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病理与溶血机理

合集下载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血红蛋白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遗传性血液疾病,特征在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分子结构异常,导致负责运输氧气的功能受损。

血红蛋白病被分为若干种类型,包括珠蛋白异常症、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红细胞病、蚕豆病、第一型肺源性肺曲霉病等等。

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1. 珠蛋白异常症珠蛋白异常症是一组致病性基因突变引起的血液疾病,主要包括珠蛋白α异常症和珠蛋白β异常症。

珠蛋白α异常症常见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主要是由缺失或突变造成的珠蛋白α链数量不足,导致缺氧和贫血。

珠蛋白β异常症则是由突变引起的珠蛋白β链结构异常,造成了类似的症状。

2. 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是由珠蛋白β链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常见遗传性疾病。

在地中海地区较为流行。

地中海贫血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种类型。

重型地中海贫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异常,造成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寿命短并最终产生游离溶血珠蛋白所致的严重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也有可能会造成轻微的溶血性贫血,但患者症状通常相对较轻。

3. 遗传性红细胞病遗传性红细胞病主要是由因染色体上β和δ-β基因变异所造成。

这些基因在未突变时编码珠蛋白β链的前体产物。

改变基因的方式是使产生的蛋白质具有不寻常或不正确的氨基酸序列。

这些异常蛋白阻碍血红蛋白分子互相连接的过程,从而影响氧气运输功能。

遗传性红细胞病包括类地中海贫血、海马状红细胞病、CBF β突变引起的血小板异常性白血病等。

4. 蚕豆病蚕豆病是由含有蚕豆素的植物如苜蓿、蚕豆、豌豆等引起的一种缺乏葡萄糖-6-磷酸去氢酶(G6PD)的病。

G6PD酶负责红细胞内有钩带结构的保护以及抵御氧化应激等功能。

G6PD缺乏则会导致键头细胞破坏和红细胞急性溶解。

蚕豆病通常表现为轻度溶血性贫血、黄疸和胰腺炎。

5. 第一型肺源性肺曲霉病第一型肺源性肺曲霉病是由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缺陷引起的免疫紊乱性疾病,它能使肺部免疫细胞异常反应,导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渗出和血液中IL-5和IL-13等炎性因子的增加,从而清除真菌同样会释放过多的IgE和IgG抗体等免疫球蛋白,并通过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对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和致炎细胞,促进肺组织的破坏,进而增加患者的血红蛋白病发生率。

血红蛋白病概述

血红蛋白病概述

血红蛋白病概述……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血液病。

临床可表现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因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高或减低而引起组织缺氧或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所致紫绀。

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分子量64,000,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

血红素由原卟啉与亚铁原子组成,每一个珠蛋白分子有二对肽链,一对是α链,由14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较多组氨酸,其中α87位(即F8)组氨酸与血红素铁的结合,在运氧中具重要生理作用。

另一对是非α链,有β、γ、δ、ξ(结构与α链相似)及ε5种;后2种与α链、γ-链分别组成胚胎早期(妊娠3月以内)血红蛋白、HbGower-1(ζ2ε2)、HbGower-2(α2ε2)、HbPortland(ζ2γ2)。

β链含146个氨基酸残基、β93半胱氨酸易被氧化产生混合二硫化物及其它硫醚类物质,可降低血红蛋白稳定性。

δ链亦由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仅10个氨基酸与β链不同。

由于δ链中第22位丙氨酸置换了β22谷氨酸,第116位精氨酸置换了β116组氨酸,因此δ链的正电荷大于β链,HbA2(α2δ2)等电点升高,电泳时靠近负极。

γ链虽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但与β链有39个氨基酸不同,且含有4个异亮氨酸,为α、β与δ链所缺如,因此可用分析异亮氨酸方法以测定HbF(α2γ2)含量。

正常人有二种γ链、Gr-r136为甘氨酸,Ar-r136为丙氨酸,说明控制γ链生物合成的基因位点不止一个。

初生时Gr与Ar的比例是3∶1,儿童和成人二者之比为2∶3。

每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连接,构成一个血红蛋白单体。

人类血红蛋白是由二对(4条)血红蛋白单体聚合而成的四聚体。

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珠蛋白结构略有不同,但血红素均相同。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由氨基酸顺序排列的肽链结构称为血红蛋白的一级结构。

