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对统一中国的重要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点的形成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2.了解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对统一中国的重要作用;3.分析秦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对统一中国的重要作用;2.讨论秦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问学生秦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2.师生讨论:通过问答的形式,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出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对统一中国的重要作用。
第二步:学习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介绍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对统一中国的重要作用。
2.学生合作小组讨论:根据秦始皇的政治措施,讨论其对统一中国的作用有哪些,将讨论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第三步:展示学习成果1.学生代表发言,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将讨论结果予以梳理和总结。
2.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分析秦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讨论秦统一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第四步:做练习1.分发练习册或试卷,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巩固对秦统一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互相交换试卷,互批互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五步:拓展延伸1.分组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秦统一中国的具体事件,深入研究该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2.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并由全班进行讨论和互动,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实施建议:1.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献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生动地认识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对统一中国的重要作用。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皇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秦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和皇帝;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秦统一中国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和皇帝。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4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争霸情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认识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同时,学生应学会通过史料分析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认识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4.课件: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通过史料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及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意义,进行分组讨论。
《秦的统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秦的统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的统一》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的统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
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的重要内容。
教材从秦的崛起、秦灭六国、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认识到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生活经验,他们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足。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存在好奇心,但历史观念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历史地位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使命感,认识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朝的历史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历史观念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的崛起、秦灭六国、秦的统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同时,学生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统一国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2.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地图、图片等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统一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设问: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二、秦灭六国1.背景任务一:阅读教材P52内容,概括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材料二: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总结归纳:原因:①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春秋战国过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②商鞅变法,增强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③秦王嬴政,积极筹划: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④嬴政用人,只重才能2.经过任务二:识读地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说明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秦统一的原因识图,简述秦统一的经过和策略观图,理解秦朝统一的意义前比,理解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背景阅料,理解皇帝制度的内涵完成示意图,了解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制度的运行阅料,制作示意图,秦灭六国形势图秦灭六国时间和路线: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3年灭楚——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1年灭齐合纵连横形势策略:合纵连横、各个击破3.意义任务三:完成秦朝建立的基本概况,结合地图,概括秦统一全国有何意义?秦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建立者:嬴政理解郡县制的作用研料,归纳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意义对比示意图,表格梳理秦朝和周朝统治制度的不同场设,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必要性观片、识读地图、阅读史料,简述秦朝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建立原因任务一:秦朝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吸取哪些教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原因: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的政治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2.内容 (1)皇帝制度任务二:阅读史料,思考秦始皇是如何避免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状况的再现? 材料一:臣(廷尉斯)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
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