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
浅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发展趋势

浅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发展趋势刘桂玲一俄罗斯自1992年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提出“双头鹰外交”,1993年4月“俄对外政策基本构想”出台,1994年“车臣事件”后俄外交趋于强硬。
今年以来俄外交政策又有新调整,其主要特点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战略虽未改变,但总体外交更加突出“借东制西”;争取世界大国地位的总目标未变,但强硬和灵活策略的运用更加适度,外交上的被动状态逐渐转为主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争影响争地位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对西方态度趋硬,抗争多于妥协。
“车臣事件”后,俄面对西方的强大压力,调整了对西方战略,由被迫充当西方“小伙伴”转为力争与美国“平等参与世界事务”。
在涉及俄国家和安全利益问题上,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1)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不让步。
俄美在未来欧洲安全模式问题上分歧严重。
俄欲构筑以独联体为依托,以欧安会为核心的欧洲安全体系;美国则主张建立以北约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的欧洲安全框架,双方斗争激烈。
俄罗斯把北约东扩看成是西方对俄最大的战略威胁。
1995年5月31日,俄罗斯虽然与北约签署了《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正式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俄要归顺北约,而是一种战略调整。
为避免“陷入孤立”和“被排斥在未来欧洲安全新格局进程之外”,俄将签署《计划》、《框架文件》与反北约东扩脱钩。
在坚持反北约东扩立场的同时,谋求改造北约,使之由“军事集团”变为“政治组织”。
俄外长科济列夫在协议签字仪式上表示,“俄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仍未改变”。
“北约东扩计划,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
另外,俄外长还曾表示,“俄要参加的将是更新了的北约”。
(2)拒绝改变俄伊原子能计划。
今年1月8日,俄罗斯与伊朗签定了一项价值8亿美元的“联合开发核能源”合同。
美表示强烈反对,并以不出席5月9日在俄举行的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庆典相要挟。
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历程

三、统一大帝国的形成 1584年3月,伊凡四世病逝,其子费多尔继位。1598年1月 ,费多尔病逝,无嗣,留里克王朝终止。 1613年1月,700多名贵族齐聚莫斯科,选举与费多尔有姻 亲关系的贵族米哈伊尔· 费多罗维奇· 罗曼诺夫为沙皇,从此 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682年彼得一世继位,推行全面改革。列宁:“不惜用野蛮 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 化。” 1721年,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获得了彼得 梦寐以求的“通向西方的窗口”。 同年,莫斯科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统治时期,实行开明 政策,推行新政,大规模对外扩张。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 夺取了亚速海及黑海沿岸地区,并取得黑海至地中海的航行 权。参与瓜分波兰,并取得对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等 地的控制权。
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是民粹派的继承者,自称是为社会 主义而奋斗的政党,认为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在 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由于继续坚持民粹 派的主张,人们把它看成是农民社会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 认为,为了夺取政权,合法、非法手段都可以使用。 各政党成立后,很快投入了竞选,为1906年4月召开的第一 届国家杜马做准备。 1906年4月颁布的《国家根本法》规定:沙皇是俄罗斯的君 主,国家的全部行政权属于沙皇;沙皇和国务会议、国家杜 马共同拥有立法权。在这种体制下,议会不能干预人事任命 ,也不能干涉国家预算。 第一届杜马1906年4月开张,5月即被解散,只有42天。第 二届杜马,1907年2月开始,6月3日解散,存在103天。
Βιβλιοθήκη 俄罗斯人民同盟是当时唯一发展成全国性政党的黑帮组织。 有证据表明沙皇本人也加入了这个政党。 黑帮组织是俄罗斯政府的支持者,成员极为复杂,包括高级 官员、高级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 黑帮宣扬俄罗斯至上、君主制和东正教,他们认为一切罪恶 都来自西方,甚至对彼得大帝的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都是来自西方的危害。反对工业、反对割让土 地给农民。反对民主。 10月17日同盟。是大资产阶级政党,组织结构松散,主张君 主制,反对罢工,只想对俄国现状进行微调,反对进行深刻 的社会变革。 立宪民主党。1905年10月成立。党员主要以中等资产阶级 和知识分子为主。痛恨专制制度,向往西方民主,是一个典 型的资产阶级政党。主张渐进,反对暴力革命。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俄罗斯帝国时期,是指从1721年至1917年,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内,俄罗斯帝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转变与发展。
本文将依次介绍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政治制度呈现出沙皇独裁的特点。
沙皇作为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通过官僚制度来管理帝国的各个领地,分封地主和贵族掌握着实际的地方政权。
同时,整个帝国还划分为行省和地方,由省长和地方官员负责统治与管理。
沙皇们积极参与西方列强的政治格局,致力于巩固俄罗斯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例如,彼得大帝通过改革,使俄罗斯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并通过战争扩张俄罗斯领土。
尼古拉一世时期,俄罗斯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丧失了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但亚历山大二世下令解放农奴,并进行一系列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上,俄罗斯帝国时期出现了明显的现代化趋势。
自18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的工业生产逐渐发展,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和重工业领域。
此外,农业也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农奴制度使得农业生产保持着较高的产量。
然而,俄罗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与西欧列强相比存在差距。
其次,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奴们缺乏自由和权益保障,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农奴制度也阻碍了农地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
三、社会变迁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时期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迁。
一方面,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形成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工人们在面临劳动条件恶劣和低工资的同时,开始觉醒并有组织地进行抗议和要求改革。
