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悬架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是指通过车辆悬架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单元等设备,实现对悬架系统的主动调节和控制,以提高车辆操控性能、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发展,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汽车的标配之一。

本文将从工作原理、控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逐一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汽车技术。

一、工作原理底盘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通过悬架系统中的传感器实时感知车辆行驶状况和路况,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控制单元,然后由控制单元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来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车辆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

具体来说,底盘主动悬架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1.传感器:一般包括车辆姿态传感器、悬架行程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路面传感器等,用于感知车辆行驶状况和路况。

2.执行器:一般包括气压悬架、电磁悬架、液压悬架等,用于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对车辆悬架系统进行动态调节。

3.控制单元:一般包括主控制器和执行控制器等,用于接收传感器的信号、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执行器。

通过这些组成部分的协同工作,底盘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姿态、悬架刚度、悬架高度等参数的主动调节,从而实现对车辆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

这样一来,车辆可以根据不同的行驶状况和路况,自动调整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二、控制方式底盘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主动悬架控制、半主动悬架控制和预测悬架控制等几种基本方式。

2.半主动悬架控制:半主动悬架控制是指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感知到的车辆行驶状况和路况,通过执行器对悬架系统进行动态调节,但是在这种方式下,悬架系统的动态调节范围和速度相对较小,不能完全实现对车辆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

3.预测悬架控制:预测悬架控制是指控制单元通过对路况和行驶状况进行预测,提前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执行器,以预测性地对悬架系统进行动态调节,从而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车辆主动悬架模糊自适应控制与试验研究

车辆主动悬架模糊自适应控制与试验研究

( c o l f tmo i n i er g Ja g u T a h r nv ri fT c n lg , h n z O 1 0 1 C i a S h o o bl E gn e i , i s e c e sU ie s y o eh oo y C a g h U2 3 0 , h n ) o Au e n n t
hu n b d t e rb d c ee ain as c e s d l h e ce pa sn hr u h t e s e i tz n n ma o y,he ra o y a c l rto lo de r a e whie te v hil si g t o g h pe d lmi o e a d t e rde c mfrl s dsi cl mpr v d. h i o o ty wa itn ty i oe K e r : a tv u p n in;f z y;r a e t i ng c n o t y wo ds ci e s s e so uz o d ts ;rdi o f r

