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
初一年历史上学期第三单元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初一年历史上学期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条件:①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最强。
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能,谋求统一;④正确策略:远交近攻。
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1)政治上: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化上:措施:统一文字(小篆)。
影响: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促进了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3)经济上:措施: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影响: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4)交通上:措施: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灵渠。
影响: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5)军事上:措施: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3、秦始皇最大的功绩——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评价秦始皇(1)功:秦始皇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①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③采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开灵渠、筑长城御匈奴。
(2)过:实行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焚书坑儒摧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3)综上所述,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功大于过。
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优秀课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①自称皇帝,统揽一切权力
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①自称皇帝,统揽一切权力 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巩固练习
1、长平之战以来,秦统一六国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消灭六国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其建立者是( )
A、秦穆公
B、秦孝公
C、商鞅
D、嬴政
2、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是( )
⑴丞相 ⑵县令⑶太尉⑷御史大夫
A、
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主要的特点是( )
南
统
越
漓
湘
族
水
灵
水
渠
开
灵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渠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
颈,委命下吏
越族
万里长城
辽东
临洮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fān)篱,却匈 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 敢弯弓而报怨
焚书坑儒
前213年,太子师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 复周朝的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对, 并提出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消灭 私学。有敢偶语《诗》《书》者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 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 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 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 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3.9《秦统一中国》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时代 础 免
享有高度自 分封 奴隶 以血缘 世袭 治权,有较
制 社会 为纽带 大独立性
由皇帝 只有行政管 郡县 封建 按地域
制 社会 划分 任命、 理权,直接 派遣 对皇帝负责
历史作用
初期巩固了统治, 后期诸侯强大,出 现了地方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有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根本目 的
根本目 的都是 巩固统 治源自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堂导案
4.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的主要作用是航运。前者是秦 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随堂检测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1. 下列三幅形势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B )
5. (2023·广安)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 固统一的措施。下列各项所示字体,秦朝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的是 (A )
A. 小篆
B. 行书
C. 楷书
D. 契丹文字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随堂检测
6.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
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堂导案
过程:秦朝确立,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 政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 用,影响深远。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堂导案
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盛行 划分基 官员任
制度
自身权力
A. 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C.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古今对比:蓝球明星姚 明身高226CM,体重350
经济: 斤。秦朝一位将军身高 八尺,体重400斤。请 算一算,谁高谁重?
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秦 一尺约今23.1cm
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秦 一升约今202ml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秦 一斤约为今250g
1、楚国的商人在卖什么? 2、秦国人看不懂楚国人写的字说明了什么问 题?
思想文化上 统一文字
小篆 隶书
秦国女子的烦心事
战国时期,有名秦国女子在国 内做了一条长裙。后来,她去齐 国旅游时看中了一块布料,就找 齐国当地的裁缝做了同样尺寸的 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条超短 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带来 的秦国的圆形货币,一定要她付 刀币。
A 国4. 秦家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实施监察职能的官员是
()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丞相
D. 皇帝
5. 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
“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
C 是在( )
A. 商朝 B. 西周 C. 秦 D. 西汉
C 6. 如果你生活在秦始皇统治后期,到集市上购买
东西使用的货币应该是( )
新课小结 秦 王 扫 六 合
秦统一 前221年 嬴政 咸阳
六国
政治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巩
固和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维护 统治
文化
统一文字
的措
施
军 北 北修长城拒匈奴
事
南 南通灵渠平越疆
秦朝的
疆域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
长城一带 南达南海
你能做对吗
C 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30年
初一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课件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二、治理天下——巩固统一
政治 经济
统一
文化
社会生活 军事 交通
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政治: 1. 背景:
二、治理天下——巩固统一
周室卑微……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 政(通“征”),强凌弱,众暴(欺凌)寡, 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贾谊《过秦论》(中篇)
一、一统天下——秦灭六国
(二)过程: 统一时间: 王朝名称:
都 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 城:
公元前221年国
(三)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 战混乱的局面。 2.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条件:
一、一统天下——秦灭六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战国形势图
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一统天下——秦灭六国
(二)过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交通:
修筑长城
开凿灵渠
修直道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二、治理天下——巩固统一
(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交通:
(秦始皇)南取百越(古越族)
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委命(听命于)下吏……
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上篇)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材料一:“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末—年《最史富记强·的李国斯家列传》 材料二: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 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识,为得到 这一人才,②下秦令王攻嬴韩政,善迫于使用韩人王,将采韩取非正送确往的秦战国略。战术
二、秦皇新政集君权: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1: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嬴政留下了什么启示?
王室衰微
加强君主权力 诸侯争霸
加强中央权力
问题2:嬴政会采取哪家学派的治国建议?
