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病证结合”策略 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

合集下载

整合优化-促进中西医心脏康复有机结合(1)

整合优化-促进中西医心脏康复有机结合(1)

整合优化-促进中西医心脏康复有机结合(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脏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疾病。

目前,中西医心脏康复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整合优化的治疗方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中西医心脏康复治疗的优势1.中西医兼容共存,互补优势。

中医运用草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方法,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等以人为本的治疗方式,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西医则通过分析和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两者共同互补,就能使心脏康复治疗更具有有效性。

2.节省病人经济负担。

中医常常运用中药,而西医常常用药物管理、病房治疗等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降低病人的药品费用、住院费用以及医生费用等开销,同时也能给病人带来更加全面的康复治疗。

二、中西医心脏康复治疗的具体措施1. 整体康复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通过康复体操、气功、拔罐等多种治疗方式,使病人的身体得到全面的重构和恢复。

2. 中药辅助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中药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

常常用中药调理气血、心脏,以减少药品的使用量。

3. 科学运动放松。

不同于传统的心肺功能性训练,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强调康复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心理疏导和科学运动放松等。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激发病人的积极性,增加身体锻炼的可持续性,有利于病人康复治疗的效果。

三、中西医康复治疗优势的局限性中西医康复治疗的方法虽然优越,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两种医治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和规律。

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经过形式和时间的长时间培训,才能充分发挥效果。

同时,中药的使用还依赖于充足的资源和科学的使用方法,这也是需要大量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方式是目前越来越发展壮大的一种治疗方式。

只有发扬其利大于弊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两种医治方法的互补性,才能让心脏康复治疗更加有效,让病人恢复更快,同时也为中西医两大文化的交流与共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全文)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占人群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冠心病具有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管理的重点应关注发病前的预防及发病后的康复,不能仅关注缓解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

心脏康复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联合相关药物、介入等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服务。

目前,心脏康复使用的评估及康复手段多为西医方法。

我国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运动等方法,进行辨证干预的综合应用学科。

中医康复学具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有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形成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新模式,对我国冠心病人群预后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资源成本的降低皆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专家,结合心脏康复实践、相关进展,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实施方案,经过广泛讨论后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的形成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①中医药及康复方法的挖掘和文献检索;②我国心脏康复相关指南;③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与意见;④部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的临床经验及工作实践。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相关临床实践、研究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本共识内容将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1适用人群本共识的适用人群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人群,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

2康复前评估在心脏康复前进行全面评估,是安全、有效、可持续开展心脏康复的基础,是制定科学和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必要条件。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康复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康复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康复【摘要】心脏康复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其涉及多个学科结合,需全面干预并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些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探讨与治疗。

心脏康复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表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会互相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两者相辅相成,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会更好的促进心脏康复的发展,使之更细节化,更深入化,更全面化。

【关键词】心脏康复,现代康复训练,中医康复[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t involve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requires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and inpidualized treatment for different patients, which has also caused the discussion and treatment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many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oad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ll give play to each other's advantages, make upfor its shortcomings,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way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ll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make it more detailed, more in-depth, more comprehensive.[Key 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心脏康复(CR)是指应用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展,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

心脏康复的未来:全程管理、多位一体、中西医结合

心脏康复的未来:全程管理、多位一体、中西医结合

心脏康复的未来:全程管理、多位一体、中西医结合结合目前心脏康复的发展现状,从重视全程管理、多位一体、中西医结合几方面提出我国未来心脏康复发展的侧重点。

同时根据目前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存在的不足,强调加强群众认知、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及社会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呼吁建设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促进我国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首要疾病。

据统计,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人口大约占总人数的1/3,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面对庞大的心血管患病人群,如何使患者享有高质量的生活并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及反复住院次数,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是目前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心脏康复在西方国家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临床研究也验证了循证医学的获益证据,并将心脏康复纳入心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7年美国心肺康复协会/美国心脏协会将心脏康复定义为综合的、协调的长期计划,开展内容包括医疗评价、运动处方、纠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教育、咨询及行为干预等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心脏康复事业蓬勃发展,康复机构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领域和群众的康复观念也逐渐树立,经历了由静至动的演变,由运动处方拓展至五大处方并进的全面管理。