要 :建立 了整车主动悬架 系统 动力学模 型 , 为适应车辆运行道路多变 的需求 , 在后轮处以路面激励变
化和车身姿态作为 自适 应模 糊控 制系统的输 入 , 设计 了主动悬架模 糊 自适应控 制系统 。为 验证控 制系统
的 有 效 性 , 别 进 行 了随 机 路 面 输 入 和 正 弦 波 凸起 输 入 的仿 真 计 算 和 实 车 道 路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 对 于 传 分 相
a c lr t n d c e s d sg i c n l b d i rt n e eg a e l e t i e st e f q e c a d n t e c ee ai e r a e i nf a t o i y, o y vb a i n ry h s d ci d wi n s n i v r u n y b n s i h o n h i e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执行器
电动机或液压泵
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高度。
减震器
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减震效果。
工作原理简述
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的状态和 驾驶员的意图,将信号传递给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根据特定的算法计算 出最佳的悬挂系统状态,并将 指令传递给执行器。
执行器根据指令调整悬挂系统 的刚度和高度,以实现最佳的 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出搭载主动悬架的原型车,并在市场上引 起了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动悬架的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并逐渐成为高端汽车的标准配置。
02
主动悬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 理
传感器
01
02
03
车辆高度传感器
监测车辆相对于路面的高 度,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单 元。
制动力分配
合理的制动力分配能够提高车辆 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制动盘尺寸
制动盘尺寸过大可能导致制动响应 延迟,过小则可能影响制动效果。
制动摩擦材料
不同的制动摩擦材料具有不同的性 能特点,如摩擦系数、耐热性等。
动力系统对主动悬架性能的影响
发动机布局
不同的发动机布局对车辆重心和 重量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操
06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的发展趋 势与展望
技术发展方向
1 2
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底盘 部件的智能化控制,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电动化
采用电动动力系统,实现底盘部件的电动控制, 降低排放和噪音,提高Hale Waihona Puke 源利用效率。3轻量化
采用轻量化材料和设计,减少底盘部件的重量, 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02
03
04
提高乘坐舒适性
主动悬架能够有效地过滤路面不 平带来的振动,使乘坐更加舒适 。
主动悬架的缺点
01
成本较高
主动悬架需要使用更多的传感 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单元,导 致成本较高。
02
能耗较大
主动悬架需要持续供电以维持 工作状态,相对于被动悬架能 耗较大。
03
复杂度较高
主动悬架的结构和控制算法相 对复杂,维护和调试难度较大 。
它与传统的被动悬挂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调节范围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 复杂路况和行驶环境。
主动悬架的分类
根据调节方式的不同,主动悬架可以分为被动与半主动式、 主动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
被动与半主动式主动悬架主要通过改变悬挂系统中的阻尼系 数来实现调节,而主动式和混合式主动悬架则具备独立的作 动器和控制单元,能够实现更加精准和灵活的调节。
主动悬架的控制算法
算法类型
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计算控制指令 的算法,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
算法优化
针对不同路况和驾驶需求,对控制算 法进行优化,以提高主动悬架系统的 适应性和性能。
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类型
用于执行控制指令的机构,例如电磁阀、伺服电机等。
执行机构可靠性
高可靠性的执行机构能够确保主动悬架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通过调整制动系统的响应特性,主动悬架可以优化车辆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在紧急制动情况下,集成主动悬架的制动系统能够提供更加迅速和准确的制动效果 。
03
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
主动悬架的传感器
传感器类型
用于监测车辆姿态、路面状况和 行驶状态的各种传感器,例如加 速度计、陀螺仪、激光雷达等。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及分析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及分析
汽车主 动悬架控制策略研 究及分析
阎树 田 , 张俊 峰 , 张 雪 , 杨 成
( 1 . 兰州理 工大 学数 字制造 业信 息化技 术 实验 室,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 2 . 兰州理 工大 学机 电工程 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 Rob o t s Aut o mo b i l e Ac t i v e Su s pe ns i o n Con t r o l St r a t e g y Re s e a r c h a n d An a l y s i s
方便 、 对模 型误 差具 有 鲁 棒 性 等优 点 。将 其 结合 提
出一种新 的控 制策 略 。设计 了以车 身速度 和加 速度
为 输 入 的模 糊 P I D控 制 器 , 实 现 了 对 主 动 悬 架 的 控
v e h i c l e a c t i v e s u s p e n s i o n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h a s b e e n
f r e e d o m 1 / 4 b o d y a c t i v e s u s p e n s i o n mo d e 1 . Be c a u s e
o f f u z z y c o nt r o l h a s t he mo de l i ng s i mpl e, h i gh c on — t r o l p r e c i s i on, n on l i ne a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e t c, a nd i n t he
t h e wi de s p r e a d a p pl i c a t i o n. Be c a u s e o f i t s s t r u c t ur e wi t h PI D c o nt r o l l e r s e t f l e x i bl e , pa r a me t e r s e t t i ng c on v e ni e nc e。 t he mo de l e r r or r ob us t ne s s e t c .W i l l t h e i r c o m bi n a t i on,t hi s p a pe r pu t f or wa r d a ne w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研究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研究

