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测温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远程测温方案

远程测温方案

远程测温方案概述远程测温方案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温度测量解决方案。

该方案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远程地点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存储。

远程测温方案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工业生产、冷链物流、环境监测等。

方案组成远程测温方案主要由以下几个组件组成:1.无线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器节点通常由温度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池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实时采集温度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发送给接收器节点。

2.接收器节点:接收器节点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温度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中央服务器。

接收器节点通常与中央服务器连接,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3.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扮演着数据分析和存储的角色。

它接收来自接收器节点的温度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和存储。

中央服务器提供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随时查看远程地点的温度数据。

方案原理远程测温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1.部署传感器节点:在远程地点部署多个传感器节点。

每个传感器节点包含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可以覆盖整个监测区域。

2.传感器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定时采集温度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发送给接收器节点。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包括温度值、采集时间等信息。

3.数据传输和存储:接收器节点接收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中央服务器。

中央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进行分析和存储,以备后续使用。

4.数据分析和展示:中央服务器对接收到的温度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如计算平均温度、温度变化趋势等。

分析结果可以在用户界面上展示,供用户查看。

方案特点远程测温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实时监测: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温度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给中央服务器,实现对远程地点温度的实时监测。

2.大数据处理:中央服务器可以处理大量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

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随时查看温度数据和分析结果。

3.高效低功耗:传感器节点采用低功耗设计,电池寿命长。

AI智慧测温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2)

AI智慧测温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2)

AI智慧测温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1.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普及,AI智慧测温管理系统成为了现代温度管理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AI技术的智慧测温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2. 系统架构该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 温度采集模块: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温度数据。

- 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 AI模型训练模块: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对历史温度数据进行训练,建立预测模型。

- 预测与告警模块:根据预测模型对当前温度进行预测,并根据预警规则触发相应的告警机制,对异常温度进行预警。

- 数据存储和展示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和预警记录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给用户。

3. 功能设计- 温度采集: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对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行采集。

-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和处理,去除信号噪声和异常值。

- 历史数据分析:对历史温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温度变化的规律。

- AI模型训练:将历史数据输入到AI模型中,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建立温度预测模型。

- 温度预测:利用预测模型对当前温度进行预测,并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异常。

- 预警机制:当温度异常时,触发相应的预警机制,如发送短信或邮件通知相关人员。

- 数据存储和展示:将处理后的温度数据和预警记录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给用户,以便用户查看历史数据和分析温度趋势。

4. 技术实现- 温度采集模块可以使用传感器技术实现,如热敏电阻或红外线传感器,通过串口或无线协议将采集的温度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

- 数据处理模块可以使用常见的数据处理算法,如滑动窗口平均或加权平均算法,对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 AI模型训练模块可以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或PyTorch,通过构建适当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历史温度数据进行训练。

- 预测与告警模块可以使用训练好的AI模型对当前温度进行预测,并根据设定的预警规则进行异常判断。

基于无线Wi_Fi的温度检测控制系统设计_郗艳华

基于无线Wi_Fi的温度检测控制系统设计_郗艳华
[7] 于建军.卷烟工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李 坤,简 耀,董 伟.PROFI-总线技术在徐州卷烟厂制丝线中的应用
[J].控制工程,2010(S3):141-143. [9] 曾祥林.基于 WINCC 的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J]. 自动化
与仪器仪表,2013(5):73-75. [10] 简 辉,熊 文,王保兴等.贮叶时间对卷烟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
MSP430G2553 单片机与上位机终端间的数据传输,采用数字温度传感器和单片机实现温度的检测、调控和显示。通过上位机
终端,该系统可以实现控制区温度范围的设定,能实时显示控制区温度,并且当控制区温度超过预警温度或调控系统出现故障
时,系统会发出报警。结果显示,该设计具有低功耗,低成本、运行可靠和可移植性强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
acteristics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low cost, reliable running and strong portability.It has good practical value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Wi—Fi;Temperature measurement;MSP430G2553; Control
3 软件设计 通过在本系统上位机中安装有人公司提供的软件,通过
Wi-Fi 模块,可以实现对控制区温度控制。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如图 4 所示。当 DS18B20 采集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则开启降 温系统,当采集温度小于设定温度,则开启升温系统。温度调 节系统将会在开启一定时间后关闭,重新判断温度,进行温度 调节。当温度符合设定范围时,则返回温度设定,如此往复。
4 系统测试 该系统对一个实验室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测试数据的结果和 实验室温度计结果接近,系统工作稳定,上位机对该系统控制 距离达到 150m 左右。图 5 为该系统实物图和上位机测试结果 图,实物图中加热和降温设备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发光二极管

