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王礼先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森

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普遍的研究结论认

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年产水量;森林植被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径流泥沙含

量;森林植被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水质状况。由于影响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影响

程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

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森林水文生态过程动力学

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流域水量 径流泥沙 水质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揭示森林植被变化(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开垦、造林等)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拟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集水区具有特定的系统边界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研究的天然场所,在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从森林植被对降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出发,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又可分为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蒸发散等方面。

1.1 流域试验研究

森林与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森林水文研究从其早期发展阶段来看,主1998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 RL D F OR EST RY RESEA RCH

N o .6a 收稿日期:1998-10-12

要集中在森林变化(主要是森林砍伐而不是造林)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开始于1900年的瑞士Emmental 山区两个小流域对比试验是这类研究的开端,也是现代实验森林水文学开端的标志。Em mental 的流域对比实验包括两个流域,一个为森林流域,森林覆被率达99%,另一个流域以草本为主,占69%,森林占31%。自1927年到1956年的观测资料表明,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流域小11%,洪峰流量也较以草本为主流域低,50次最大降雨洪峰流量森林流域为0.37m 3/(s ?km 2),以草本植物为主流域为1.75m 3/(s ?km 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森林流域具有较大的土壤入渗能力和较慢的融雪速率。

美国开始于1909年的W ag on Wheel Gap 的试验研究是严格意义上的对比流域实验,经过8年的校核观测后将其中一个流域的森林全部砍伐掉,又经过7年的对比观测实验,结果显示砍伐灌丛山杨和针叶树的81hm 2

流域每年大约增加产水量30mm 。从此以后,通过流域研究评价植被清除或植被类型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日渐增多。除对比流域实验外,流域自身对比法也被较为广泛采用,但流域自身对比由于难以将气候条件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从植被变化的影响中区分出来而影响评价值的准确性。Stednick 将美国的95个流域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将流域位置、流域名称、流域面积、海拔高度、坡向、土壤类型、植被状况、年平均产水量、年平均降雨量、流域采伐面积比例、增加的流域产水量以及实验流域所处的水文区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采伐达100%时,年增加的流域产水量最大可达750mm ,最低的仅为117m m,导致不同水文区以及同一水文区森林采伐对流域产水量变化影响的差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包括:采伐方式、气候条件、土壤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测验在采伐后进行的时间等等[1]。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森林采伐后降雨径流响应在很大程度依赖于森林植被恢复的过程,在采取控制措施比如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植被恢复的情况下,流域产水量增加的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但当让植被进行自然恢复,流域产水量对森林砍伐的响应在降雨量大的地区变化较大,这些地区植被恢复速度快,持续的时间较短,因此流域产水量增加的趋势在湿润地区通常在3~10年消失[2]。可以预料,在较为干旱的地区,由于植被恢复速度较慢,流域产水量增加的趋势可望持续更长的时间,因为流域产水量的变化是森林恢复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3~5],较长时间的水文反应则与植被恢复的树种组成和气候变化有关[2]。对比流域实验研究在美国于1965年左右达到了顶峰,这一情形与当时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需要[6]相吻合。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也从传统的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研究扩展到水文循环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森林生态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特别是养分循环的研究。

在1960年之前,英国官方鼓励在水库上游流域进行造林以对水库进行保护,60年代后,英国在威尔士中部开展了Plynlimo n 流域试验,旨在对比森林流域与牧草流域的河川流量。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森林流域的洪峰流量低于牧草流域,而在特大暴雨条件下二者没有显著的差别。森林流域的蒸发高于牧草流域。近年来,他们又在北苏格兰的Coal-burn 流域建立了旨在研究针叶树种造林对水文循环影响的试验站,在苏格兰建立了Balquhidder 流域试验站,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森林经营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森林植被可以减少产水量,因而采取短轮伐期的森林经营措施来减少森林对低水流的不利影响。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开展森林水文研究也较早,1923年在茨城县太田试验15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流域集中进行了阔叶树皆伐对流量影响的试验。1924年在爱知县实验林场设置4个流域试验地,开始进行流域径流量随林相变化的比较试验以及不同树种林木蒸腾量的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可增加直接径流15%~100%,森林完全采伐年径流量增加300m m 左右。

原联邦德国在U pper Har z 山脉从1948年开始的两个对比实验流域的结果表明,Lang e Br am ke 流域的森林恢复减少年径流量,而Wintertal 流域的森林采伐增加了年径流量。在Kr ofdorf 森林水文研究站,采用了校核观测的办法来剔除其他因素对森林采伐实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段采伐流域96%的山毛榉林,采伐后的第二年流域年产水量增加86mm ,比根据10年校核观测计算的流域产水量高出39%,采伐实验对生物化学元素的输出没有显著的影响[7]。

我国从60年代以后也开展了森林水文生态作用的集水区研究。流域面积从零点几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探讨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与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关系,其中包括植被盖度变化对年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洪水量、洪水过程、径流组合变化等方面。

刘世荣等对我国森林水文生态作用集水区研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对比[8]。从地跨我国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小集水区试验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较大集水区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数结论认为:森林覆盖率的减少会不同程度地增加河川年径流量。但是在四川省西部米亚罗高山林区、岷江上游冷杉林小集水区以及长江流域4对大流域的对比研究指出,森林流域年径流量较无林或少林流域大[9~11]。

森林流域与无林或少林流域径流量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研究,对于合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确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多数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但是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1森林可以调节径流的分配,增加旱季枯水流量。但在黑龙江省松花江水系冀克图河上游陡嘴子河的天然阔叶林中进行的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与枯水径流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o森林可以减少洪水流量、削弱洪峰流量,推迟或延长产汇流时间。但周光益等的研究结果认为,森林对洪水特性并无显著影响[12]。从森林对径流组分分配的影响看,皆伐使林地的地表径流增加7.8%,壤中流增加3.3%,总径流量14.46%,而下渗流形成的径流减少12.1%[13]。在江西修水县大坑流域2个相邻小流域对比研究中,采用基流分割的办法对比了多林沟、少林沟快速径流、基流在不同月份的组成。其结果指出,在雨水充沛的4~8月,土壤较湿润,快速径流占降水量的比率少林沟大于多林沟,且都比其他月份高;在8~11月,由于降水量及降雨日数少,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土壤干燥,径流形成少,一般无快速径流产生,多林沟的基流量要比少林沟高[14]。同样,在海南岛的研究亦表明,由于森林的破坏,快速径流增加,基流量变小。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一般认为,针叶林、硬木落叶林、灌木林、草本植物对流域产水量影响呈递减趋势。针叶林覆盖率变化10%将引起流域年总产水量约40m m 的变化量,同样硬木阔叶林覆盖率变化10%将引起流域年总产水量约25mm 的变化量,而灌木林或草本植物覆盖率变化10%将引起流域年总产水量约10mm 的变化量[15]。在对比实验中森林覆盖率减少20%对流域产水量变化的影响难以用水文测验的方法来确定[1,15,16]。但是由于这些试验流域处于不同的生物地理气候区内,森林砍伐增加流域年产水量具有很大的变化性,显然这是由于影响水文循环的环境异质性所引起的。