另一方面,农民这个社会基础群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加强了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
同时,俄罗斯帝国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
帝国内部拥有多个不同民族的地区,这些民族之间存在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因此频繁发生民族冲突和民族主义情绪。
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特点

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特点俄罗斯是一个政治体系比较复杂的国家,由于人民和政府长期矛盾重重,其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也异常艰辛。
那么,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特点具体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史料中透露出一些关键信息,探究一下其中的脉络。
一、初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展开俄罗斯的政治制度源于早期的农业国家时期,当时的俄罗斯是由众多的神权国家和游牧国家组成的。
这种国家的组织形式是囊括了各行各业的贵族阶层,他们在一个强大权力的保驾护航下,实行统一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此时的俄罗斯没有像现代国家那样的选举,国家的治理权全部在君主及其权臣的手中。
总的来说,这种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权利下放”和“权力集中”的双重状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俄罗斯的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了制度上的问题,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其中包括了沙皇改革和十月革命。
沙皇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被认为是成为现代国家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俄罗斯开始推行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改革。
十月革命则是俄罗斯的新兴政治力量取得胜利后的结果。
俄罗斯在此阶段所实行的新政治制度,是在社会的变化和群众的要求中逐渐形成的。
二、现代化改革的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俄罗斯的政治制度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在此阶段,俄罗斯的总体国家构架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现代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个阶段的政治制度演变以“功能分工”和“行政分权”为特点,促进了俄罗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繁荣和进步。
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在此阶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展。
在当时的环境下,经济和政治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俄罗斯的社会分工逐渐趋于多元化。
相应的,政府也制定了更为繁复的法律法规,并划分了更多的政府部门,以保障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三、当代政治制度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俄罗斯政治制度具有了更加完善的构架和更高的效率。
俄罗斯的政治处理机制现在正在继续发展,并在群众的要求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持续改进。
专题六俄罗斯的政党制度

二、俄罗斯政党制度的特点
(一)俄罗斯政党在社会基础方面先天不 足、后天发展受限
(二)俄罗斯政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 作用有限
(三)俄罗斯多党制带有某种人为推动的 成分
政权——政党---社会
2020/4/25
三、政党政治与公民政治参与
• 多数政党从当初作为与处于“ 垄断地位”的苏共进行政治斗争、 争夺国家政权的工具,经过新俄罗 斯初期号召、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进 行事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政治搏斗的 组织形式,逐渐变为主要反映公民 意志、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
• 2、特点: • 党派繁多(极端多元主义)、 • 政治主张庞杂(变化无常)、 • 政党活动秩序混乱 (街头政治)
2020/4/25
(二)形成期:1991年8月苏共瓦 解至1993年12月的议会选举和新 宪法生效
• 1、主要内容:选择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和 斗争:
• 左派——走社会主义道路 • 民主派(右派、中派)——建立强有力的民主
确立,政党本身尚在成长过程中。 • 出现左、中、右和民族主义四大部分的
政治力量格局
2020/4/25
(四)完善期:2000年普京执政 至今
• 1、主要内容:政党活动进一步规范 化,各党派纷纷向“中间”靠拢, “中间阵营”迅速扩大
• 2、特点:亲政府的政治势力在国家 杜马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 2019年7月颁布《俄罗斯政党法》
2020/4/25
2020/4/25
• 3、民族主义派相对稳定 • (稳定—辅助)
•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利用民众情绪,崇尚民族主义
• 4、各派政治力量沿从左、右两边逐渐 向中间靠拢的线路发展,中派政党力量 强大(渐强—核心)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200915035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915035)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社会主义转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俄罗斯政治制度。
本文把“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作为俄罗斯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加以说明,政党制度和联邦制度作为另外两个特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制度;总统;政党;权利;联邦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向由社会主义急转为资本主义,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国家,形成了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三权分立和赋予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
但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个人专制政治和当前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治制度运行带上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强烈的个人威权色彩,一般而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近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也在变化,因此还需加上“政权党”和“单一制联邦”才能更完整描述俄罗斯政治制度特征。