远程温度监测系统设计本科论文

远程温度监测系统设计本科论文

题目远程温度监测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204 指导教师完成地点博远楼2016 年 6 月18日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院(系) 物电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远程温度监测系统设计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自___2016__年__ 2 _月_ 20_日起至__ 2016__年 6 月_ 20 _日止三、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物电学院实验室四、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温度远程监控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许多工业场合,需要对一些分散的、无人值守的现场温度数据进行定实时采集,同时发送简单的控制命令。

传统温度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方式一般都需要自己建设并维护有线或无线网络,维护费用高。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原有的远程监控系统已日益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温度数据无线传输设计。

系统主要由现场温度监测端,数据传输模块和监控端组成,数据的传输由NRF24L01模块完成。

具体要求如下:1、用微处理器(单片机或ARM)控制监控现场的温度信息采集和数据发送;2、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无线收发模块NRF24L01对试验现场温度数据进行远程无线测量和控制;3、完成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资料及参考文献:[1]黄贤武,郑筱霞.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2]俞国亮.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李斯伟,雷新生.数据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六、进度安排:2月20日─3月1日:查阅资料、完成英文资料翻译并准备开题报告. 3月2日─4月1日:完成开题报告,完成监控系统的监控软件设计.4月2日─5月1日:完成监控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 5月2日─5月30日:搭建硬件系统并进行测试验证. 准备验收。

基于RS-485总线远程多点分布式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基于RS-485总线远程多点分布式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采用 10 6 2液 晶 , 于显 示 下 位 机 当 前 的温 度 值 。 用
图 1 原 理 图
视 化 程 序 设计 语 言 , 简单 易行 , 吸 收 了 面 向 对 象 程 序 设 计 的 既 又 新 思 维 , 其 功 能 更 加 加 强 , 发 周 期短 。 使 开 Vs a B sc . 制 实 时 动 态 血线 , i l a i60绘 u 方法 有 以下 几 种 : 1使 用 Pcue o ) i rB x控 件 , 合 Ln t 结 ie方 法绘 制 。将 串 口或 是 其他 仪 器 中监 测 到 的 数 据 送 往 Pcue o ,而 曲线 的绘 制 一 般 i rB x t
D 1 B 0在 使 用 中不 需 要 任何 外 围 元 件 , 部 传 感 元 件 及 转 换 S 2 8 全
2 使用 Wid ws AP 的 Ln T 0 Pcre o ) no I i o 在 it B x上绘 制 。 e u
优 点 速度 较 快 。
3 使用 Wid w P 的 L e o 在内存 中绘 制 , ) n o sA I i T0 上 2页 )
黑 军
‘L. I ‘ 上jI - L jI L


[ ] 振 海 . 通 MA L 7编 程 与 数 据 库 应 用 [ . 京 : 子 工 业 出 版 6董 精 T AB M] 北 电
社 ,0 7 2 0

. 屯 ;
. . I.| ‘ 址 ; 1L.t L
冷 雪锋
(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 3 6 ) 1 14
摘 要
设 计 了一 种 基 于 R 一 8 S 4 5总线 远程 多点 分布 式 温度 监控 系统 , 系统通 过 在 环 境现 场 放 置 多 个 D 1 B 0数 字 温度 传 感 该 S8 2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远程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远程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编号:201234140143 本科毕业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无线远程温度监控系统设计系院:信息工程学院姓名:学号:0835140143专业:通信工程年级:2008级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2年5月摘要本文论述的远程温度控制是将无线发射与接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

基于这种技术,本系统以AT89S51系列单片机为控制单元,采用Dallas 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无线收发模块NRF24L01对试验现场温度数据进行远程无线测量与控制.整个系统包括主、从两个子系统,其中主系统完成对试验现场设定温度值、设定值显示、实际值显示、失控报警和接收数据功能;子系统完成温度采集、温度控制和发送数据功能.该系统结构简单实用、功能齐全,通用性强,可被应用于许多工业生产领域,它可使操作人员与恶劣的工作环境分离开来,实现生产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关键词:AT89S51;温度传感器;NRF24L01;显示;报警AbstractThe long—distance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this paper presents is a technology of linking wireless receiving and sending to automa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AT89S51 SCM, using Dallas single line digital thermometer DS18B20, wireless receiving and sending module NRF24L01 to test and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data of a experiencing place。