16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 OR LD FO REST R Y R ESEA R CH

1.2 森林水文生态作用过程研究

对森林水文而言,仅仅采用流域研究或系统研究的办法是没法将实验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流域的,因此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更加注重森林水文过程研究。

1.2.1 林冠截流研究

林冠截流以及截持雨量的蒸发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林冠截流损失比灌木和草本截流损失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林冠具有较大的截流容量:二是林冠具有较大的空气动力学阻力进而增加截持雨量的蒸发。国外一般认为温带针叶林林冠截流率在20%~40%之间[17~20]。我国学者对地跨我国南北不同气候及其相应的森林植被类型林冠截流率的分析研究表明,截流率变动范围在11.4%~34.3%,变动系数6.68%~55.05%,其中以亚热带西部高山常绿针叶林最大,亚热带山地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小[21]。

林冠截流损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降雨频率、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树种、林龄、林分密度、林冠蒸发能力、林冠构筑型等诸多方面。正如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一样,林冠截流损失具有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因此如何建立描述林冠截流的理论和/或经验模型,并将其整合到流域水文模型中是林冠截流研究的目标。另一方面,林冠透流和截流的时空异质性对于研究大气降水化学物质的输入、可溶性物质的淋溶以及森林植被对水质的影响从取样到通量的确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

1.2.2 森林枯枝落叶层截持水研究

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量动态变化在森林水文循环中的意义在于其对林冠下大气和土壤之间水分和能量传输的影响。森林枯枝落叶层具有较大的水分截持能力从而影响到穿透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植物的水分供应[23]。此外,枯枝落叶层具有比土壤更多更大的孔隙,因此其水分也就更易蒸发。Kelliher 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分的蒸发占林地总蒸发散的3%~21%[24]。Schaap 和Bouten 采用Ly simeter 测定了枯枝落叶层的水分蒸发,并采用Penman-Mo nteith 方程模拟了枯枝落叶层水分蒸发速率和枯落物表面到1m 高大气温度的差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5]。枯枝落叶层吸持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对森林植被养分的供应上,T ietema 等的研究表明,枯枝落叶层的氮化和矿化速率随其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26]。枯枝落叶层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从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能力的大小与森林流域产流机制密切相关,并受枯落物组成、林分类型、林龄、枯落物分解状况、累积状况、前期水分状况、降雨特点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结果认为,枯枝落叶吸持水量可达自身干重的2~4倍,各种森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平均为309.54%。孔立达等在黄土高原人工防护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量的研究表明,其持水容量小于191%,而且还建立了计算枯落层截持水量的经验方程

[27]。

1.2.3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和水分贮存对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森林土壤具有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高的入渗率,良好的森林土壤其土壤稳定入渗率高达8.0cm /h 以上[28]。我国的研究成果表明,林地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从而加大了林地土壤的入渗率、入渗量[29],对林地入渗过程的模拟Philip 模型为主[27,30]。林地贮水作为森林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国内一般使用

17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林地土壤非毛管空隙饱和含水量来计算,据研究,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1~678t [29]。

1.2.4 林地蒸发散

林地蒸发散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森林变化引起流域产水量的变化与森林蒸发散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森林具有比其他植被更大的蒸腾量,加之森林冠层与枯落物截持损失是森林减少引起流域产水量增加最为主要的原因。因此,准确测定或计算林地蒸发散的时空变化对于评价森林水文循环影响机理和流域水文模型开发,对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蒸发散的因素众多,且具有极大的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异质性,将较小尽度的田间试验结果外推到较大的坡面或流域尺度势必影响其准确性。

林地蒸发散是由辐射交换、水气传输和生物生长发育等过程组成的。最为精确的测定方法是采用蒸发仪(Lysm eter ),但由于其在野外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未被广泛采用。森林蒸发散研究广泛采用的方法包括:水文学方法;气象学方法;土壤水动力学方法;植物生理学方法。水文学方法就是基于系统水量平衡方程通过测定降雨量、深层渗漏项、地表径流项以及土壤水分储存动态变化项来求得系统蒸发散量。

我国60年代初开始了森林蒸发散的研究工作[31],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截流损失在内森林生态系统的蒸发散量大约占降雨量输入的40%~80%[8]。康文星等采用乱流扩散法对杉木人工林蒸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年平均蒸散量占年降雨量的82.2%,其中林冠蒸散量占总蒸散量的89.3%,林地蒸散量占总蒸散量的10.7%,与用水量平衡法计算所得的总蒸散量非常接近[32,33]。

2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

2.1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国内外在开展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中,由于各自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针对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尺度上与研究对象上均有显著的差别。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土壤侵蚀主要是地貌学家所关注的问题,而在美国又主要是农学家关注的热点[34],近年来,欧美地貌学家在探求生物在地貌发育过程的作用中,开创了生物地貌学的研究[35],它强调在地貌发育过程中森林植被变化对侵蚀、搬运、沉积、风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在景观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其中以利用植被参数和土地利用参数来模拟流域产沙最具代表性[36]。美国的森林生态学家在对森林采伐与演替引起森林生态系统各种过程与格局变化的研究中,以生态系统(流域)为单元,研究森林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以及采伐对河川径流泥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量积累过程是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生物学机制[37]。

在防护林(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领域内,我国因其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研究的比较深入和广泛。从研究的区域上看,几乎遍布我国南北山区,从寒温带、温带的东北山地,到暖温带的黄土高原、亚热带的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以及热带区域。所研究的树种基本上涉及了这些区域极具代表性的森林植物种。这些研究是与水文生态研究同步进行的。从研究的方法上看,观测试验研究占绝对优势。标准径流小区、自然坡面集流

18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 OR LD FO REST R Y R ESEA R CH

