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教学难点: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版图,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疆域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突出秦朝统一的重要性;5.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原因:诸侯争霸,民不聊生2.过程:兼并六国,统一中国3.影响: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历史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我是来自XXX的XXX,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程。

首先,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本课程将探讨秦朝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实现统一,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知道秦王XXX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通过探讨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及秦巩固统一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学生的学情后,我们可以发现,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探究研究。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但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最后,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三个方面共同围绕着“统一”这一主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理解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也有很大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包括图片资料、文字材料、微课和图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我们将重点讲解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启发法和合作探究法等,以阅读归纳和学生表演为主要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说课稿《秦统一中国》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

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知道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特别知道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重、难点重点:秦朝的“统一”, “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

主要的线索即“统一”这条线。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统一的意义。

本课的难点,难在理解。

所有会通过解读示意图、图片、漫画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学情分析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七年级秦统一中国【说课稿】【人教版】

七年级秦统一中国【说课稿】【人教版】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将从理念、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就《秦统一中国》说课。

一、说理念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本课体现的理念是,通过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和历史作用的的探讨和,教会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表演历史课本剧,讲历史故事,画秦统一简图,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

本科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材地位及取舍(一)教材地位及取舍这节课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一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本课需要学生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主流趋势,培养学生对统一国家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本课内容重要且繁多。

重点为秦统一的历史作用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因此对统一的过程及秦的疆域四至进行了略讲,对秦始皇的评价,受学生知识和思维所限,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便没有涉及。

(二)教材结构1.教材内容安排:教材内容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了秦灭六国,完成了军事上的统一;第二子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第三目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经济文化和军事等。

秦朝的统一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秦朝的统一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讲授、图表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深入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秦朝的统一,认识到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学生对秦朝的统一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秦朝的地图,引发学生对秦朝的统一过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任务一:秦朝的统一过程(约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包括战国七雄的争霸、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等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的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帮助学生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

3. 学习任务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约20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详细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包括推行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修筑连接长城等重要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对于秦朝统一的作用和影响。

4. 学习任务三:秦朝统一的意义(约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包括统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他们对秦朝统一意义的理解。

5. 拓展延伸(约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秦朝文化的兴趣。

2)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秦朝的知识,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对于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评价自己对于秦朝的统一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秦朝的统一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引言概述: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统一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蜿蜒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秦朝的建立、统一过程、统一成果、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秦朝统一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秦朝的建立
1.1 秦始皇的称帝
1.2 统一六国
1.3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秦朝的统一过程
2.1 战国时期的背景
2.2 秦国的强大实力
2.3 战国七雄的灭亡
三、秦朝的统一成果
3.1 统一货币、度量衡
3.2 统一文字、法律
3.3 统一行政区划
四、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1 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4.2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4.3 形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五、秦朝统一的意义
5.1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基础
5.2 为后世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3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时期。

3.9秦统一中国说课稿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9秦统一中国说课稿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说课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他前承战国时期的新变化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对后世统一的朝代产生重要影响。

本课分别由建立统一的第一子目和巩固统一的第二三子目组成,其中将政治方面的统一单独作为一个子目也就是第二子目,之所以这样分配的意图一方面政治方面很多概念比如难点知识中央集权学生不易理解,单独作为一个子目更详细方面理解,另外一个方面凸显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此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其他方面的巩固措施放在了第三子目。

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掌握好本课的知识点可帮助学生更好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主流趋势的同时能激起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二、说学情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经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让学生对秦统一的大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生活方面:与秦朝方面的影视剧、书籍较多,这也导致学生或多或少了解秦朝的相关历史知识,但资料的复杂性也导致学生对史实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在学习方式和习惯方面: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思维非常活跃,对历史的求知欲强烈,在课上敢于表现自己的观点,但分析历史事件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

二、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的疆域。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的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来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解读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和阅读法,在课前布置好相应的预习学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相应的答案,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认知。

部编初中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部编初中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学情、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位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

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秦灭六国,介绍了秦王嬴政及其统一六国的背景、经过以及统一的意义。

第二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介绍了什么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目:巩固统一的措施;在这一目中,介绍了秦在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秦的疆域。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个暴君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2)难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二、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又刚刚真正的接触历史学科,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的选取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幻灯片等来体现教学环节和知识脉络并配以动画、图片、音乐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

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视野拓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时空概念,同时利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法: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
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

帮助他们理解。

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
《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四、教学环节安排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并设问:“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国?为什么?”
生:“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奴隶制被废除,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过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为其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那段历史画卷吧。

(三)讲授新课:
1、秦统一六国:展示秦灭六国图,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内容速记秦是如何消灭六国的,并顺势导入合作探究题目“秦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有哪些呢?”此处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联系教材前后内容的习惯,然后教师给出适当的参考答案。

2、秦巩固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实施虽是重点却并不难,可以由学生根据预习迅速归纳。

理解这些措施是难点,此处准备从统一之初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状况,入手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3、对学生归纳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略作统一,并开始逐个突破难点,探究“为什么”,这些内容主要是高中部分涉及,所以此处将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可采取由学生先分别阐述自己小组探讨的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指正,并适当进行重难点突破:
A、“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展示中央集权制的结构图,有学生完成结构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重在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实质是各有侧重的两个概念,共同体现皇权至上的基本特点,共同构成的中国政治构建。

B、“为什么要废分封行郡县?”此处先关键结合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并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说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废分封行郡县。

C、“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文字统一度量衡?”分别展示统一指出秦朝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形势图,说明不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样看待分数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

如果学生能较好给出答案,教师适当点评并展示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给不出答案,教师结合材料关键词句给以引导。

附史料:
焚书: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

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

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李斯建议: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

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3、严禁私学。

坑儒: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非但未找到仙药,还以言语诽谤秦始皇,之后出逃。

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察访咸阳。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名家观点: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史学质疑: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这一说法乃是孔子的后代杜撰。

且,《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上记载的只是“焚《诗》《书》,坑术士”,后在《古文尚书》的序中被为“焚书坑儒”。

而在清朝已经证明《古文尚书》乃是伪造 .
课堂练习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础;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课后探究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

五、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焚书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皇帝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郡县制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
修筑万里长城
回顾本堂课内容,既是重难点回顾,同时可顺势解决第三个问题,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是什么重要作用?因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经济
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八、存在疑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入选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就和秦始皇有什么共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