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合集下载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遗骸、微生物及其对各种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土壤有机质主要由腐殖质、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组成。

其中,腐殖质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形成的具有粘结性和团聚性的有机化合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质之一。

木质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土壤中可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纤维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二、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具有多种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氮比。

碳氮比是指土壤有机质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比例,它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碳氮比越高,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酸碱度也对它的分解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碳、氢、氧等元素,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此外,土壤有机质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同时,土壤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管理措施等。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砂质土壤由于其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转化。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3)各粒级的主要特征
①石块:主要是残留的母岩碎块,山区的土 壤中常见,土壤中含石块多,对耕作和作物 生长是不利的,一般可发展林业与果树,如 农业利用时要设法除去。 ②石砾:多为岩石碎块,山区土壤与河漫滩 土壤中常见,含量多时,孔隙过大,易漏水 漏肥,损坏农具,应进行改良。
③砂粒:常以单粒存在。主要为石英颗粒。 通透性好、保水肥能力差。比表面积小,无 粘着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性质。矿质养分 含量低。
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 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 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 光滑的实心圆球,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 的圆球直径,作为该土粒的直径,这样所得 到的土粒直径,就叫做当量粒径。
土粒和水的 密度差
重力加速度
土粒半 径
水的粘滞系数
至于如何把土粒按大 小分级,分成多少个 粒级(粒组),各粒 级间的分界点定在哪 里,至今尚缺乏公认 的标准,不同国家和 部门所采用的土粒分 级制都是不同的。
63
<0.005 10
长石
14
12
15
8
10
云母
——
——
7
21
67
角闪石 ——
4
2
5
7
其它矿 物
——
3
4
3
6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由于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所以它的分 布规律是粒径越大者含量越多;
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弱,在越细的粒级中 分布越多;
角闪石极易风化,甚至彻底分解而消失, 只在较细粒级中有所残留。
砂粒 粉粒 粘粒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菌根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 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 称为菌根。
其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8、原生动物(protozoon)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4、放线菌(actinomycetes) •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
子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 30%;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 部分均属好氧腐生菌。
• 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
真 菌 菌 落
3、霉菌
• 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 • 霉菌在酸性土壤中能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 • 霉菌多数分布在有机质丰富,通气好的表层土壤中; • 较常见的有青霉、毛霉、链霉和曲霉四个属的许种; • 霉菌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克土壤中有0.1-1百万
个,相当于每平方米100-1000亿个,其生物量可达每英 亩500- 5000磅; • 霉菌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重要部分。
腐殖质与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不能用机械方法 分离。
有机质总量的85%-90% 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良好作用。 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1、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有机质的组成(腐殖质)
化合物组成可分为: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

大学土壤有机质教案课件

大学土壤有机质教案课件

1. 理解土壤有机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

3.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 能够分析土壤有机质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引言- 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和重要性-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2.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分类-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分类(如腐殖质、微生物体、植物残体等)3.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影响土壤肥力。

- 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结构有重要影响,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透气性。

- 土壤环境: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影响土壤生态系统。

4. 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分析方法:如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 现场调查方法:如土壤采样、土壤剖面描述等。

5. 土壤有机质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农业:土壤有机质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 土壤污染修复:土壤有机质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

- 土壤保护: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保护中的作用。

1. 引言(5分钟)- 介绍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分类(15分钟)- 讲解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分类,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

3.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20分钟)- 分析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举例说明。

4. 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5分钟)- 介绍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调查。