区、小流域等空间尺度的实地观测研究仍是最为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来研究不同人工林植被群落的防蚀效益,在干旱、半干旱等降水较少的地区作为天然降雨观测的补充也有较广泛的应用。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从能量角度研究林冠对降雨动能的影响[38,39];有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林木根系在坡体稳定上的作用来研究林木控制重力侵蚀的作用;也有从林地地表糙率的研究来分析林地地被物对径流流速的阻延作用;还有从坡面侵蚀物理过程为出发点,建立描述有林地和无林地的坡面降雨侵蚀数学物理模型,经一系列简化,获得模型参数值,进而评价林木对土壤侵蚀的控制作用[30]。在统计模型或经验模型研究方面,金争平等采用通用流失方程,在测定了灌木林地的C 值基础上,预报灌木林地的水土流失;李春阳等采用钉子法、色环法、对比法、量沟法测定了帽儿山地区不同地表的表土流失样本96个,将植被持水量与凋落物吸水量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土壤流失的非线性回归模型,阐述了林地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40]

。从研究的结果上看,林地控制水土流失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树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植被群落产生一定的变化。湖北省黄岗地区水土保持站(花岗岩地区)的实测资料表明,造林可以减少侵蚀量91.5%以上。北京林业大学在山西吉县黄土高原的观测结果表明:沙棘与虎榛子林地土壤侵蚀量为2.59t/(km 2?a),油松剌槐混交林地为7.48t/(km 2?a),剌槐林地为19.47t /(km 2?a ),油松林地为16.75t /(km 2?a ),荒草地为52.75t /(km 2?a ),裸地为177.8t/(km 2?a),以油松剌槐混交林地为例可减少土壤侵蚀约96%。另据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减少效益的系统研究表明:在天然降雨下,荒坡产沙量是剌槐林地的

4.10~12.40倍,是油松林地的19.16~44.77倍。

2.2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从本世纪60年代中期起,水文学家、环境学家、森林生态学家就开始了森林对水质与水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工作,尽管这种研究的最初目的是研究土壤稳定性问题的[41]。这一时期,美国的Cow eeta 森林生态和水文研究站开始了生态系统矿质循环研究。这对其后的森林水质影响研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70年代,整地、除草剂以及林火对溪流水质的影响是Cow eeta 森林生态和水文研究站主要研究内容之一[42]。70~80年代,酸雨成为影响河流水质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中部欧洲严重的大气污染通过对树叶的直接破坏或引起土壤严重酸化,进而导致了森林的严重破坏,流域森林覆盖率的减少伴随着持续的酸化对流域水文循环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定量评价大气污染对森林流域水文循环、化学物质输入输出变化,森林水质影响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43,44]。随着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引起水质退化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45],开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化学物质运动的模拟模型,成为目前评价森林水质影响研究的主要任务[46],当然,这离不开合理布设水化学剖面来确定化学物质循环的路径和通道。

在森林保护水源、防止污染的作用研究方面,前苏联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省的联合集水区,进行了森林净化径流作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农田集水区下部的森林有助于从本质上净化径流水质,排除污染成分和固体径流。滞留效果最好的是磷肥的残余物(进入农田数量的38.5%~80%),其次是氨的化合物(22%~78%),硝酸盐氮不能被森林土壤所滞留,利用森林枯枝落叶层的吸滞特性,可有效地滞留固体径流(21%~45%),只要林分面积占大田面积的0.6%~5.3%,就可完全净化径流中的磷。森林采伐后会造成森林19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地表层长期积蓄的有机质、碱性物质、重金属等的不断分解与流失。他们的研究还表明,降水径流通过45m 的林带之后,含N 量从0.16m g /L 增加到0.24m g /L 。

另据前苏联在几公顷的小流域对几百年生的冷杉、山毛榉天然混交林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采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皆伐流域,由于溪流中的N 含量也为群状择伐流域的3~4倍。皆伐流域在最大流量时的BOD 和最小流量时的N 含量分别为未伐区的1.67倍和

2.7倍。而群状择伐流域溪流水质尚未看出有这样的变化。

日本在滋贺县花岗岩地区赤松流域(6hm 2)观测结果表明,降水通过林冠或沿树干流下,然后由溪流流出,在此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含有量已发生变化。林内降雨和树干径流中的钠、钾、钙、镁、磷、硝态氮等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且树干径流增幅较大,地表径流中钠含量有较大的增加,而氨态氮、硝态氮含量有较大的减少,降雨在经过森林流域时,能增加各种化学成分,也能除去某原有的溶解成份。另外,日本的研究观测证明,随着采伐,林内溪流的温度将会逐渐升高。在日本东京都的古生层山地的柳杉林,经过采伐后的第二年夏季,N(大部分NO 3-n

)的流出量增加,最大达到3.5ppm 左右,第三年最大达到2.5ppm,随着植被恢复逐年减少。

在美国科韦塔森林生态和水文研究站的研究结果表明,采伐后处于植被自然恢复阶段的流域,与壮龄阔叶林流域相比,前者的溪流中的NO 3-n 量较多,在部分因虫害而落叶的壮龄阔叶林流域,NO 3-n 的流失量也有所增加。另据他们对9号壮龄阔叶林试验流域的

溪流水和雨水的养分含量作了比较,其结果表明,溪流水中的Ca ++、m g ++、K +、Na +在一年中的收支量为负值,分别减少2.39、2.34、3.30、5.93kg /hm 2

,而NH 4-N 、NO 3-N 、PO 4-P 、CI -为正值,分别增加0.47、2.85、0.16、2.28kg/hm 2。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哈德布鲁克(Hubbard Brook)森林生态水文试验站,将流域中的落叶林(美洲山毛榉、桦树、糖槭等)的2/3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带状采伐后(伐区25m 宽),溪流中养分的增加量,NO 3-n 为

3.8mg /L ,K 为0.3mg /L ;在进行皆伐时,溪流水中的养分却大量增加,其增加量,NO 3-n 为23mg /L,Ca 为3mg /L,K 为1mg /L 。而SO 4-S 则随采伐而减少,带状采伐时减少1.5mg /L ,皆伐时减少2m g /L 。森林的采伐及不同的采伐方法,对溪流水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营养元素循环上,对森林植被变化对溪流、水库水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北京林业大学在山西吉县对水土保持林水质效应研究表明: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河流的水质指标优于以农地+荒地为主的流域河流水质。在湖北宜昌对长江三峡花岗岩地防护林体系水环境影响研究中指出:在长江花岗岩地区,以森林为主的坡面的各种水质指标均优于以农地、荒地为主的坡面水质指标,反映了森林对水质的良好净化作用,森林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如P 的含量变化)和森林对水体的自净作用(如COD)的含量变化实现的。我国环保部门对水生高等植物对工业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植物对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明显净化效果。3 结语

20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 OR LD FO REST R Y R ESEA R CH

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一般认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产水量以及造林可以减少流域产水量。但由于影响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幅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目前,流域试验研究与过程研究的互补仍将是森林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的基本途径。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水文过程物理机制的研究。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评价的需求来看,这一研究在我国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主要参考文献

1 J D Stednick.M onitoring th e effects of timber harves t on annual water yield,J.Hydrol.,1996,176:79~95.2 J W Hornbeck and Adams et al .Long -term impacts of fores t treatmen ts on w ater yield :a s ummary of northeast-ern Un ited States,J.Hydrol.1993:150:323~344.