- 2 -
第一章 绪论
1.3.3 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悬架系统是一种有源控制,主动悬架可以根据车辆行驶条件的变化,主动改变 悬架的刚度和阻尼系数, 主要由可控的电液作动器组成[13]。 作动器相当于一个力发生器, 根据车身质量的速度响应等反馈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作用力。它可替代被动 悬架中弹簧和阻尼器,任意变更和调整刚度及阻尼系数。主动悬架的最大优点是适应性 强,可很好地满足不同环境的要求(如不同道路条件和行驶速度等)。这种装置所要求的 控制目标是实现一个最佳的隔振系统,而且不需要对系统作较大的改变。此种系统功率 消耗很大,另外,要用到的传感器也很多[14]。 1.4 主动悬架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70 年代初,Crosby 和 Kamop 首先提出了主动悬架控制的概念[15],近年来,国内外 学者应用控制理论提供的方法在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PID 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预见控制和鲁棒控 制等[16]。 车辆悬架振动系统大多采用传感器拾取车身绝对速度、 车身对车轴的相对速度、 车身的加速度等信号,经微处理器发出指令执行适时控制,由电液控制阀或步进电机等 执行机构调节阻尼系数或控制力,其研究进展和开发应用与机械动力学,流体传动及测 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17]。近十年来, 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悬架系统从被动隔振走向振动的主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信息科 学中对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已开始应用于汽车悬架系统的振动控制,使车辆悬架振动 控制系统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而且也出现了工程实际应用 的可能[18]。 Hoo 最优控制是在保证闭环系统各回路稳定下设计控制器,使相对噪声干扰的输出 取极小的一种控制法。这种控制方法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底盘上得到了应用[19]。日本 的 Moran Antonio 和 Nagai Masaoll 将神经网络控制应用于主动/半主动悬架上, 通过神经 观测器辨识出悬架的逆动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神经控制器采用非线性最优控制策略 对悬架进行控制,减小汽车振动,模拟计算结果说明神经网络控制较线性反馈控制,系 统性能改善约 10%,研究表明用神经网络控制的非线性悬架系统,比用传统的 LQ 调节 器控制的悬架具有更好的性能。L.Palkovics 等人应用天棚控制,最优控制,变结构鲁 棒控制,Hoo/RLQR 控制方法,并对不同控制策略的鲁棒性进行了分析。另外,荷兰 的 R.G.M.Huisman 和 F.E.Veldpaus 等人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应用带有预见 的连续时间控制策略,控制对象为两自由度的牵引车主动悬架,控制目标为簧载质量的 振动加速度,路面为阶跃输入时,与被动悬架相比,控制目标有了较大幅度地降低[20]。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腾飞,我国的汽车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起步较晚等原 因,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安装调试的阶段,因而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相对还比较少。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主动悬架技术(Active Suspension System)是一种通过控制车辆悬挂系统来适应路面状况和车辆动态特性的先进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感知路面情况,对悬挂系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本文将对主动悬架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首先,主动悬架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辆运动状态和路面情况,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实时计算出最佳悬挂特性,并通过液压、电动或者电磁力等方式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

这种实时调节能够使车辆的悬挂系统更好地适应路面情况,保持车身平衡,减少车身摇晃和侧倾,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相比于传统悬挂系统,主动悬架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能够大幅度提升乘坐舒适性。

传统悬挂系统在通过减震器提供悬挂刚度时,需要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主动悬架技术通过实时调节悬挂特性,可以根据路面状况和车速自动调整刚度,使乘坐更加平稳舒适。

其次,主动悬架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速、转向角度、加速度等参数来实时调节悬挂刚度和阻尼,从而减少车身的侧倾和悬挂系统的回弹,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尤其在高速行驶和急转弯等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保持车辆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主动悬架技术还具有适应性强和可调节性好的特点。

悬挂系统可以根据路面状况的变化实时调整刚度和阻尼,因此可以适应各种路况和行车状态。

而且,主动悬架系统通常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悬挂模式,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式,如舒适模式、运动模式等,从而调节悬挂特性,以适应不同的行车场景。

主动悬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一些高端汽车中得到应用,如宝马、奔驰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主动悬架技术将逐渐普及到中低端汽车中。

尤其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况下,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将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而推动了主动悬架技术的市场需求。

主动悬架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主动悬架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主动悬架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1. 技术创新,主动悬架技术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包括传感器
技术、控制算法、执行机构等方面。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车辆可
以更准确地感知路况和车辆状态,从而更精准地调节悬架系统。


制算法的不断优化也使得主动悬架系统能够更快速地响应路况变化,提高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2. 能源效率,随着对环保和能源的重视,主动悬架技术也在朝
着提高能源效率的方向发展。

一些新型的主动悬架系统采用了能量
回收技术,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和振动来回收能量,从而减
少能源消耗。

3.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主动悬架系统
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主动悬架系统可以通过学习驾驶习惯
和路况,自动调节悬架系统,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4. 集成化设计,未来的主动悬架系统可能会与其他车辆系统进
行更紧密的集成,包括车辆稳定控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

这将
使得车辆整体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5. 成本和可靠性,随着主动悬架技术的发展,成本和可靠性也
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未来的主动悬架系统需要在保证性能的同时,
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主动悬架技术在不断向着智能化、能源效率、集成
化和成本可靠性方面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汽车行业的发展,主动悬架技术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 : 主动悬架简介
二:电子技术控制
三:主动控制技术——三类典型的液力主动控制系统。

