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历时两千年左右,分布在黄河中游甘肃省到河南省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锄耕农业,制陶业发达(白陶,红陶),西安半坡遗址。

2.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前。

3.少康中兴:夏王朝复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

4.武丁中兴: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昌盛局面。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武丁时期(前1250~1192年)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在位

期间,主要是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期征伐,最终平服了上诉地区。他在位的50余年,是商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此时疆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

5.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6.五德终始说:齐国人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秦朝是水德。神学,神秘的历史循环论。

7.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二是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一措施,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从此,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

8.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

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相继传入内地。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9.均输平准:所谓均输,即由国家统一征购,运输货物。汉武帝时,由大农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应该运输到长安的货物,运输到异地出售,再在异地购买货物,于他地出售。通过均输法的实施,汉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了增长,同时也打击了大商人的垄断行为。所谓平准,即由国家平抑物价。汉武帝时,大农令在中央设平准官,按照长安的物价,将各地运输到长安的物品,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从而稳定了长安的物价。同时也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的行为。

10.算缗、告缗。汉武帝时期根据手工业者、商人和高利贷者的财产,征收财产税。如有隐瞒不报或具报不实者,即罚没财产,并处以戍边一年,是为算缗。与算缗相关的是告缗,即举报财产隐瞒不报或具报不实的行为,一经查实,被举报者即被罚没财产而举报者可以获得被举报者财产的一半。11.五均六莞:五均,即在洛阳、成都、临淄、邯郸、宛五座大城市,设立均官,负责征收工商税,控制市场物价,赊贷

即允许贫苦农民可以在祭祀、婚丧时向国家贷款,从事工商业者也可以向国家贷款,利率十分之一。五均、赊贷和政府垄断盐铁、酒、铸币,收取山泽税,称为六筦。

12.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撤除。

13.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14.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15.高平陵事变:魏景初三年(239)明帝曹睿去世,司马懿受遗诏和曹爽共同辅政。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魏帝曹芳到高平陵(今河南洛阳东南)祭扫明帝曹睿陵墓,曹爽与其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驾前往。司马懿乘此都城空虚的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迫使皇太后颁令,关闭洛阳各城门,占据武库,屯兵于洛水浮桥,切断洛阳与高平陵的交通;同时派司徒高柔、太仆王观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务,并派人游说曹爽兄弟停止反抗回城。曹爽等见大势已去,接受条件回洛阳城,被司马懿软禁。正月初十日,司马懿以阴谋反叛罪,将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下狱,以大逆不道罪斩首,并夷灭三族。从此之后,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16.王与马共天下: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南渡的侨姓大族和江南吴姓大族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皇帝,建立了东晋政权。以“王、桓、庾、谢”为首的世家大族相继执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