3 W T Sw an k et al.Streamflow chan ges as sociated with for est cutting,species convers ions,and n atural dis turbances.In:W T S wank and D A C ros sley,J r.(editors),Forest Hydrology and Ecology at Cow eeta.Ecol.S tud.1988,66:297~312.

4 T P Burt,W T Sw ank.Flow fr equency respons es to gras s convers ion an d sub sequ ent s uccess ion,Hydrol.Procces s,1992,6(2):179~188.

5 J D Sted nick Long-ter m changes in stream follow ing timber h arvesting in the Oregon Coas t Region:W ater quali-ty .In :J D S tednick (editor ),T he Als ea W ater shed :Hydrological an d Biological Respons es to T 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 t Practices.Sp ringer ,New York ,1995.

6 J W Hornbeck,W T S wank.W atershed ecosys tem analys is as a bas is for multiple u se management of eas tern fores ts ,Ecol .Appl .,1992,2:238~247.

7 H W Fuahrer ,R Huas er.Bioclem entaustrage aus mit Buch e bestockten Wass eremzugs gebicten im Krofdorfer

Forst:Zeittrends und Effekte von Verjuangungs eigriffen.Vortrag bei der Fors tlich en Hochs chulw oche M uachen am 24.10.1990.Forstw iss.Cen tr alb l.,1991,110:240~247.

8 刘世荣,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9 马雪华.四川米亚罗地区高山冷杉林水文作用的研究.林业科学,1987,23(3):253~265.

10 马雪华.森林水文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11 黄礼隆,等.试论四川西部高山原始林的水源涵养效能.全国森林水文学术讨论会文集.测绘出版社,1989,119~

125.

12 周光益,等.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产流特征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3,6(1).

13 周晓峰,等.森林水文循环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第一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317~331.14 孙阁,等.杉木植被小流域产流特征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1(2).

15 J M Bos ch ,J D Hewlett.A review of catchm ent experimen 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Changes on w a-

ter yieid and evapotransp iration,J.Hydr ol.,1982:55:3~23.

16 E D Hetherin gton.The importance of forests i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In:M D Healy an d R R W allace(editors),

Canadian Bulletin Fisheries and Aquatic S ciences ,Ottaw a ,1987,Ont .,NO .215,533pp .

17 J H C Gas h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544283173.html, parative es tim ates of interception loss from th ree con iferous fores ts in Great Britain,J.Hy-

drol.,1980,48:89~150.

18 A J Rutter et al.A pr edictive m alel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in forests ,1.Der ivation of th e model from observation

in a plantation of Cors ican pine .Agr .M et .,1971,9:367~384.

19 Z Teklehaimanot et al.Rainfall inter cep tion an d boundary conductance in relation to tr ee spacin g,J.Hydrol.1991,123:261~278.

20 D Viville et al.Interception on a m ou ntainous declining s pruce stand in the Stren gbach catch ment (Voges,21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France ),J .Hydrol .,1993,144:273~282.

21 温远光,刘世荣.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类型降水截持规律的数量分析.林业科学,1995,31(4):289~298.

22 K Hans en.Thr ou ghfall and canopy interaction s in spruce fores t.Fos knings serien no.8-1994,Dan ish Fores t and

Landscape Research in stitute,Lyng by,Demark.

23 W M Putuhena and I Cordery.Estimation of in terception capacity of the fores t floor,J.Hydrol.,1996,180:283~

299.

24 F M Kelliher et al.Evaporation and canopy characteris tics of coniferous forests an d g ras slands.Oecolog ia,1989,

95:153~163.

25 M G Schaap and W Bou ten.Fores t floor evaporation in a den se Douglas fir s tand,J.H yd rol.1997,193:97~113.26 A Tietema et al.Abiotic factors regulating n itr og en tr ans form ations in th e or ganic layer of acid forest soils :mois-

ture and pH .Plant Soil ,1992,147:69~78.

27 孙立达,朱金兆.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益研究与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8 T Du nne.Field s tu dies of hillslope flow proces ses,In:Kirk by(ed itor ),Hills lope Hydr ology,John W iley &S ons,

1978,227~294.

29 何东宁,等.青海东都地区森林涵养水源效能研究.植物生态学报与地植物学学报,1991,15(1)71~78.30 吴长文.北京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博士论文.1994.

31 徐德应.森林的蒸散:方法与实践.全国森林水文学术讨论会文集.测绘出版社,1989,177~182.

32 康文星,等.杉木人工林水量平衡和蒸散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与地植物学学报,1992,16(2):187~196.

33 康文星,等.杉木人工林蒸散的研究及乱流扩散法应用的探讨.植物生态学报与地植物学学报,1992,16(4):336~

345.

34 M Hornung .M easurement of nutrient los ses resulting from s oil erosion .In :Harrison ,et al .(editors ),Nutrien t cy-

clin g in ter res tr ial ecosys tems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s ,1990:80~102.

35 H A Viles.T he Agency of org anic beings:A selective review of r ecent w ork in biogeomorphology.In :J B T hornes

(editor),Vegetation and eros ion.John Wiley an d S ons,1990.5~24.

36 D J M itchell.T he us e of vegetation and land use parameters in modelling catch ment sediment yield.In:J B

T hornes (editor ),Vegetation and eros ion .John Wiley and S ons ,1990.289~316.

37 F H Bornann and G E Lik ens .Pattern and proces ses in a fores ted ecos ystem .S pringer -Verlag ,New York ,1979.38 王彦辉.陇东黄土地区剌槐林水土保持效益的定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8(1).

39 雷瑞德.华山松林冠对降雨动能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235~244.

40 李春阳,等.帽儿山地区表土流失规律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第一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390

~395.

41 M cC ulloch J G ,Robin son M .History of forest hydrology .J .Hydrol .1993,150:189~216.

42 S wank W T an d Cros sley D A (Editers )Forest Hydrology and Ecology at C ow eeta,S pringer -Verlag,New

York.1988.

43 Brechtel H M.M onitor ing w et depos ition in forests :qu antitative and qu alitative as pects.Report No.21in the Air

Pollution Report S eries of the En vir on mental Research Programme of the Commis sion of th e Eu ropean Com muni-ties ,Bru ssels ,1989,p p .39~63.

44 Brechtel H M and Fuhrer H -W.Importance of forest hyd rological ‘benchmark-catch men ts ’in connection w ith

the fores t declin e problem in E urope.Agr.For.M eter.,1994,72:89~89.

