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一外交政策(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
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
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
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
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
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
(苏攻美守)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浅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发展趋势

浅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发展趋势刘桂玲一俄罗斯自1992年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提出“双头鹰外交”,1993年4月“俄对外政策基本构想”出台,1994年“车臣事件”后俄外交趋于强硬。
今年以来俄外交政策又有新调整,其主要特点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战略虽未改变,但总体外交更加突出“借东制西”;争取世界大国地位的总目标未变,但强硬和灵活策略的运用更加适度,外交上的被动状态逐渐转为主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争影响争地位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对西方态度趋硬,抗争多于妥协。
“车臣事件”后,俄面对西方的强大压力,调整了对西方战略,由被迫充当西方“小伙伴”转为力争与美国“平等参与世界事务”。
在涉及俄国家和安全利益问题上,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1)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不让步。
俄美在未来欧洲安全模式问题上分歧严重。
俄欲构筑以独联体为依托,以欧安会为核心的欧洲安全体系;美国则主张建立以北约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的欧洲安全框架,双方斗争激烈。
俄罗斯把北约东扩看成是西方对俄最大的战略威胁。
1995年5月31日,俄罗斯虽然与北约签署了《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正式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俄要归顺北约,而是一种战略调整。
为避免“陷入孤立”和“被排斥在未来欧洲安全新格局进程之外”,俄将签署《计划》、《框架文件》与反北约东扩脱钩。
在坚持反北约东扩立场的同时,谋求改造北约,使之由“军事集团”变为“政治组织”。
俄外长科济列夫在协议签字仪式上表示,“俄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仍未改变”。
“北约东扩计划,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
另外,俄外长还曾表示,“俄要参加的将是更新了的北约”。
(2)拒绝改变俄伊原子能计划。
今年1月8日,俄罗斯与伊朗签定了一项价值8亿美元的“联合开发核能源”合同。
美表示强烈反对,并以不出席5月9日在俄举行的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庆典相要挟。
俄罗斯国际观的变化与对外政策调整

欧盟尽管不希望与俄罗斯公开对抗,并在俄格 冲突后与俄重新启动了搁置两年之久的新《 伙伴关 系与合作协定》 谈判,但欧盟对俄重新崛起的方式 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也充满了担忧。 俄格冲突后, 波兰和捷克迅速与美签署了在本国部署美国反导防 御系统的协议。 12 月 11 日,欧盟首脑会议批准了 “东部伙伴关系冶 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欧盟与乌 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 美尼亚等六国的合作,保持欧盟对这些国家“ 足够 的吸引力冶。 欧盟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称,“ 东部 伙伴关系冶 计划是欧洲睦邻政策的延伸,目的是更 大程度地促进经济一体化和流动性,使欧盟在维护 地区安全与解决地区冲突时拥有更多的渠道。 “ 东 部伙伴关系冶 计划的实质是欧盟在不希望与俄正面 交锋的情况下,通过“软渗透冶 削弱俄在原苏联地区 影响的战略举措,它将对俄现有的战略空间形成巨 大冲击。
于 禺刳剽 赜剜剀剽劐卦 夭剜劂劂刳刳: 2017-噩剜剡劁劐剽仨 剡刂卣匮剌刂剀剜卦剜 匾劐卣劐仉刂卦剜. 禺. 2007.
盂 廿. 禺刂卣赜刂卣刂赜. 兀仨劂劁劐蒯剌刂剡刳刂 剡匮 XII 乇刂劁刂剽匾劐剽卦劂剀剜剞 剞刂刎卣劐剡匮剽剜卣剡剜剞 仫剀剜剡剜剞刳亻刂劂剀剜剞 劓剜剽劐剞刂. http: / / www. kremlin. ru / text / appears / 2008 / 06 / 202221. shtml.
论苏联与中国的近代外交关系

论民国中后期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谓错中复杂,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大抵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欺压掠夺关系。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
中国和俄罗斯近代以前,是两个孤立的国家。
17世纪前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以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特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
例如:1858年参与签订了《天津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
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
通过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被俄国侵占。
第二是结盟关系,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与十月革命的指引有关。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了很大帮助。
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支持。
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有重要意义。
苏联积极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如“一五”期间重工业项目)。
中国奠定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也是走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第三是对抗、冲突关系。
60年代到8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对抗,先是赫鲁晓夫期间我们九评苏共,苏共20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有个秘密报告,反对个人崇拜,同时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李玉君内容提要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
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
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 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
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斯大林 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 苏联 对外政策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
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林军先生认为,我国对于苏俄对外政策的认识和评价长期处于一种近乎二律背反的状况,表现为在对苏联对外政策认识与评价上存在两种偏向(即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称颂赞扬和后来对苏联、主要是斯大林时期对外政策的批评),以及在对苏联对外政策评价上前褒后贬的两段论观点(即一点论地赞扬列宁时期和几乎全盘批判斯大林时期)。
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已刊档案文献综述

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已刊档案文献综述陈晖【摘要】已刊档案文献是研究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所必不可少的史料.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编辑了许多涉及战时外交各方面的文献资料集.出版这些文件集,一是宣传苏联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二是对西方刊布类似史料的回应.从80年代末起,苏联内外政策的变化,促使长期封存的外交档案被陆续解密,其中包括关于二战前夕和战争时期的苏联外交文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延续了这一做法,继续公开此类外交文献,披露一些苏联外交政策错误或失误.普京当政后,战时苏联外交档案的刊布,更多在于突出苏联大国地位的确立和正面的国际形象.文章系统梳理了苏联和俄罗斯刊布的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已刊档案的脉络,分析刊布的动机、新近解密内容、与西方观点的差异,弥补了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档案的缺失;西方编辑出版战时外交文件集,尽管也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但仍有积极意义,因为这不仅倒逼苏联公开自己的材料,而且有利于相关史料的考证.【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3)005【总页数】6页(P38-43)【关键词】已刊档案文献;苏联对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作者】陈晖【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5二战时期,苏联与中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盟国一道,为打败法西斯轴心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维持和巩固与西方盟友的团结协作、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等方面,苏联外交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时苏联对外政策的历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就这一课题研究而言,最重要的史料无疑是档案文献。
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与未刊档案史料相比,使用已刊档案史料,更为方便和节省。
值得注意的是,已刊档案文献通常是由官方机构编纂的,很大程度上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即便是由民间机构和人士编辑的档案文件集,其学术质量也会受到编者学识和动机的影响。
另外,档案史料还存在着所述史实准确可靠程度的问题。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陈生洛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
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
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
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
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
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
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
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
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
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
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
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
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
(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评价:缓和了紧张局势,消除了苏联出兵阿富汗的负面影响,调整了同西欧东欧乃至亚洲第三世界的关系,改善了苏联的形象和国际环境。
但是,过分退让导致丧失底线动摇国基,对美国从谋求平等合作滑向听命于美国。
(六)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1991
从完全倒向西方到“双头鹰”外交
(七)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1999.12.31
国家利益至上的全方位外交
反恐问题,人权问题,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自己查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