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 大脚美学

合集下载

对话俞孔坚——大脚走向生态城市

对话俞孔坚——大脚走向生态城市
的天 然 的 “ 脚 ” 文 化 。 他 认 定 ,这 才是 今天 普 通 大 众 所 欢 迎 的 。 大
院 院 长 。8 获 得 美 国 景 度 观 设 计 师 协 会 设 计 大 奖 杰 出设 计 奖 ;2 获 得 世 度 界 建 筑 节 世 界 最 佳 景 观
奖 ;2 0 年 获 第 1 届 全 04 0 国 美术 作 品展 览金 奖 ;
大 学 建 筑 与 景 观 设 计 学
他 看 来 ,在 旧的 美 学 和 旧 的价 值 观指 导 下 产 生 城 市 的 “ 脚 之 美 ” ,不 断 地 毁 弃 丰 产 小 的农 田 、 果 园 和 鱼 塘 。建 造 光 鲜 而 娇 嫩 的 草 坪 、 只 开 花 不 结 果 的 园 艺 花 卉 和 养 满 金 鱼 的汉 白玉 水 池 ,把 城 市 整 成 了 畸 形 。 相 对 于 “ 脚 ” 城 市 文化 ,俞 教授 推 崇 的 是 健 康 小
记 者 :俞 老 师 , 您 在 上 一 回 的 对 话 中 ,让 我 们 看 到 , 当今 中 国这 股 裹足 般 的
2 0 获 首 届 华 侨 华 人 专 05 业 人士 “ 出创业 奖 ” 杰
等 。 出 版 著 作 1 部 , 发 7
表论文20 篇 。 0余
“ 市化 妆运 动” ,生产 出大量的 “ 市化 ”和 “ 城 城 城市性 ”价值观 下 的 “ 小脚 ”产
投稿信箱 [ 文稿】 e n hi a h n C N [t, r e c n @ v p.o u. t ar e c n @c i a. O ] a ̄] e n hi a i s h ne -g
失 ,地 下水水 位每 天都在 下降 ,而 中国西 北部 沙漠化趋 势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 我 们 将 如 何 生 存 ? 看 看 卫 星 拍 回 的地 图上 , 中 国 的 这 片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为 什 么 中 国 的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 因 为 我 们

俞孔坚大脚美学

俞孔坚大脚美学

一、小脚\大脚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可持续性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人豪门,成为城市贵族,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

起初,裹脚只是上层人士的特权。

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坊间仍然流传这种习俗。

着名的文人墨客曾吟诗作画,用尽美艳辞藻以赞誉人造的小脚,这在今日看来是荒谬和施虐。

士大夫画家们用三寸金莲、平扁胸脯、柳眉蜂腰、苍白霜肤勾勒出中国古典美人的形象,与健康的农村姑娘彻底相反。

换言之,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文化中,美丽等同于不事生产、刻意雕琢、病态而丧失机能,而非自然原生、健康而有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城市化源于妇女之裹脚和男子的离开土地不事生产。

这继而演化为中国文化中对成功与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和审美标准。

这种关于高贵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西班牙殖民之前的中南美洲,玛雅祭司和城市贵族们以身体畸形为代价,来维护其权力和社会地位,不惜压扁头颅,致残身体,这种手术往往在孩子出生刚几个月就进行。

他们“美丽”的特征是突出而扁平的额头、杏眼大鼻、下唇低垂,这在今日和裹脚一样被视为荒谬和丑陋。

千百年来,作为一种优越性和权力的宣言,全世界的城市贵族维持着定义美丽和高尚品位的权利。

裹脚以及畸形的额头只是追捧城市风雅,贬低乡野村夫的千百种文化习俗中的两种。

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是:以背叛天赋之健康、生存、多产为标准,以区别凡人大众为目标。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她的小说《大地》中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乡村生活“城市化”和品位“高雅化”的过程。

