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光通信行业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光通信行业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企业A
针对光通信设备高成本的问题,企业A通过自主研发新型光器件,降低了设备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设备性能稳定性,成功打入中低端市场,实现了商业价值。
企业B
面对光通信网络部署复杂的问题,企业B推出了一款智能化的光网络部署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配置和管理,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网络部署效率,赢得了客户的青睐。
光通信行业概述
02
随着光通信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可能会攻击光通信网络,窃取数据或破坏网络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问题
光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技术战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
光通信行业的痛点分析
03
技术瓶颈是光通信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包括光器件、光模块、光系统等技术难题。
详细描述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光通信行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原材料、生产、研发等方面的成本不断攀升,使得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提高售价来缓解成本压力。
总结词
市场竞争是光通信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变化快速。
详细描述
光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市场格局变化快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市场重新洗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取得优势,是光通信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解决痛点的措施
04
VS
技术创新是解决光通信行业痛点的关键途径,通过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升光通信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
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光学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学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学通信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学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光学通信技术基于光传输信息的原理,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隐蔽性高等优点,在如今的信息传输领域中备受人们青睐。

那么,光学通信技术的发展史究竟是如何的呢?它又将会朝着何方向发展呢?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光通信技术,英文名为 Optical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进行通信。

早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就已经探讨了光的传播问题,而到了公元17世纪,荷兰学者胡克(Hooke)首次提出了光传输信息的想法。

但是光学通信技术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出现。

最早的光传输技术使用的是红外线,但由于传输效果不佳等问题,后来逐渐被激光技术所取代。

1960年代,激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

1977年,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在美国正式开通,标志着光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数据通信需求的增长,光学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LED(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光的传输距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光通信技术逐渐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数据传输领域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2. 光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光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间的远距离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高速网络传输、移动通信、电视直播等领域。

(1)在城市间的远距离通信中,光纤的传输速度快,数据量大,传输距离远,既避免了传输过程中发生传输错误的可能性,又可满足高速数据通信需求。

(2)在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高速网络传输中,由于网站、视频、文件等数据量的巨大,光通信技术的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充分发挥。

而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网络通信带宽提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光通信技术也会在这个领域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3)在移动通信中,光学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传输,在保障高速数据流量的同时,还能大大降低网络拥塞率,并为未来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打下基础。

光通信和光模块

光通信和光模块

光通信和光模块一、光通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光通信是指利用光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它是一种高速、大容量、低损耗的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电视、电话等领域。

光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光纤出现阶段: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光纤,但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应用范围有限。

2. 光纤商业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光纤开始被商业化应用。

3. 光网络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需求不断增加,光网络逐渐成为主流。

4. 全光网络阶段:21世纪初期,全光网络开始普及,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信网络。

二、光模块的概念及分类光模块是指将激光器、探测器、调制器等元件封装在一起形成的集成组件。

它是光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光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根据不同的封装方式和功能,光模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激光器模块:将激光器封装在一起,用于发送光信号。

2. 探测器模块:将探测器封装在一起,用于接收光信号。

3. 光电转换模块:将激光器和探测器封装在一起,用于实现光电转换。

4. 调制器模块:将调制器封装在一起,用于调制发送的光信号。

三、常见的光模块及其应用1. 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模块:是一种小型化、高速率、可插拔式的光纤收发器。

它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企业网络、存储网络等领域。

2. QSFP(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模块:是一种四通道高速率、可插拔式的光纤收发器。

它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

3. CFP(C Form-factor Pluggable)模块:是一种大型化、高速率、可插拔式的光纤收发器。

它主要应用于光网络、数据中心等领域。

4. XFP(10 Gigabit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模块:是一种小型化、高速率、可插拔式的光纤收发器。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摘要:本文针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展开研究,分别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一些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了介绍。

1、导言目前,在实际运用中相当有前途的一种通信技术之一,即光纤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化通信非常重要的支柱。

作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变为当今信息社会中各种多样且复杂的信息的主要传输媒介,并深刻的、广泛的改变了信息网架构的整体面貌,以现代信息社会最坚实的通信基础的身份,向世人展现了其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光纤通信技术在全球问世以来,整个的信息通讯领域发生了本质的、革命性的变革,光纤通信技术以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以光纤硬件作为信息传输媒介,因为信息传输频带比较宽,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信达到了高速率和大容量,且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还有抗电磁干扰和不易串音等一系列优点,从而备受通信领域专业人士青睐,发展也异常迅猛。

