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教学案例

《秦统一中国》教学案例
《秦统一中国》教学案例

《秦统一中国》教学案例

泰来县塔子城镇中学王国强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步入七年级的学生。

前天,教导干事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第二单元复习课。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复习课倒是头一回,没有把握,只能讲节新课了——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和制作课件。?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研究教材后,我结合学情,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难点那么是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条理清晰又印象深刻呢?我在教学设计方面想了不少办法。

【案例描述】

课前,和往常一样,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师,这时,同学们纷纷走进教室,拿出课本和练习册准备上课。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原本活跃的班级在他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上课铃响了,师生进行课前问好,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课前播放视频?易水送别?,我问学生这是什么视频?从这个视频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看并小声议论这时候我说:同学们知不知道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易水送别,讲的是荆珂刺秦王的故事。我接着说:对,但荆珂刺秦有没有成功啊。学生回答:没有成功,荆轲失败了。我说:是的,荆轲没有成功,秦王嬴政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封建国家,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这时候我出示课题?秦统一中国?,学生阅读教材,我又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秦王是怎样一个个灭掉东方六国的。学生分组汇报,秦依次灭掉六国,并说清六国灭亡的顺序,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这一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这一年,秦国的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学生回答完后我进行一下鼓励。然后,我们又探讨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的原因。学生自然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也就想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再加上秦王嬴政的个人能力和秦统一中国是深得民心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等原因。探讨完原因后我问学生,为了使江山永固。那么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接下来学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疆域等方面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时间大约过了一半左右,我问学生完成的怎么样,学生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在政治上,学生表达了秦始皇如何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全国范围内,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在疆域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在学生汇报完后,我说,秦始皇的巩固措施在我们日常生活有没有影响呢。学生回答:有。然后学生针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明确这些措施不但对当时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我国历朝历代乃至现在都有深远影响。我进行了一下补充,我说:我国各地的方言很多,像上海口音、北京口音、闽南口音等,但文字是一样的。这样就突出秦始皇的功绩有多大。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归纳。要求学生以表格或图式的形式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边疆和少数民族六个方面总结并加以牢记。

快到下课的时候,我问学生,秦始皇花费了这么大的力气进行统一的措施,就是想让他的王朝传到万世,事实上历史真的如他所愿呢?预知后事如何?让我们下一节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历史,挖掘教材,利用已学内容和历史故事。本课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历史〞这一理念。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历史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假设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为了让学生可以学得条理清晰又印象深刻,我设计了思维导图,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自己制作了音频。在材料的搜集、制作整合方面我还是很用心的。有几点缺憾就是课堂的互动性不是很强,还有没能在课堂上检测出学生的听课效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还会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展示出相关的关键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学生在回答中的表现让我非常满意,这种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一节课从始到终都是学生解决问题,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

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市XX第X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 一、教材分析: (一)说地位: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解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朝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措施,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理解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说内容:秦统一中国这课主要有三目知识组成: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三目知识共同围绕的也是“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初步建立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说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现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这课之前经过了两个单元的学习,特别是有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灾难的道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毕竟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所谓历史这个小学科的边缘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2)通过探讨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及秦巩固统一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表演情景剧《秦囧》,讲故事等方法,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这些活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 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 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 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 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二、学习新课: (一)秦灭六国 1、读本节内容,思考: 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 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 230至公元前221 22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 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导学案_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与经过,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建立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明确秦朝建立的意义,深入了解思考历史的能力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师生活动,由浅入深,在活动中把握学习知识的重难点, 3、情景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用。 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互动法、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过程:导入:播放电视剧《大秦帝国》主题曲,“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使学生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热血沸腾,增强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为贴近学生,导入采用,2000多年以前有一位如你们般年纪相仿的少年登上了秦国国王的宝座,这位少年自小就有一个梦想:即复兴河山,一统天下。 一、秦国梦——复兴河山一统天下 1、秦统一全国的条件:①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 ③嬴政重用人才,采用正确的策略。 2、动态图展示:秦统一全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3、秦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制——中央集权的确立 历史剧一:时间:公元前220年 地点:骊山行宫大殿 人物:秦始皇李斯侍女 ————大王驾到———— 始皇:“平身。” 众大臣:“谢大王!” 始皇:“寡人继承先祖遗志,顺应天命,一扫六国,使我大秦大一统于天下!寡人今日非常高兴!寡人得天运,得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袭大王称号,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诸卿意下如何?” 李斯:“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始皇:“泰通太,太类人,泰皇仍为人皇,寡人贵为天子,依寡人看,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为“皇帝”。寡人为始皇帝,子为二世,子子孙孙无穷,我大秦可永葆强盛!”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 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_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_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单项选择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写了秦王嬴政()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2.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3.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太尉 B.刺史 C.丞相 D.御史大夫

4.威海市初中乡土教育读本《威海历史》中写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威海市区域属于胶东郡腄县。”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县制 5.在本课学习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 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6.欣赏中国古代钱币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 A B C D

7.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商人携带圆形方孔半两钱做生意 B.人民被征去修建万里长城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8.制作示意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 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 二、组合列举 9.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1)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把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为了便利南北水运交通,秦始皇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3)秦始皇派大将________北击匈奴,并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三、活动与探究 10.秦朝拉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序幕。秦朝推行的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统一六国】

【历史教案】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 一、知识梳理 1.秦灭六国 (1)原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3)影响: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①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九课秦统一中国创新学案

9、《秦统一中国》学习稿 活动一:看秦王嬴政手段,“闪电战”灭六国 材料一: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楚)。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史记-秦始皇本纪》注:(十七年-二十六年都是秦王嬴政在位时间,古代一种纪年法) 材料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材料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琅琊台纪功石刻》1、读材料,理出灭六国顺序,看地图册《秦统一六国形势》,你能明白什么事情? 2、秦王嬴政二十六年换成公元纪年是多少年?建立后的秦朝国都是哪个?查看地图,看看教材43页《秦朝形势图》,你知道秦朝国都是今天什么城市?你能找出秦朝当时的疆域四方所至吗? 活动二:观秦先辈之努力,看嬴政个人之才略,明秦成功统一之因 材料一: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王扫六合”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汉、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垫定了基础。 4、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三、学情分析 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 四、教材处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

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 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王少年的时候是一位少年质子。(什么叫做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出身的贵族)。为什么会互派质子?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两国之间为了表示互相不会攻打,就会派质子去他国。表示真诚。)2.阅读教材并已学知识,分析秦国灭六国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跟学霸一起学历史(1)高中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王嬴政为了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 在统一方略上,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在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先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随后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并俘虏赵王。 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是魏国都城墙倒塌,魏国灭亡。 对楚国,秦王请出老将王翦,并倾全国之兵归王翦指挥强攻灭楚。 此后,秦国灭燕灭齐势如破竹,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二.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建立皇帝制度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职权分别为行政,军事,监督。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从而使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它与皇帝它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地方有无独立的权利,这一制度的主要要害还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2.军事上 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政后,增设闽中、南海、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的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3.文化上 以秦国小篆为准,统一全国,令小篆书写统一文字的样本。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4.经济上 发布度量横制的诏书,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同时将各种不同的货币统一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5.交通上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路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来沟通自然江河。 6.统一意义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