故事开始,主人公、老实淳朴的王龙,从当地贵族豪门娶了一个仆人阿兰为妻。

阿兰勤劳、健康且多产,为王龙生了三个儿女。

她并不美艳,但吃苦耐劳,且持家有方,甚至当街乞讨以维持家庭生计。

最终帮助王龙买田置地,变得非常富有。

富起来的王龙开始锦衣玉食,并租下当年东家的豪宅,迁居镇上。

即便如此,青楼王婆仍称他为“乡巴佬”。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中国古典、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国主
义和殖民主义的西方现代。那些强调形式主义和纪念性的、无 病呻吟的城市化妆,是白话和平常景观的敌人。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7.谈一下你对“野草之美”的理解。 [名师指津]应联系对自然的回归、对土地的重新认识来理解 野草之美的理念。 我的理解: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善待和适 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 的经济或其他意义上的土地。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 人类的栖居地,土地是需要科学的解读和规划设计的生命系
湮没。 民族的历史长卷中,永不_____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4.词义辨误 (1)奥运会上中国体操男团的小伙子以无可厚非 (√?×? )的 .... 275.997 的高分,毫无悬念地完成了卫冕大业。 (2)镂空艺术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它和剪纸艺术有着异 . 曲同工 (√?×? )之妙,是指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 ... 纹或文字。
对歧江公园的设计。
该公园项目设计,在2002年10月19日由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年度大会颁发的“本年度全球景观设计奖”中获得了其 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 计大奖是该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中山歧江公园设计的获 奖是我国首次获得的该类大奖。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 知识链接 ◆
“装修”、“装饰”加上了引号,有什么特殊含义? [名师指津]重点思考作者要否定什么,崇尚什么? 我的理解:“装修”“装饰”两词,加上引号,表明作者对脱 离自然、矫情的设计风格的反感,说明作者崇尚自然的美。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5.阅读“理解文化与传统”这一部分,请分析作者提出了怎 样的设计理念。

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

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

072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张友苏8月22日下午,庐山艺术特训营学子期盼已久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来到万人大教室,在同学疯狂的欢呼中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的精彩一课:刚才,余工陪我去“野泳”,达到了“天人合一”,我愉悦;现在,看到你们这样的精神风貌,仿佛是来到了艺术的延安,我开心;过一会儿,余工要跟我签约,让我成为七十二庄园园主之一,把家安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更多的机会和特训营学子接触,我乐意。

今天我要说的是,在景观设计、乡村建设、城市建设、水利建设等诸多领域,将要爆发一场革命,我称之为“大脚革命”。

你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残害妇女的审美观,要女人从小裹脚,认为小脚是美。

在玛雅文化中,也有过贵族为了显示与平民的区别,自小把男孩的头颅夹扁。

这样的审美观延伸下来,演变成了河里的鱼是不美的,养在鱼缸里的金鱼是美的;农村的黄狗黑狗是不美的,城里养的哈巴狗是美的;山里的参天大树是不美的,盆景里的歪树怪石是美的;乡间的梯田是不美的,城里的草地是美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宫廷贵族的庭院欣赏倒无大碍,问题是把这种小脚美的观念延伸到景观设计、城市建设等方面就出了大问题。

比如在城市建设中,有的市长大人下令砍掉树木,换上雕塑树,晚上华灯齐放,宽敞明亮,觉得这样很美;有的水利建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铺上水泥河岸、河床,砌上白玉栏杆,觉得这样很美;在盖房子时,搞“三通一平”,埋很粗的下水道,以为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建设,鱼虾到哪里产卵?污水怎样自我净化?洪水来了全部排走,雨水停了,又是干旱。

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巨物消费”:汽车要大如“悍马”,房子要大如“帝国大西海泛舟(图左:俞孔坚,图右:余工)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观点073做设计的人要担当社会责任,有历史使命感。

小设计也能解决大问题,室内设计也可搞成绿色、低碳的。

俞教授在北京的住宅里设计了生态墙,阳台种蔬菜,不须装空调,医生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还可以治疗抑郁症。

