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导入艺术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传统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紧扣教材,不敢从教材中走出去,其结果不仅是教师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而且给学生也戴上了紧箍咒,造成学生语文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使语文失去了她博大精深的内涵。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实践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对教材的利用,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引导的方式,深入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引导学生感知、掌握并拓展深化语文知识及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如何导入课堂,导入学生的心理,这是一门非常值得探究的艺术。

那么,语文课堂该如何安排有效的、成功的导入呢?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一节语文课,导语的设计应该是精心安排的,或者具有形象美,或者具有情感美,或者具有思考美……而这些正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开始。

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中,轻松愉悦地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

但是,无论怎样精彩的导入,都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内容;第二,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及认识规律。

导入新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层次等,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紧扣、深挖、妙用教材,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要有针对性;第四,“导入新课”的基础是“导”,既然“导”,在情境设置上就尽量简洁明快,达到目的即可,不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第五,教师要精心设计锤炼自己导入课堂的语言,努力做到既要准确、精炼,又要生动、充满趣味。

二、导入的方法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

俗语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若以悬念疑问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非要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所以,这种导入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让“开台锣鼓”更精彩——谈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朱益鸿关键词:导语设计、知识激趣、回顾联系、引征启志、对比联系、创设情境……内容提要:好的导语设计能使学生对一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本文具体介绍几种导语设计的方法。

正文: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导语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乏味、雷同的课堂导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好的开场白则会使一节课起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会如高崖泻水,汹涌澎湃。

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叫人一见钟情。

让学生倾心于此,积极主动地受教,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导语设计方法很多,而一个优秀的导语设计,或将中心思想和盘托出;或将文章的论点点明,让人明了所持观点;或开篇言志,自然表明情感倾向;或明确说明对象,紧扣说明对象特点……如此,教师讲课能意在课先,顺势而发;学生听课则明察意图,一目了然,正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文赋》)。

无疑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然“教要有法,但无定法。

”导语设计也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激趣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着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而学生对于未知东西具有特殊的兴趣,一些课文理论思辨色彩很强,缺乏文学作品的形象直观性,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广博的知识,用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的一种方法。

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摘要】语文作为课堂中教与学媒介的语言,与语文课堂的效果有密切的联系。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应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中图分类号】g633.3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只注重教育教学技巧的探讨与改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

语文课堂因此也变得沉闷死板,还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

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运用语言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等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

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

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

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的启发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继诱导。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

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

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作者:李纪明,王立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职责,还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基于高中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则应增加课堂导人环节的艺术性,从而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高中语文课教学中的导人艺术。

一、悬念导入艺术导人环节中设计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想要探究根源的心理需求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教学的开端便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设计导人悬念,需要注意悬念的艺术性,以此促使学生可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三十六计”设计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使用的是第几计,从而激发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设计的悬念,并自觉的分析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主旨;同时,学生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与教师设计的悬念相结合,学习“三十六计”。

悬念的导入艺术,需要教师利用悬念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悬念的引导下能够认真思考学习内容,使学生既可以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够实现拓展教学的目的,进而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悬念导人艺术。

二、音乐导入艺术从目前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知,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或听或唱。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以音乐导人教学内容,且导人环节中不仅体现出音乐的导人艺术,更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绪,以音乐将学生带人教学内容中。

例如:讲解悲伤的课文时,教师选择具有悲伤色彩的音乐;讲解与爱情有关的内容、或是诗歌等,教师可以引入与爱情相关的音乐。

总之,教师选择的音乐主题应与教学内容的主题一致,使学生通过对曲调和歌词的了解,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更希望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详细了解教学内容。

以音乐导人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充满兴趣,对此展开深入的学习;且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压力都可以得到减缓,进而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高中古诗万能导入语

高中古诗万能导入语

高中古诗万能导入语一、直接式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

例如我在讲《竹影》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八课《竹影》,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28页。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我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板书课题)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四、引用导入法: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

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

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其次导语应该是一部从头到尾充满着悬念的小说,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之妙,使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语文”的神妙境界。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

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

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

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教师口语艺术导入语

教师口语艺术导入语

教师口语艺术导入语
教师口语艺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

因此,掌握教师口语艺术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师口语艺术中,导入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下面是一些教师口语艺术的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语文不仅是我们的母语,更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奥秘的学科。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将带领我们探索语文的奥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语言的力量?它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优美、有力。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作技巧——描写。

描写是一种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事物特点的技巧,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掌握描写的技巧。


“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因为语言表达不当而造成误解或尴尬?其实,正确的语言表达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和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演讲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演讲是一门艺术,需要运用各种技巧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些技巧,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教师口语艺术导入语,当然,具体的使用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受众进行调整和优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作者:李香平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7期1.导语、导语艺术概念的界定及相关原理1.1概念的界定。

"导语"即新课的导入。

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

导语之所以被称作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有着与其他艺术一样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构成了导语艺术的特点,形成了导语艺术的魅力。

1.2导语艺术蕴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接受新异事物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会出现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利用学生的好奇的"奇"引"趣",由"趣"而生"喜欢",这是学习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

导语艺术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的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

有关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10分钟,学生的思维呈逐渐集中状态;从第11分钟至第30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沉思状态,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放松警觉状态,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而在最后15分钟内思维状态呈下降趋势。

而我们今天的一堂高中语文课为40分钟,则最后这段放松下降状态时间相对缩短,而前两个阶段应该说是基本不变的。

所以,在导课时就要将讲课的内容组织好,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2.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导入艺术
发表时间:2013-07-03T10:28:40.32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常清芬[导读] “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低”。

常清芬
〔摘要〕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恰如其分的导入,就好似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可使语文课在最初四、五分钟的间隙里开创出一个多彩的景观空间,从而提高师生的教学效率。

导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必须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入艺术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的确,一个好的导入往往会收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设计导入语时游刃有余,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
1 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

又如在教学《诗经• 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 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2 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毛主席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

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

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②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③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

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3 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

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

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

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

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背景激情导入法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

“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5 设置情景导入法
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行、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

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耳听乐曲之后,随着教师的讲解慢慢入境: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假如说,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稍等生思考)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

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琢磨。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不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6 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低”。

从此岸到彼岸,从高处到低处都少不了过渡工具。

学习上也是如此。

教师上课要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有时很有必要先运用已知的知识作铺垫,进行沟通、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到新的知识点上,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

过渡式导语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可从古过渡到今;从社会现实过渡到课文内容,从学生实际过渡到新课的教学目的上;最多的是从旧课的知识过渡到新课的知识。

如有位老教师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其导语的设计就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的。

“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宽泛。

我初步统计了一个,半个学期以来,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十七种。

书的种类也很多,有‘唐宋诗词’,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也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那么对于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经这一导语的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反过来,通过课文的学习,又能指导学生进一步搞好课外阅读,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第三中学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