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养生【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脏养生知识(养好五脏,六腑随之而安)

五脏养生知识(养好五脏,六腑随之而安)

五脏养⽣知识(养好五脏,六腑随之⽽安)你需要的⼀切健康知识我们都拥有,中医知识在⼿,从此疾病没有。

博⼤精深中医⽂化,⾃⼰医治⾝体问题,你的私⼈医⽣尽在中医 中医学把⼈体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前者包括⼼、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共同功能是储藏精⽓;后者包括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具有消化⾷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体作为有机体整体,以五脏为核⼼,脏腑互为表⾥,养好五脏,六腑才能随之⽽安。

古语说⼼是“君主之官”,也就是说,⼼在五脏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下⾯,向⼤家介绍⼏种⼼脏保健⽅法。

1.保持好⼼情 中医认为“⼼在志为喜”,指⼼的⽣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关系密切。

即⾼兴愉快的情绪对机体是⼀种良好的刺激,有益健康。

所以,⾯对⽣活中的各种情况,要善于调整⾃⼰的情绪,乐观做⼈。

2.合理饮⾷ 平时饮⾷要清淡,不要暴饮暴⾷,戒烟限酒,多吃⼀些养⼼的⾷物,如杏仁、莲⼦、黄⾖、⿊芝⿇、⽊⽿、红枣等。

3.⽳位按摩 经常按揉内关⽳,可增强⼼脏功能。

平时既可以边⾛边按揉,也可以在⼯作之余,每天花两分钟左右按揉,有酸胀感即可。

(内关⽳位置) 内关⽳:前臂内侧,两筋间,腕横纹上2⼨。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藏⾎、主疏泄。

肝如果出了问题,我们的⽓⾎、情绪都会⼤受影响。

因此,养肝护肝不容马虎。

1.饮⾷要清淡 少⾷油腻、⾟辣等刺激性⾷物,如肥⾁、辣椒、油炸等易引起上⽕的⾷物;不能暴饮暴⾷,根据⾃⼰的体质特点,注意⾷物禁忌,如不能饮酒,忌吃雄鸡、鲤鱼、⽺⾁等发物。

要做到不偏⾷,注意五⾕(稻⾕、麦⼦、⾼粱、⼤⾖、⽟⽶)为养,五果(李、杏、枣、桃、栗)为助、五荤(⼜称五⾟,指蒜、葱、⾲、薤和兴渠)为充,合理均衡地搭配饮⾷。

2.保证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丑时是肝经当令,即凌晨1∶00~3∶00之间,是肝的⽓⾎最旺之时。

⽆论是熬夜还是加班,在此期间最好⼩睡⼀下,以保养肝脏。

3.按摩太冲⽳ 太冲⽳是肝经上最重要的⽳位,是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位。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也代
表了人体内在的一种能量与运作方式。

五脏的养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五
脏的调养,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维护血液循环,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心脏的养生
需要保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习惯,适当增加摄入维生
素C等营养素的量,保持心脏健康。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代谢和排毒作用。

肝脏的养生需要保
证正常的生活节律,避免熬夜、暴食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需要适当的运动和防止外界
有害物质的侵害。

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之一,主要负责脾胃运化,对人体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

脾脏的养生需要保证正常的饮食习惯,注意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和吃不到饱的饮食习惯,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运动和保持宜人的情绪状态。

肺脏是人体呼吸和气血循环的关键器官之一,也是抵御外界病毒和细菌的重要防御器官。

肺脏的养生需要保证正常的呼吸节律,避免吸入污染的空气和烟尘等危害物,通过适
当的锻炼和呼吸养生保养肺部。

肾脏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主要作用是维护人体的水平衡和生命力,同时也是
体内调节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

肾脏的养生需要保证正常的生活节奏,避免过度疲
劳和精神压力过大,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现代生活中必须的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以上就是对人体五脏养生的简单介绍。

通过对五脏的养生保养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可
以帮助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向一个更加健康和长寿的生活目标迈进。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那么,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五脏养生经中医五脏养生经一、肝属木宠辱不惊肝木自宁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以及被人赞扬或批评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话。

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而被人贬低的时候,也不要太丧气,否则就没有了志气。

尤其是切不可怒气冲冲,因为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伤人。

所谓“怒气伤肝”,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

而肝阳一旦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甚至诱发中风等恶疾。

若能做到宠辱不惊,肝气则会舒条有序,神志随之也就会安宁无恙。

中医五脏养生经二、心属火动静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动以养形,静则养心”。

但养形与养心两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体康健,心情方能舒畅;而心情一旦舒畅,则更有利于形体的健美。