2、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近十几年来,光纤通信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的新技术也不断被发掘,大大提高了传统意义上的通信能力,这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是指把光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波,以光纤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将信息进行点对点发送的现代通信方式。

光纤通信技术的诞生及深入发展是信息通信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光纤通信技术从理论提出到工程领域的技术实现,再到今天高速光纤通信的实现,前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光纤通信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当时研制的光纤损耗高达400分贝/千米,后来,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提出,在理论上光纤损耗能够降低到20分贝/千米,然后,日本紧接着研制出通信光纤的损耗是100分贝/千米,康宁公司基于粉末法研制出了损耗在20分贝/千米以下的石英光纤,到最近的掺锗石英光纤的损耗降低至0.2分贝/千米,已经接近了石英光纤理论上提出的损耗极限。

光纤发展历程

光纤发展历程

光纤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信息传输速度的不断追求,光纤作为一种高速、大容量、低损耗的传输介质,逐渐成为信息通信领域的主要选择。

下面将从光纤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介绍光纤的发展过程。

1. 光纤的起源光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的光纤通信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发明家Narinder Singh Kapany首次提出了光纤的概念,并成功实现了光信号的传输。

这标志着光纤通信技术的诞生。

2. 单模光纤的诞生1966年,著名物理学家Charles Kao在英国提出了用玻璃制成光纤的概念,并预言了光纤的潜力。

他的研究表明,纯净的玻璃可以用于传输光信号,并且光的损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发现奠定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

3. 多模光纤的发展196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Robert Maurer、Donald Keck和Peter Schultz成功制备出了第一根多模光纤。

多模光纤的核心直径较大,可以容纳多个光信号同时传输,因此具有较大的带宽。

这一突破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得以实际应用,开启了光纤通信的时代。

4. 单模光纤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通信速度和传输距离要求的不断提高,单模光纤逐渐取代了多模光纤成为主流。

单模光纤的核心直径较小,只能容纳单个光信号传输,因此具有更低的色散和损耗,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5. 光纤通信的商业化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光纤通信技术开始商业化应用。

197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率先建立了光纤通信网络,用于电话和数据传输。

之后,光纤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长途电话传输、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等领域。

6. 光纤通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纤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1988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光纤放大器,增强了光信号的传输能力。

1992年,全光网络技术实现了全光通信的梦想,使光纤通信的传输速率达到了Gb/s级别。

7. 光纤通信的现状和未来光纤通信已经成为主流的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

论文

论文

第一章光前通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1探索时期的光通信原始形式的光通信:中国古代用“烽火台”报警,欧洲人用旗语传递信息。

1880年,美国人贝尔(Bell)发明了用广播作载波传送语音的“光电话”。

贝尔光电话是现代通信的雏型。

1960年,美国人梅曼(Maiman)发明了第一台红包是激光器,给光通信带来了新的希望。

激光器的大名呵应用,使沉睡了80年的光通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He-Ne激光器呵CO2激光器进行了大气激光器通信试验。

由于找到了稳定可靠呵低损耗的传输介质,对光通信的研究曾一度走进了低潮。

1.2现在光纤通信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念的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Optical Fiber)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呵技术途径,奠定了现代光通信的基础。

指明通过“原材料的提纯制造出适合于长距离通信使用的低损耗光纤”这一发展方向。

光纤通信发明家高锟(左)1998年在英国接受IEE授予的奖章1970年,光纤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1970年,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研制成功损耗20dB/km的石英光纤。

吧光纤通信的研究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1972年,康宁公司高纯石英多模光纤损耗降低到4dB/km。

1973年,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的光纤损耗降低到2.5dB/km。

1974年降到1.1dB/km。

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NTT)公司将光纤损耗降低到0.47dB/km(波长1.2μm)。

在以后的10年中,波长为1.55μm的光纤损耗:1979年是0.20dB/km,1984年是0.157dB/km,1986年是0.154dB/km,接近了光纤最低损耗的理论极限。

1970年,光纤通信用光源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日本电气公司(NEC)和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镓铝砷(GaAl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下面将从三个阶段来介绍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中国光纤通信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由于国际形势复杂,中国面临着对外通信受限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局面,中国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并在1974年成功研制出了最早的光纤传输系统。

这标志着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起步阶段。

在1980年代,中国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8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国产化光纤预制棒,实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本土化。

同时,中国也开始建设光纤通信网络,实现了国内光纤通信的初步覆盖。

这一阶段的发展为后续的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进入1990年代,中国光纤通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92年,中国光纤通信网络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建设的高潮,国内第一条全光纤通信干线投入使用。