1 心脏康复的全程管理2016年8月,中国心脏大会康复论坛在北京召开,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就心脏康复当前发展进行了讨论,从多方面探讨了目前心脏康复发展的侧重点。

为心脏康复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会上陈院士提出我国心脏康复的发展应当重视全程管理。

1.1全程管理心脏康复工作当重视“全程”。

何为全程?全程是一个纵向的时间概念。

首先,从患者角度讲,确诊为心脏病的那一刻起,对于患者个体以及伴随疾病就需要接受全程的康复指导。

目前心脏康复的临床工作一般分院内以及院外两部分,全程康复即患者从住院期间接受早期康复指导,至院外家庭社区的后续康复,需要连续的“无缝”连接的医疗服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5.24•【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函〔2024〕96号•【施行日期】2024.05.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24〕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深入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充分发挥中医药康复服务特色优势,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康复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康复科建设中医医院应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及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设置康复科并作为独立科室进行建设和管理。

有条件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当按照《中医医院康复科推荐配置标准》(附后)设置康复科,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康复科病房和门诊。

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达到70%以上。

二、结合功能定位,明确科室服务重点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重点提升重症康复和复杂疑难疾病康复服务能力,加强康复早期介入,提升康复辅助器具研发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及常见功能障碍康复服务。

三、发挥特色优势,注重提升临床疗效中医医院康复科要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技术优势,在疾病急性期促进功能提升与恢复,在慢性病诊疗中促进防治重心前移。

开展中医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研究,推广使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中医康复方案和技术指南。

2022心脏康复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心脏康复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在各级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和随访。

心脏康复是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医学干预的综合性医疗措施,包括医学评估、药物治疗、运动处方、均衡营养、精神心理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可降低心血管风险,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改善预后。

心脏康复是由多学科团队制订综合康复方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全程管理。

通过心脏康复分级诊疗和三级医疗体系的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连续性康复医疗服务,可以满足不同临床需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得到高质量心脏康复治疗。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已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指南推荐。

近年来我国心脏康复发展迅速,大多数地区的部分医疗机构相继建立了心脏康复中心。

但是,各级医疗机构心脏康复技术发展仍不平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

心脏康复分级诊疗制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建立心脏康复分级诊疗服务和技术规范,促进心脏康复区域性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实现连续性心脏康复干预。

2021 年,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21〕19号),提出加强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能力建设等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规范心脏康复临床路径、技术规范及康复转诊标准,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心脏康复分级诊疗责任管理,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心脏康复的实施内容、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结合《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运动康复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成人肺高血压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心脏康复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_随笔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_随笔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读书笔记目录一、基础知识篇 (3)1.1 冠心病的定义与分类 (4)1.2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5)1.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6)1.4 冠心病的中医认识 (8)二、诊断与评估篇 (9)2.1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10)2.2 心脏康复评估的内容 (10)2.3 心脏康复的监测与跟踪 (12)三、治疗篇 (14)3.1 药物治疗 (15)3.1.1 西药治疗 (17)3.1.2 中药治疗 (18)3.2 非药物治疗 (19)3.2.1 冠脉介入治疗 (21)3.2.2 心脏外科手术 (23)3.2.3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 (24)3.3 康复治疗中的中医特色 (25)四、康复与管理篇 (26)4.1 心脏康复的目标与原则 (28)4.2 心脏康复的分阶段管理 (29)4.3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30)4.4 社区与家庭支持 (31)五、预防与调养篇 (32)5.1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33)5.2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34)5.3 冠心病康复中的心理调适 (36)5.4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37)六、案例分析篇 (38)6.1 典型冠心病病例分析 (39)6.2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 (41)6.3 心脏康复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42)七、研究进展篇 (43)7.1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44)7.2 心脏康复新技术与新方法 (46)7.3 国际心脏康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47)八、总结与展望篇 (48)8.1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学习体会 (48)8.2 心脏康复的未来发展趋势 (50)8.3 对冠心病防治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51)一、基础知识篇对冠心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对冠心病的基本认识,中医从气血阴阳平衡的角度,阐述了冠心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对心脏病康复的影响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心脏病康复的影响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心脏病康复的影响研究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心脏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的问题。