喜静则静,喜动则动。

动中思静,静中思动。

唯有动静结合,身心方能自如。

倘若动静失于常态,或者体形劳累,则会伤及心血;而劳心一旦过度,则血脉不能通畅,随之形体也会感到疲乏。

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

唯有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中医五脏养生经三、脾属土饮食有节脾土安和《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

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过饱则伤肺,过饥则伤气,过酸则伤筋,过咸则伤骨,过甜则伤血。

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则必然会伤及脾胃,而脾胃受伤,气血津液则大量减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及大小肠)的安康,节制饮食为第一要素。

中医五脏养生经四、肺属金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

”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诱发气管炎、哮喘病等疾患。

中医药养生经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药养生经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药养生经调理五脏六腑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中医药理论中,五脏和六腑被视为人体内脏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调理五脏六腑则是中医药养生中的一大核心。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紊乱都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医药养生中如何调理五脏。

心脏被视为人体的“君主”,其功能涉及到血液的循环和情绪的调节。

中医药养生中,经常提到的养心方法有:平和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

肝脏在中医药养生中被称为“将军”,其功能主要与血液的储存、排毒和情绪的调节有关。

为了调理肝脏,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脾脏是中医药中的“中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

要保持脾脏的功能良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合理饮食,定时用餐,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肺脏在中医药中被称为“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气的运行。

调理肺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保持房间通风,呼吸清新的空气;避免长时间呆在有烟尘或污浊空气的环境中;适当锻炼,增加肺活量。

肾脏在中医药理论中被称为“将军”,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液平衡。

养护肾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经常补充水分;合理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肾脏过度负荷;适当锻炼,增强肾脏功能。

除了五脏的调理,中医药养生也注重六腑的调理。

胆脏在中医药中被视为“将军”,主要负责胆汁的分泌和消化脂肪。

要保持胆脏的健康,可以选择以下方法: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胆囊的负荷;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胆汁的正常分泌;规律运动,促进胆汁的流动。

胃脏被称为“将军”,主要负责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一部关于养生的经典著作,它通过研究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养方法,以及五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供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中医五脏养生经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概念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中医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主要内容涉及人体五脏的功能、调理方法以及与五脏相关的养生实践。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人体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内容1. 心脏养生心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持循环系统和血液的运行。

心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情绪稳定和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情绪过度激动会导致心火上升,而适度运动可以帮助心脏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2. 肺脏养生肺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宰相”,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和气体代谢。

肺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和呼吸道的通畅。

中医认为,深呼吸和定期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保持肺脏的健康。

3. 肝脏养生肝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将军”,其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血液。

肝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情绪稳定和规律生活。

中医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肝脏的功能,因此需要学会调节情绪并保持规律的作息。

4. 脾脏养生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中军”,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消化和吸收。

脾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损伤脾脏,因此需要注意饮食的选择和定时定量。

5. 肾脏养生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水藏之本”,其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肾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足够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

中医认为,熬夜和过度劳累会损伤肾脏功能,因此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体力活动。

三、意义中医五脏养生经对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了解和运用五脏养生经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调养五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此外,五脏养生经在中医养生实践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的参考依据。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五脏养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五脏的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人体的五脏养生的相关知识。

首先是心的养生。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神明,对心脏的养生应从情绪调节入手。

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于激动或者情绪低落,适当的锻炼也对心脏有好处。

心脏也需要适当的营养,多摄取一些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对心脏保健有益。

其次是肝的养生。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脏对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过度的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所以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过度疲劳,规律作息也是保护肝脏的重要手段。

肝脏也需要适当的营养,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B、E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对肝脏保健有益。

再者是脾的养生。

脾主运化,对脾脏的养生应从饮食入手,保持饮食的适度,不要暴饮暴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中医认为脾胃不和会导致很多不适,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是保护脾脏的重要手段。

脾脏也需要适当的营养,多摄取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对脾脏保健有益。

五脏养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五脏的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规律作息,适当的运动,科学的膳食结构,才能做到全面保护五脏,使身体保持健康。

五脏也需要适当的营养,多摄取一些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鱼类、豆类等对五脏保健有益。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五脏养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五脏五行及养生

中医五脏五行及养生

中医五脏五行及养生人体五脏五行属性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在阴阳上都属阴,主藏而不泻;而六腑为阳,主泻而不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行在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五行中相生相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脏养生【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一、肝属木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以及被人赞扬或批评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话。

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而被人贬低的时候,也不要太丧气,否则就没有了志气。

尤其是切不可怒气冲冲,因为
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伤人。

所谓“怒气伤肝”,怒
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

而肝阳一旦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甚至诱发中风等恶疾。

若能做到宠辱不惊,肝气则会舒条有序,神志随之也就会安宁无恙。

中医五脏养生经二、心属火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动以养形,静则养心”。

但养形与养心两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体康健,心情方能舒畅;而心情一旦舒畅,则更有利于形体的健美。