一、“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1、强大的总统在地位上,俄罗斯总统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行使职能;确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权力上,俄罗斯总统类似于法国总统,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除了和法国总统享有相同的权力,如对对议会和政府的解散权力、对政府、司法、军事机构的人事任免、重大会议的主持权、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赦免权等之外,俄罗斯总统还享有更大的权力:第一,根据宪法,俄罗斯总统可以“根据联邦宪法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公决”,而宪法中没有显示其他机构也有公决权,也就是说提请公决是俄罗斯总统独享的权力。
第二,顺利的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
在俄罗斯,总统可以在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的提名的候选人资格后,仍然任命总理并解散杜马。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徐向梅2011-03-09 21:18:4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内容提要]普京担任俄联邦总统六年多来对俄罗斯的政治进行了综合治理,基本理顺了国内各种政治关系,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可控的“主权民主”制政治格局。
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使普京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总统换届选举,普京何去何从,俄罗斯政治棋局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俄罗斯治理政治走势[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7)01-0131-05 在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集权与专制,从人民来说,对权威主义的接受程度要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甚至骨子里就含有对国家的依赖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尊崇。
普京通过六年多时间对俄罗斯进行了综合的治理,彻底改变了叶利钦时代混乱的政治局面。
政治治理的成功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普京也因而赢得了俄罗斯人民广泛的支持。
一、普京的政治治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失控是造成其经济改革难以取得成效、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
普京上台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政治进行整肃。
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普京向俄罗斯百姓承诺,要“在法律专政”下建立“强大的国家”。
普京强调,实行“法律专政”不是要扼杀民主,而只是要执行法律,让这个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中失控并导致1998年危机的国家恢复秩序。
普京的政治治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稳定政局,理顺与国家杜马的关系。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坛风云激荡,政府要员走马灯一样轮换,政治方面根本谈不上什么治理。
普京上台,一方面注意保持政治的继承性,避免出现政局和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以低调、平稳的方式逐步实现了政治高层的更迭。
到2004年新一届总统大选之前,叶利钦班底被彻底更换,以弗拉德科夫为总理的新政府班底是一个更听命于总统的技术型执行内阁。
在普京第一和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高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圣彼得堡帮和出身克格勃系统的人员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人在普京的政治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选3、俄罗斯主要的政治制度

2、第二届总统选举 ( 1996年6月16日) 总统候选人11位,主要包括 俄罗斯在任总统叶利钦(二;53.8%)、 俄共主席久加诺夫、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 “亚博卢”集团领导人亚夫林斯基、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退役将军列别德等。
3、第三届总统选举( 2000年3月26日) 总统候选人11位,主要包括 代总统普京(一;52.94%)、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一;29.21%)、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 “亚博卢”集团领导人亚夫林斯基、 前联邦总检察长斯库拉托夫等
(二)俄罗斯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1、司法独立原则 2、司法公开原则
3、司法平等原则
4、陪审团参加庭审原则
5、无罪推定原则
五、议会选举制度与议会选举
(一)议会选举体制的演变 1、苏联时期的“议政合一”与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2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 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部 有关公开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法律。
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格雷兹洛夫 第四、第五届国家杜马主席
六、总统选举制度与总统选举
(一)总统选举制度的演变 1、总统选举制度的初步确立 1991年4月24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 讨论并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 主义共和国总统选举法》和《俄罗斯苏 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法》。
总统由具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普遍、 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 生;总统候选人的年龄限定在35周岁至 65周岁,任期为五年,且同一人不得连 任两届以上总统职务;设立副总统一职, 副总统候选人由总统候选人提名,两人 作为联盟者一同参加竞选;在选举方式 上,均采用由选民直接投票的绝对多数 制,即在选民参选率过半,且有两名以 上候选人参选的情况下,所得选票超过 投票总数半数以上的候选人当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
择》
陈兆德
2011-02-04 10:18:31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原来最大的加盟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成了其合法的继承国,并仍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10多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
现在,俄罗斯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还很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早已确立,但政治转型过程尚未完成,政治民主、政治效率和政治秩序的目标还未实现;俄罗斯务实外交的方略已渐趋形成,但仍有一些制约的因素不利于其大国外交的实施。
因此,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进行跟踪研究就十分必要。
