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秦统一中国》
《秦统 一中 国》 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统一中国》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统一的过程、采取的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时间。
(2)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3)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
(2)感受秦始皇等历史人物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教学难点(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2)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说学情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秦统一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秦统一的相关知识。
精品初中历史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和秦长城、灵渠。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条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挂图、绘制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时空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和“千古一帝”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巨大,秦朝的影响深远。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故事法、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历史小故事,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是的这就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座皇陵充分反映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那么他到底都有哪些丰功伟绩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二、讲授新课:第一篇章:秦王扫六合师:首先我们回想之前学过的内容秦国统一之前,是什么时期?生:战国时期。
师:为什么叫战国时期?生:因为各诸侯国之间总是发动战争,所以叫战国时期。
师:诸侯们愿意打仗,老百姓经历那么长时间的战争,他们愿不愿意?生:不愿意。
师:秦国能完成统一,肯定和秦国的强大有关系,秦国为什么这么强大呢?生:因为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富兵强,称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师:我们课本第56页的小字,这说的是什么原因?生:善于用人。
师:我们再来回想秦国灭六国的顺序。
它先灭的是韩赵魏,这几个国家跟其他四国比起来,面积和实力上都怎么样?生:面积小,实力也小。
师:综合上面咱们的分析,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边归纳,边做出评价。
最后总结出几方面原因即客观原因是统一顺应了民意;主观原因一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二是长平之战,势不可挡;三是秦王嬴政善于用人;四是秦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小后大远交近攻。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巩固措施 (1)文化上:制定笔画规整的 小篆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 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2)经济上 ①以圆形方孔 半两钱 作为标准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
的交流。 ②统一 度量衡 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 灵渠 ,沟通湘江 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 临洮 ,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之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2.韩非的主张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受此影响,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怎样的 政治制度?
一、秦灭六国 自读课本,结合右图,说出秦灭六国的原因、时间、人物和历史意义。
1.原因 (1)人民渴望统一,秦灭六国顺应民心。 (2)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条件。 (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2.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
影响
政治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 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 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 文化 交通 军事
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统 一度量衡制度
规定小篆为通用文字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 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课时练及答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六国破灭的先后顺序是()A.韩、赵、魏、楚、燕、齐B.魏、韩、燕、赵、齐、楚C.齐、赵、魏、燕、韩、楚D.韩、楚、赵、魏、燕、齐2.(2023山东平原三校期中)梁启超曾指出:“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3.(2023山东无棣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
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
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4.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
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5.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郡名建置时代郡治陇西郡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今甘肃临洮辽东郡古燕置,始皇因之今辽宁辽阳南海郡始皇置今广东广州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B.加强了地方权力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消除了地域差异6.(2023湖南永定期中)秦王朝对全国各方面制度开展整齐划一的工作,如“端平法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
其最终目的是()A.推行法家思想B.加强经济交流C.促进文化传播D.巩固国家统一7.对如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D.统一度量衡8.(2022云南中考)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改变了战国时各国文字书写各异和增强了文化交流的是()A.统一货币B.统一文字C.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9.(2021福建中考)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
这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增长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D.筑路技术的提高10.(2022山东平邑期中)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影响;3. 了解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秦始皇建立秦朝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及他的重要作为;2. 学习: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秦朝的过程;3.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措施;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秦始皇建立秦朝的主要影响。
第二课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1. 复习: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2. 学习:介绍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如郡县制度、统一货币等;3. 分析:让学生分析秦朝的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
第三课时:秦朝的灭亡和影响1. 复习:复习上两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秦朝的了解;2. 学习:讲解秦朝的灭亡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讨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秦朝的灭亡原因;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次授课,学生应该了解秦始皇建立秦朝的过程,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影响,了解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以及秦朝的灭亡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书面作业:请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秦始皇建立秦朝的过程和他的重要作为;2. 研究作业:让学生研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进行展示。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初中七上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件】

将秦美阳铜权与秦铜权略作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件秦朝时期 的铜权,虽然是在不同的地方出土的,但都刻有以下两段铭文。
铭文一为秦始皇诏文: 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铭文二为秦二世诏文: 元年(公元前209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
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巩固了统一。
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临洮
辽东
蒙恬,秦朝时期名将, 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 志,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 道,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 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之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 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 化的交流与发展。
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 殹,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秦美阳铜权
提问:两个在不同地方出土的秦铜权,上面却刻着两段相同 的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秦朝统一度量衡政策的推行是认真、有效的。
秦铜权
交通上:统一车轨,开凿灵渠
秦直道有“古 代高速公路”之称, 直道从咸阳出发通 向九原郡,是为了 防御匈奴。
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 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一直到今天,灵渠还在发挥着运输 和灌溉的作用。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 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战国时期秦国修 筑的都江堰同时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 遗产名录。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件33张

(2)时间:前230年—前221年
(3)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建立 时间:前221年 都城: 咸阳 人物: 嬴政(秦始皇帝)
一、秦灭六国
(2)时间:前230年—前221年 (3)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建立 时间:前221年 都城: 咸阳 人物: 嬴政(秦始皇帝)
秦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位 世袭、皇权独揽、皇帝独尊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皇帝
太尉
军事
最高统治者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丞相 御史大夫
行政 监察
中央政府
郡 (守 ) 县 (令 )
乡、亭、里
直 接 任 命
地方政府
“大” 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3
嬴政(秦王)
一、秦灭六国
背景:
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 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 分的准备。招募人才,委以重任,听取建 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一、秦灭六国
相同点:
目的: 巩固统治 性质: 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官员产生 世袭产生 方式 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影 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
皇帝任免
按地域划分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作用: 1、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2、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 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部编初中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学情、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位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
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秦灭六国,介绍了秦王嬴政及其统一六国的背景、经过以及统一的意义。
第二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介绍了什么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目:巩固统一的措施;在这一目中,介绍了秦在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秦的疆域。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个暴君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2)难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二、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又刚刚真正的接触历史学科,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的选取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幻灯片等来体现教学环节和知识脉络并配以动画、图片、音乐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
统一文字 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 篆,作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秦 国 钱 币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 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 国流通; (2)统一度量衡 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 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新课讲授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书同文”之前各国 “马”字的写法
(小篆) (隶书)
新课讲授
统一货币
新课讲授 衡:重量
量:容量
度:长度
新课讲授
3、交通上:
车同轨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
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4、军事上:
开灵渠、修长城 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
江, 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
新课讲授
皇帝
丞 相
行 政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 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 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 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 模式。
最高统治 者
太 尉
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
御史 大夫
监 察
中央政府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郡 县
地方政府
新课讲授
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
新课讲授
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 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 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发展; 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国
讨论
家才能繁荣昌盛。
新课讲授
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 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 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
东到东海西陇西
北从长城到南海 疆域四至勿忘记
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5、秦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新课讲授
长城
秦朝的疆域图
课堂小结
识记小口诀
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 定都咸阳称皇帝 建立中央集权制 小篆成为规范字 北拒匈奴修长城 西起临洮至辽东 万里长城称奇迹 秦朝疆域广又大
一、秦灭六国
1、背景和原因:
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灭韩
赵
魏 楚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等,积极策划。
秦灭六国的进程
2、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3、经过:
统一
齐
燕
新课讲授
4、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5、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课程导入
秦王扫六合,
朗读古诗,从古诗中,同学们 能得出哪些信息?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新课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