俞孔坚永宁公园案例分析

俞孔坚永宁公园案例分析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恢复后的堤外生态湿地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内河湿地,具有防洪功能, 同时是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和优美的游憩地。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内河湿地上的栈桥
3.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当地的乡土茅草作为景观材料, 成为颇受欢迎的自然游憩地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水杉是一种非常普遍而不被当地人关注的树种。 在一个自然背景的乡土植被景观之上,将水杉排成 树阵种在一个方台上,给他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 彰显其高贵典雅。
设计战略
1.保护&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2. 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3.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实现公园服务功能
1.恢复自然形态
硬化江段&生态恢复江段的对比
洪水泛滥安全格局分析, 作为公园生态防洪设计的依据
1.恢复自然形态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园林史课程作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研112班学号1108130211012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重建的案例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文化的栖息地作者设计时间2002年建设觃模213公顷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获中国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经济的途径浙江黄岩永宁公园1995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觃划设计研究院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幵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设计理念城市与景观设计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觃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设计核心思想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趣的基底在此基础上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犷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图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设计战略1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土人”俞孔坚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土人”俞孔坚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土人”俞孔坚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博士;他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当家人;他是业界知名的“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他就是自称?? “土人”俞孔坚“一百个国家大剧院、一千个央视大楼、一万条世纪大道、十万座巴洛克式的市政广场、千百万个用以展示政绩的、移植堆积大树而形成的中央公园,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离科学与民主越来越远,离现代化越来越远,离和谐的人地关系越来越远。

”??俞孔坚俞孔坚的办公室很大,几张大桌子上堆放着许多图纸,房间中央居然还有一棵不小的树,树叶随意散落在树下,此情此景,非但不使人觉得凌乱,反而感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果然不愧为著名的景观设计师。

这么一个留过洋、思想设计前卫的人却自称“土人”,我们的谈话自然地从他的“土人”情结开始。

“土人”??土地和人。

这里包含着一种很强的民族感。

很多人留学回来,起各种洋名,从研究所、事务所到自己都套上个洋名字。

俞孔坚深感愤慨:“当我看到这么多外国人来设计我们自己的土地,又看到这么多中国人起个洋名字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要叫’土人’。

我们的口号,就是’高举民族旗帜’。

”同时,“土人”反映了一种自信,中国人可以比外国人和所谓的“洋人”做得更好。

“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专业理想,自己的土地要由自己来设计。

外国人到中国来做设计,中国人也可以走出去。

” 决不轻言放弃俞孔坚是浙江金华老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怀揣着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泥土进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

大学的生活很艰苦。

俞孔坚一个月只有4斤米、12块钱,只有天天吃白菜、馒头;一到夏天就想把冬天的衣服卖掉,晚上想起猪头肉就流口水。

与他比起来,城里人来的同学们不但穿的光鲜、洋气,而且外语也很好;他一张嘴说外语就脸红。

在自卑的同时,俞孔坚学习非常刻苦,早晨最早起来看书。

一个学期后,外语成绩就在班上名列第一。

然而,在大学分班时俞孔坚受到了一次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正是这次打击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2.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设计思想《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

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欣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科技因素,文中对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要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

本课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设计理念作出评价,选择自己欣赏或感到不足的作大胆发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所包含的对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接纳和融合以及作者对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关注,作者对文化的尊重,对记忆的尊重,造就了歧江公园的独特,特别值得读者用心去体会。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俞孔坚: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三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并获世界建筑奖,ULI全球杰出奖,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俞孔坚--景观设计大师(三个案例)上课讲义

俞孔坚--景观设计大师(三个案例)上课讲义

Thanks
【天地-人-神】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1)中山岐江公园的场 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 造船厂,特定历史背景 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 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 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2)表现劳动与创造者 的人文灵光
【天地-人-神】
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设计理念】
白话景观
大众性 —重视人的需求
地域性 --重视本土文化
生态性 --顺应自然过程
“反规划”
景观规划途径
把大地当成一个生 命的机体
优先进行不建设区 域的控制
“天地-人-神”
尊重自然 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敬畏土地
6 Copyright © 2012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思考启发】
4.最后。。。
简洁,简洁,简洁!!!
【思考启发】
我的看法: 1.对土地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好的设计; 2.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维护本土资源,因地制宜; 3.服务于人民,明确设计对象,能直观的使大家感受到; 4.有中国特色,有地域特色,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5.少就是多,禁止面子工程,还原真实的环境; 6.师法自然,天下一统
核心思想
用自然的、“野”的底 体现人文的“图”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小结
(1)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 永宁江水岸恢复自然形态,
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 (2)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
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 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 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3)人文过程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 有特色的休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孔坚大脚美学一、小脚\大脚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可持续性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人豪门,成为城市贵族,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