这标志着中国光纤通信网络开始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在2000年代,中国光纤通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

2001年,中国首次实现了全国光纤通信网络的覆盖,全面推进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光纤通信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城市中得到普及,而且逐渐延伸至农村地区。

中国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光纤通信进入了创新发展的阶段。

201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根光纤光子晶体光缆,实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

光子晶体光缆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大的传输容量,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2010年代,中国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光纤通信网络不仅在城市中得到普及,而且逐渐延伸至乡村和偏远地区。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光纤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物联网、云计算等,进一步拓展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现状_论文[1]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现状_论文[1]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现状【内容摘要】光纤通信符合了高速度、大容量、高保密等要求,但是,光纤通信能实际应用到人类传输信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中经历了很多技术难关,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光纤通信才能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光源及传输介质、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来展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光纤光缆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光纤通信系统【正文】光自身固有的优点注定了它在人类历史上充当不可忽略的角色,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优点也越来越突出。

光纤通信是将要传送的图像、数据等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

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频率高得多,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波导管的损耗低得多,因此相对于电缆通信或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将优点突出的光纤通信真正应用到人类生活中去,和很多技术一样,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形成(一)、早期的光通信光无处不在,这句话毫不夸张。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光传递信息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打手势是一种目视形式的光通信,在黑暗中不能进行。

白天太阳充当这个传输系统的光源,太阳辐射携带发送者的信息传送给接收者,手的动作调制光波,人的眼睛充当检测器。

另外,3000多年前就有的烽火台,直到目前仍然使用的信号灯、旗语等都可以看作是原始形式的光通信。

望远镜的出现则又极大地延长了这类目视形式的光通信的距离。

这类光通信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它们能够传输的容量极其有限。

近代历史上,早在1880年,美国的贝尔(Bell)发明了“光电话”。

这种光电话利用太阳光或弧光灯作光源,通过透镜把光束聚焦在送话器前的振动镜片上,使光强度随话音的变化而变化,实现话音对光强度的调制。

在接收端,用抛物面反射镜把从大气传来的光束反射到硅光电池上,使光信号变换为电流传送到受话器。

光电话并未能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实际的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光源和传输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通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06007235 方云龙光通信的历史:
原始形式的光通信是通过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报警,欧洲人用旗语传送信息。

1880年,美国人贝尔(Bell)发明了用光波作载波传送话音的“光电话”。

贝尔光电话是现代光通信的雏型。

1960年,美国人梅曼(Maiman)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给光通信带来了新的希望。

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使沉睡了80年的光通信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念的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Optical Fiber)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奠定了现代光通信——光纤通信的基础。

通过“原材料的提纯制造出适合于长距离通信使用的低损耗光纤”这一发展方向。

1970年,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研制成功损耗20dB/km的石英光纤。

把光纤通信的研究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1973 年,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的光纤损耗降低到2.5dB/km。

1974 年降低到1.1dB/km。

1976 年,日本电报电话(NTT)公司将光纤损耗降低到0.47 dB/km(波长1.2μm)。

在以后的10 年中,波长为1.55 μm的光纤损耗:1979 年是0.20 dB/km,1984年是0.157 dB/km,1986 年是0.154 dB/km,接近了光纤最低损耗的理论极限。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日本电气公司(NEC)和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镓铝砷(GaAl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短波长)。

虽然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但它为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 年,贝尔实验室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10万小时。

1979年美国电报电话(AT&T)公司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成功发射波长为1.55 μm的连续振荡半导体激光器。

1976 年,美国在亚特兰大(Atlanta)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

1980 年,美国标准化FT - 3光纤通信系统投入商业应用。

1976 年和1978 年,日本先后进行了速率为34 Mb/s的突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以及速率为100 Mb/s的渐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

1983年敷设了纵贯日本南北的光缆长途干线。

随后,由美、日、英、法发起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TAT-8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8年建成。

第一条横跨太平洋TPC-3/HAW-4 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9年建成。

从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展开,促进了全球通信网的发展。

现状:
目前国内光纤光缆的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

特种光纤如FTTH(光纤到户)用光纤仍需进口,但总量不大,国内生产光纤光缆价格与国际市场没有差别,成本无法再降,已经是零利润,在国际市场没有太强竞争力,出口量很小。

二十年来的光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和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这两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今天,40Gbps的光通信系统得到广泛商用。