3.1分子病 - 血红蛋白病(讲课用).1

3.1分子病 - 血红蛋白病(讲课用).1

二 血红蛋白的结构
血红蛋白的一、 二级结构: 氨基酸排列顺序 及多肽链螺旋
类α链:(α、 ζ )141个氨基 酸
类β链:(β、 δ、γ、ε) 146个氨基酸
血红蛋白α链, α螺旋结构。
血红蛋白 β链
二 血红蛋白的结构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
三 血红蛋白的类型
成人Hb :Hb A 22 97~98%
同,α链合成部分或完全受到抑制,导致不同类型的 地贫。
若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一个α基因(/α-)为 α+地贫,α链合成减少。 若一条染色体上两个α基因均缺失( /--) 为α0地贫,α链不能合成。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地中海贫血是由于
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缺陷,使某种珠蛋白肽链的
合成受到抑制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症。根据受影
一)单个碱基的替代(占90%) 1、错义突变 是由于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导致由特定三联体 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 例: HbS
2、无义突变
原密码子→终止密码→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例:Hb Mckees-Rock 145
Hb A Hb McKees-Rock
DNA 144 145 146 147 AAG UAU UCG UAA AAG UAA
α珠蛋白Gene 簇
7个基因,定位于——16p13
5`-ζ -ψζ -ψα 1 - ψ α2 -α2 -α1-θ - 3`
β珠蛋白Gene簇
6个基因,定位——11p15
5`-ψβ2 -ε- Gγ- Aγ-ψβ1 -δ -β -3`
珠蛋白基因簇
16p13.33-p13.11
珠蛋白基因簇: 11p15.5
89 90 96 97 98
AGUGAGCUGCAC GUG ----丝—谷—亮—组—缬----(91-95缺失,后面氨基酸

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包括珠蛋白结构异常即异常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和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两大类。

异常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

异常血红蛋白病是因为珠蛋白链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其功能和理化性质异常的一组结构性血红蛋白病。

目前已发现近700 种变异型血红蛋白,其中绝大部分为单个氨基酸替代,很少一部分为双氨基酸替代、缺失、插入、融合及链延伸所致。

我国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发病率约为0.29%,已发现70 余种变异型血红蛋白,分布于几十个民族。

大多数变异型血红蛋白不伴有功能异常,临床上也无症状。

异常血红蛋白病可根据功能特点或结构变化加以分类。

异常血红蛋白理化性质改变,可表现为溶解性降低形成聚集体(如血红蛋白S)、氧亲和力变化、形成不稳定血红蛋白或高铁血红蛋白等。

一、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本病主要见于非洲和非裔黑人。

血红蛋白S(HbS)的变异是β 链第6 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其遗传学基础是β 基因第6 编码子的胸腺嘧啶替换为腺嘌呤(即GTG→GAG)。

纯合子状态的患者红细胞内HbS 浓度高,HbS 的氧亲和力降低,脱氧HbS易于形成螺旋状多聚体,使红细胞变形为镰状,称为镰变(sickling)。

镰状细胞膜僵硬,变形性降低,造成以下病理现象或临床表现:①溶血:因镰变及切变力诱发红细胞在循环中破坏,造成血管内溶血。

镰状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和捕获,造成血管外溶血。

患者在刚出生时,因血红蛋白F 比例高,镰变现象不明显,3~4 个月后才出现贫血及黄疸,6 个月后可见脾大。

②血管阻塞:镰状细胞变形性降低,粘度增加,在微循环内淤滞,造成血管阻塞及受累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血管阻塞有急性发作和慢性进展两种形式。

前者表现为急性发生的骨痛、胸痛和(或)腹痛,称为血管阻塞“危象”,常在病程中反复出现。

其他急性血管阻塞表现还有手足综合征和脑卒中等。

血红蛋白病是怎么回事?

血红蛋白病是怎么回事?

血红蛋白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血红蛋白病的病理病因,血红蛋白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血红蛋白病病因*一、病因:由多种原因造成,暂无定论。

*二、发病机制: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分子量64,000,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

血红素由原卟啉与亚铁原子组成,每一个珠蛋白分子有二对肽链,一对是α链,由14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较多组氨酸,其中α87位(即F8)组氨酸与血红素铁的结合,在运氧中具重要生理作用。

另一对是非α链,有β、γ、δ、ξ(结构与α链相似)及ε5种;后2种与α链、γ-链分别组成胚胎早期(妊娠3月以内)血红蛋白、HbGower-1(ζ2ε2)、HbGower-2(α2ε2)、HbPortland(ζ2γ2)。