45 Sun G.App lication of GIS and modelling into non -poin t pollu tion manag ement.山区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7,77~86.

46 Bass ett R L .Chem ical modelling on the bare rock or fores ted w atershed scale .Hydrol .Process ,1997,11:695~

717.

22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 OR LD FO REST R Y R ESEA R CH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from Vegetation Changes

Wang Lixian Zhang Zhiqiang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 ress in the ecohydrolog ical variations resulted fro m the veg-etation changes including w ater yield ,sendim ent output ,and water quality ,w as sum-maried .The penom ena of annual w ater y ield increase fo llow ing the cut dow n of the for-est w as generally observed at the wo rldw ide scale.Forest vegetation can contro l the ero-sion mag nificently and purify w ater quality via bio geochemical cycling.How ever ,the eco-hy dro logical effects vary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hydr olog ical regions because of the w idespread enviro nmental hetero geneity.In or der to ex trapo late confidently the results fr om one area to another,Mo 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m echnism s of hy-dro logic cycle .

M r.Wang Lixian w orks in the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 sity,Beijing 100083,China.23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程(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 6.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水系归属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水文效应 解释 森林水文效应hydrological effect of forest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对蒸发影响 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地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 对降水影响 各家看法出入很大,一般认为由于林冠大量蒸腾,林区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湿度大;大气中水平气流经森林阻碍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区内多水平降水。苏联卡明草原58年观测资料表明,森林地区降水量比空旷地区大9%。中国的野外调查及实验资料也有这样的现象。但亦有不少资料表明,森林对降水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 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陕西省黄龙林区的测定,林地的稳渗率比周围的耕地和草地都大。 对径流影响 包括对洪水、枯水、年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等的影响。对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比较复杂。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大面积森林随气候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苏联在喀尔巴阡山南北坡36个流域内的调查表明,年径流量随林率的增大而增加。中国通过对比流域分析表明,北方干旱地区年径流量随林率增大而减小(石质山区除外),南方湿润地区则相反。从热带到温带,年径流量均因森林砍伐而增加,造林后则使年径流量减少。 对地下水影响 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山区森林下渗的水量对地下水补给有利;平原森林对地下水影响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异。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文文畅成喜潘祖莹 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730030 【摘要】:河流生态水文特征是河流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外在表现,分析河流生态水文特征变化是建立河流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基础。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系统中改变强烈的生态水文要素主要分布在径流要素的年际和年内变化、最大最小极值的大小及出现时间、大小洪水和变化率等方面。 【关键词】: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降水量; [Abstract]:River eco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s,analysis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hange is to establish the basis of index system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y.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system change strong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ele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unoff elements of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change,maximum minimum size and occurrence time, size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respect such as flood. [Key words]: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change; 一、自然地理概况和降雨天气成因 1.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孕育许多 大河的源地。犬河—横亘我国东西的主要大河之一,源出青藏高原的 巴额喀拉山北麓,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沼泽、位于高山之巅的冰川雪原和埋藏在地下的潜水所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而复杂的水资源系统。 2.降雨天气成因

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2013-2014学年度10月月考卷 dili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某校地理老师要求学生在网络课堂就珠江和黄河这两条河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并列表比较这两条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假如你是其学生中的一员,完成1~2题。 【小题1】属于河流水系特征范畴的资料是() a.珠江的汛期b.黄河的凌汛c.珠江无冰期d.黄河下游无支流【小题2】了解珠江和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可以通过查找以下地图

来了解()①《中国地形图》②《中国水系图》 ③《中国气候图》④《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读下图,回答22~24题:2.有关图中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较周边高b.甲地有可能是山间小盆地c.气温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d.气温的影响因素是地形3.乙河流的水文特征是a.流量小b.含沙量大c.汛期长d.结冰期较短4.图中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b.气候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c.土壤为肥沃,为紫色土d.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下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4时期到图7时期的变化 试卷第1页,总14页 过程。(图4时期到图7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

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回答各题。5.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a.图4b.图5c.图6d.图7 6.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弧立性 读世界著名的大河图,(两河皆位于赤道附近)回答15~17题。7.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热带季风气候区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d.热带雨林气候区8.甲河流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后果是a.水土流失,草场沙化b.河流的洪峰降低 c.土壤肥力下降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9.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甲河的流量比乙河丰富②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大 ③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④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乙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水生态系统过程.

《水生态修复技术》教案内容生态过程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过程、生物过程 教学难点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 参考 资料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一、水生态系统的过程 水生态系统过程包括: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1)水文过程: 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赖于自然水文条件的动态性。自然水文过程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物种的生活史过程需要自然水文过程在不用季节提供多种类型的栖息地。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水文过程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估当前水文过程偏离自然水文过程的程度,识别改变程度较大的水文指标,基于这些水文指标与水生态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指导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地貌过程 地貌过程是指地表物质在力的作用下被侵蚀、转移和堆积的过程。决定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地表作用和抵抗力的对比关系。侵蚀地貌过程是在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转移地貌过程是泥沙在水体中的转移过程;堆积地貌过程则是泥沙在水体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发生淤积的过程。地貌过程是形成水系形态的主要因素。 为水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过程提供了物理基础,通过多种类型的塑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栖息地特点。 3)物理化学过程 水质物理量测参数包括流量、温度、电导率、悬移质、浊度、色度。水质化学量测参数有pH值、碱度、硬度、盐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碳等。其他水化学主要控制的指标包括阳离子、阴离子、营养物质(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硅)如果水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适宜,就无法确保健康的生态系统。应横向和纵向地审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横向角度指流域对水质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沿岸地区对水质的影响;纵向角度则考虑水体水动力学特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4)生物过程 生活在水域及周边的生物群落,既包括淡水水生生物,也包括滨水带及周围的陆生生物,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与栖息地特征密切相关。生物过程主要指生物群落对于栖息地众多因子变化的响应,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王礼先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森 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普遍的研究结论认 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年产水量;森林植被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径流泥沙含 量;森林植被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水质状况。由于影响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影响 程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 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森林水文生态过程动力学 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流域水量 径流泥沙 水质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揭示森林植被变化(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开垦、造林等)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拟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集水区具有特定的系统边界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研究的天然场所,在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从森林植被对降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出发,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又可分为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蒸发散等方面。 1.1 流域试验研究 森林与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森林水文研究从其早期发展阶段来看,主1998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 RL D F OR EST RY RESEA RCH N o .6a 收稿日期:1998-10-12