起初,裹脚只是上层人士的特权。

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坊间仍然流传这种习俗。

着名的文人墨客曾吟诗作画,用尽美艳辞藻以赞誉人造的小脚,这在今日看来是荒谬和施虐。

士大夫画家们用三寸金莲、平扁胸脯、柳眉蜂腰、苍白霜肤勾勒出中国古典美人的形象,与健康的农村姑娘彻底相反。

换言之,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文化中,美丽等同于不事生产、刻意雕琢、病态而丧失机能,而非自然原生、健康而有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城市化源于妇女之裹脚和男子的离开土地不事生产。

这继而演化为中国文化中对成功与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和审美标准。

这种关于高贵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西班牙殖民之前的中南美洲,玛雅祭司和城市贵族们以身体畸形为代价,来维护其权力和社会地位,不惜压扁头颅,致残身体,这种手术往往在孩子出生刚几个月就进行。

他们“美丽”的特征是突出而扁平的额头、杏眼大鼻、下唇低垂,这在今日和裹脚一样被视为荒谬和丑陋。

千百年来,作为一种优越性和权力的宣言,全世界的城市贵族维持着定义美丽和高尚品位的权利。

裹脚以及畸形的额头只是追捧城市风雅,贬低乡野村夫的千百种文化习俗中的两种。

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是:以背叛天赋之健康、生存、多产为标准,以区别凡人大众为目标。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她的小说《大地》中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乡村生活“城市化”和品位“高雅化”的过程。

故事开始,主人公、老实淳朴的王龙,从当地贵族豪门娶了一个仆人阿兰为妻。

阿兰勤劳、健康且多产,为王龙生了三个儿女。

她并不美艳,但吃苦耐劳,且持家有方,甚至当街乞讨以维持家庭生计。

最终帮助王龙买田置地,变得非常富有。

富起来的王龙开始锦衣玉食,并租下当年东家的豪宅,迁居镇上。

即便如此,青楼王婆仍称他为“乡巴佬”。

于是,从嫌弃阿兰的大脚丫开始,王龙“讲品位”了。

他迷恋并娶了青楼中最“美丽”的风流女士荷花,她小脚蜂腰、弱不禁风,她不事稼穑、不操家务,更不育子女。

这样,王龙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城市化”和“高雅化”。

不事生产、以“小脚”和“无用”为美,这就是他的衡量标准。

这也正是漫长封建历史培育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我称之为“小脚主义”美学。

在中国,与“小脚主义”美学一同演进的是城市、建筑和景观的“高雅品位”。

几千年来,农民凭借先辈流传下来的生存艺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失败,管理和营造着具有生命的大地。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享受造田、灌溉、种植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着自然灾害的威胁——洪水、干旱、地震、滑坡,以及水土流失。

“桃花源”,一个失落的天堂,一片肥沃而和谐的盆地便因此而诞生。

生存需求造就了丰产的大地景观和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

正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性改造,这片土地才与自然如此和谐、富饶美丽。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升高,这千百年生存实验的成果——美丽的乡土大地——正逐渐被剥夺了生产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生命的承载能力以及本质的美丽,就像农村的女孩被迫裹脚后变得残疾一样,它在“美化”、“高雅化”和“现代化”的名义下,正迅速地被摧残、被施虐。

无用的化妆和对土地的摧残已经让城市和乡村变得丑陋、畸形。

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有50%的湿地消失,多处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一米。

每平方米消耗了近300千克钢材,就钢材花费来说,它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建筑。