加之俄罗斯是地跨欧亚的政治大国,又是我们最大的邻国,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俄两国具有大致类似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研究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范建中等同志撰写、时事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一书(以下简称《当代俄罗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走向的好书,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和外事工作的人们认真读—读。
重点突出显主题。
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
《当代俄罗斯》一书没有泛泛研究俄罗斯的全貌,而是着重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
在
研究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没有对俄罗斯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作面面俱到的叙述性介绍,比如对其政府机构、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地方政权、基层社区等问题基本没有涉及,而是突出重点,集中阐述俄罗斯的国家权力体制、联邦制度、政党制度、利益集团、政治思潮等问题。
总之,本书是依据主题来设计全书的结构,也是围绕主题来选取材料展开论述。
历史叙述显过程。
通过历史叙述来阐明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过程是本书的又一显著特点。
全书的每一章都体现了这一点。
第一章“俄罗斯政治发展的总体走向”回顾了俄罗斯制度转型的五个阶段。
第二章“俄罗斯的国家权力体制和政治发展”中,叙述了从苏联时期的苏维埃制到真正确立集权制的总统制的曲折历程。
第三章“俄罗斯的联邦制度和政治发展”,叙述了从苏维埃俄国的联邦制到苏联再到新俄罗斯联邦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异同之点。
第四章“俄罗斯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叙述了从苏联时期一党制到当今俄罗斯的多党制的演变的四个阶段。
后面各章,无论是阐述俄罗斯的社会利益集团和社会政治思潮,还是阐述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也都进行了历史分析。
理论分析显趋势。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除运用了大量事实材料外,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作者在论述俄罗斯政治发展的总体走向时,首先分析了政治发展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然后阐述了政治发展的模式选择,最后论证了政治发展的总体走向,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对俄罗斯社会的整体性制度转型,不仅说明了它的性质、特点、原因和进程,还指出了它的成本;对俄罗斯走上权威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不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所起的作用,而且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最后得出结论: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趋势必然是从个人魅力型权威走向法理型权威、从权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而且由于俄罗斯的独特国情,“建立稳定、完善的民主制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论述俄罗斯的国家权力体制时,作者分析了实行总统制,形成“强总统弱议会的政治格局”的
原因,总统制的特点、作用及其产生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俄社会要求修改宪法,限制总统权力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由于社会转型仍需要维护宪法的稳定,大幅度修宪的时机尚不成熟,俄罗斯的宪政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循序渐进地演变。
”对俄罗斯的国家结构,通过叙述联邦制沿革过程,分析这一体制运用中存在的现实矛盾,作者认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在加强联邦中央权力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地方自主权。
关于俄罗斯政党制度,作者认为,由于俄罗斯多党制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因而政党的社会基础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政党制度还不成熟、很不规范,其发展还将有很长的过程,从发展趋势看,政党竞争模式将由“极端多元主义”向“适度多元主义”转变;中派政党由于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将保持其“多数党”地位;总统利用“多数党”的执政方式维持其权威统治的局面迟早将发生变化,但短期内难以改变。
比较研究显特色。
本书再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内外比较,还有利弊比较。
从比较中揭示俄罗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的特色。
从国家权力体制看,世界上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不少,但俄罗斯总统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总统制,宪法赋予总统特别巨大的权力,而使立法机关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
在俄罗斯不设副总统而设总理;设立总统办公厅、安全会议和国防会议,垂直隶属总统,作为其咨询、决策、组织和协调机构,是总统实现其宪法权力的有效机制。
这同美国的总统制是不同的。
同时,俄罗斯的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也有很大区别,表现在:第一,法国由议会确定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而俄罗斯由总统在每年的总统咨文中加以阐明。
第二,在法国当国民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或对政府的施政纲领表示不赞成的情况下,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政府辞职。
而在俄罗斯当国家杜马对政府表示不信任的时候,总统有权保留政府,解散国家杜马。
第三,法国总统签署经内阁会议审议的法令、命令,要由总理或有关部长副署方有法律效力,而在俄罗斯则不需要有人副署。
第四,法国总统要按
照政府或议会两院的建议才行使宣布全民公决的权力,而对俄罗斯总统却没有规定这样的附带条件。
从国家结构看,世界有不少国家实行联邦制,除美国和阿根廷以外,在一个统一国家内,州、邦、省等联邦主体的数量一般为20个以内,而俄罗斯的联邦主体多达89个,而且有共和国、边疆区、州、联邦直辖市、自治州、自治专区等六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各主体不仅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其法律地位、管理制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处于非均衡状态:在联邦制国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通常是由宪法规定的,但在俄罗斯除了靠宪法加以调整外,联邦中央还与地方联邦主体签订双边条约来规定各自的权限。
作者在书中还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作了比较,而且分析了各自的利弊。
综观全书,作者对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发展的趋势、利益集团和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有许多富有新意的思路及其结论,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俄罗斯研究的最新成果,因而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力作。
作者简介:陈兆德,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江苏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210004。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