水文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水文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名称:水文生态学(hydroecology)课程编码:Z301259 总学时/总学分:16/1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6/1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基础选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生态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水文监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概况。为专业课的学习、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 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 一、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水文学分类。 二、水文与水资源学与本专业的关系。 三、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四、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水文与水资源学地发展现状。 第二章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讲课2学时) 一、自然界的水分循环: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循环概念及模式、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周期、我国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二、水量平衡:水量平衡的概念、水量平衡的原理、水量平衡方程 @ 本章重点:水循环模式和类型、水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第三章降水(讲课2学时) 一、降水类型及特征: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表示方法。 二、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客观运行法、降水资料的分析与插补。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及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章重点: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降水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下渗(讲课2学时)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下渗水的垂直分布特征、下渗的基本要素。 … 二、下渗理论和经验公式:饱和下渗理论、非饱和下渗理论、霍顿经验方程、霍尔坦经验方程、考斯加科夫经验方程。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土壤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本章重点:下渗理论与计算 第五章蒸发(讲课2学时) 一、水面蒸发:水面蒸发的物理机制、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水面蒸发的估算。 二、土壤蒸发: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土壤的蒸发能力、土壤蒸发量的确定方法。 三、植物蒸散:植物蒸散的物理过程、影响植物蒸散的因素、植物蒸散量的计算。 四、区域蒸发散:区域蒸发散的规律、区域蒸发散量的估算。 - 本章重点:蒸发散量的计算 第六章、径流(讲课2学时) 一、河流与流域:河系特征、流域特征。 二、径流的形成:径流的基本概念、径流的表示方法、径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分割。 三、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下垫面因素、人为活动。 四、流域产流:流域产流的理论、产流模式。 五、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简介:下渗曲线法、径流系数法、降雨径流关系法、等流时线法、单位线法。 六、河流水情:水情要素、年径流量、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径流的年际变化、径流的年内变化、设计洪水的计算。 ~ 本章重点: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流域产流的理论、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设计洪水的计算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讲课2学时)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饶良懿 1,2 ,崔建国 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摘要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河岸植被缓冲带列为河岸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一些国家被作为控制农业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生态水文功能体现在控制河岸侵蚀、截留地表径流泥沙和养分、保护河溪水质、调节水温、为水陆动植物提供生境、维护河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提高河岸景观质量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一些研究中提出的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功能发挥所需要的宽度,同时指出由于河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侧重的功能,研究区域土壤、地形、植被、排水特征等因素各异,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发挥所要求的实际宽度也有所不同。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 06 28 修回日期:2008 04 26 项目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长江三峡库区基于模型的坡面尺度森林植被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3050038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都市重要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 (2006BAD03A18 02) 第一作者简介:饶良懿(1976!),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水文及水土保持。E mail:raoliangyi@https://www.360docs.net/doc/544283173.html,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eco hydrological functions of riparian bu ffer Rao Liangyi 1,2,Cui Jianguo 1 (1.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 ervati 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 ty;2.Key Lab.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M i nistry of Educati on:100083,Beijing,China) Abstract As the key component of the riparian ecosyste m,the riparian buffer 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 ohyrological process,whic h has been taken a key measures in riparian ecosystem management by many countries,especially as th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 MPs)in non point pollution control for a 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The ec o hyrological functions of riparian buffer zone focus on aspects such as bank erosion control,sediment and nutrients retention,water quality protection,water temperature regulation,wildlife habitat,strea m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integrity maintainence as well as the riparian landscape quality improvement.This paper revie ws the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ec o hyrological functions of riparian buffer zone,and summaries the width of riparian buffer for various ec ological functions requirement,which will be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protection goals,soil,topography,vegetation and drainage of study site. Key words riparian buffer;eco hydrological functions;researc h advances 河岸带属于水陆生态交错区,是水陆物种源(基因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河溪中粗木质碎屑和养分能量的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河溪的微气候,更保护着河溪的水质,为人类的户外活动提供休闲场所,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基地;河岸带也是养分管理、沉积物和水土流失控制及保护淡水资 源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与否关系到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是维护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水陆间重要的生态交错带 (ecozone),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重要的廊道(corridor )、过滤器 2008年8月6(4):121 128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6 No.4Aug.2008

河流水文特征描述

世界及中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描述 一、世界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河口附近为世界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该河流经西欧最发达的经济区----鲁尔区,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无明显的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结合西欧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经的多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为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经俄罗斯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航运价值很高。其水文特征:为内流河,靠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不大,春季径流量最大(有积雪融水补给),冰期较长。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叶尼塞河为二大地形区分界河。三条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较小),含沙量较小,冰期长,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河流:西侧水系流程短,水流急,丰富的水能,而东侧的支流路程较长,水流较缓,流入波罗的海。 刚果河:地处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几内亚湾。水文特征:水量很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多),径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流经地区植被覆盖好),无冰期,但水流急,水能丰富。刚果河两次穿越赤道,要注意流向的变化。难点:刚果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秋季(见大图册P19):刚果河南北两侧的支流分别流经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为每年的6---10月,而南半球则是9月到次年的5月,当南北半球的支流同时进入雨季时,刚果河的水量最大,所以是秋季。 尼日尔河:这条河流流程长,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有所减少,加之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径流量有所回升,但不明显(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有大片的种植园农业,灌溉水量增大)。

第三章湿地生态水文过程

第三章湿地生态水文过程 第一节湿地水文周期 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态系统之间的交错地带,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过程,创造了不同于排水良好的陆地生态系统及水生生态系统环境条件,进而影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水文过程被认为是决定各种湿地类型形成与维持,以及湿地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水文周期是湿地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格局,相关术语定义如表所示 大部分湿地的水位通常不是恒定的而是具有波动性变化特征,有些甚至是无法预期的。 ?事实上,具有显著的高、低水位差异的湿地水文周期,如河滨湿地的水文周期,通常是季节吃个饭8性或者周期性洪水脉冲造成的。

?而河口湿地通常要受径流、潮汐的双重影响,季节性的水位波动对大部分湿地而言是需要维持的特征,而不应该排除或受到控制。 第二节湿地水量预算 一、一般预算模式 湿地水文周期或湿地的水文状态,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进水与出水之间的平衡湿地水量的预算 底边将官外形,地下土壤湿地 地质和地下条件蓄水能力 二、主要计算量预算 (一)降水量:降水量通常包括降雨和降雪量。

(二)表面流 ? 通常要估算表面径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通常可以估算由于降水特别是暴雨引起的直接径流量。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对某次降水引起的进入湿地的洪 峰径流量更感兴趣。 ? 尽管对于大流域这方面的计算非常困难,但是对于面积小于80hm2的流域,可以采用“合理径流量方法”有效地预测洪峰径流量。

