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七章

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七章
国际政治与经济
(教学课件)
第七章 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分析
▪ 第一节
俄罗斯的政治
一、俄罗斯法制
政治
1993年12月12日通过的宪法是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 它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了总统制的 国家领导体制。
俄罗斯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 每届任期4年。联邦委员会由每个联邦主体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执 行机关各出一名代表组成,主要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 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 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国家杜马 中的一半按简单多数原则由全国225个大选区选出,另一半按比 例制原则从各党派中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联邦法律、 宣布大赦、同意总统关于政府首脑的任命等。
经济转型概述 私有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与关键
经济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
经济转型的结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 重视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 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 政 治 的联系 ➢ 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多极化,实施 “积极参与”的外交政策
▪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
一、俄罗斯的金融
银行
经济
1.俄罗斯储蓄银行,1991年成立,注册资本 241 亿卢 布。
2.俄罗斯外贸银行,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 65.5 亿卢 布。
3.工商银行,1988年成立,注册资本 22.9 亿卢布。 4.首都储蓄银行-农工银行,1988年成立,注册资本
21.6 亿卢布。 5.国际工业银行,1992年成立,注册资本18.5 亿卢布。 6.天然气工业银行,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 18.5 亿卢
布。

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
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 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宪法,把业 已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 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苏联宣布 建成社 会主义
经济体制方面。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实行单一化的公有制形式, 私营经济不允许存在,个体经济微乎其微。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 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由于土地和大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集体农庄实际上是半国有制。第二,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体 制。计划管理体制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核心,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和严 格的指令性,指令计划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排斥市场调节和价 值规律,全国统一规划物价,商品货币关系仅作为计划手段部分起 作用。第三,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国家直接 管理企业,企业缺乏自主权;国家通过发布决议、命令和运用组织 手段组织经济生活的运转,经济刺激手段居于次要地位。第四,国 民经济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 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积累与消费比例、价格比例严重不平 衡。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俄罗斯联邦
南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
20世纪20-3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
从1928年-1940年间共建成约9000个工业 企业,整个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 16.8% 苏联用三个五个计划实现以工业化。
苏联取得 了巨大 的建设 成就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 荣的政策。
• 第五,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西方 “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
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这一图谋进 行坚决而有效的斗争。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 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_____普京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俄罗斯政体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

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外交

一、俄罗斯联邦的政治1.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与政治体制的转轨(1 )政治制度的变更。

①议会民主制的建立。

②“民主俄罗斯运动”的成立于1990年 10月由 30多个党派联合而成,是叶利钦夺权的政党基础③总统制的确立。

(2 )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第一,重新确立了联邦制。

第二,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

第三,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第四,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

(3 )相对稳定的俄罗斯政局。

俄罗斯各权力机关分别采取行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4 )车臣危机爆发。

日益上升的国内分离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成为俄罗斯最不稳定因素。

其中车臣问题最为典型。

2.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1 )改革和加强了联邦制。

主要在以下方面对联邦制进行了改革:第一,建立联邦区和任命总统驻联邦区代表。

第二,改革联邦委员会 (上院)的组成原则。

第三,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

第四,精简政府机构。

普京在第一个总统任期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贯彻自由主义原则,建立小政府,尽可能减少政府在整个国家预算支出中的比重。

另一方面,推动行政改革。

2004年 3月 9日,普京下令将俄罗斯政府原有的 30个部缩减为 17个。

(2 )重点打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

(3 )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4 )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

普京执政期间基本摆脱了政治多头分立的局面,建立起以总统为首的单一政治中心的强大国家政治体系。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他承诺推行政治改革,打击腐败,发展经济。