5. 土壤有机质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10分钟)- 讲解土壤有机质在生态农业、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6. 课堂讨论(10分钟)- 提出与土壤有机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7.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 菌属、毛霉属和根霉属。
土壤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呈丝状单 细胞、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微生物,数量仅次 于细菌,为1%-10%。
生态习性:适宜中性偏碱;耐高温、好气性微生物; 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木质素、纤维类、单宁和蛋白质等复 杂有质物分解积极参与者。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
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 中分子态氮,向植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根瘤菌
根瘤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可分为两个阶段:
侵染土壤阶段
根瘤形成阶段
氨化细菌 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肽、氨基酸等简单 含氮化合物
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巨大,只有几微米至几毫米,而且 一般每克土壤有104~105个原生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为上 层多,下层少。
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 :
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
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
1
2
3
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
原生动物以微生物、藻类为食物,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态平衡 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使养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慢释放,有利 于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
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 质来源。 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 在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2000磅, 每公顷2000公斤。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matter)精编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matter)精编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一、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1、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和动物微生物的遗体2、动物的排泄物及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分泌物及排泄物3、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4、工农业副产品及生活污水废物等二、土壤中有机质存在状态:1、新鲜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2、半分解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已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3、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残质,腐残质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是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种类: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一类是狭义的土壤有机质,它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二是腐殖质,腐殖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称为非腐殖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20-30%,另一类是称为腐殖质的特殊有机化合物,包括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等,它们普遍存在于土壤、腐熟的有机肥料、各种地面水体的底泥以及煤炭之中。

土壤腐殖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2、组成:非腐殖质是生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碳水化合物:是有机物的主体,占有机质总量15~27%,占植物残体干重的60%。

有单糖、双糖、多糖、寡糖、氨基糖、糖醇、糖酸、甲基化糖等。

包括:a、水溶性糖类和淀粉:广泛存在,可溶于水,被淋洗流失,在好天气条件下分解成CO2和H2O,在厌气条件下分解产生中间产物H2、CH4等。

B、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植物残体中含量最高,两者均不溶于水,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缓慢分解。

土壤学分章试题库

土壤学分章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理论基础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7.写出5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

二、判断题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目前,从火星上取回的岩石碎屑物化验样品,被确认有土壤遗迹。

3.()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4.()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5.()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6.()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7.()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1. 土壤2. 土壤肥力3. 土壤剖面四、简答题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4. 土壤具有哪些特征?5. 请列出至少5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并简要说明其主要贡献。

五、论述题1. 论述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一、填空1.写出两种次生矿物名称:()、()。

2.写出三种原生矿物名称:()、()、()。

3.高岭石属于()型矿物。

4.矿物按成因可分为()、()二大类。

5.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6.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7.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8.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3 土壤有机质

3 土壤有机质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 (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碱溶后加电 解质NaCL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HA)和黄腐酸(FA)
聚合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按碳水化合物分


单宁和木质素的分解比脂肪更慢。
(三)含N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核酸、酰胺、有机 碱、尿素、腐植质等; 含N有机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 水解、氨化、硝化等过程,最后转化成无 机N素。
(四)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主要是含硫蛋白质; 含S有机物
不同有机成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
3. 有机残体的C/N比


C/N~25:1时,最有利于有机残体的分解 C/N<25:1时,分解过程会释放部分N供植 物吸收; C/N>25:1时,微生物会与植物争夺有效N
(二)土壤环境条件
土壤条件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而影响有 机质的转化. 1、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 ---在适当湿润而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好气微 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分解 速度快,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释放 出的矿质养分多,但腐植化系数低,不利于 腐植质的累积。
3、酸碱度
大多数细菌最适合的pH范围是6.5-7.5, 放线菌略高,真菌略低。过酸或过碱 (>8.5, <5.5)都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4、土壤质地
质地通过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而影响有机质 的分解。 ---砂质土中有机质好气分解旺盛,分解迅速; ---粘质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较砂质土慢。
5.其他因素:

---当湿度过大,通气条件不良,有机质以嫌 气分解为主,分解速度慢,矿化率低,有 机质分解不完全,容易累积中间产物,对 作物有毒害作用,腐植化系数高,有利于 腐植质的累积。
2、温度状况
---有机质在0°C时就开始有微弱分解,从 0°C到35°C,有机质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温度进一步升高,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有机质分解也减慢。 ---当温度高于35°C,有机质可能发生纯化 学的氧化分解作用。