(三)地下水 地下水对湿地的作用因湿地的类型而异。 大部分湿地对地下水或受地下水影响很小。因为 大部分湿地通常具有透水性较差的土层,主要水源仅限于地表径流,并只通过蒸腾蒸发和地表输出散失水分。 进入、流经和流出湿地的地下水流通常采用达西定律描述。该定律认为地下水流与压力表面坡度(水力梯度)和土壤的水力传导率或透水性成正比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水文生态功能

1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水资源不足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北方常年严重缺水,南方也存在季节性缺水或水质性缺水。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大,历史上长期受人为强度干扰,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和洪涝灾害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水资源紧缺矛盾比较突出,水质日趋恶化,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湖泊水质恶化与湖泊富营养化。 长三角城市群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水体污染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研究将运用该理论,探讨安徽省大别山区森林资源变迁与水资源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长三角城市群与山区乡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从水资源角度提供核心支撑内容。 2存在问题与展望 森林的水文功能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实现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促进森林植被恢复与水资源安全的平衡,是未来现代林业或多功能林业的重要任务。由于目前对森林植被影响水资源形成过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森林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点方面还有很大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的“瓶颈”。急需开展以森林植被调控水资源形成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创新研究。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探索和认识复杂水文循环过程与机理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当前水文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的有效工具,已经在气候变化、LUCC、缺资料地区、生态水文学、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逐步提高,也将推动分布式水文模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本实验针对长三角苏南丘陵区的杉木、麻栎、毛竹林的树干液流定点观测,试验采用热扩散树干液流仪和热平衡树干液流仪,同时结合小气象站的EM50数据采集器同步测定各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杉木、麻栎、毛竹的蒸腾耗水日变化特征、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另外,通过自主研发的蒸渗仪,测定了各个林分的土壤蒸发、乔灌草的蒸散发。目的是通过研究杉木、麻栎、毛竹的树干液流速率变化情况,确定华东长三角区典型植被的蒸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介绍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介绍 摘要: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亚洲东部最典型的,保存最为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大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涵养水源服务价值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部分,占总体服务价值的6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动摇的生态功能,其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80%,而木材生产的服务价值仅占总价值的7%;由此可见,木材并不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部分,充分发展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的生态功能,才是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佳途径。本文将介绍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让大家更加了解长白山森林,并能充分发挥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关键词:长白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Daily,1997)。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体现为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与遗传性,净化大气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林产品等(Costanza,1997;Alexander,1997)。由于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片面了解,在工业革命时期,对森林生态系统采取了掠夺和破坏性经营,从而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和质量严重下降,致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衰弱,甚至消失,很大程度地威胁到人类的的安全与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ormannetal,1968)。近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国际上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东北亚最具典型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系统介绍。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功能有: (一)森林生态旅游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旅游服务价值有两方面的涵义:旅客的直接消费价值,它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服务价值的经济表现程度;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的总体价值,这一总体价值是动态的它随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资源量动态变化而变化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旅游服务功能存在其动态的潜在的价值,它随着生态资源负荷能力的生态旅游负荷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潜在的生态旅游服务价值反映了其生态系统的生态旅游负荷能力,是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服务价值的完全体现。 (二)森林生态系统林副产品服务功能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林副产品主要分8大类,分别为植物药才,动物药材,干果,食用菌,野菜,纤维及蜂蜜产品,动物肉类,动物毛皮等。长白山森林生系统林副产品的服务价值进入市场部分自1993年以后逐渐减少,提别是动物药材,动物食肉,动物毛皮。在林副产品生态服务价值中,野菜类产品最高;动物肉类次之;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干果,食用菌类等次之,动物毛皮最低。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北3大河流(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的发源地,这一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维持3大河流的流域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林副产品的减少也正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及大江大河源头之被保护策略已落到实处。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摘要:森林对降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水文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服务功能。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作用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生态过程及其机制,更重要的是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森林作用的认识,促进森林的合理保护和恢复重建。 关键词:森林;降水;植被; 水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因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直是当今林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核心要素。水作为载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分配整合了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等生态功能过程。因此水文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服务功能。森林的水文作用一般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拦截和贮存等生态过程来实现的。 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特征等。,究研表明,一定区域内,某天的降水主要取决于天气情况,其次是地形,最后是森林。据有关研究显示,各个因素对降水的影响的权重分别是:天气形势占46.3%、地形占48.1%、森林占5.6%。森林对水文效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降水来说,森林影响降水量、截流、径流等,大气降水通过森林植被,首先落在树木的叶、枝、干等树体表面,在表面张力与重力均衡时,水被吸附并积蓄在枝叶分杈处及表面。达到一定数量后,表面张力与重力失去均衡,其中一部分受重力或风力影响从树上滴落,或从叶转移到枝,再转移到树干并通过茎流或树干流而转移到林地表面;降水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未接触树体,而直接穿过林冠间隙落到林地,此量称为穿透雨。滴落量、穿透雨量之和即为林内雨量。在降雨连续某段时间内林冠上空的雨量(即林外雨量),减去林内雨量和茎流雨量,剩下部分是该段降雨时间内从树体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到大气中的雨量和降雨终止时树体表面还保留的雨量,这部分雨量称为树冠截留雨量。经过林冠、树干截留之后流下的雨水到达林地后,其中一部分被枯枝落叶吸附,随后即蒸发到大气中,这部分雨量叫做林地枯枝落叶截留雨量,另一部分透过枯枝落叶层达林地土壤。此外,部分降雨也被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而进入植物内循环。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1、森林地理特征和水文特征 1.1森林地理特征 阿尔山隶属于内蒙古兴安盟市,地处大兴安岭脊背中段,东邻呼伦贝尔,西与蒙古接壤,南至兴安盟科右前旗,北达鄂温克自治旗和新巴尔虎左旗,被科尔沁、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蒙古4大草原环抱。东西长140多km,南北长110多km.总面积7400多km2,是苗族、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十几个民族的聚居地。它位于东经119 ~121 和北纬46 ~47 之间,平均海拔1000多m,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以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这里冬季漫长,没有夏季,常年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3.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4 8.6mm左右。 1.2森林水文特征 大兴安岭阿尔山是一个火山群,火山活动造就了阿尔山举世罕见的矿泉区域,并且这里具有丰富的堰塞湖、天池和火山温泉,为阿尔山森林植被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着名的旅游胜地。而大兴安岭境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广阔,主要有盘古河、甘河、多布库尔河等,位于嫩江和黑龙江两大河流源头。整个大兴安岭水资源总储量将近161亿m3,地表水约156亿m3,由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广阔,其中大部分地表水位于森林之中,对该地区水文的形成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 1降水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根据对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降水多年数据统计显示,阿尔山森林月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分布情况为1~3月降雨或降雪量偏小,4月中下旬~5月冰雪开始融化,6月降雨量急剧增加,至7月份达到1年之中的高峰期,8月份降雨量虽有所下降,但也是1年12个月份中除7月之外最多的1个月份,9月份之后降雨量迅速减少,11月与12月降雪量处于较低水平,1月与2月是降水量最低的2个月份。 从理论层面分析,森林对垂直降雨具有一定影响,以垂直方式降落的雨水会首先落在树木的枝、干、叶等表面上,因受到树木表面重力与张力的均衡而被吸附在其上。随着降雨量的持续增加,树木表面的重力与张力会逐渐失去平衡,导致积蓄在树木表面上的水一部分蒸发到大气之中,一部分受风力等作用滴落至地面,一部分从缝隙中穿过直接降落到地面,也有一部分从树叶流入枝干,从枝干流入地面。在这一降水过程中,降水初始阶段在森林中形成的是林冠滴雨量,后期随着降雨的持续逐渐转变成树干流雨量。由于森林树木表面积蓄了大量的雨水,所以很多时候即使外界降雨停止,森林内可能还在以滴落的方式降雨。通常人们将林冠滴雨量和林冠直落雨量之和作为森林内总的降雨量。由此可见,森林对降雨,尤其是垂直降雨所发挥的截持作用,对减小雨滴对地表的冲击、缓解地表水土流失,降低洪水对地面产生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树冠层作为降雨在森林中作用的第一个层面,其对降雨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文的形成过程和作用过程,以及水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2森林枯落物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生态水文学