(1)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

(2)全面改革国内政治体制,为所有公民提供充分参与政治的合法机会。

(3)梅德韦杰夫誓言打击腐败。

建立严格的制度,限制政府机构与政府官员亲属掌控的企业签署采购合同等,以防止腐败。

俄罗斯对外关系及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1.对外战略目标的变化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三阶段(一向西方一边倒;二双头鹰政策式的全方位外交阶段;三外交阶段)外交战略根本目标依然是谋求大国地位。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政治一体化
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
四、独联体的对外政策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 乌克兰对独联体的政策 中亚五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外高加索三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
“甩包袱”
调整政策
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重中之重” 提出“重点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
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方针”
乌克兰对独联体的政策
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 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利亚、哈 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 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和乌兹别克斯坦11国发表《阿拉木 图宣言》,正式宣告了独立国家 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的诞 生。
1994年3月1日,格鲁吉亚正式加入 独联体。
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
1991年——1993年,是中亚五国对独联体最 积极的一段时期,在各种会晤当中表现积 极
1994年——1998年,中亚国家与独联体的关 系出现了相对疏远的倾向
1999年以来,中亚国家再次加强了对独联体 的政策
外高加索三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从加入独联体到1999年初,外高加索 三国总体上对独联体持比较积极的态 度
内容:体现在改造所有制、建立市场机制、 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等方面
本质: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从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方式:“休克疗法”、“渐进”的方式
私有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和关键
所谓私有化,就是使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 和私营化,其目的是使企业独立经营,面 向市场竞争,为建立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叶利钦时期外交政策的演变
向西方“一边倒”
“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
(二)普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2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2

结束 放映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私有化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核心与关键
原因: 原因: 改革所有制结构的需要。 (1)改革所有制结构的需要。 (2)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 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3)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结束 放映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私有化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核心与关键
私有化的方式: 私有化的方式: 按企业规模可分为“大私有化” 按企业规模可分为“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 小私有化” 两种。 两种。 大私有化一般通过先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再 出售股票来实现。 出售股票来实现。 小私有化一般通过直接出售、 小私有化一般通过直接出售、拍卖和退归原主 等方式来实现。 等方式来实现。
结束 放映
一、俄罗斯的经济政治转轨
(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
政治转轨即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转变。 政治转轨即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转变。具体到俄 罗斯,其内容包括: 修改原来的宪法或制定新宪法, 罗斯,其内容包括:①修改原来的宪法或制定新宪法, 删除作为社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删除作为社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共产 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②取消共产党一党执政, 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取消共产党一党执政, 制定一系列有关政党活动的法律和准则, 制定一系列有关政党活动的法律和准则,创建现代政 党制度; 党制度;③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总统制的国家政权组 织形式;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织形式;④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选择联邦制的国 家结构形式。 家结构形式。
结束 放映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俄罗斯经济转轨基本完成及其后果 2.惨重代价: 2.惨重代价: 惨重代价
(3)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据统计,1991年至1996年俄罗斯的 年至1996 据统计,1991年至1996年俄罗斯的 物价上涨了6188 6188倍 物价上涨了6188倍。俄罗斯通货膨胀率 1992年为2500%,1993年为1000%, 年为2500% 年为1000% 1992年为2500%,1993年为1000%,1996 年才降至21.8% 21.8%。 年才降至21.8%。

第7章 在联合中发展的欧洲

第7章 在联合中发展的欧洲

7.2 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
7.2.1 经济转轨与经济制度的建立
苏联解体后,经过十几年的社会转型,虽然 俄罗斯市场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俄罗斯 仍未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粗放的经 济增长模式并未根本转变,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制 度还有待完善。独立后的俄罗斯经济发展和经济 政策调整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底至1998年9月,以激进 转轨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第二阶段,1998年9月至今,以实现经济增 长为目标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阶段。
7.1 苏联遗产与独联体框架下的俄罗斯
独联体的机构独联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 家元首理事会,由各国国家元首组成,每年 召开两次会议。非例行会议可以根据多数国 家元首的倡议召开。政府首脑理事会由独联 体各国政府总理或部长会议主席组成,负责 协调和解决各成员国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 题,每年至少召开四次会议。 协调协商委员会和执行秘书处是独联体的 执行机构。 独联体还设有跨国议会大会,外交、国防 等部长级理事会等。
7.3 调整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
7.3.1 外交政策的构建及调整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大体经历 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及其 修正。 第二阶段,实施“多极化外交”政策。 其具体外交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以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为战略重点。 与西方既合作又抗争,谋求建立平等关系。 积极加强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 合作关系。
7.3 调整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
第一,普京外交的务实性是指能够全面、 客观认知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理性选择外 交政策目标和手段,其国家外交战略目标体 现了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和“国家利益至上” 的原则。 第二,普京外交的灵活性是指在坚持对 外政策目标和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手段 和策略的不断调整。 第三,普京时期的全方位外交是指一切 从俄罗斯国家利益出发,同所有愿与俄开展 建设性合作的国家发展关系。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论文: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分析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论文: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分析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论文: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分析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的政策分析一、西方制裁俄罗斯的背景和起因(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渊源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基辅罗斯是它们共同的摇篮,蒙古大军的入侵使俄罗斯和乌克兰走上不同发展道路。

