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县级经济统计数据库主要指标解释

县级经济统计数据库主要指标解释一、自然资源与环境行政区域土地面积:是指辖区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包括耕地、荒山、荒地、山林、草原、滩涂、道路和建筑物占地等陆地面积,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
乡镇个数:指农村中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乡一级行政区划的数量。
不包括城关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工矿区。
村委会个数:指农村中经上级政府批准,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个数。
含城关镇中的村。
年末耕地总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
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海涂”、“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他因素,虽然当年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桑树、果树和其他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南方小于2米宽的沟、渠、路、田埂。
不包括:因灾害或其他因素,已不能复耕的地;弃耕、休闲满三年的地,或者虽不满三年,但已经成为荒地的地;不进行耕耘,种植牧草已成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以混凝土等铺设的温室、玻璃室,导致栽培的植物体与地面隔绝的基地。
二、国民经济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的简称。
是指县、市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财政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般预算收入: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列入地方预算,直接缴入地方金库的经常性财政收入。
1996年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后,为区别于基金预算,将地方预算收入改称一般预算收入。
具体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收入以及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
上划中央收入: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增值税的75%部分和消费税划为中央收入,以及从2002年起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60%由中央分享,这部分收入直接缴入中央金库。
根据《预算法》和财政体制规定,上划中央收入属于列入中央预算范围的收入,地方总预算中不予包括。
财政总收入:即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划中央收入之和,反映本地区当年组织的财政收入总规模,是计算当年地方可用财力的主要依据。
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可反映财政的集中程度。
一般预算支出:指列入地方预算的经常性财政支出,其项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等事务、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国土资源气象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及其他支出等。
其资金来源包括用当年地方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和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及专款补助形成的财政支出。
当年支出预算:指用政府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不包括上年结余。
根据中央财政规定,2010年全省及省本级当年支出预算中包含了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和中央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补助支出。
当年可用财力: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在预算年度内可统筹安排使用的预算内资金,其来源包括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税收返还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并从中扣减上解上级及补助下级的资金。
义务教育常规监测指标解释及有关填报说明

义务教育常规监测指标解释及有关填报说明一、适用对象事业统计数据适用于县(市、区)域内公办以及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或者教学点。
经费统计数据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学校。
区县级监测员负责填写表一区县基本情况;学校监测员负责填写表二—表六的学校事业数据和经费数据。
二、有关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填报过程中不得空项,实际没有的请填“0”,例如,没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校,此项填写“0”;现有统计指标中没有的,数据无法采集的请填“-1”,如民办学校没有核定教职工编制数,请填“-1”。
有小数的数据请保留两位小数。
(一)表一:区县基本情况1、总人口数:以年末常住人口数为准。
2、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指常住人口中,按各地规定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数。
3、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当地缴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
按财政决算报表中财政总收入数填报。
4、财政经常性收入是指每个财政年度都能连续不断、稳定取得的财政收入。
5、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6、教育经费总支出:指预算内、预算外所有教育经费支出总和,按教育经费统计报表中的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支出总数填报。
7、学前一年受教育率:指6岁(或5岁)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所占的比重。
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学前教育机构年注册人数 / 6岁(或5岁)人口数*100%。
8、学前三年受教育率:指3-5岁(或4~6岁)儿童进入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所占比重。
学前三年受教育率(%)= 学前机构年注册人数 /3-5岁(或4-6岁)人口总数*100% 。
9、上学年全区(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高中阶段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100%=(普通高中招生数+技工学校招生数+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初中(含职业初中)毕业生数×100%。
地方财政收入与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收入与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的区别,来源分别是什么?[经济贸易财务]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悬赏点数10 3个回答我是宝贝老婆2009-03-30 20:16:33地方财政收入与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的区别,来源分别是什么?回答验证码:换一张登录并发表取消回答0123116782009-03-30 20:17:14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与税收,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于拨款等方面liuchang45372009-04-09 19:56:22财政收入指国家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其他收入两大类。
1994 年国统一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税种分为上划中央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上划中央收入包括: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100%等;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增值税的25%、营业税(不含银行总行、铁道、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银行总行、铁道、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资源税(不包括海洋石油资源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以及基金收入等。
地方财政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为全市财政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1994年以后地方财政收入与以前实行的总额分成财政体制下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内容和范围上有一定差别,从2002 年1月1日起,国所得税收入分配方式又有重大改革,2002 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
因此,历年数据不完全可比。
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并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也就是会计制度改革以前所称的“预算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是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一般预算财政支出是各级财政部门对集中的一般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
第7章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占预算数 (%)
-----
地方政府 国有土地使 性基金收 用权出让收 入(亿元) 入占地方政
府性基金收 入(%)
18326.51 77.7
226.5
33609.27 83.90
170.5
38232.31 81.45
105.3
34216.74 77.89
29491.0 787500.0
22..0 15.7
27592.8 8001.8 3275.5 907400.0
16.9 13.6 17.1 13.6
32535.0 17020.8 39328.0
3406.7
19.7
17.2
9.1
8,5
8
表4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三、赠与。包括:来自外国政府赠与、来自国际组织赠 与和来自其他广义政府单位的赠与。
四、其他收入。包括:财产收入,出售商品和服务,罚
金、罚款和罚没收入,除赠与外的其他自愿转移,杂
项和未列明的收入等。
4
表1 IMF政府收入分类
5
二、 财政收入的分类
(二)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 1、预算内收入 预算内收入仅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 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 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2、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 但却不纳入国家预算(一般预算)统计、管理和统 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资金。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 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
地方财政总收入是最大的一个概念,财政总收入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国税组织的收入、地税组织的收入等,是财政大收入的概念。
地方财政收入一般也是指总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扣除了上缴中央部分的税收,比如上缴中央财政75%的增值税、上缴中央财政60%的所得税等属于财政总收入的盘子,但不计入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一般包括国税、地税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
简言之,财政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因为财政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又包括税收收入(因为一般预算收入除税收外还包括收费等其他收入),它们是整体-部分(整体)-部分的关系。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财政总收入是最大的一个概念,财政总收入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国税组织的收入、地税组织的收入等,是财政大收入的概念。
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扣除了上缴中央部分的税收,比如上缴中央财政75%的增值税、上缴中央财政60%的所得税等属于财政总收入的盘子,没有计入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国税、地税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注: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最容易造假的数据,其含金量并不高. 因为在一般预算收入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税收入,而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最容易注水的数据. 有的地方政府把市属公交公司的车票收入,市属自来水公司的水费收入,甚至市属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都纳入了非税收入,这样的数据岂不是很无聊? 含金量最高的是国税收入,国税中70%以上是要上划给中央收入和省级收入的,上缴的都是真金白银,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造假.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基金预算收入: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财政专业术语

专题二:财政专业术语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政策:是国家依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
稳健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种。
是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对预算资金的筹集运用进行计划、控制、调节和监督,保证预算资金合理组织,有效运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需要的活动。
预算管理关系到政府的整体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政府预算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政府预算安排、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
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组成及原则、政府预算的编制规程、零基预算、绩效预算、预算执行以及决算等。
零基预算:就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过去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对以前的各项收支重新进行审核,以“归零”为基点分配预算。
其由决策单位、一揽子决策和排序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
注: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按照《预算法修正案》的最新解释,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型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