1)A类由 Lotus(莲花 )公司开发
2)B类由 AP公司发展的气液悬架
3)C类液力主动控制系统由 Nissan公司开发四: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方法
五:智能控制系统
六:作动器-蓄能式减震器
七:主动式液压悬架
八:主动式空气悬架
九:电机蓄能式主动悬架
十:双重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奔驰公司研发
一:主动悬架
汽车的主动悬架系统是在普通悬架系统中附加一个可以控制阻尼作用力的装置,由执行机构、测量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能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主动悬架能够根据汽车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适时地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使悬架系统处于最佳减振状态,使车辆在各种路面状况下都会有良好的舒适性。

主动悬架的关键部位是其执行机构,也就是可以调节的悬架阻尼系统。

主动悬架有作为直接力发生器的动作器,可以根据输入与输出进行最优的反馈控制,使悬架有最好的减震特性,以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主动悬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求作动器所产生的力能够很好地跟踪任何力控制信号。

因此,它为控制律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设计空间,即如何确定控制律以使系统能够让车辆达到最佳的总体性能。

针对悬架系统的非线性特点,研究适宜的悬架系统电控技术是汽车悬架系统振动性能改进的方向。

悬架位于车身与轮胎之间,对车辆的运动性能、乘坐舒适性有重大的影响。

按照路面行驶工况最优控制,悬架性能以确保车辆行驶性能与乘坐舒适性,电子控制悬架将进一步向高性能方向发展。

作为实现这种对悬架的优化控制的方式之一,是利用“预知传感器”进行预知控制的“预知控制悬架”
二: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技术控制汽车悬架系统主要由(车高、转向角、加速度、路况预测)传感器、电子控制ECU、悬架控制的执行器等组成。

系统的控制功能通常有以下三个:
1)车高调整:当汽车在起伏不平的路面行驶时,可以使车身抬高,以便于通过;在良好路面高速行驶时,可以降低车身,以减少空气助
力,提高操纵稳定性。

2)阻尼力控制:用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在急转弯、急加速和紧急制动情况下,可以抑制车身姿态的变化。

3)弹簧刚度控制:改变弹簧刚度,使悬架满足运动或舒适的要求。

采用主动式悬架后,汽车对侧倾、俯仰、横摆跳动和车身的控制都能更加迅速、精确,汽车高速行驶和转弯的稳定性提高,车身侧倾减少。

制动时车身前俯小,启动和急加速可减少后仰。

即使在坏路面,车身的跳动也较少,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提高
三:主动控制技术
主动控制:通过输入外部能量施加一定控制力的悬架主动控制大多采用流体传动的控制系统。

主动控制的研究首先始于轨道车辆的悬架振动控制。

用于汽车的主动控制悬架的最初装置是由AP( Automotive Products)公司基于气液悬架发展的一种机械系统。

近年来 ,Nissan(日产 )和 Toyota(丰田 )公司宣布在轿车上成功地应用了液力主动悬架。

至今已发展了三类典型的液力主动控制系统。

A类由 Lotus(莲花 )公司开发 ,它由双作用油缸和高速响应液力控制阀直接耦合 ,这个系统的控制能力较强 ,但能耗很大 ,尤其是在粗糙路面上非悬挂质量共振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B类由 AP公司发展的气液悬架 ,它通过一个流量控制阀把油液输送到单作用油缸和充填蓄能器执行主动控制 ,这种控制装置同样需要消耗较高的能量。

C类液力主动控制系统由 Nissan公司开发 ,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压力控制阀同小型蓄能器和液压油缸相结合 ,在不平路面上的振动输入被蓄能器吸收 ,从而减少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流量 ,悬挂质量的振动控制由液力系统的主动阻尼和被动阻尼共同完成。

同 A,B类主动控制相比 ,该类主动控制的耗能较少。

目前 ,开
发主动液力减振器研究方向之一是采用复合减振方法减少外部能量的消耗。

四: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方法
对主动悬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策略;另一个是作动器。

最早的主动悬架控制策略是天棚原理,假设车身上方有一固定的惯性参考,在车身和惯性参考之间有一阻尼器,作动器模拟此阻尼器的作用力来衰减车身的振动。

这种控制算法简单,在国外某些车型上已经得到了应用。

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方法,它比天棚原理考虑了更多的变量,控制效果更好,
目前最优控制规律有三种:线性最优控制、HQ最优控制和最优预见控制。

由于实际悬架系统中有许多非线性的、时变的、高阶动力系统,使最优控制方法变得不稳定,为此又发展了自适应控制方法。

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参数识别功能,能适应悬架载荷和元件特性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保持性能最优。

