的前提下选择或者创造出最能反映某种疾病规律的辨证方法,才能发挥二者各自的长处,弥补彼此的不足,最终获得最优的临床疗效。

3.病证统一是精确辨证的肯綮基于现代医学辨病理论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病证结合的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因为此时的病证结合不仅是对疾病不同层面认识的结合,更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一种结合。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分析还原论基础上的,它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等等无限分解下去,从组织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

然而越是细化,越是将人与疾病割裂开来。

而传统医学的辨证思想是基于整体思维观念的一种理论,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来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如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是病证能否结合的根本,同时也是精确辨证的关键。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于某一个体,且以常态出现的现象越来越多,此时选择何种辨证方法来解决临床问题?虽然患者表现为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但是其辨证结果却应当是一个,因为辨证是反应机体整体状况的。

如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同时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那么只有选择最能反映这几种疾病共同特征的辨证方法,才能做到精确辨证。

因此说病证统一是精确辨证的肯綮。

4.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方证对应是自辨证论治理论形成伊始就在指导临床用药。

如《伤寒论》中“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是对太阳中风证的方、证论述,同时因为太阳中风证的主要治疗方剂为桂枝汤而被称为桂枝汤证。

这种前证后方的形式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论述形式,而有是证用是方,更是千百年来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诊断疾病并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而检验诊疗的正确与否,疗效肯定是第一位的,也是最终的。

现代医学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疗效评价体系,尤其是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疗效评价中也包括了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

但是在疗效判定上,尤其是基于现代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时,证候疗效与疾病疗效并非完全一致,而是经常出现病情好转而证候不变化,或者证候发生变化,但是病情不变。

这是因为辨证与辨病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疾病的,证候更多的反映患者整体状态与疾病不同时期的状态,甚至于与患者的体质、环境等因素相关,因而不单纯随着某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对于证候的疗效的评价不局限于对疾病自身的评价,更包括了对人这个疾病载体的整体评价。

再者方证对应阐明了治疗的对象不只是疾病,更是疾病证候的表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诊疗模式决定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辨病论治的疗效评价。

只有建立以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为核心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客观评价中医药的干预疗效,也才能彰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5.证候概念的泛化与病证结合临床应用的具体化传统医学发展缓慢及古代医家地域的分散使人们对于证、证候、辨证等概念之间的界限模糊。

首先,证概念是从病中分离出来的,存在病证不分,或病证等同,或病证互相混同,多种概念内容的交叉使证概念的内涵难以确定;其次,传统医学文献中对于症状、证候等都是以描述性语言,而非规范性语言记载的,这使医家对于证候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在传统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医家所处历史年代背景、地理环境、及临证经验各异,对证候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证候的内涵。

总之证的涵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扩展、泛化,造成了目前的中医证候诊断分型的不规范、不统一,以及使用混乱的局面。

但是病证结合在临床应用时却要求辨证的具体化,因此证候及其诊断的规范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基础。

抽离出各种辨证方法中的关键内容,即证候要素[2]、证素[3]等,是目前对于辨证规范的重要尝试手段之一,同时也可能是辨证研究规范化的新的发展方向。

6.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现代医学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大大提升了诊断的能力,而不再单纯依赖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各种理化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还在隐性期的疾病,如乙肝病毒的携带等,疾病存在,却无中医证候可辨。

但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理化指标的变化与证候之间似乎又有着某种联系,并且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提出了“微观辨证”[4]的概念。

这以后,人们确实发现了大量的事实证明,人体的理化指标与证候之间存在着联系。

如曹珍[5]等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中B2脂蛋白和24h尿蛋白的定量数值随着中医分型(脾肾阳虚型>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顺序呈现规律性的递减。

但是人体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彻底影响机体的整体功能。

而目前的发现还都只是孤立的处理一些指标,不能真正达到微观辨证的目的。

无证可辨的局面依然存在。

但同时广泛开展的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对于证候生物学实质的探索是一种推进,为微观辨证新的分子生物学依据的提出注入了希望。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疾病谱的改变,生活习惯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健康的灰色地带——即亚健康状态。

这一人群有诊疗疾病的诉求,但是在现代先进的诊断技术的筛查下却找不到特异性的病因、病所,出现了无病可的诊局面,在治疗上只能对症处理,疗效不佳。

但是传统医学对于疾病宽泛而略显模糊的定义和证候内涵与外沿的多层次性将这一人群纳入到可治疗范围内,同时辨证论治,方证对应的方法也使治疗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传统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的不同步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疾病内涵的理解和态度的不同。

传统医学认为不论是外因、内因造成的疾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的一种失调,不论是病毒、细菌,只要未影响到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就不认为其是疾病;而现代医学则把疾病与人体分割开来,不论所谓的疾病是否真正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程度,只要是病源存在,疾病就成立;但同时,若各项检查的指标不能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则不管病人的苦痛如何,都不被认为是疾病。

不能否认,传统医学更重视的是医患双方的主观认知,而现代医学更重视客观证据,这不仅造成二者在诊断上存在着不同步,同时也促成了二者治疗目的及疗效评价标准不同。

如何处理好传统医学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诊断的关系可能也是两种医学思想发展、融合的突破。

综上,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临床疗效的有力保证,同时现代医学辨病与传统医学辨证的结合也有可能成为传统医学进一步推广的桥梁,增加外界对传统医学的认识。

但是也不能忽视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如何更好的交叉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病证结合理论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则是现代中医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