通过《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并逐渐由俄国管辖下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变为普通行省。

此后,俄国利用各种手段对乌克兰实行民族同化。

十月革命后,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又经历了苏联大家庭的沧桑巨变。

共同生活数百年的历史留给两个民族的不是兄弟般的手足之情,而是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

苏联解体后,这份解不开的历史情结使两国关系逐渐疏远。

(二)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事件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发布声明,议会81位出席议员有78人投下赞成票,通过“宣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

但乌克兰政府则未予以承认。

3月16日,克里米亚归属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正式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脱离乌克兰,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

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乌克兰当局在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发布之后随即宣布克里米亚议会的决定非法。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天发表联合声明,称克里米亚公投与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相违背,因此此次公投是非法的,其结果将不被承认。

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克里米亚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

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克里米亚共和国与联邦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联邦主体。

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签署了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以及规定其地位及边界等细节的宪法条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自称沙皇伊凡四世改革,接受西方文明领土扩张,北方战争查理十二叶卡特琳娜女皇十月革命斯大林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

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

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8•19”事变及其后果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

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

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第一、苏联共产党特别是领袖集团在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所犯的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第二、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四、错误的民族政策是苏联解体重要的外部原因。

第五、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2008年,戈尔巴乔夫在美国被授予“自由勋章”苏联解体的教训是: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把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务。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三、苏联解体的深远影响第一、苏联解体使得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换。

第二、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第三、苏联解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苏联解体导致了欧洲政治版图的根本变更第二节俄罗斯的艰难转型和振兴一、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始于1991年,主要内容是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核心问题是私有化和市场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两种道路●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休克疗法”不仅没能顺利实现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而且极大地损伤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基础。

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卢布贬值87%,物价上涨了6000多倍。

俄罗斯的现有经济体制:●私有制的初步确立,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自由价格机制。

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1993年黑色十月事件1993年俄罗斯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原则俄罗斯的现有政治体制:第一、俄罗斯总统是国家元首,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有权决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当代俄罗斯政治最大的特征就是实行“超级总统制”。

第二、俄罗斯联邦政府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第三、俄罗斯联邦会议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

第四、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仲裁法院和总检察院是最高的司法机关。

三、俄罗斯走向全面振兴之路第一、在经济领域,积极探索符合俄罗斯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民族工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家对于资源的控制,削弱石油寡头力量。

●加快和世界经济接轨,力争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视调整社会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体现效率和公正。

第二、在政治领域,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组建七大联邦区,并且在这七大联邦区任命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

规范政党制度,改革选举制度。

第三、在国家安全领域,落实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

一是重整军备,提高军队战斗力;二是努力保持和加强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普京执政8年,化解了国家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走出了俄罗斯所处的重大困境,俄罗斯经济社会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2008年5月,年仅42岁的梅德韦杰夫接任俄罗斯总统。

第三节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一、从“一边倒”到“双头鹰”的演变所谓“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指俄罗斯为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追随西方的一种外交政策。

“一边倒”外交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俄罗斯国际地位严重下降;其次,俄罗斯安全环境明显恶化;最后,俄罗斯国内局势不稳。

1992年5月,俄罗斯开始对“一边倒”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俄罗斯视中国为其东方外交的第一重点。

1992年底叶利钦访问中国。

1996年俄中两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全方位外交的推行1997年12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获得批准,标志着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政策正式执行。

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努力改善和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强调对独联体外交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

第二,与美国既合作又斗争,斗而不破。

一方面,俄罗斯对美国的“排俄”、“限俄”、“弱俄”政策进行强硬反击和抗争。

另一方面,俄美共同利益和非敌非友的关系框架使彼此间“斗而不破”。

第三,既积极融入欧洲,又重视亚太,全面发展与欧亚各国的合作关系。

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40%以上,而欧洲国家约60%油气来自俄罗斯。

2001年,俄罗斯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任期内第四次到中国访问。

三、重振大国地位的前景俄罗斯的巨大优势:领土规模、自然资源、经济潜力、军事力量、世界强国传统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制约因素:一是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俄罗斯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俄罗斯国内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三是俄罗斯外部存在着强大的制约性压力。

俄罗斯重新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的道路仍然漫长。

但俄罗斯具有重振大国地位的客观基础与巨大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