在治疗心脏病的过程中,传统的西医疗法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单一的西医疗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对心脏病康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心脏病康复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意义中西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模式。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和治疗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将两种医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互补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在心脏病康复中,中西医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传统的西医疗法主要注重利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来缓解病症,而中医疗法则更注重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调整生活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者结合后,不仅可以快速缓解病症,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使其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在心脏病康复中的实践中西医结合在心脏病康复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我们将从饮食疗法、针灸疗法和患者心理支持三个方面来介绍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的应用。

1. 饮食疗法中医强调“饮食为先”,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调理,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而在西医视角下,营养平衡、低脂低盐等原则同样适用于心脏病康复。

中西医结合在饮食疗法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既考虑到中医对于食物性味、功效的理解,又兼顾了西医对于营养摄入的要求。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经典疗法,已经在心脏病的康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能量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心脏病症状。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针灸疗法通常与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结合使用,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心理支持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病证结合”策略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
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使家庭的劳动力损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如何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早逝,使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应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心脏康复( Cardiac Rehabilitation)是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50年历史,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20世纪80年代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死亡率7%--38%。

大量研究还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

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具体有以下康复措施。

第一,形体运动。

常见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中医形体运动
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国内外专家接受,2015年发表在美国心脏杂志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太极拳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功能,可以作为这种病人心脏康复的一种有效形式。

国内有研究称:太极拳可以改善中老年人心脏功能,尤其是心脏舒张功能,还可以作为对心源性心脏手术后预防急性心衰的辅助治疗。

第二,中药调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运用中药治疗,促进病残康复的方法。

我国历代中药调治对各科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近年来,亦取得丰硕成果。

陈可冀院士研究团队将经PTCA治疗患者分为给予口服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浓缩丸)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发现:治疗组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预防血管再狭窄,治疗组再狭窄率为25.8%,单纯西医组再狭窄率32.1%(同期国际水平1-3个月再狭窄率30%-40%)。

治疗组术后心绞痛复发减少,有降低血瘀证积分的药理和药效作用。

第三,饮食调理,是通过合理膳食促进人体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

中医康复学在饮食调理方面有独特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且已经被现代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研究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第四,精神摄养,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因素在疾病发
生、发展和转归中有着重要影响,精神摄养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首要作用。

第五,物理疗法,主要有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耳穴、灸法等。

这些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疗效,且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评估。

第六,环境疗养,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条件促进人体身心疾病康复的医疗方法,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其他康复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相继开展了心脏康复的研究,但发展速度较慢,医生对于康复处方的临床应用不够规范和统一,患者不能接受较为科学的心脏康复治疗。

因此,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模式。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陈可冀院士在继承经典,传承名家基础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该模式包括如下三种:一是中医辨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二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三是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在当前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第三种模式占主导地位。

通过“病证结合”,可以实现“双重诊断”,弥补中医辨病辨证直观化、表面化缺陷,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把握疾病;可以达到“双重治疗”,中西药合用,增效减毒,优势互补。

病证结合,是准确找到辨证关键点的唯一途径。

病主要反映机体整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基本矛盾,而证则反映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决定证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证体现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两者结合既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矛盾,又能解决证候的主要矛盾。

病证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论治水平,使疗效最大化。

现代病证结合即察西医之病,辨中医之证。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它决定辨证的准确和论治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我们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依据我院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心脏康复文献和工作实践,遵循“病证结合”策略,对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五大处方。

第一,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运动中融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形式。

第二,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根据西医指南,选用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

第三,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通过中医辨证,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以促进恢复。

第四,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心理咨询结合中医康复的精神摄养,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

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减轻患者心理应激,
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第五,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通过辩证加用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较少,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

结合我国的国情,遵循“病证结合”策略,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新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