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中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涵盖了经济、教育、医疗、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经济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削减等。

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可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指标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普及率等。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医疗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医疗指标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医疗服务质量等。

通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增加基本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健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技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技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科技人才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国家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环境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环境保护是人民共同的责任,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幸福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 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

计算公式为:年平均常住人口人均GDP GDP =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 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 )经费支出占同期GDP 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100&&⨯=GDPD R GDP D R 当年经费支出比重经费支出占 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计算公式为:%100⨯=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4. 城镇人口比重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100⨯=人口总数城镇人口城镇人比重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 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100)()(⨯=经济活动人口期同地点失业人口期某时点失业率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中国全面小康标准

中国全面小康标准

中国全面小康标准
中国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指标。

这一标准通常是以双层次目标为基础,即全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贫困地区人均GDP实现全面小康。

2.收入标准:增加居民收入,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这包括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等多个层面,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

3.教育标准: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覆盖率等。

4.医疗卫生标准: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使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权益。

5.就业标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居民就业的全面小康。

这包括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创业等。

6.住房标准: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实现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全面小康。

这包括保障住房安全、改善农村危房、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等。

7.生态文明标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这包括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

8.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小康社会的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GDP。

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按照汇率法计算,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5000美元。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

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

1980-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

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

社会主题: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

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

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的一项宏伟目标,其中经济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在经济建设中,对于各种经济指标的把握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以启示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认识中国的经济现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总价值。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比较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

2.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系统优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征税、收费、出售国有财产等方式获得的全部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和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4.外贸出口额外贸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出售给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外贸出口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结构指标1.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同的影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3.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率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源环境指标1.能源消耗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指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量化和评估的一套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是对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旨在全面衡量和反映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评价社会发展进程和成果。

首先,经济方面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因此必然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等。

其中,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民生改善的重要标志,而财富分配公平则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其次,政治方面的指标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指标主要包括民主发展水平、政府治理水平、法治建设程度等。

民主发展水平主要考量政治制度的改善,政府治理指标则衡量政府的执行力和反腐败能力,而法治建设程度反映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再次,文化方面的指标也是评估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文化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指数、公民道德程度等。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文化软实力则体现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而公民道德程度则反映社会公德与私德的提高程度。

最后,社会方面的指标也是判断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

社会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教育水平则是评价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标志,医疗保健水平则衡量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保健水平。

总之,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依据和评估工具。

这套指标体系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全面反映和评价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成果,进而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 料 滞后。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二: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
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环境污染严重
上学难问题
看病难问题
材料三:
2001年,东部发达地区人均GDP已 达到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 些落后地区。
十六大 江泽民提 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新战 略
数字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十年增长1.5倍. • 数字十年:百姓生活变化大
继往开来,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 下几项新要求。
•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 入比2010年翻一番。
总体小康 的实现 总体小康的特点
全面小康的目标
全面建 成小康 社会的 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我们勾画了现代 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 我们实现了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即
A.解决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2. 对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正认识是 A.只是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
④各方面_制__度__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_活__力__而又 安定团结。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_亲__和__力___,为人类文明 作出更大贡献。
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
2012年11月,十 八大做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 的新部署——从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位一体”的新布局
(1)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特点:① _工__业__化___基本实现、_综__合__国__力___显著 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 __生__活__质__量__明显改善、 _生__态__环__境___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_民__主__权利、具有更高_文__明__ 素质和_精__神__追求。
这充分体现了“以 人为本”这一科学 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体现了发展成果由 人民共享的思路, 体现了国强民富的 思想。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 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 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 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 形成。
20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
二、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50年
贫困
解决 温饱
达到 小康
意义
中等发达国家
伟大胜利
里程碑
奇迹
现阶段实现的总体小康有什么样的特点?
材料一:至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 六位,但人均GDP800多美元,刚刚进入“小康”
门槛,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世界排名在130多
——全面进步
不平衡 _地_区__差别、各阶层 _城_乡__差别比较大
平衡 地区差别、各阶层 城乡差别、_缩_小__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明 确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 力量,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的目标
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三 步走”战略中的几步?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两番,人民
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温饱问题。
2000年,党全会 指出:“我们已经实 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 两步战略目标,人民 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 康水平。”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全面小康≠同时同步小康
不平衡性: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 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 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全面建 成小康 社会经 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 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考纲要求:
• 1、小康社会
•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的特点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1、2、3、4、5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2、3、
探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 的提出与发展
——认识小康社会
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 经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 有300多美元。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总体小康(已实现) 全面小康(2000-2020年)
低水平
高水平
(人均GDP __低__ ) (人均GDP __高__ )
不全面 经济、政治、文化等
——未全面进步
全面 经济、政治、文化等
位,仍属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世界银行将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按收入分为四组
类别 低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高等收入国家
人均GDP 少于756美元 756—2995美元 2996—9265美元 高于9265美元
名词点击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 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 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一、现代“小康”的提出
首次提出: 1979年12月6日,邓
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 日本首相时提出:“中 国八百美元,就是到本 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 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 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 化。”
三步走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 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 本实现现代化
•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 ,即: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 明建设
1979年 邓小平 访日首提“小康”
认识小康社会 总结
十八大 由“全面建 设”到“全面建成” (五位一体)
20世纪末,实 现了总体小康
十七大 胡锦涛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新要求”(四位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