喜静则静,喜动则动。

动中思静,静
中思动。

唯有动静结合,身心方能自如。

倘若动静失于常态,或者
体形劳累,则会伤及心血;而劳心一旦过度,则血脉不能通畅,随之
形体也会感到疲乏。

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
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

唯有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
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中医五脏养生经三、脾属土
饮食有节脾土安和《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

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
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过饱则伤肺,过饥则
伤气,过酸则伤筋,过咸则伤骨,过甜则伤血。

特别是暴饮暴食,
烟酒无度,则必然会伤及脾胃,而脾胃受伤,气血津液则大量减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及大小肠)的安康,节制饮食为第一要素。

中医五脏养生经四、肺属金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

”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
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诱发气管炎、哮喘病等疾患。

要使肺金得清,首先要调和气息,气息调和好了,肺金则自然安宁。

中医认为,肺为发声之腑,说话
过多,会伤及肺气与肺阴,出现喑哑、咽痛、语怯等病患。

所以说,保护肺腑,寡言少语与调息适度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中医五脏养生经五、肾属水
恬淡少欲肾水自足“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藏于肾。

”肾主精气,主生殖及人的发育。

人的性欲,不可过纵,亦不可闭欲,而应当是有
情少欲。

特别是人过中年,房事生活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减少。

人的精气神中,精是物质基础,肾精充足了,方能有元气,而元气
充沛了,才更有“神”。

倘若整天沉醉于色情之中,肾精的过度外泄,必然会使脏腑功能衰竭,免疫能力下降,一旦物质基础的“精”枯竭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所以说“恬淡少欲”当是养生保健的重
要内容之一。

1.补心让面色红润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

而面部又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盛衰都
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

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
光泽。

若心气不足,心血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脸
色就会苍白晦滞或萎黄无华。

方法可将桂圆肉和莲子肉加入米熬粥,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或是一天吃20颗红枣,几个星期之后你就能见到容不光焕
发的自己了。

“大姨妈”也会影响气色经期状况也会反映在气色上。

如果月经不规则,面色容易黯沉;经期拖得长,容易贫血,面色苍白或萎黄,
所以从月经的情况就可判定是否气血充足。

若月经顺,气血充足,
就会有好气色。

2.润肺帮助肌肤保湿
肺主皮毛。

人体通过肺气的渲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肺虚的人,皮肤干燥而没有光泽、面容憔悴。

方法若能善用润肺的中药,如百合、灵芝、杏仁、桑叶等,会帮助皮肤活化。

很多感冒发烧的人病后都会出现面容憔悴、失眠多梦
的后遗症,百合有较好的恢复作用。

痘痘肺热和胃热体质最容易影响皮肤废物毒素的代谢,大多数表现在皮肤方面,容易出油、毛孔粗大、长化脓性的痘痘及粉刺。


用如茯苓、连翘、金银花、黄芩、桑白皮等中药,减缓脸都毒素的
发炎,改善易起痘痘的肤质,让毛孔更加细致。

3.补肝润肤去斑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

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
不调,血行不畅,血液淤滞于面部则面色青。

肝血不足,面部皮肤
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黯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方法对肝脏失调者,中医提倡食用“银杞菊花粥”。

其做法为将银耳、菊花和大米熬粥,然后放入枸杞和适量蜂蜜。

色斑色斑是我们皮肤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之所有皮下色素异常通称色斑。

我们最常见的色斑是雀斑和黄褐斑,中医将黄褐斑的形成主
要归结于肝淤。

除了长斑以外,还会出现脸色灰暗、黑眼圈,都可
用舒肝理气的中药,如小茴香、薄荷、玫瑰花等来加以改善,可以
帮助皮肤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斑点和毛孔粗大的状况。

4.补脾恢复肌肤弹性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表现在肌肤上则会使皮肤柔润,减少皮脂溢出,保持皮肤弹性,有防
止皮肤衰老的作用。

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则不能营养
颜面,其人必面色黯淡,肌肤粗糙、没有光泽。

方法脾虚的人应多服山药、茯苓、甘草、薏仁、山楂等,可以改善肌肤粗糙。

让肤质更细腻。

5.补肾去皱,抗衰老
肾主藏精。

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

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未老先衰。

肾阳虚体质则会导致身体的退化,在皮肤方面容易让肌肤呈现老化的状态,所以皱纹、黯沉都表现在脸上。

1.养生必先调五脏
2.中医五脏养生之肺脏
3.中医五脏养生之肺脏
4.中医五脏养生之肺脏
5.黄帝内经五脏养生
6.50个中医养生秘方
7.吃什么养生五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