作为新一代光网络的领军技术,40G商用大门的开启,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同时,还为ROADM、先进光调制技术、超强EFC等新技术的应用赢得了市场发展空间,并为全光网的演进、升级创造了条件。

不过,这只是40Gbps的一个开始,要承担起未来传输主力的重任,40G还需要很多路要走。

现在对40Gbps,乃至更高速率的100Gbps而言,光学硬件的发展是关键,同时还必须与其他光通讯技术协同发展,包括复杂的调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并行接口、主动追踪和补偿技术,这些条件
对光通讯硬件产品提出了比以往更加高的要求。

不过可以期待的是,40G网络部署将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在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降低40G的成本,让更多的用户接受它。

2010年6月10日, 阿尔卡特朗讯推出其第一套采用下一代相干通信技术的单载波100Gbps光传输板卡。

阿尔卡特朗讯表示已经有20多家运营商正在测试他们的100Gbps传输系统。

根据Lightreading的报道,思科,NEC, Infinera, 诺基亚西门子以及中国的华为都在准备推出100Gbps商用系统。

据称华为的100Gbps系统推出会放在2011年。

阿尔卡特朗讯今天的宣布预料将会大大刺激100Gbps设备市场的竞争态势。

光纤通信技术的趋势及展望
目前在光通信领域有几个发展热点即超高速传输系统、超大容量WDM系统、光传送联网技术、新一代的光纤、IPoverOptical以及光接入网技术。

(一)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目前10Gbps、4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中国也已开始大量应用。

但是,10Gbps、4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40Gbps系统的要求,需要实际测试,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

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

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WDM)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二)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率低于1%,还有99%的资源尚待发掘。

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级光纤上传送,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这就是波分复用(WDM)的基本思路。

基于WDM应用的巨大好处及近几年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驱动,波分复用系统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全球实际铺设的WDM系统已超过3000个,而实用化系统的最大容量已达320Gbps(2×16×10Gbps),美国朗讯公司已宣布将推出80个波长的WDM系统,其总容量可达200Gbps(80×2.5Gbps)或400Gbps(40×10Gbps)。

实验室的最高水平则已达到2.6Tbps(13×20Gbps)。

预计不久的将来,实用化系统的容量即可达到1Tbps的水平。

(三)实现光联网
上述实用化的波分复用系统技术尽管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基本上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

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实现类似SDH在电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的话,无疑将增加新一层的威力。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光光联网既可以实现超大容量光网络和网络扩展性、重构性、透明性,又允许网络的节点数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互连任何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

由于光联网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预研,特别是美国国防部预研局(DARPA)资助了一系列光联网项目。

光联网已经成为继SDH 电联网以后的又一新的光通信发展高潮。

建设一个最大透明的、高度灵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国家骨干光网络,不仅可以为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JJ)奠定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也对我国下一世纪的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腾飞以及国家的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开发新代的光纤
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在适应上述超高速长距离传送网络的发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开发新型光纤已成为开发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为了适应干线网和城域网的不同发展需要,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

其中,全波光纤将是以后开发的重点,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从长远来看,BPON技术无可争议地将是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从当前技术发展、成本及应用需求的实际状况看,它距离实现广泛应用于电信接入网络这一最终目标
还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五)IPoverSDH与IpoverOptical
以lP业务为主的数据业务是当前世界信息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而能否有效地支持JP业务已成为新技术能否有长远技术寿命的标志。

目前,ATM和SDH均能支持lP,分别称为IPoverATM和IPoverSDH两者各有千秋。

但从长远看,当IP业务量逐渐增加,需要高于2.4吉位每秒的链路容量时,则有可能最终会省掉中间的SDH层,IP直接在光路上跑,形成十分简单统一的IP网结构(IPoverOptical)。

三种IP传送技术都将在电信网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网络的不同部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历史作用。

但从面向未来的视角看。

IPoverOptical将是最具长远生命力的技术。

特别是随着IP业务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导业务后,这种对JP业务最理想的传送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网络特别是骨干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六)解决全网瓶颈的手段一光接入网
近几年,网络的核心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交换,还是传输都己更新了好几代。

不久,网络的这一部分将成为全数字化的、软件主宰和控制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网络,而另一方面,现存的接入网仍然是被双绞线铜线主宰的(90%以上)、原始落后的模拟系统。

两者在技术上存在巨大的反差,制约全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光接入网技术。

因为光接入网有以下几个优点:(1)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故障率;(2)配合本地网络结构的调整,减少节点,扩大覆盖;(3)充分利用光纤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4)建设透明光网络,迎接多媒体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