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统一中国》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通过兼并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从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以及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修建长城、修建灵渠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理解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的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知道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实例讲解:以长城和灵渠为例,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等。

3.视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三公九卿制度相关知识。

提示: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4.教师带领学生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引导学生思考实行郡县制的意义。

提示:郡县制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板块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创设秦始皇巡游遇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是秦朝的大臣,你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内容,并提问:统一文字有何作用?
提示: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内容,并提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何作用?
提示: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56页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在交通和军事方面的统一措施及其作用。

提示: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扩大了秦朝疆域的范围。

5.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加深印象。

板书
设计
1.【新考法·历史对比】(吉林长春朝阳期末)下面表格中填写正确的是( C )
当堂
达标。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皇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秦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和皇帝;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秦统一中国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和皇帝。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认识秦始皇,领略他为实现并巩固中国统一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1.【图片研读】2.【问题探究一】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答案提示: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问题探究二】结合图三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并分析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案提示:顺序: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史料研读】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2.【问题探究一】综上两则材料所述,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提示: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材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秦国的崛起、秦始皇帝国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衰落。

本章节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具体过程和背后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晰。

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衰落。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历史地位和衰落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历史地位。

2.难点:秦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文章和视频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纷争等。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介绍秦国崛起的过程,包括秦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秦国君主的发展。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国的发展。

3.操练(15分钟)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2. 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3. 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政策;2. 秦始皇的治理措施;3.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政策1. 利用图表和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战争频繁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的背景。

2. 介绍秦昭襄王时期赵胜起义、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引出秦国兴起的原因。

3. 分析秦国制定的统一政策,包括征战、赏罚、分封和改革等措施。

4. 进行互动问答,确保学生对于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政策有全面的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秦始皇的治理措施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对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政策的理解。

2. 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如修筑兵马俑、修筑连接南北的大运河、网络密探等。

3. 分析秦始皇实行的中央集权、国土规划以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输入统一法律、货币和文字等。

4. 帮助学生将秦始皇的治理措施与秦朝的统一政策联系起来,加深对秦朝统一中国的认识。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统一政策和秦始皇的治理措施。

2. 分析秦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秦朝对中国历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 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秦朝的统一政策和秦始皇的治理措施应有全面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简单的观后感,围绕秦朝的统一政策和秦始皇的治理措施,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 配发教科书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于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政策的理解。

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于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政策的掌握程度;2. 学生作业中的观后感,评价学生对于秦始皇治理措施的理解;3. 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秦朝对中国历史影响的思考能力。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引课明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
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1)文化上:
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展示教材第47页的统一文字图片)
(2)经济上:
①统一货币。(展示教材第47页的统一货币图片)
②统一度量衡。(展示教材第48页的“铜量”和“铜权”图片)
③车同轨、修驰道。
(3)军事上:
①开凿灵渠。
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一、选择题
1.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县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2.教师补充: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作业设计
第9课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9课秦统一中国
备课时间:2024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4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秦统一中国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
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
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
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
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
秦灭六 国
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 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 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意 义。 3.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 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经济上交通上 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 6.在地图上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 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 题。 (一)秦灭六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 图》,要求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 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教师点拨:(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 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 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秦具备 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 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 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 攻。(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教师强调公 元前 221 年,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 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 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 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 地图指出疆域四至。 分组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 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 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 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突破方法:通过历史剧、历史故事,引导学
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分析各种措施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突破
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让学生能较全面地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2. 学生分析 本课培养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识读《秦朝疆域图》,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2、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
教学设计方案
姓名 课题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班级
教时
学科 历史 1 课时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涉及的内容是重要的考点。本课需要学生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的潮流和
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
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学生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生 生合作,互帮互 助,解答疑问
分组探究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 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确立中 央集权 制度
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秦始皇的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 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 中? 1.欣赏历史短剧《朝会》,思考秦朝的中央 集权制度的特点。 秦王: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 杀,一统天下建立千秋基业家。今与大家 商议,国军该如何称呼? 李斯(满脸堆笑):大王的丰功伟绩,更 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 比。 秦王眼前一亮:妙哉妙哉,那就称皇帝 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 以至千世万世,我自称朕,朕还要在中央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 大臣:大王,哦不(轻拍自己的嘴巴)皇 上,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呢? 秦始皇: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一 下吧。 李斯: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 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大臣二:皇帝,地方上应该如何处理?现 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 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 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 侯,到了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 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 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正和朕意,从此废除分封,设立 郡县。退朝。 2.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下图,试着解释图片 内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含义。 教师点拨,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 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 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 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 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 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 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 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 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引导学生结合西周的分封制,进一步比较
制。3、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
皇画面和李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 生:秦王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
以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 热情
单元分析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统一中国》,用谈话 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 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 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 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