The whole system consists of the main system and subsystem。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的设计

引言:无线测温系统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智能温度监测系统。

它通过无线传输技术,能够远程监测和采集温度数据,具有高精度、实时性和便捷性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的设计。

概述:无线测温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温度监测技术,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进行温度监测的场合,如工业生产、农业种植、建筑监测等。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充分利用了单片机的高集成度、低功耗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现对温度的高精度监测和数据传输。

本文将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通信模块选择、温度传感器选择和功耗优化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的设计。

正文内容:1.硬件设计1.1单片机选择1.2电源设计1.3温度传感器接口设计1.4数据存储设计1.5外部设备接口设计2.软件设计2.1系统架构设计2.2温度数据采集算法设计2.3数据处理算法设计2.4数据传输协议设计2.5用户界面设计3.通信模块选择3.1无线通信技术概述3.2通信距离和速率需求分析3.3无线通信模块选择准则3.4常用无线通信模块介绍3.5通信模块选择与集成4.温度传感器选择4.1温度传感器分类4.2温度传感器选型准则4.3常用温度传感器介绍4.4温度传感器接口设计4.5温度传感器校准方法5.功耗优化5.1功耗分析与需求5.2系统功耗优化策略5.3硬件设计功耗优化5.4软件设计功耗优化5.5基于睡眠模式的功耗优化总结: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的设计主要涉及硬件设计、软件设计、通信模块选择、温度传感器选择和功耗优化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硬件设计和通信模块选择,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温度监测和远程数据传输。

同时,通过优化软件设计和功耗管理,能够降低系统的功耗,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测温系统的设计在智能化温度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AT89C52的远程温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AT89C52的远程温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上位P C 机 显示 和栉制
本系统 D IB0采用直接 V C供电方式,如 图二所示 。 S8 2 C 电源 电压和单片机 电源相 同, 都是 5 电。 中 D IB 0采 v供 其 S8 2
制点通常有一定 的距离, 需要将采集的数据从采集 现场进行
远程传 输, 传统的串 口通 信传输 的最大距 离只有 1m 要完 5, 成远 距离 的传 输, 应采 取新 的方 法 。本文 提 出一种 利用
制 模 块 、数 码 管 显 示 模 块 、S4 5传 输 总 线模 块 、 R-8 R-8/S22 S4 5R一3 转换接口模块、上位 P 机显示和控制模块 C
中图分类号:T2 4 . P 7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6 1 49 -2 0 )— 1 6 0 1 7 - 7 2 (088 0 0- 3
Ab t c : T e r i l d a s i h h m a s f e l z n a i t n e d t a q i i i n y t m h c u e sr t a h a t c e e l w t t e e n o r a i i g d s a c — a a c u s t o s s e w i h s s

要 : 文提 出一种利 用 D I B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采集工具 , 用单 片机 A 8C 2对它进行 控制, 本 S 82 利 T95 并且通过
Hale Waihona Puke R一 8 S 4 5总线做远程传送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 R 一 3 接 口送入 P 机 测温系统 的设计方法。 S 22 C
关键词 :S8 2 单片机 A8C2 温度数据采 集: S 45 D IB0: T95 : R- 8 总线: S 22 R- 3 总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程测温系统设计【摘 要】本设计利用集成温度放大器AD594使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得到补偿,并使之输出信号放大、线性化,并选择双积分型A/D 转换器TLC7135,利用它的“BUSY ”端输出特性辅以单片机AT89S51的定时器直接计数,然后利用nRF401无线数据传输芯片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终把传来的数据用一个简单的算法得到温度值,并在数码管上显示。

【关键字】AD594; TLC7135; nRF401; 双积分型; 高精度1.引言温度传感器,使用范围广,数量多,居各种传感器之首。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传统的分立式温度传感器、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智能温度传感器。

目前,国际上新型温度传感器正从模拟式向数字式、集成化向智能化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热电偶传感器是工业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温度传感器,在电厂测温大部分采用热电偶。

它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测量范围广,可从-50~1600℃进行连续测量,特殊的热电偶如金铁——镍铬,最低可测到-269℃,钨——铼最高可达2800℃。

热电偶在使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冷端温度补偿,采用通常的冷端补偿方法后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与采集温度是非线性关系,需要线性化。

在电子工业中,随着整机集成度的提高和元器件的微型化、复杂化,在印制板上焊接元件时对各种焊接设备的波峰焊、回流焊、SMT 等温度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一种可移动的温度数据采集仪器,能随传送带进入焊炉内,测量记录下不同焊点间印制板上的焊盘孔、过孔等在焊炉内不同位置时的温度参数,并能将测量数据方便地传送给电脑,进行数据曲线的显示、分析和打印,以便制定和执行合适的工艺流程。