宁夏大学硕士生考试考查卷面纸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姓名马继梅学号12014130644 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年级2014级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方向节水灌溉 课程生态水文学 考试方式 主考教师评语 成绩 主考教师签名: 年月日 生态水文学发展进程 摘要:生态水文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上水文过程与生物动力过程的耦合机制与规律,以期实现水资源的持续管理。它是在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于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的。生态水文学作为解决现代水问题的新方式,源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考方式生态工程,以‘生态水文’为主题的论文,专著,会议成蓬勃发展之势,多种生态水文模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模拟生态水文过程"虽然生态水文学的产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有较为可靠的理论研究背景,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目前的研究仍然是处于基础理论的探求阶段,并且这个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基础理论完善以后,生态水文学可望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资源问题之一[1],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产业。从水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来看,主要是人类活动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空间[2]。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必须谋求水资源的持续利用。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概念。生态水文学一经提出,就广受人们的青睐,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水文学是实现淡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和有效工具,通过生态水文学的研究,人类有望走出水资源问题的困境[3];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水文学将是今后几年内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前沿学科[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国际水文计划第V阶段研究(UNESCO IHP-V)中也把生态水文学作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在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9个项目的研究[6]。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以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的水文机制为核心,以植物与水分关系为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涉及旱地、湿地、森林、草地、山地、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新学科,它提出在

胡慧明-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hu 摘要:如今全球水危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水文学就是在这一情况之下应运而生,并且这一理论得到了研讨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国内外都开始通过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生态水文;水环境;影响 1 水环境中生态水文过程的形成———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 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耦合作用的敏感区位于陆地水域、水陆交错带(狭义湿地)、森林和干旱区,这些区域也是进行生态水文过程综合研究的关键领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核心是生物与水分之间的关系。早期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渔业开发的角度,研究河流湖泊水文情势(包括河流水位梯度、基流、流速;湖泊水位波动和湖流等)对鱼类种群结构和功能、产量的影响。随着人类对水循环各要素过程影响的深入,特别是通过下垫面的改造和水利工程措施,影响和改变了蒸散发及地表产汇流过程;这些水文过程的生态响应也凸现出来,相关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如在水库修建和运行的过程中,因水动力学条件的改变,使得其上下游的河流生态格局和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需通过水库调度,调节水库上下游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湖泊上游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运移转化过程被改变,导致湖泊的水文过程和环境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湖泊环境在恶化。在当前湖泊的综合治理过程中,从生态水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水调度等相关措施,调整湖泊的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结构,已成为湖泊综合治理中的一个新视角。国内外从湿地的生态过程、水系统与水过程等方面对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开展了大量研究;当前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湿地植物对积水环境的适应机制; (2)水分有效性和水分状况对湿地植物的分布和湿地植被组成的定量影响; (3)湿地植物对所栖湿地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4)水质(化学成分)对湿地植物分布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水资源涵养服务流量过程研究

第25卷第4期自然资源学报Vol.25N o.4 2010年4月J OURN AL O F N ATURAL RES OU RCES Apr.,2010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流量过程研究 李士美1,2,谢高地1,张彩霞1,2,盖力强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基于多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了亚热带5种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流量过程。 结果表明,里骆杉木林、西江坪常绿阔叶林的年内林冠截留量曲线呈现单峰型,而宜山龙桥的3 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量曲线则呈双峰型。5种森林生态系统累积林冠截留价值的过程 曲线基本一致。里骆杉木林和西江坪常绿阔叶林的水文调节量变幅较大,而龙桥3种类型的年 内水文调节量变幅较小。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月平均水文调节量依次为西江坪常绿阔叶林> 里骆杉木林>龙桥柠檬桉马尾松混交林>龙桥马尾松林>龙桥杉木林。5种森林生态系统水 资源供给功能过程曲线呈现与水文调节功能曲线相似的规律,对应的月平均水资源供给量分别 是751.92、486.92、332.08、210.50、65.92m3/(hm2?月)。运用影子价格法计算了累积林冠截 留价值、累积水文调节价值和累积水资源供给价值。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月水文调节量和月 水资源供给量与月降水量的回归方程。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流量;水量平衡法;亚热带森林;水源涵养 中图分类号:S718.56;Q1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4-0585-09 森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降水再分配,从而有效涵蓄水分、调节径流的功能。水源涵养服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1-3]。在全球森林的1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森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占两项,即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1]。一些研究者针对不同区域,对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进行了专题研究[4-8]。然而,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评价中大多是基于年降水、蒸散、径流等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缺乏对森林水源涵养服务流量过程和其价值累积过程的分析研究。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水源涵养服务产生的大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建立了各自然地带的森林水文站和生态站,如海南岛尖峰岭水文生态站,广西农大龙胜、宜山、田林、岑溪人工林和天然林水文综合观测场等[9]。这些台站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流量过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选取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以广西龙胜县、宜山县两地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年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水源涵养服务流量年内演变特征,比较分析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和不同地理区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差异性,以增进对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形成机理的认识,以期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科学性。 收稿日期:2009-03-13;修订日期:2010-02-0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0410)。 第一作者简介:李士美(1981-),男,山东郓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E-mail:li_shimei @https://www.360docs.net/doc/54428317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