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课文长江之歌的朗读处理
实用的《长江之歌》教案4篇

实用的《长江之歌》教案4篇《长江之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抒发的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3.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整体感知,分析要适度,不宜琐细。
教学过程: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看看和没上之前有何不同?二、比一比谁朗读的好?(比赛)三、听《长江之歌》歌曲,感觉其中所要抒发的感情。
1.__写了长江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江雄浑壮美的巨人般的气概。
二是长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建树的不朽伟绩。
2.解决课后练习三第一题: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讴歌长江。
第二题:长江以其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长江以其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巍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因此可以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第三题:全诗表达了亿万人民对长江的热情赞颂和对祖国无比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3.时间允许的话,学唱歌曲《长江之歌》四、作业:1.练习册P1-3/二、三2.复习《长江之歌》3.预习《生活是多么广阔》附:在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
“敌人”就是长江。
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
她曾安静地流淌着。
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
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
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长江之歌》教案(优秀10篇)

《长江之歌》教案(优秀10篇)篇一:《长江之歌》教案篇一【教学设计说明】《长江之歌》是H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朗读要正确清楚。
教学要求是: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合宜。
朗读训练是H版6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整套教材中,朗读训练共分四个层次:①正确清楚;②自然流畅;③传情达意;④熟读背诵。
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江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不宜要求过高。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写为:①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
②体会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样,看似起点低,但严格要求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思想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
2.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把握。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和把握恰当的音量,这三者之中,重点应是把句子读连贯,难点是把握恰当的音量。
因为音量的把握与领会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设置训练的阶梯、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师生操作。
3.以训练为中心,删除繁琐的讲解。
整堂课应以朗读训练为中心,读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只是适当点拨。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逐步提高。
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应尽量精简,水到渠成,画龙点晴。
其他如段意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则一概删除。
4.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
有些教师本身的普通话不够好,朗读水平也不高,那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中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以及其他辅助手段。
这样既可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又可弥补教师自身的弱点。
朗读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领读、齐读、范读、听录音等等。
【教学主要步骤】一、读准字音1.教师朗读,进行语言示范。
(教学反思)《长江之歌》课后朗读反思

长江之歌课后朗读反思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它气概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期望对您有所挂念!长江之歌课后朗读反思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习并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荡涤〞“磅礴〞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同学从歌词的具体内容中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运用其次人称增加亲近感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组织同学搜集有关资料,借助资料,拉近同学与文本的距离,挂念同学更好地领悟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把握运用其次人称增加亲近感的写作方法。
教具预备: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观赏歌曲,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幻灯片一),同学观赏。
2.老师:这首歌曲想必大家都听过吧那么它是——(同学:长江之歌)。
3.老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板书课题)二、呈现图片,了解长江1.老师出示地图(幻灯片二),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2.指名反应:你们都搜集了哪些有关长江的资料呢(同学简洁地说一说)3.老师:是的,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的母亲河。
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幻灯片三——十七)。
(在呈现幻灯片五时,给同学介绍:宜宾,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
因金沙江、岷江在此集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长江宜宾—宜昌段亦称川江。
宜宾是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有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兴盛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
小学五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教案

8、拓展延伸,共品长江
吟诵与长江相关的课内外诗词,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
(1)、出示相关长江的诗词。
杜甫《登高》苏轼《赤壁怀古》
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2)、听师配乐朗诵。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A.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B.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文等,朗诵品味。
B.创作一首以“歌颂长江”为主题的小诗。
搜集资料
交流搜集的资料
默读、思考
自由读,并进行交流
指名读——评价——再次练习读。
学生自主思考,并合作评价。
结合诗歌内容以及地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每位同学整理完善自己的问题解决单,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接读
谈感受
吟诵歌颂长江的诗句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读出深情、大气的语气。
(3)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长江,你一泻千里,源远流长,滋润两岸的土地,哺育各族儿女,我们赞美长江……(学生接读);我们赞美长江……(学生接读);我们赞美长江……(学生接读)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4、长江之歌
教师
课型
问题解决
总课时
1
分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抄写第一节诗句。
3.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江之歌》课文教案

《长江之歌》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长江之歌》。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象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长江之歌》文本。
2. 与长江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录音机、音响等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象。
(2)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描绘了长江的哪些特点?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壮丽?4. 情景教学(1)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站在长江岸边,感受长江的气势。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体会长江的壮丽景象。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与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长江之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关注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表达流畅性以及情感的传达。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8篇)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8篇)长江之歌篇1教材简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激qing和豪迈。
《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
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
(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1、听完后学生评议,明确标准:(1)正确、流利、有感情。
(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三、初读课文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1)生字:哺bǔ涤dí埃āi灌ɡuàn溉ɡài(2)词语:灌溉哺育尘埃荡涤气概春潮(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
(赞美、依恋)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长江”、“源头”、“流域”等。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这一伟大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对长江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的壮丽景色。
(2)歌曲欣赏:播放《长江之歌》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2)解释生词: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长江”、“源头”、“流域”等。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的理解和感受。
3. 深入学习:(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深入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分享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强调学生对长江的敬畏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 编写一篇关于长江的短文,可以是介绍长江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背景或者个人对长江的感受。
3. 调查身边人对长江的了解和认识,收集不同人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长江景观,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设计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长江之歌》文本。
2. 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的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长江的气势和魅力。
(2)引导学生分享对长江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长江之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学生跟读,体会课文中的韵律和节奏。
3. 学习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4. 理解长江(1)教师介绍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合作,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长江的认识。
5. 情感体验(1)学生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长江之歌》的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学生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 家长协助学生背诵课文《长江之歌》,培养记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课文《长江之歌》的朗读处理
三乐学校朱建新
《长江之歌》是大型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它是一首抒情诗,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作如下朗读处理的标记: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
../.大海
..,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①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白导朗读时,注意关键词应重读,所谓关键词就是那些最内表现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词语,要让他们说出哪些词需要重读,为什么?(如:风采、气概、大海)
②学生朗读主体部分第一小节——望黄河
(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并注意语气、节奏。
)
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走、奔、挽起、”;和(形容词)“高山、无穷”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③听《长江之歌》音乐,朗诵《长江之歌》,体会朗读的要领。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要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最后,我想有条件,可以用音乐激发情感,配上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