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下气汤解读

合集下载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橘皮6克芍药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化裁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展开全文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

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

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

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

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

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

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

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

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

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

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浩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去敛肺止咳之五昧、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维,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小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时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敲易之)。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麻瑞亭下气汤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胆胃上逆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麻瑞亭下气汤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胆胃上逆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4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 床 疗 效 及 治 疗 前 后 中 医 主
症分级量化积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果显著.本研究应用麻瑞亭下气汤化裁方和耳穴压豆
法联合治疗胆胃上逆型眩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 料 选 择 2019 年 4 月 至 2020 年 4 月 在
法;黄元御
中图分类号:
R255
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22
0327
j
国际 Ba
r
any 协会 将 眩 晕 定 义 为 没 有 自 身 运 动 时
的旋转感或摆动 感 等 运 动 幻 觉,并 分 为 前 庭 周 围 性 和
中枢性、精神心理性和其他疾病相关性头晕等 [1],治疗
(后下).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② 耳穴压豆法
治疗.按照«针灸学»耳穴压豆法的操作方法和辨证选
表 2 两组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治疗前后
中医主症分级量化积分比较(分,
x±s)
组别
例数
时间
头昏眩晕积分
脘胁胀闷积分
观察组
32
治疗前

12±0
84

62±0
பைடு நூலகம்4

27±0
79

74±0
表 1 两组胆胃上逆型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观 察 组 32
对 照 组 31
临 床 痊 愈(例)
18
显 效(例) 有 效(例) 无 效(例) 总 有 效 率(% )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以土茯苓 15 一 30 克易茯苓, 土茯苓 15 克、建泽泻 9 克、法半夏 9
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克、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
乌 20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以炒白术 9 一 12 克易甘草 云茯苓 9 克、炒白术 9 克、法半夏 9 克、 (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云茯苓 9 克、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 《== 调理脾胃 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克 《==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 入气分,清肺理气,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 治在脾胃,以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 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 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 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6.1 伤风咳嗽.................................................................................................................................8 6.2 肺热喘咳.................................................................................................................................8 6.3 咳嗽.........................................................................................................................................9 6.4 痰饮咳嗽...............................................................................................................................10 6.5 咳嗽吐血...............................................................................................................................10 6.6 肺结核....................................................................................................................................11 7.参考资料.........................................................................................................................................12 7.1 麻瑞亭治验集 – 西安市中医医院...................................................................................12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2 17:28:00一、黄元御《四圣心源》书名。

又名《医圣心源》。

10卷。

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

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

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

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

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

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已土为脾。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他认为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百病之作,率由土湿”,“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

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如金鼎汤(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煎大半杯,温服。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转自:泥巴匠的博客罗大伦(续)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

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

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

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

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

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

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

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

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

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

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丹参 15 克、软柴胡 9 克、焦山扼 3~5 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 9 克易甘草,加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
乌贼骨 12 克、炒干姜 3 克、白蔻仁 6 克、三七粉 3 克,(分冲)......。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炒桃仁
9~15 克ຫໍສະໝຸດ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 6~9 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
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基础方 化裁方
粉甘草 6克
法半夏 9克
姜半夏
云茯苓 9克
炒杏仁 9克
广橘红 9克
炒杭芍 12 克
制首乌 20 克
粉丹皮 9克
6~9 克
化裁方
猪苓皮 9~12 克或
茯苓皮 9~15 克
风湿或 建泽泻 9 类风湿 克
土茯苓 15~30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 9~12 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
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 肉桂 3 克易首乌,以补骨脂 9 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胱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 9 克易甘 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 30 克易干姜.加焦山桅 3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生地炭
9~12 克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 6~9 克易丹皮,
通经活络以怯瘀。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黄岑炭
9~12 克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 6~9 克易杭芍,
暖肝以助升发。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大熟地
9~12 克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 9~15 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广陈皮
9~15 克
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 9 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加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川楝子 6 克、广木香 4 克、白蔻仁 6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全瓜蒌 炒 枳 9克 壳9克
加 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川楝子 6 克、广木香 4 克、白蔻仁 6 克。
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方药
1
2
3
4
5
6
7
8
原方为 甘 草 6 半 夏 9 茯 苓 9 杏 仁 9 橘 皮 6 芍 药 6 五味子 贝 母 6






6克

化裁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 12 克、延胡索 12 克、半枝莲 12 克、白花蛇舌草 l2
克、缩砂仁 9 克、赤丹参 15 克、软柴胡 9 克、焦山扼 3~5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加 广郁金 12 克、延胡索 12 克、半枝莲 12 克、白花蛇舌草 l2 克、缩砂仁 9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炒枳 壳9克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 9 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
炒青皮 6~9 克,或鹅枳实 6 克易橘红。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参 20 克、白蔻仁 6 克、炙五味 4~6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广陈皮
12 克

前胡 12 克、川贝母 9 克、炙冬花 12 克、北沙参 20 克、白蔻仁 6 克、炙五味 4~6 克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 9 克易橘红,以全瓜蒌 9 克易杏仁,
化裁方 建泽泻 9
猪苓片

9~12 克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 9~15 克,或猪苓皮 9~12 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
以土茯苓 15~30 克易茯苓,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1)炒枳壳 9 克(2)炒青皮 6~
9 克(3)鹅枳实 6 克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 6~9 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 9~12 克易茯苓,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
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
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老川芍
6~9 克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 9~12 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粉丹皮 9克
化裁方
当归 9~
12 克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 3~5
2.化裁方:为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云茯苓 9 克、炒杏仁 9 克、炒杭芍 12 克、广橘
红 9 克、制首乌 20 克、粉丹皮 9 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
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炒白术
9克
加 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乌贼骨 12 克、炒干姜 3 克、白蔻仁 6 克、三七
粉3克
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 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 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 6 克、半夏 9 克、茯苓 9 克、杏仁 9 克(泡,去皮尖)、芍药 6 克、橘皮 6
克、 五味子 6 克、贝母 6 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