腐植物质
(85-90%)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腐植质
简单化合物
10-15%)
多糖类 氨基酸 多糖醛酸苷
一、土壤腐植质的分离、提取与组分
土壤(去除有机残体)
用0.1MNaOH提取,过滤
黑色溶液
用HCl调节到pH2
胡敏素残渣
溶液-富里酸
沉淀-胡敏酸
二、土壤腐植质的组成与性质
(一)元素组成 ---腐植质主要由C、H、O、N、S、P等元素 组成,最多的是C和C。还含有少量Ca,Mg, Fe,Si等灰分元素。 ---腐植质的C:N:P:S大致为100120:10:1:1, C/N比大约为10:12:1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包括: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微生物的残体; ---有机肥料; ---有机废物; 其中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是最主要的来源。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物的组成分
植物残体含水量一般在60-90%; 干物质中,90%以上为C,H,O三元素, N和灰分元素约占8%; 植物残体的有机化合物包括: ---碳水化合物,约占干物质的60%; ---脂肪、腊质、鞣酸等,1-8%; ---木质素:10-30%; ---蛋白质:1-15%;

含S氨基酸
S 气条件) H2S H2SO4(好
H2S累积(嫌气条件)
(五)含磷有机物的分解


包括蛋白质、核酸、磷脂、植素、腐植质 等; 分解后可以释放出无机磷。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植质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 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 腐植质是由土壤有机物质(或原有的腐植质)的 有机分解产物重新合成而成的。其形成是一个复 杂的、多途径的过程。 目前关于腐植质形成的主要学说有四:糖-胺缩 合学说、多酚学说、起源于木质素的多酚学说、 木质素学说。这几种途径在土壤中可能都存在, 但在不同条件下的重要性不同。
(二)分子结构和分子量
---腐植酸的核心组成份是芳香族化合物,此外 还有氨基酸、多肽及碳水化合物。 ---富里酸含羧基比胡敏酸多,所以酸性较强。 ---富里酸的分子比胡敏酸小,结构较简单。
---土壤溶液盐分浓度高于0.2%时,有机质分 解受阻; ---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第三节、 土壤腐植质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 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 合物,称为腐植质。 腐植质是由多种有机化合物混合而成的混 合物,而不时单一的化合物。 腐植质的主体是腐植酸,约占腐植质的 85%-90%。
华南地区
0.19-0.43 0.24(10) 0.32-0.51 0.38(8) 0.16-0.33 0.23(32)
三、影响有机物转化的条件

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土壤环境条件
(一)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1、物理状态 多汁、幼嫩的植物残体比干枯、老化的植 物残体容易分解; 粉碎的植物残体比未粉碎的容易分解。 2、有机物组成 糖、淀粉、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木 质素、脂肪、腊质


一般以腐植化系数衡量植物残体对土壤有机 质形成量贡献的大小。 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 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
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的腐植化系数
有机物料
稻杆 范围 平均 稻根 范围 平均 绿肥 范围 平均
江南地区
0.15-0.26 0.20(27) 0.33-0.51 0.42(27) 0.16-0.37 0.24(33)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是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 下进行的,不同的有机组分,由不同的微 生物起主要分解作用。在不同的条件下, 分解的速度和产物不同。
(一)糖类的分解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 葡萄糖 CO2+H2O 酒精 醋酸 (好气分解)
丁酸
甲烷 + CO2 (嫌气分解)
(二)单宁、脂肪、木质素的分解

二、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土壤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植物残体组织,严格 地说,这些只能算土壤有机质的原料; ---土壤腐植质
第二节、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有机质在土壤中经历各种复杂的转化,可 以归纳为两个方向: ---分解过程(矿质化过程):复杂有机物 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最后形成CO2,H2O 和无机盐; ---合成过程(腐植化过程):形成更复杂 的有机物质(腐植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