β链含146个氨基酸残基、β93半胱氨酸易被氧化产生混合二硫化物及其它硫醚类物质,可降低血红蛋白稳定性。

δ链亦由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仅10个氨基酸与β链不同。

由于δ链中第22位丙氨酸置换了β22谷氨酸,第116位精氨酸置换了β116组氨酸,因此δ链的正电荷大于β链,HbA2(α2δ2)等电点升高,电泳时靠近负极。

γ链虽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但与β链有39个氨基酸不同,且含有4个异亮氨酸,为α、β与δ链所缺如,因此可用分析异亮氨酸方法以测定HbF(α2γ2)含量。

正常人有二种γ链、Gr-r136为甘氨酸,Ar-r136为丙氨酸,说明控制γ链生物合成的基因位点不止一个。

初生时Gr与Ar的比例是3∶1,儿童和成人二者之比为2∶3。

每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连接,构成一个血红蛋白单体。

人类血红蛋白是由二对(4条)血红蛋白单体聚合而成的四聚体。

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珠蛋白结构略有不同,但血红素均相同。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由氨基酸顺序排列的肽链结构称为血红蛋白的一级结构。

肽链中的氨基酸可分为亲水的极化氨基酸(其侧链为羧基、氨基),与非极化的氨基酸(其侧链是芳香族)。

肽链中的各种氨基酸的侧链相互拉紧形成α螺旋,螺旋形节段间由短而非螺旋形节段相连。

血红蛋白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血红蛋白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血红蛋白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血红蛋白病是一类以红细胞数量及/或形态异常,导致氧运输能力降低,引起贫血、组织和器官缺氧的遗传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是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其正常的氧输运和释放。

血红蛋白病具有高度遗传性和异质性,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万患者。

其常见类型主要包括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等。

1. 血红蛋白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学血红蛋白病是由于血红蛋白复合物发生了异常,从而影响到了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严重地影响了氧输送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分子由四个多肽链组成:两个α链和两个β链或相当数量的其他类型的链。

α链采用4-氧代胆固醇基团进行化学修饰,从而在其内部具有表面的极性和其他关键的化学特性。

然而,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遗传变化,这些肽链之一和/或合并的一种情况下,Hb分子的结构可能发生不正常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其氧输送和释放功能。

在血红蛋白病中,血红蛋白分子的不同部分会发生不同类型的缺陷,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α-或β-链的半胱氨酸能够形成交替排列,其蛋白质分子以癌细胞的骨架为基础,从而形成一些类似“保护性套”代谢物,在离子浓度或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释放出形式不同的缺陷,这些突变的肽链对血红蛋白质检测的影响可能极高。

2. 血红蛋白病的表型血红蛋白病的表型可见于临床表现、生化基因学和遗传学等方面。

镰状细胞贫血是最常见的血红蛋白病之一,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β-型链中某一个氨基酸的单个变异,形成的单体可以聚集成一系列线条状的高分子,进一步聚集成纤维。

这种变异的单体对氧含量和离子含量的反应非常敏感,会导致红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进而形成镰状细胞,这种细胞的动力学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病情的严重度和临床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还可能导致肝脾肿大、心血管功能障碍、骨骼系统功能异常等等问题。

而地中海贫血是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红蛋白病,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由于HbA链的表达缺陷或完全缺失所导致,患者的氧输送系统功能受到了重大的影响,会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终将导致器官功能退化。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血红蛋白病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而导致。

在人体内,血红蛋白是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

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病由于不同的基因突变而引起,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释放,造成各种临床表现。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血红蛋白病及其分子机制。

1. 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红蛋白病,主要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突变引起。

在正常情况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编码的β-地中海贫血链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时,会导致β-地中海贫血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突变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的氧气结合能力降低,造成贫血等症状。

2. 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是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一种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在氧气缺乏的情况下发生聚集,使红细胞变形成为镰状。

这种变形使得红细胞在血管内变得僵硬和粘稠,容易堵塞血管,导致组织缺氧和疼痛。

此外,由于镰状细胞的寿命较短,患者会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

3. β-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另一种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这种突变会导致β-地中海贫血链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造成β-地中海贫血链的不足。

由于β-地中海贫血链的不足,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贫血等症状。

4. α-地中海贫血α-地中海贫血是由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在正常情况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编码的α-地中海贫血链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时,会导致α-地中海贫血链的合成受到抑制,造成α-地中海贫血链的不足。

这种不足会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贫血等症状。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病具有不同的分子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可以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人类血红蛋白病性状的分子机制分析

