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之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充分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 发展的标志之一 ……秦汉造船遗址,汉代楼船,以及高效
率推进工具橹的出现、船尾舵的出现和风帆的使用,说明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到汉代已经成熟了。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宋代用于航海,是我 国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比西方要早两个世纪。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Hale Waihona Puke 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特产。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
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 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四大发明 ‘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成果。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 一。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 彩。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 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我 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 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 福船驰名于中外。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的长期对垒与融合,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 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的特点。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守;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 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互补和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垒, 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 周语)
不教胡马渡阴山。
—— 王昌龄
中原农耕人的被动防御性(相对而言)
经济上的互补 互市与和谈
“被征服者同化”的命运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村社经济
乡族经济
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
另有分封制度(如明代藩王勋戚经济)
包容着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使自 身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产能力,从而维系 着农耕文化的长流不息。(P29)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明后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期
行业
朝代 成就 原始社会 发明陶器;慢轮加工技术;轮制法 东汉 青瓷
三国两晋 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多, 南北朝 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白瓷 隋唐 白瓷进入成熟期,瓷窖遍布南北,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宋 元 景德镇瓷都 青花和釉里红
陶 瓷 业
明
清斗Βιβλιοθήκη 和五彩瓷粉彩和珐琅彩波浪式前进; 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南移原因和进程
•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 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 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 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
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
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 具,起源甚早。 •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 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 用 •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 口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 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 晁错传》) •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 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中国文化概要第二章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达较早 2、波浪式的前进 1)古代商品经济缺乏独立:为了补充 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加强商业经济依附 性 3)商业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变迁 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3、总体上,古代商业经济在不断进步, 推动多元化封建经济的繁荣、更新
3、早熟的发展使人们迷恋于已有的成就, 夜郎自大,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社会发 展的周期性失调
1、王朝更替、稳定与战乱互易的周期律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周期律失调 3、此双重的失调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 阻碍尤为明显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 束缚
1、自我矛盾的传统政治结构严重阻碍社 会经济的发展 1)传统社会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 础上,对于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保障农 耕经济长期持续性,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阶段 和形态
一、殷商西周的土地国有的自然经 济阶段 1、土地国有制 《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集体耕作制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 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制 私事。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 形态的演进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 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 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 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 产生 1、早熟(与西欧社会相比较)
2、中国历史的早熟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 展,相反却强化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 性和坚固性,而不是由商业经济在内部 削弱、瓦解农耕经济。 早熟因素不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而 是作为它的补充形态出现,使农耕经济 大大扩展其内涵结构,通过调整表层结 构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2、地域广。
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1、中原地区――农耕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2、西北地区――游牧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 商品经济发达较早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有依附性 • 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 农业、手工业、商业
汉代的漆器
唐代的器物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的周期性失调,导 致耕作技术、经济水平长期无实质性突破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和束缚 官吏体制的双重危害、经济剥削、科技不受重视、 经济附庸于财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 上的平均主义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距今5-4千年
距今7-5千年
距今5-4600年
距今7000年
返
北:黄河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南:长江屈家岭、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器物
三代时期:夏商周 禹、稷、公刘 甲骨文有稻、粟、禾、麦、菽 《诗经》有“农事诗” 秦以后:以“重农固本”为国策 农耕文明重心南移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 远古时代:土地氏族村社共有,是原始社会 • 夏商西周:土地国有,是奴隶制社会 不得买卖、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协田制、与生 产力水平相适应、西周后期的井田制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演进 • 土地私有:争夺、买卖、家庭济成分
•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 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到了 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 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纵向: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 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 村社经济残余;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奴隶经济、 贵族分封制度 横向:士、农、工、商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
(一)诸子并存,百家争鸣 (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 (三)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吸收外域传播进来的优秀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 的凝重性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 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 为重要的经济区。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 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 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 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 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 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 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 稳定的基本格局。
忆昔开元金盛日, 小邑又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在农业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为 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 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 目的成就。 (三)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 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 缩。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一)商品经济始终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 (二)商品经济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 (三)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四)商品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 雕刻玉石,玛瑙,象牙等手工艺制作活动,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 当的规模。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 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原始纹样:饕餮、夔龙、夔凤、云雷
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 铁制品成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当时还能制作出带花纹的
丝织品,漆器制作相当精美。
长信宫灯、马踏飞燕、宴乐百戏画像石拓本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 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 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 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 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 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 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 ——《上林赋 》司马相如
第二章 中国文Leabharlann 根植的经济基础及其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社 会 经济 二、中国传统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 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床前明月光
清代,尤其是康雍乾隆三朝,多元化经济成分繁茂,在丝织业,棉布业, 造纸业,冶铁业等行业中,手工工场有增加趋势。商业资本数额增大,包办商
人数增多。对外贸易渐渐集中到广州口岸,丝、茶、瓷器等土特产远销欧美。
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清雍正粉彩九桃天球瓶
结论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 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 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 建筑、贸易等。”
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南 针和火药都是北宋时期发明和完善的科学技术。下图为2005年, 香港新发行的四枚“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特别邮票
汝窑天青釉圆洗
官窑青釉方花盆
哥窑青釉鱼耳炉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定窑黑釉鹧鸪斑斗笠碗
元代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纺织业 、兵器业、制盐业和制瓷 业繁荣兴旺,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 ,文化呈现多元融合之势。
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和南北经济交流。另外, 隋朝已经能够建造高五层的大船。著名的赵州桥是当时的工匠李春所建造
的。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文化昌盛、对外交往 频繁。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唐朝商人长途贩运奇珍异物。“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 马,西擒吐蕃鹦。炎州火浣布,蜀地锦织成”; 繁荣的商业给商人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不少商人“高赀比封君”, “富与王者勍”,他们“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 下图为到长安做生意的大事商人和1300年前长安城遗址"大唐西市"盛 景
(一)农业经济与重本轻末 (二)农业经济与国民性格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夫不织,或受之寒。”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 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 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 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 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 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 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解
词
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 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因中国丝绸等 通过此路大量西运,故名。又因该路主要以南 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 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 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 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丝织行业中, 出现了出资经营“机房”的“机户”(雇主)和靠出卖劳动力领取工资为 生的“机工”(雇工),机房就是手工工厂。在商业行业中,出现了通过 提供原料,收购产品的方式来控制小生产者的包买商。
云锦是用南京特有的5.6米长、4米高、1.4米宽 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生产 出来的。机上坐着的人,称作“拽花工”,按过线 顺序提拽经线形成花纹开口,同时唱示口诀,如唱 道:“挑丝勾3,踩5路”,下面的坐着的“织手” 即应诀开织,使用“通经断纬”的技术(纬线由不定 数的彩绒段拼接而成),挖花盘织,妆金敷彩。其最 后一道工序是“挑花结本”,要精心计算“分寸秒 忽”,按纹样图案的规律,把繁杂的色彩进行最大 限度的同类合并,各种彩色花纬线织锦成纹,纹样 在每一根线上的细腻变化都能表现出来,达到“逐 花异色”的顶级工艺。
1. 重实际而黜玄想 2. 安土重迁 3. 顺应天命 4. 利己自足
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 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汉唐帝国的都 城长安,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 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丝绸之路的开通, 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 丝绸、刺绣、陶瓷和其他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 往中亚及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蚕豆、胡萝卜、葡 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也在汉唐社会 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通过这条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原有哲学、文学 和艺术的风貌;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往 阿拉伯和欧洲,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