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地标性建筑都戴上了装饰帽:有的楼顶像莲花,有的楼顶像水仙,有的是麻花,有一个楼顶是改锥,还有一个楼顶是飞碟……这些无用的饰物,如同古代小脚和玛雅人的扁头,在美化的名义下,让城市充满无用的丑陋,同时排放没有必要的碳。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城市美化运动”(其实叫“城市化妆运动”更确切),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恢弘的异域情调,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

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的碳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退化。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耕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

中国660多个城市中,2/3缺水,75%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

在北方,沙漠化的危机已经凸显。

过去50年,中国50%的湿地已经消失。

作为规划和设计者,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价值理念?全球和地区的各种情势迫使我们须将艺术和维持生存、培育土地、保护物种结合起来,装饰物应让位于这些目标。

我们需要新美学——大脚的美学,低碳的美学。

三、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在这样的美学下,未来的城市当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当今的城市和建筑都是不可持续的,很快将成为过去,我们城市的巨型建筑、宽阔的马路和停车场以及巨大的城市广场、高度工程化的市政管网,都将被我们的后代所不解和耻笑,并被当作愚昧和荒诞的历史来凭吊。

未来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园城市。

确切地讲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产性的城市,更是节约型的绿色城市。

雨水不再通过市政管道排出,而是被留到城市的鱼塘中或补充地下水;街道上的绿地里长满庄稼和果树,不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园林花木;稻谷和高梁在社区和学校的绿地中生长、成熟,在成熟的季节里,鸟兽和人类共同在那里收获并欢庆丰收;建筑有会光合作用的表皮构成,屋顶是养鱼池,不但保温节能,而且可生产食物;城市地下室是巨大的蘑菇工厂,繁育最富营养价值的蘑菇。

当代一些巨型建筑和城市空间及大马路将被改造成新田园景观,在供人们凭吊20世纪荒诞建筑和城市景观的同时,为新田园城市提供绝好的生产和游憩场所。

比如CCTV大楼是一个立体农、牧、渔业的复合系统,安几个风力发电机,利用其风动效应;国家大剧院则利用其无比的温室效应,被改造成巨型热带、亚热带温室,生产各种瓜果,地下室发蘑菇;鸟巢是国家菜市场,其巨大的钢构可以用来悬挂各种容器,形成空中菜园;交通工具是高速干线,连接一个个紧凑型的步行社区,那里只需要随处可拾的自行车来解决交通。

当今的大量的停车场可以用来种小麦和蔬菜,或挖成收集雨水的鱼塘。

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四、低碳美学的实践案例1.低碳城市的空间要求: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让自然做功——北京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案例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尽可能大地让自然做功,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低碳城市的最本质要求。

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

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

2.解开自然之大脚,与洪水为友的“低碳”防洪:浙江永宁江案例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水利工程用水泥和钢筋扼杀了河流水系的生命,如同旧社会妇女脚上的裹脚布,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而这个过程又耗费了大量的能量和材料,使人类维持生存的成本大大提高。

在浙江永宁江案例中,设计师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同时满足蓄洪防洪要求。

永宁江公园的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基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

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

被水利工程硬化的长达两公里的永宁江水岸被砸掉,并被恢复了自然形态,沿岸湿地系统得到了恢复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大量用乡土野草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这个工程不但用“低碳”的方式解决了防洪问题,同时,倡导了野草之美的低碳美学。

3.场地与材料再生和再用,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设计”: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在以GDP衡量城市实力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无情地拆毁城市原有建筑,过去的城市变成“一张白纸”,然后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结果是城市记忆的消失和大量劣质建筑之盛行。

大量的碳由此被排放。

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则以场地与材料的保留、再用和再生为途径,实现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设计”。

(1)保留:场地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原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

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和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

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设计师们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实现尽可能的保留。

(2)再用: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

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

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3)再生设计: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再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

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

4.从低碳走向负碳,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案例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设计者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

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人书声”。

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

它是使城市从高碳走向低碳甚至负碳的有益实验。

这更是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挑战,告诉人们:大脚是美丽的,生产是高尚的。

5.最少的人为干预,最低的碳排放,获得最大的城市化效果: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

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