2.系统设计方案系统构成如图2-1所示:图2-1 系统构成在设计温度测控系统中,从简化电路及程序设计、保证采集精度出发,在以K 型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时,选择集成温度放大器AD594使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得到补偿,并使之输出信号放大、线性化,并选择TLC7135作为A/D 转换器,利用它的“BUSY ”端输出特性辅以单片机AT89S51的定时器直接计数[1],然后利用挪威Nordic公司新推出的集发射接收为一体的nRF401无线数据传输芯片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终把传来的数据用一个简单的算法得到温度值,并在数码管上显示。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采集精度可由程序随意设定,温度测量范围为0℃~300℃,传输距离长,可达3000M。

3.硬件电路设计3.1 温度采集、冷端补偿、放大线性化电路图3-1 温度采集及A/D转换电路电路如图3-1所示,在实际的热电偶测温中,必须进行冷端补偿、调零、电压放大和线性化等比较繁琐的工作,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AD594是AD公司针对上述问题设计的专用芯片,内部具有放大、冷端补偿、冰点基准、温差电偶故障报警电路,功耗低、低阻抗输出、高阻抗差分输入等优点。

被测温度与AD594输出电压的关系是10mV/℃、Vout=(K型热电偶电动势+11uV)*247.3(247.3为AD594的基本增益),芯片在+5V~+30V范围内都可正常工作。

随所测温度量程增大,电源电压应相应提高。

AD594的第1脚要求接热电偶正极且接地,AD594的7脚是负电源端,由于不测0℃以下的温度,不用负压供电,所以7脚可接地。

AD594的12、13脚是热偶故障报警电路的输出端,13脚接地后,集电极开路的12脚接上拉电阻;热电偶正常时输出高电平,断偶故障时输出低电平,发光二极管点亮。

反馈端引脚8和输出端引脚9相连,就可满足10mV/℃的温度转换特性[2]。

这样,K型热电偶采集温度得到的毫伏级电动势经AD594线性化并放大后在其9脚输出一伏级信号,且成10mV/℃的线性比例关系,再把这一信号经TLC7135C进行A/D转换。

.3.2 A/D转换电路双积分式也称二重积分式,其实质是测量和比较两个积分的时间,一个是对模拟输入电压积分的时间T0,此时间往往是固定的;另一个是以充电后的电压为初值,对参考电源Vref反向积分,积分电容被放电至零所需的时间T1。

模拟输入电压Vi与参考电压Vref之比,等于上述两个时间之比。

由于Vref、T0固定,而放电时间T1可以测出,因而可计算出模拟输入电压的大小(Vref与Vi符号相反)。

由于Vref为已知的固定常数,因此反向积分时间与输入模拟电压V 时间内的平均值成正比。

输入电压V1愈高,Va愈大,T1就愈长。

在T1开始时刻,控制逻辑同时打开计数器的控制门开始计数,直到积分器恢复到零电平时,计数停止。

则计数器所计出的数字即正比于输入电压Vi在T0时间内的平均值,于是完成了一次A/D转换。

由于双积分型A/D转换是测量输入电压Vi在T0时间内的平均值,所以对常态干扰(串模干扰)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正负波形对称的干扰信号,抑制效果更好。