自适应控制方法也有增益调度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三类。

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底盘上应用了自适应控制规律。

五:智能控制
目前发展最迅速的控制策略是智能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

模糊控制方法具有制动调节输入变量的组合、隶属函数的参数和模糊规则数目等学习功能,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更有效。

神经网络是一个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高度并行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它能进行数据融合、学习适应性和并行处理,研究表明它比传统控制有更好的性能。

六:作动器
目前主动悬架上应用的作动器主要是液力式结构。

尼桑公司则开发了蓄能式减震器,它将压力控制阀同小型蓄能器及液压缸结合起来,使路面不平度引起的振动被蓄能缸吸收,车身隔振由主动阻尼和被动阻尼共同完成,因而能耗有所降低。

不过液压动力系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工作环境有一定要求;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难以下降;处理小信号的数字运算,误差的检测与放大、测试与补偿、自动化与实现远距离等功能不如电气系统灵活准确等。

因此现在作动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线伺服电机、电磁蓄能器的方向。

七:主动式液压悬架
电子控制的主动式液压悬架能根据悬架的质量和加速度等,利用液压部件主动地控制汽车的振动。

在汽车重心附近安装有纵向、横向加速度和横摆陀螺仪传感器,用来采集车身振动、车轮跳动、车身高度和倾斜状态等信号,这些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单元ECU,ECU根据输入信号和预先设定的程序发出控制指令,控制伺服电机并操纵前后四个执行油缸工作。

主动式液压悬架在轿车上的布置如图所示
八:主动式空气悬架
在电子控制的主动式空气悬架系统中,微机根据传感器送来的信号和驾驶员给予的控制模式经过运算分析后向悬架发出指令,悬架可
以根据微机给出的指令改变悬架的刚度和阻尼系数,是车身在行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并且将车身的振动响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一般说来,主动式空气悬架的控制内容包括车身高度、减振器衰减力、弹簧弹性系数等三项;
空气悬架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用空气压缩机形成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送给弹簧和减震器的空气室中,以此来改变车辆的高度。

在前轮和后轮的附近设有车高传感器,按车高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微机判断出车辆高度,再控制压缩机和排气阀,使弹簧压缩或伸长,从而控制车辆高度。

在减震器内设有电动机,电动机受微机的信号控制。

利用电动机可以改变通气孔的大小,从而改变了衰减力的大小。

÷
图所示为丰田汽车公司的空气悬架控制装置在车上的布置情况。

九:电机蓄能式主动悬架
一种采用电机作动器并具有电磁蓄能作用的电机蓄能式主动悬架。

它采用电机传动系统代替液压传动系统,改善了原有液力式主动悬架的诸多缺陷,使主动悬架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其工作原理是:将悬架动挠度传感器所得编码信号和电机转子位置传感器所得脉冲信号输入微处理器,经无刷电机换相逻辑、电磁蓄能控制算法和主动悬架控制律处理后,通过驱动及蓄能电路和车载电源电路,实时控制
电机作动器的电动、反接制动或再生制动状态,以主动缓冲和衰减由路面不平引起的、并由车轮传导至车身的冲击和振动,同时还将再生制动电能回收再利用
十:双重控制空气悬架系统
奔驰公司研发出了双重控制空气悬架系统(Airmatic DC System)。

Airmatic悬架系统不仅在电子控制方面有了更为明显的进步,更是把主动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和自适应阻尼悬架系统(ADS)整合到一起,实现了双重控制(Dual Control)。

Airmatic悬架系统作为奔驰新S系车
型的标准配备,它共拥有四种工作模
式:第一模式是柔软舒适的设定,用于
普通路面的行驶。

这个时候,悬架系统
是行车电脑自动控制的,通过测量系
统、反馈控制系统的帮助,电脑自动调
节悬架的阻尼,以保证车辆在不同路面
情况下,始终具备最佳的舒适性和操控
性。

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减振器分别采
取硬压缩、软回弹和软压缩、硬回弹两
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适合两种特殊路况,第二模式适合高速路况,在高速下保证了车辆的稳定性,第三模式是偏重于路面复杂的慢速行驶状况,在颠簸路面能够过缓和颠簸,自动调整弹簧的软硬度,驾驶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手动固定某一种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纯粹忽略了舒适性的极端运动模式,这种模式需要驾驶员通过控制菜单进行选择,这时驾驶奔驰新S系轿车与驾驶一辆跑车相差无几。

事业部:汽车工程研究院部门:底盘行驶系
姓名:张永强
工号:397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