人类血红蛋白病性状的分子机制分析

人类血红蛋白病性状的分子机制分析人类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或数量异常。

在全球范围内,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寻找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一项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们将对人类血红蛋白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系统的探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存在于红细胞中,起着运输氧气的作用。

血红蛋白分子由两个不同类型的聚合物链组成,即α链和β链。

在人类血红蛋白病中,这两个链中任意一个的结构发生突变,都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异常。

这些突变可以分为两类:1.使血红蛋白分子数量减少,2.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类突变的代表性疾病为地中海贫血症,这是一种由α链缺陷引起的疾病。

地中海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中α链的数量减少,则β链过多而不能正常结合,于是形成了一个含有过量β链的血红蛋白分子,即HbH。

而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条α链的存在,不足以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于是形成含有β链的血红蛋白分子,即HbBart。

这两者都是血红蛋白分子的异常产物,并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一些问题。

第二类突变的代表性疾病为镰状细胞贫血症,这是一种由β链缺陷引起的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分子能够在低氧条件下形成紧密结合的线性构象。

但在镰状细胞贫血症中,β链的一个氨基酸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在低氧条件下形成一个富含疏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的极化位点,从而迫使血红蛋白分子聚合成一个螺旋形的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红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变得非常脆弱,容易携带形成一些质量巨大的聚合物,形成镰状细胞,使得患者弱不禁风,容易患病。

尽管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但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此问题,探索治疗的新途径。

例如,在地中海贫血症中,一种药物叫氢氨基尿嘧啶(Hydroxyurea),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少β链的过度制造和提高α链的产生,从而减少HbH和HbBart的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蛋白病的分子病理与溶血机理
……
异常血红蛋白病种类繁多,临床症状多样化,但归纳其结构变异所导致功能异常,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类:
1.因分子内部氨基酸替代所产生的异常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子内部为非极性氨基酸,在血红蛋白分子中构成血红素与珠蛋白链的接触,肽链螺旋段间的接触及血红蛋白单体间的接触,如被不同理化性质的氨基酸替代,会影响分子的构型和稳定性。

此类异常血红蛋白包括血红蛋白M(HbM),不稳定血红蛋白(UHb)和氧亲和力改变的血红蛋白。

(1)HbM:肽链中与血红素铁原子连接的组氨酸被酪氨酸所替代,最常见的是E7或F8的组氨酸为酪氨酸所替代,酪氨酸酚基上的氧与血红素的铁原子构成离子键,使铁原子呈稳定的高铁状态,影响血红蛋白的正常释氧功能,使组织供氧不足,出现紫绀及红细胞增多。

高铁血红素并易与珠蛋白链分离,使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稳定而发生溶血。

(2)UHb:肽链中与血红素紧密结合的氨基酸发生替代或缺失,影响肽链的立体结构或减弱与血红素的结合力,形成UHb分子。

水易进入血红蛋白袋内,使亚铁血红素氧化为高铁血红素;β第93位半胱氨酸的硫氢基被氧化,产生硫化物,形成硫化血红蛋白,使珠蛋白链与血红素分离。

游离珠蛋白链在37℃即不稳定,
四聚体易解离为单体,在红细胞内聚集沉淀,形成包涵体,使细胞膜僵硬,通过微循环时往往导致膜部分丧失,最终变为球形红细胞,在脾脏阻留而破坏。

2.因分子外部氨基酸替代所产生的异常血红蛋白种类很多,一般均对分子构型、功能和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HbE是β链第26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替代。

因谷、赖两种氨基酸理化性质相同,其替代位置虽在α1β1接触面上,但对血红蛋白分子的稳定性和功能影响不大。

这类异常血红蛋白中少数可产生溶解度改变,如HbS和HbC均由于其分子外部形状或电荷改变,缺氧时溶解度降低;HbS聚合为螺旋状体,扭曲成镰刀形纤维;而HbC聚合为一种副结晶;两者均使细胞膜变硬,难以通过微循环,丧失部份红细胞膜,形成球形红细胞,在脾窦内阻留溶破。

β-海洋性贫血患者,过剩的α肽链形成多聚体,引起红细胞膜损害,致使大量幼红细胞无效生成。

α海洋性贫血,过剩的β及γ链形成HbH(β4)或HbBart(γ4)。

HbH是一种不稳定血红蛋白,HbH包涵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使膜对阳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钾盐与水逐渐从红细胞内渗透至细胞外。

缺钾红细胞寿命缩短,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导致溶血。

Hb Bart对氧亲和力增高,造成组织缺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