韩 非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法家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加强君主权力 ——建立皇帝制度
问题探究二: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核心素 养目标
时空观念
壹
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
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贰 唯物史观
结合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对
叁
秦始皇的评价,从“唯物史观”的角
度分析秦始皇的功过。
家国情怀
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 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①—皇《位世史袭记》
材料二: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 子自称曰“朕”。 —②《皇史帝独记尊》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③皇权至上 —《史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件(共21张PPT)

太 尉 皇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郡(守)
郡县制
县(令)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行政长管称郡守;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 或县长。 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最高统治者
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 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中央政府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点。
项目 划分原则 政治制度 分封制 血缘关系 奴隶制 世袭 郡县制 地域 封建制 不世袭(皇帝任免)
不
同点
官员产生
与中央关系 影响
相对独立 容易出现地方割据,
分裂国家
直属中央管理 地方服从中央,有利于国家
统一
共同点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长城的修筑抵御了匈奴的进攻,巩固 了北边边防,保护了中原生产的发展,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象征。
长城
陇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 东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海 的封建国家,也是当 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
南海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问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 施?有什么意义?
君 主 专 制
(军事) (行政)
(监察)
郡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地 郡县制 地方政府 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县
中 央 集 权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经济、交通统一)
措施
文化
统一文字 隶书 小篆
作用
经济
交通
军事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 推行,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 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 统一货币 有利于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圆形方孔半两钱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 开凿灵渠 北的水运交通。
3.9 秦统一中国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②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
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秦朝规定了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 车宽约为今天的1.4米。
车同轨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
作用: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 交通网。
作用: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灵 渠
(四)军事上:
1、南征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南征百越, 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万金油”】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巩固统治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比较周朝和秦朝统治的差异(P57课后活动)
项目
周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最高统治者的权利
统治地方的方式
王
周天子在名义 上是天下共主
分封制
影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
威胁中央
秦朝
皇帝
总揽全国一切 军政大权 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桂林郡
灵 渠
南海郡
象郡
(四)军事上:
1、南征百越 2、北击匈奴:BC215年,蒙恬tián 北击匈奴,筑长城。
东到辽东 “万里长城”
西起临洮 (táo)
作用: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 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
(五)思想上——“焚书坑儒”
焚书
焚六国史书,民间诗、书、百家书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
春秋形势图 春秋争霸
战国形势图 战国兼并
秦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朝形势图 秦朝统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一)背景Fra bibliotek王室 衰微
需要加强谁的权力?
皇 帝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诸侯 争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今天边疆和谐,长城失去了防御意义)
(3)重用人才(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
(4)策略正确(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外交策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统一全国既有自身努力,又是大势所趋,那么回到刚刚我提问的第一个问题,秦秦灭六国的顺序、建立秦朝的时间、都城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展示ppt总结,让学生记好笔记。
3.确立中央集权制度(8min)
嬴政在称皇帝以前的身份是“秦王”,在统一六国、称皇帝以后应改称“秦始皇”。
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0min)
(1)运用PPT,给出提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让学生分别从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几个方面回答问题(3)秦朝在巩固统一上推行了哪些措施?分别统一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对此进行总结,ppt展示,引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环境下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师生一起看PPT战国末期形势图,提问回顾上节课学的战国七雄,提出问题:秦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提问学生回答,启发学生回顾商鞅变法。最后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1)顺应民心(战国长期战乱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2)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六国,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4)开发南疆──统一越族地区、开凿灵渠(课件显示灵渠、湘水、离水及相关图片)指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世界古代水利建设的明珠)。
教师整理,出示课件。最后,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秦的疆域终形成。(课件显示秦的疆域地图)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并让生准确地在地图上标出疆域的四至。
分别让学生回答问题(2)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实施了哪些措施来实现中央集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并通过课件展示进行纠正总结,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强调:通过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尤其是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备课教案
备课讲次与课题名称
全日制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3周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7/9/22
授课老师
徐娜
授课对象
早培
学习目标
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背景、时间、顺序、都城、意义;
2.掌握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意义;
3.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4.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建筑。
重点、难点
1完成一下几个问题:(5min)
(1)秦灭六国的顺序、建立秦朝的时间、都城和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实施了哪些措施来实现中央集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3)秦朝在巩固统一上推行了哪些措施?分别统一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2.秦灭六国(7min)
2.秦王朝的性质和特点;
3.秦的统一及作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设计
一、课前背诵与小测(10min)
重点把握学生对上节课春秋战国以及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二、新课导入(30min)
选择了一段关于兵马俑的录像资料,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随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谈体会并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踏着炎黄帝的足迹,循着春秋战国的铁蹄一路从历史走来,兵马俑的壮观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秦王嬴政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那他是怎样统一全国?又是怎样巩固自己统治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内容。”
三、课堂小结(5min)
通过PPT,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强调重点是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最后做4个小题复习,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