双积分型的A/D转换器电路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这是突出的优点。

但转换速度比较慢,常用的A/D转换芯片的转换时间为毫秒级。

因此适用于模拟信号变化缓慢,采样速率要求较低,而对精度要求较高,或现场干扰较严重的场合。

例如在数字电压表中常被采用[3]。

TLC7135C 转换器用德州仪器公司高效率CMOS 工艺制造。

这种 4 1/2 数位、双斜率积分(Dual-Slope-Integrating)模拟-数字转换器是为提供与微处理器和可视显示二者的接口而设计的。

TLC7135C 提供 50-ppm的分辨率,其最大线性度误差为 1 个计数值。

零点误差小于 10 μV ,零点漂移小于 0.5μV/℃。

低输入电流(小于 10pA)使源阻抗(Source-Impedance)误差为最小。

翻转误差(Rollover Error)限制至±1计数值。

TLC7135C的测量周期包括下列四相(节拍)。

① Auto-Zero(自动调零)相。

内部IN+和IN-输入与引脚断开且在内部连接至Anlg Common。

基准电容被充电至基准电压。

系统接成闭环,自动调零(Auto-Zero)电容被充电以补偿缓冲放大器,积分器和比较器的失调电压。

自动调零精度仅受系统噪声的限制,以输入为基准的总失调小于10μV。

② Signal Integrate(信号积分)相。

自动调零环路被打开,内部的 IN+和 IN-输入被连接至外部引脚。

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这些输入端之间的差分电压被积分。

当输入信号相对于转换器电源不反相(Noreturn)时, IN-可连接至Anlg Common 以建立正确的共模电压。

在这一相完成的基础上,输入信号的极性被记录。

③ Deintegrate(去积分)相。

基准用于完成去积分(Deintegrate)任务。

内部IN-在内部连接至Anlg Common, IN+跨接至先前已充电的基准电容。

所记录的输入信号的极性确保以正确的极性连接电容以便积分器输出极性回到零。

输出返回至零所需的时间正比于输入信号的幅度。

返回时间显示为数字读数并由等式10,000×(V/V )确定。

满度或最大转换值发生在V 等于V 两倍时。

ID ref ID ref④ Zero Integrator(积分器返回零)相。

内部的IN-连接到Anlg Common 。

系统接成闭环以便使积分器输出返回到零。

通常这一相需要100至200个时钟脉冲。

但是在超范围(Over-Range)转换后,需要6200个脉冲。

电路如图3-1所示,TLC7135C是以双积分方式进行A/D转换的电路,BUSY端为转换状态标志的输出端,积分器在积分过程中BUSY端输出高电平,积分器反向积分过零后输出低电平。

积分器输出端及BUSY端的输出波形如图3-2所示。

图3-2 TLC7135C双积分原理在信号积分(Signal Integrate)相开始时BUSY(忙)输出变为高电平。

BUSY将保持高电平直到零穿越(Zero Crossing)之后的第一个时钟脉冲或超范围(Over-range)条件发生时的测量周期结束时,利用BUSY端串行发送转换结果是可能的。

通过把BUSY和CLOCK信号相“与”(And)并发送“与”的结果使可完成串行发送。

所发送的输出包括发生在信号积分相内 10,001 个时钟脉冲以及发生在去积分(Deintegrate)相期间内的时钟脉冲数。

从总的时钟脉冲数减去10,001可以得到转换结果。

根据TLC7135C双积分式A/D转换原理有:Vx=Vr*T1/T0,其中T1为反积分时间,T0为积分阶段固定时间,Vr为参考电压。

再由AD594的输出特性10mV/℃,可得所采集的温度值C=100Vx,其精度可由程序控制而满足各种精度的要求。

3.3 无线收发电路本设计中采用挪威Nordic公司新推出的集发射接收为一体的nRF401无线数据传输芯片,它是一个为433MHz ISM频段设计的真正单片机UHF无线收发芯片,采用FSK调制解调技术。

采用高增益天线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3000m。

在数据传输方面,nRF401采用串口传输,无需对数据进行曼彻斯特编码,应用及编程非常简单,传送的效率很高,标称速率就是实际速率[4]。

编码及无线收发射电路如图3-3所示。

通过AT89S51的P1.2口控制射频芯片的PWR_UP,使其为“1”时表示进入正常工作模式,为“0”时表示进入待机模式;P1.1接射频芯片的CS,控制发送接收频率,为“1”表示工作频率为434.32MHz。

为“0”表示工作频率为433.92MHz。

P1.0控制射频芯片的TXEN 端,使其为“1”表示进入发送模式,为“0”表示进入接收模式。

图3-3 无线收发电路3.4 控制及显示电路AT89S51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 8K 在系统可编程 Flash 存储器。

使用Atmel 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与工业 80C51 产品指令和引脚完全兼容。

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亦适于常规编程器。

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 8 位 CPU 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 AT89S51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5]。

本设计我们利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对TLC7135C的时钟脉冲进行计数;利用TLC7135C“BUSY”端作为门控信号,控制定时器只能在”BUSY”端为高电平时计数。

最后把计数值减去10001,其值便是实际反积分阶段的时钟数,这与被测电压成比例。

在终端我们采用集成4段数码管JM-S03641B进行温度值的显示,如图3-4所示。

图3-4 控制及显示电路4.程序流程系统程序设计采用模块调用形式,逐个模块编写子程序,再把各个子程序整合起来。

调用子程序主要包括清除函数、延时函数、初始化函数、数据采集函数、发送接收函数、显示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